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5

哎呀呀biubiubiu
首页 > 论文问答 > 分离纯化技术期刊排名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神采飞扬0829

已采纳
根据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并且不同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一些较简单的方法使蛋白质和小分子物质分开,并使蛋白质混合物也得到分离。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有透析、超滤、离心和凝胶过滤等。透析和超滤是分离蛋白质时常用的方法。透析是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中,再浸入透析液进行分离。超滤是利用离心力或压力强行使水和其它小分子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被截留在半透膜上的过程。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将蛋白质大分子与以无机盐为主的小分子分开。它们经常和盐析、盐溶方法联合使用,在进行盐析或盐溶后可以利用这两种方法除去引入的无机盐。由于超滤过程中,滤膜表面容易被吸附的蛋白质堵塞,以致超滤速度减慢,截流物质的分子量也越来越小。所以在使用超滤方法时要选择合适的滤膜,也可以选择切向流过滤得到更理想的效果 离心也是经常和其它方法联合使用的一种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当蛋白质和杂质的溶解度不同时可以利用离心的方法将它们分开。例如,在从大米渣中提取蛋白质的实验中,加入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进行预处理后,再用离心的方法将有用物质与分解掉的杂质进行初步分离[3]。使蛋白质在具有密度梯度的介质中离心的方法称为密度梯度(区带)离心。常用的密度梯度有蔗糖梯度、聚蔗糖梯度和其它合成材料的密度梯度。可以根据所需密度和渗透压的范围选择合适的密度梯度。密度梯度离心曾用于纯化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得到的产品纯度高但产量偏低。蒋辰等[6]通过比较不同密度梯度介质的分离效果,利用溴化钠密度梯度得到了高纯度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凝胶过滤也称凝胶渗透层析,是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分离蛋白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凝胶过滤的原理是当不同蛋白质流经凝胶层析柱时,比凝胶珠孔径大的分子不能进入珠内网状结构,而被排阻在凝胶珠之外,随着溶剂在凝胶珠之间的空隙向下运动并最先流出柱外;反之,比凝胶珠孔径小的分子后流出柱外。目前常用的凝胶有交联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琼脂糖凝胶等。在甘露糖蛋白提纯的过程中使用凝胶过滤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纯度鉴定证明产品为分子量约为32 kDa、成分是多糖∶蛋白质(88∶12)、多糖为甘露糖的单一均匀糖蛋白[1]。凝胶过滤在抗凝血蛋白的提取过程中也被用来除去大多数杂蛋白及小分子的杂质[7]。根据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条件有很多,比如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介电常数和温度等。但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蛋白质因其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溶解度,根据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特点,适当地改变外部条件,就可以选择性地控制蛋白质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溶解度,达到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蛋白质的盐溶和盐析、有机溶剂法、双水相萃取法、反胶团萃取法等。 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是最常用的方法。每种蛋白质都有自己的等电点,而且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相反,有些蛋白质在一定pH值时很容易溶解。因而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来分离纯化蛋白质。王洪新等[8]研究茶叶蛋白质提取过程发现,pH值为时茶叶蛋白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达到36·8%,初步纯化得率为91·0%。李殿宝[9]在从葵花脱脂粕中提取蛋白质时将蛋白溶液的pH值调到3~4,使目标蛋白于等电点沉淀出来。等电点沉淀法还应用于葡萄籽中蛋白质的提取。李凤英等[10]测得葡萄籽蛋白质的等电点为3·8。他们利用碱溶法提取葡萄籽蛋白质,得到了最佳的提取工艺为:以1×10-5mol·L-1的NaOH溶液,按1∶5的料液比,在40℃搅拌40 min,葡萄籽蛋白质提取率达73·78%。另外还可以利用碱法提取大米蛋白,其持水性、吸油性和起泡性等均优于酶法提取[11]。利用酸法提取得到的鲢鱼鱼肉蛋白质无腥味、色泽洁白,蛋白质产率高达90%[12]。 蛋白质的盐溶和盐析是中性盐显著影响球状蛋白质溶解度的现象,其中,增加蛋白质溶解度的现象称盐溶,反之为盐析。应当指出,同样浓度的二价离子中性盐,如MgCl2、(NH4)2SO4对蛋白质溶解度影响的效果,要比一价离子中性盐如NaCl、NH4Cl大得多。在葡萄籽蛋白提取工艺中除了可以利用碱溶法还可以利用盐溶法来提取蛋白质,其最佳提取工艺是:以10%NaCl溶液,按1∶25的料液比,在30℃搅拌提取30min,蛋白质提取率为57·25%[10]。盐析是提取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常用方法,如多聚磷酸钠絮凝法、硫酸铵盐析法,其中硫酸铵盐析法广泛应用于生产。由于硫酸铵在水中呈酸性,为防止其对蛋白质的破坏,应用氨水调pH值至中性。为防止不同分子之间产生共沉淀现象,蛋白质样品的含量一般控制在0·2% ~2·0%。利用盐溶和盐析对蛋白质进行提纯后,通常要使用透析或者凝胶过滤的方法除去中性盐[13]。 有机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是: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能使一些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而且在一定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下,引起蛋白质沉淀的有机溶剂的浓度不同,因此,控制有机溶剂的浓度可以分离纯化蛋白质。