•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3

黑白无距离
首页 > 论文问答 > 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王豆豆228

已采纳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144 评论

竹径通幽处

策士们善于运用各种逻辑、修辞、心理等论辩技巧,或夸饰铺陈、引经据典、步步紧逼;或巧设寓言、取譬设喻、针锋相对;或倾诉肺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自己的说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毋庸置疑的说服力。《战国策》的语言论辩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行文辩丽恣肆,文采雄隽华赋,铺排渲染、气势逼人,其语言令人在感受其中魅力的同时不由为之震撼。开口是枪、闭口成剑,那每一言,每一语都关乎国家存亡,每一词,每一句都暗藏机锋。战国策士们雄辩韬略、满腹经纶,驰骋乱世、指点诸侯,他们用明快恣肆、纵横捭阖,大开大合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笑傲王侯,调教诸侯如小儿般的论辩艺术。在这里,论辩之术发展到了极致,成为了一种艺术,成为一种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技能。《战国策》已装入博物馆很多年,然而《战国策》及其论辩艺术却永远却永远不会过时,它对后世的个人交际、国家的文化、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论辩艺术是个人交际的桥梁 在西方国家,现在有:“口才与金钱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资本”的说法;而在中国,有学者提出“知识就是财富,口才就是资本”的新理论。辩论艺术即便在几千年之后仍历久不衰,是因为我们每一天都要说话,每一天都要与人交往,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应变得体,每一次都能化尴尬为笑话。而论辩艺术却能够使我们能够有助于更好的处理与他人的交往问题,在社会站稳脚跟;有助于个人在社交、事业中游刃有余的处理好认识问题;有助于使个人能够很好的推销自己,避免怀才不遇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出现;有助于个人抱负以及人生理想的实现。所以论辩艺术可以说是个人生存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 论辩艺术对国家的深远影响 1、论辩艺术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战国策》的行文秉承先秦诸子的特色,发扬了《左转》、《尚书》、《国语》的论说传统,对后世的散文和政治论文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辩艺术作为其中的主要特色,更显得夺目异常。《战国策》善于运用游说之辞,或取譬设喻、夸饰恢奇,或敷张杨厉,或铺采擒文、体物写志,或倾诉肺腑、动之以情,或夸大其词、耸人听闻,其言辞纵横恣肆、大开大合,凸显了论辩艺术的极致魅力,令人看罢不免生出酣畅淋漓之感。 论辩之辞往往气势奔放,如江河蓄水,鼓鼓荡荡,一泻千里,语言极具诱惑力与说服力,往往起到运危为安,扭转乾坤之势,纵横捭阖而又震撼人心。这种语言特点与赋相近,继承并发展了赋体文章的论说特色,开创出了一种纵横恣肆,大开大合的论说文体,把论说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议论说为主的文章,在《战国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是与它用世目的,游说的内容相适应的。凡纵横说辞、策士论辩、设置问答、上书自述等皆属此类。如苏、张之说纵横,司马错论伐蜀,范睢说秦王远交近攻,蔡泽说范睢功成身退,鲁仲连义不帝秦与昭王论伐赵等等都是其中历代传诵的名篇。其文大率分析形势,指陈利害,辩驳论敌,阐明政见,无不持论锋锐,鞭辟入里,雄爽健卓,痛快淋漓”【5】p62。这类文章已是后世政论文的雏形,开创后世“策”“论”“说”“序”“书”等论说文体的先河,影响着后世的论说文创作,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席位。 2、论辩艺术在国家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论辩艺术是每一个外交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技能,它在关键时刻起到保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重要作用。外交人员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同外国人士交往,每一言每一行都必须特别小心,还要不时的应付各种刁难以及突发事件,这就凸显了论辩之术的重要性。《纵横舌辩101策》里记载,曾经有一位台湾同胞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政策来询问我国驻外工作人员,当时那个工作人员就说了佛家的“一杯水只有把它放到大海里才能够不会干掉的故事,“运用‘含蓄讽喻’法,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策讲得形象,生动,使人听了顿开茅塞。”这样就既完美的诠释了我国的外交政策,又维护了国家的形象。该书中还有一段记载着陈毅在游说化学家齐仰之为国效力时如何“抓住齐仰之最感兴趣的化学问题,及‘学者以不知为最大耻辱’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逗得齐仰之心痒难搔,自行打破了‘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规定,使得访谈得以顺利的进行下去。接着陈毅指出齐仰之不懂得共产党人的化学,即不懂得改造社会,以科学为社会服务,并使齐仰之欣然接受筹建全国第一个盘尼西林药厂的任务”【6】,这些都体现了论辩艺术在国家内政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当今时代,世界格局,与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有所类似,尽管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形势都有所改变,但在大的方面看,道理是一样的。国与国间,人与人间,古今中外,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论辩之术可以为战国君主所用,也可以为现今国家所用,成为我们国家内政外交的利器。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点和策士指点江山、笑傲王侯的风采,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论辩艺术的极高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所反映出来的论辩技巧为我国的论辩艺术、论说文体、逻辑文化和逻辑精神事业的研究与传播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也为后世的政治家,文学家提供了一个灵感的源泉。时光流逝,但是《战国策》却永远不会过时,即便在今天,其中的论辩艺术和经典论说文章也仍可以为我们学习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345 评论