例如,在冰浴中磁力搅拌下,在4℃预冷的培养液中缓慢加入乙醇(-25℃),可以使冰核蛋白析出,从而纯化冰核蛋白[14]。由于在室温下,有机溶剂不仅能引起蛋白质的沉淀,而且伴随着变性。因此,通常要将有机溶剂冷却,然后在不断搅拌下加入有机溶剂防止局部浓度过高,蛋白质变性问题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对于一些和脂质结合比较牢固或分子中极性侧链较多、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可以用乙醇、丙酮和丁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它们有一定的亲水性和较强的亲脂性,是理想的提取液。冷乙醇分离法提取免疫球蛋白最早由Cohn于1949年提出,用于制备丙种球蛋白。冷乙醇法也是目前WHO规程和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推荐的方法,不仅分辨率高、提纯效果好、可同时分离多种血浆成分,而且有抑菌、清除和灭病毒的作用[15]。 萃取是分离和提纯有机化合物常用的一种方法,而双水相萃取和反胶团萃取可以用来分离蛋白质。双水相萃取技术(Aqueous two phase extraction,ATPE)是指亲水性聚合物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双水相,由于被分离物在两相中分配的不同,便可实现分离,被广泛用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工等领域的产品分离和提取。此方法可以在室温环境下进行,双水相中的聚合物还可以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收率较高。对于细胞内的蛋白质,需要先对细胞进行有效破碎。目的蛋白常分布在上相并得到浓缩,细胞碎片等固体物分布在下相中。采用双水相系统浓缩目的蛋白,受聚合物分子量及浓度、溶液pH值、离子强度、盐类型及浓度的影响[16]。 反胶团萃取法是利用反胶团将蛋白质包裹其中而达到提取蛋白质的目的。反胶团是当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溶解时自发聚集而形成的一种纳米尺寸的聚集体。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萃取过程中蛋白质因位于反胶团的内部而受到反胶团的保护。程世贤等[17]就利用反胶团萃取法提取了大豆中的蛋白质。根据电荷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蛋白质的电荷即酸碱性质不同分离蛋白质的方法有电泳和离子交换层析两类。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带电颗粒(如不处于等电点状态的蛋白质分子)将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聚丙烯酰胺电泳是一种以聚丙烯酰胺为介质的区带电泳,常用于分离蛋白质。它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样品用量少。等电聚焦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分离技术,也可以用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测定。利用等电聚焦技术分离蛋白质混合物是在具有pH梯度的介质中进行的。在外电场作用下各种蛋白质将移向并聚焦在等于其等电点的pH值梯度处形成一个窄条带。孙臣忠等[18]研究了聚丙烯酰胺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和等速提纯电泳在分离纯化蛋白质中的应用。结果发现,聚丙烯酰胺电泳的条带分辨率低,加样量不高;等电聚焦电泳分辨率最高,可以分离同种蛋白的亚成分,加样量最小;等速提纯电泳区带分辨率较高,可将样品分成单一成分,加样量最大。 离子交换层析(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依据流动相中的组分离子与交换剂上的平衡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时结合力大小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离子交换层析中,基质由带有电荷的树脂或纤维素组成。带有正电荷的为阴离子交换树脂;反之为阳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层析同样可以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当蛋白质处于不同的pH值条件下,其带电状况也不同。阴离子交换基质结合带有负电荷的蛋白质,被留在层析柱上,通过提高洗脱液中的盐浓度,将吸附在层析柱上的蛋白质洗脱下来,其中结合较弱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下来。反之阳离子交换基质结合带有正电荷的蛋白质,结合的蛋白可以通过逐步增加洗脱液中的盐浓度或是提高洗脱液的pH值洗脱下来。李全宏等[19]将离子交换层析应用于浓缩苹果汁中蛋白质的提纯。另外,离子交换层析还用于抗凝血蛋白的提取[7]。 利用对配体的特异亲和力进行分离纯化 亲和层析是利用蛋白质分子对其配体分子特有的识别能力(即生物学亲和力)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效的纯化方法。它通常只需一步处理即可将目的蛋白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并且纯度相当高。应用亲和层析须了解纯化物质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以便设计出最好的分离条件。近年来,亲和层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靶标蛋白尤其是疫苗的分离纯化,特别是在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上,亲和层析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融合蛋白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20]。亲和层析在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分离纯化中应用也相当广泛[21]。范继业等[22]利用壳聚糖亲和层析提取的抑肽酶比活达到71 428 BAEE·mg-1,纯化回收率达到62·5%。该方法成本较低,吸附剂价格低廉、机械强度高、抗污染能力较强、非特异性吸附较小、可反复使用、适用性广,产品质量稳定。
116 评论

立志做渔婆

spt期刊全称是SPT分离纯化技术国际分离纯化领域Top期刊SeparationandPurificationTechnology。研究领域是抗菌膜的研制及应用、膜技术用于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去除、用于烯烃/烷烃分离的混合基质膜、疏松纳滤膜用于染料脱盐等。先进膜材料与膜分离过程的研究,包括反渗透/纳滤膜、耐有机溶剂纳滤膜、废水资源化利用、膜分离过程与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耦合研究等。

270 评论

李斯的雨

现代分离科学理论框架的研究耿信笃, 张养军(西北大学 现代分离科学研究所ö 现代分离科学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69)摘要: 分离科学是研究物质在分子水平上的空间分布和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如果这一看法是正确的话, 那么, 分离科学理论就应该有一个能将各种分离技术原理及支持这些原理的共同理论, 即分离科学理论框架。既然分离科学是从分子在空间迁移和分布规律的全过程来设计的, 该理论必然要涉及到溶质分子在流体中的空间迁移和分布, 就必须了解在体系中组分的宏观性质。即①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 ②溶质的迁移和扩散, 因为目前绝大多数组分的分离是在界面(特别是液2固界面)上完成的, 这就是③分离过程中发生在界面上的计量置换。然而要从微观上深入了解物质能够被分离的实质便是④平衡分离的分子学基础及⑤疏水效应。在了解了物质的微观、宏观性质及迁移规律后, 如何才能使分离进行得更好, 这便是⑥分离过程中的最优化和选择分离方法时必须对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有所了解的, ⑦分离方法的简介和比较。上述七部分内容应当成为现代分离科学的理论骨架。关 键 词: 分离科学; 热力学; 溶质计量置换保留理论; 疏水效应; 分离方法; 最优化; 理论骨架中图分类号:O 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2274Ò (2002) 0520433205 从几千年前我国的炼丹术、酿酒术发展到近一个世纪以来, 出现了多种分离技术或分离方法。特别是近年来, 由于精细化工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 加之计算机和现代分离手段的广泛应用, 促使这些新的分离方法的理论日臻完善,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遗憾的是, 多年来, 这些分离方法各自讨论其分离原理, 如色谱中就有分配、吸附、离子交换、反相和疏水色谱等, 故有关分离理论方面的内容均分散在一些分离方法和其他学科之中。虽然国外也出版过几本有关“分离方法”的书, 但其只是以各个“分离方法”为主体分别进行阐述, 对于“分离方法”的基础理论及各个“分离方法”之间的联系却涉及甚少。1973 年, B L Karger 等 3 人出版了“A nIn t roduct ion to Separat ion Science”一书[ 1 ], 虽然讲述分离科学的理论部分不超过全书 1ö 3 的篇幅, 然而他们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分离科学”这个概念。1991 年, 理论色谱学家 J C Giddings 写的“AU n if ied Separat ion Science”一书, 用化学势场和流这两个各种分离方法共有的参数为纽带, 将原来似乎毫无关系的、分散在各种分离方法中的分离原理统一在一起讨论, 并称其为统一的分离科学[ 2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出现, 特别是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及材料科学的发展, 迫切要求提供更先进、更优化的分离方法。一些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的加州早在7 年前就成立了分离科学协会, 其年会规模逐渐扩大, 现已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年会, 还有《专门分离科学》、《分离科学》及《分离工程杂志》出版, 表明分离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支正在形成和发展。既然分离科学是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支, 就必然有其支撑的理论, 有一个能支持各种分离方法, 至少是绝大多数的现代分离技术原理的基本理论。1990年, 笔者之一出版了《现代分离科学理论导引》一书[ 3 ], 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 又经过 10 年的探索和实践, 对原书作了大幅度的修改, 并增加了新的内容和章节。最近, 该书已经被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 ]。在该书前言中首次提出了现代分离科学理论框架的论点。然而, 分离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学科, 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丰富,内容也愈来愈丰富。所以,“现代分离科学理论框架”到底应该包括那些内容, 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学术问题。