huahuaabcabc

溶解度是在不同味道下,不同温度下不一样的,具体的数字国家书籍有记载你可以去查一下

155 评论

可以了bb

写作思路:首先明确阐述一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是什么,比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再详细叙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国民怎么样的共同努力等等。 正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要求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我们继续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2018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新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新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与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核心价值观,是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的,是符合人类文明中崇尚和平友善的普遍诉求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价值观基础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义利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要坚持这种正确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主张是多边主义。中国将继续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方面,我国对外工作将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我国将在不结盟原则下广交朋友、深化合作,形成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争取世界各国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的理解与支持。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框架包括构建新型国际伙伴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等组成部分。通过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我国在外交实践中积极发展中俄、中美、中欧、中非等国际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治理体系改革,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与世界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不断加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在经济外交方面,中国入世后全面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谈判,中国外交推动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走向国际市场,推动贸易争端的化解。在金融和货币外交方面,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上升。在环境和气候外交方面,中国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活动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谈判,尊重相关国际协议,履行国际气候减排义务。在文化外交方面,中国在全球15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和中国文化年活动在多国成功举办,“汉语热”已蔚然成风。中国外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中国力量”。

138 评论

妞妞宝贝814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在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对过去30多年外交实践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即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正是由于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新战略,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同苏联松动关系。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放弃了集中反苏。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  80年代,中国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的时间,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符合国际社会现实的判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它们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欧、日本等国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是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要和平的.不支持战争。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对战争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毁灭能力和成为进行政治讹诈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核武器具有空前的破坏能力,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性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本身也变成了抑制战争的重要因素。  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这一科学结论,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这一看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法进行。  3、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因此,要发展经济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先后走了三大步:第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第三步,学习西方的一切先进的东西。经过这三大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成为中国人民的三件大事之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也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1984年5月,在中国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获得了会议的通过。这表明,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已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重大国策。  “一国两制”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在此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运用到解决国内问题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突破了单一制和复合制的传统国家结构,是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中,允许一些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问题的主要意义有三点:①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③“一国两制”方针对解决国际上历史遗留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范例。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使中国外交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外交从此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时期。  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8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曾在国际政治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往往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苏联和美国都作过中国的朋友,也都作过中国的敌人。这种敌我界线分明的立场,始终贯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之中,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观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单凭意识形态已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实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外交的突出特色是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外交为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服务。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友。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而是广交朋友,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元化外交”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极为活跃的时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  中国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表明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人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而努力。  (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的目标一度曾是支持世界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一直被确定为争取世界和平,中国更加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力避免战事发生。80年代以来,中国只是在中越边界上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和在1988年年初同越南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和海战,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双边战争。80年代以来,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中国同俄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等达成了新的谅解协议;把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控制在不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上。中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和做法,使那些曾将中国当成‘好战”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  (三)重视经济外交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朗,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外交则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发展问题,而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这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  (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有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第二,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定位与实力不相符,外交定位偏高。第三、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是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第四,以世界革命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第五,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不受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这一系列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特点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237 评论

相关问答

  • 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

    foxbaby168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形势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外交实践拓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综观过去三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着重回答了以下几个根本问题:  第一,人类在2

    蓝星鬼魅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文献

    溶解度是在不同味道下,不同温度下不一样的,具体的数字国家书籍有记载你可以去查一下

    我爱微辣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2021

    志同道合啊啊~~兄弟!幸会

    安妮宝贝88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2021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

    溶解度是在不同味道下,不同温度下不一样的,具体的数字国家书籍有记载你可以去查一下

    乘风秋夜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