无论是什么分离方法和多么新的分离工艺, 都是在研究物质在分子水平上的空间分布和移动规律, 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如果这一看法正确的话, 那么, 现代分离科学理论就应该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所必须的理论基础。1 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分离过程必然伴随着一种或几种组分的定向移动以达到分离和浓集的目的, 所以分离过程是一个组分在空间的再分配过程, 这就存在着一个哪些组分能够在空间被浓集和哪些组分不能够被浓集, 以及能够在空间被浓集到什么程度这样两个问题。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就是为了判断这一过程的方向,确定它的限度以及研究如何运用热力学知识以促使某个或某些组分向我们期望的方向移动, 实现最大限度的分离和浓集等有关理论及计算问题。分离过程中所遇到的某些热力学的基本要点, 则一定会涉及到相间的分配平衡、在分离过程中作为分子移动驱动力的外加场作用下的平衡、相平衡、分配平衡、气2液平衡热力学及溶液模型等方面的理论, 以及如何将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应用到密闭和开放的体系中和运用化学势概念来解决问题。化学势是分离过程中各个组分分离的驱动力, 尽管绝大多数的分离是在外加场存在下实现的, 但这些外加场都可以换算成化学势并使其成为总化学势的一部分。活度系数及标准态是描述该过程中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在应用时容易出现差错, 所以必须引起重视。平衡概念是描述分离过程应用最多的概念, 其中相平衡原理被用来描述单组分、双组分及 3 组分相图以及如何将这些相图应用于简单组分的分离。分配平衡主要涉及气2固、液2固和气2液 3 种平衡, 常用吸附等温线对其过程进行描述和表征。由于这3 种平衡不涉及化学反应, 因此被称之为第一类化学平衡, 而涉及到利用化学反应进行分离的叫作第二类化学平衡, 这类平衡在分离过程中亦经常遇到。溶液行为模型是在研究气2液分离过程中的理论时经常遇到的问题, 该模型涉及到对气相和液相(理想溶液、真实溶液和正规溶液)中的某些热力学参数(包括过剩热力学参数在内)的处理。2 分离过程中溶质在两相界面上的计量置换以往的分离方法中, 在涉及相分离时, 往往只涉及溶质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和化学势差等概念, 而很少涉及相界面过程和这些过程对分离所作出的贡献。对于溶质在两相界面上行为的处理, 涉及到近年来才提出的计量置换的概念[ 5 ]。计量置换的提出, 实质上是基于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一个空间不能同时容纳两个物体”的两个基本原理, 这一概念对于许多科技工作者来讲并不陌生。例如, 离子交换时,在某一离子被交换剂吸留的同时, 交换剂上即会释放出等当量的同电荷符号的另一离子。这就是计量置换的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已知道, 计量置换可发生在其他许多埸合。例如,某组分在相间分离过程中, 从 Α相进入 Β相(或表面或内部)时可能置换的是 Β相中的溶剂分子(如果 Β相是液相的话)。研究这样的置换过程, 即研究组分从一相进入另一相时, 在相界面上发生了什么过程,其组分如何在界面上进行迁移, 而相应的能量又是如何变化, 如何将计量置换用于组分分离的宏观和微观变化, 对了解分离机理和提高分离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组分可在液2固、液2液、气2液相间进行分离, 特别是液2固和液2液相间分离用得最多。所以, 深入了解组分在相界面上迁移时所产生的化学势突跃及其伴随的计量置换过程必将对组分的分离有益。液固相界面上的计量置换, 包括新概念的定义、物理及化学理论基础、计量置换模型的建立及其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和色谱分离中的应用。它指出了分离过程中, 在相界面上发生的基本过程——溶质与置换剂(在许多情况下是溶剂)分子间的计量置换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体系中溶质、置换剂和吸附剂分子间的多种热力学平衡和计量置换这一概念的基础上, 从建立理论模型到引用一些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以及通过液2固体系中溶质的计量置 换 吸 附 理 论, 从 理 论 上 推 导 出 朗 格 缪 尔(L angm u ir)及弗仑德利希(F reundlich)公式并与之进行比较, 表明该理论更具有指导意义。因为该理论是在多个热力学平衡的基础上推导的, 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 该理论中的参数皆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这些都对它的应用以及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奠定了基础。现在, 该理论已经用于对液2液分配等温线的预计和对液相色谱中的溶质保留机理和反相液相色谱中溶质保留过程的热力学的研究。经检验该理论, 还可用于除尺寸排阻色谱以外的各类色谱以及沉淀表面吸附过程。其计量参数既可以用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构象变化, 也可用于蛋白质折叠过程中自由能的测定, 还可用于表征色谱中作用力的类型和溶剂强度。由于从热力学角度对柱相比的定义和准确测定, 使热力学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进行。有关溶质计量置换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已有详尽的综述[ 6 ]。3 溶质的迁移与扩散溶质在空间的再分配一定涉及到溶质分子的迁移, 即在外加埸或内部化学势作用下向预定的、趋向于平衡的方向移动。与此同时, 分子又不可避免地要随机运动, 而且总是由高浓度向四周的低浓度区扩散, 使分离开的溶质趋向于混合, 所以扩散是分子的随机运动, 没有确定方向。迁移是提高分离度和浓集所必需的, 因而应设法增强, 而扩散则相反, 是阻碍分离和浓缩的, 所以应设法使其减弱直至最小。为此, 必须了解在不同介质和不同分离体系中组分迁移和扩散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特别是与分离体系密切相关的定量关系应有所了解, 以便对选择分离体系的最优化条件有所帮助。溶质的迁移与扩散应包括分离过程中动力学方面的问题。将机械运动与 1 mo l 分子迁移进行比较, 以经典的牛顿力学推导出分子迁移规律——费克(F ick ) 第一和第二定律。通过对费克第二定律求解, 可以得出在理想条件下溶质带迁移过程中的迁移模式——高斯浓度分布曲线。在此基础上便能理解在气体、电解质溶液、在流和在填充柱中的迁移与扩散规律以及迁移方程的物理意义, 并且还可描述分离速度、摩擦系数及分子参数之间的关系[ 7, 8 ]。这些都是描述带的形成与扩散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 高斯带、统计矩、随机过程、理论板高以及在洗脱系统中的板高,是加深理解对带的迁移和扩散不可缺少的概念, 也可促进对分离方法的优化研究。而且, 可以不用“理论塔板”概念, 完全从理论上推导出洗脱曲线的形状及板高, 这些都有利于从理论高度对分离过程的模拟和理解。了解带的扩展机理, 计算分离度——峰容量, 对如何提高分离度也十分有用。除了理想状态外, 非理想条件下的非高斯带和稳态带的特性及其数学表达式, 也是组成分离科学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4 平衡分离的分子学基础在利用热力学方法及有关参数来处理和选择分离的最佳条件时, 有时会遇到分离系统中的一些参数, 如温度、压力、组成等不总是随时都可知道的。这样, 就有必要对确定分配系数大小的基础——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1 ]进行深入地了解, 以便选择最佳分离条件。在许多情况下, 这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又与它们的分子结构、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因此从分子结构的观点阐明溶质在两相间的分配规律, 并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得出溶解度参数及扩展的溶解度参数的概念[ 9 ]、计算方法、从分子水平描述带扩展机理(色谱动力学)以及它们在分离科学中的应用等, 是这部分讨论的目的。平衡分离的分子学基础着重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分类、性质、作用力的大小计算入手, 对这些作用力与分子结构间的关系以及结构与分离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这部分的内容包括经典的赫尔德布兰德(H ildeb rand)的溶解度参数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扩展的溶解度参数理论。这样, 就可以给出色散溶解度参数、诱导偶极和定向溶解度参数和氢键溶解度参数的表达式及实验测定方法。将这些参数用于描述液相色谱溶质保留行为, 形成了扩展溶解度参数理论, 依次可以解释各类色谱的实质性问题。另外, 马丁方程的分子学基础及熔化熵、弗劳瑞—休金斯(F lo ry2 Huggin s)方程[ 10, 11 ]及分配系数对温度的依赖关系的讨论, 以及平衡分离的分子学的其他概念, 能使分离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现象与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分子结构相互联系起来, 并能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设计最优化分离方案, 以期得到最佳的分离效果。5 疏水效应凡是涉及到有水溶液相存在的分离, 如液2固、液2液分离都涉及到水溶液。为了研究在此条件下分离过程的本质, 特别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分离过程,必须了解“疏水效应” (hydrophob ic effect) , 或“疏水相互作用” (hydrophob ic in teract ion, 简写为H I)等概念。那么, 什么是“疏水效应” ? 什么是“疏水相互作用”呢? 迄今还无公认的定义。顾名思义, 这是与水溶液有关的一种特殊现象。人的生命离不开水, 人体的生化过程几乎全是在体液(水溶液)中进行的。这些生化过程包括生物大分子的构象变化、蛋白折叠、 酶与底物的结合、几条支链结合形成多支链的酶、生物大分子高度凝聚形成的生物膜等, 而这些过程的发生主要是在疏水相互作用力驱动下进行的。因为分离科学不仅要从宏观上研究溶质间相互分离的程度(即纯度)及回收率, 而且要考虑到分离过程中分子构象是否发生了变化(即微观变化)和引起宏观及微观变化的原因, 所以这不仅涉及到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 而且涉及到小分子的分离机理。疏水相互作用力, 简称疏水力, 它不是讨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主要是讨论吸附力, 是讨论溶剂对溶质的作用。确切地说, 是溶剂分子对溶质分子产生的推力, 与分离过程中的分子平衡研究对象相同, 属微观过程, 但这种微观过程的变化又会引起宏观热力学量的改变。从以上所述可知, 疏水相互作用是与范德华力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一种作用力。基于这一概念,在现代科技及现代分离科学中十分重要但又不很成熟的这一特点, 应着重掌握疏水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及稀溶液中的疏水相互作用, 并通过标准迁移自由能及复杂相间溶质迁移的标准化学势计算, 理解标准迁移化学势的计算方法。还应了解有关疏水相互作用的一些名词的含意、了解疏水相互作用大小、对式疏水相互作用、完全成对的相关函数、溶剂对疏水相互作用自由能的影响和二聚平衡等简单过程中的热力学函数的测定和计算。多质点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是建立在对式疏水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 质点数为m 时, 疏水相互作用的近似测量方法是为了解从简单溶质到蛋白质的疏水相互作用这一桥梁作用的理解。另外, 还需了解微胞水溶液中的疏水相互作用及人工合成和生物聚合物中的疏水相互作用以及疏水相互作用对温度和压力的依赖性, 这对于了解蛋白质分离过程中分子构象变化及失活的本质的研究十分重要。疏水相互作用对温度和压力的依赖关系和实验及测量方法奠定了该理论的基础, 同时亦能提高对文献中的错误概念、数据可靠性的判断能力。6 对分离方法的科学分类以上是从热力学、动力学以及分子学的基础上对分离科学的理论框架进行论述的, 其最终目的是要对分离过程进行优化, 对分离方法进行有效的选择, 这就涉及到分离科学中的分类和优化问题。分类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 从研究化学元素周期表对发现新的化学元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表明了分类学对科学的贡献。分离方法曾有过多种分类。但是,以Giddings[ 2 ]提出的以化学势和流两个因素进行分类最为科学。通过比较各类分离方法的相似点及不同点, 探索出各种分离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寻找出分离科学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从而将多年来分散在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中的, 表面上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各类分离方法, 以这种化学势和流两个因素将其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和比较, 为创立新的分离方法和分离科学(最优化中选择分离方法)奠定了基础。了解各种分离方法的内在联系和描述这种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 深刻理解在外加场存在下的无流(静态)分离法——电泳和沉降的特性, 稳态流中的二相分离——萃取和有关方法, 流的辅助分离作用即平行流分离——淘析、超滤、区带熔融和有关方法以及垂直流分离——场级分流、色谱和有关方法。7 分离科学中的优化分离科学中的最优化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 用最低的消耗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获得一个能表征各类分离方法的统一的优化模型, 这是一个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一个分离体系的优化目标, 又涉及到多方面的局部优化, 如分离方法的选择、实验方法的建立、实验方案中每一单元操作的优化, 以及各个单元操作之间的最佳组合, 如此等等。一般说来, 用于分析测试及工业制备对分离最优化的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 前者因消耗很少, 多以在追求最佳分离效果的前提下, 以尽可能地缩短分离时间为主, 辅之以低消耗; 而工业生产上的优化则是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获取最高利润为惟一目的,故对于后者, 一切分离方法及选择分离工艺的优化均以此为基础。例如删除一步分离就能达到质量要求的简单工艺, 但因成本高工业生产上就不会采纳,而会采纳成本很低的, 那怕是多 2~ 3 步的分离方案。上述事例说明, 既便是局限于分离这一狭窄领域中的每一个细节, 也难用一个通用的模型来描述其最优化。分离科学中的最优化是通过对单元分离共用的、最关键的参数进行优化, 辅之以工业上的整体优化。无论哪一种分离方法, 从原则上讲: ①通过增大外加场; ②减小分离过程中欲分离物质熵的增大;③加大难分离物质对之间化学势的差异这 3 个最重要的因素, 以及通过对这 3 个方面进行协同作用使分离过程达到最优化, 才是达到提高分离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的至关重要的优化因素。综上所述, 分离科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学科, 对于工农业生产和基础科学研究十分重要。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出现, 特别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科学的发展, 必将对分离科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也必然会推动分离科学迅猛发展, 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175 评论

WeiXin呵呵呵

关于生物技术,目前能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由国际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1982年提出的,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获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科学或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生产服务工程学是探索工业生产规律的科学,实际上研究合理生产手段和生产设备的科学,生命科学应用于产业方面为生物工程学,根据日本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会议1979年答辩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讨论,生物工程定义为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体的机能而生产产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当然要涉及生物技术比如开发一个生物产品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构建基因工程菌或细胞培融合技术创造新的细胞,发酵技术使细胞尽可能的生产更多的产物,生物物质的分离纯化技术进行产品的获得等 因此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的区别,我们应该从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区别进行理解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之间在课程设置上一个很大区别是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了化工原理,发酵设备,发酵工厂设计,等工科课程在方向上,生物工程偏重于微生物,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生物产品是通过微生物而来的而生物技术植物、动物、微生物都要面面具到在培养目标上,生物技术专业上进行生物学研究,但也能到企业去进行产品开发但开发出来的产品怎样工厂化的生产出来这就交给生物工程专业的

97 评论

小狸露宝1234

色谱、等电点沉淀、盐析等等

183 评论

相关问答

  • 分离纯化技术期刊排名

    色谱、等电点沉淀、盐析等等

    哈哈的静静哈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分离与纯化技术期刊

    可以安排南北核心、SCI、EI等各方面的学术期刊。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的ISO4标准期刊缩写为「S P

    蔡蔡菜哈哈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分离和纯化技术期刊

    分离纯化技术。在有道词典进行翻译可以得知,separationandpurificationtechn是分离纯化技术,是将多糖混合物分离为单一多糖的过程。

    罗成or房谋杜断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分离纯化技术期刊letpub

    Separation of normal protein purification is a meticulous work, sometimesthe pre

    chenjialu1988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分离纯化技术杂志

    各有各的好处。desalination期刊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技术-WATER,RESOURCES水资源。ENGINEERING,CHEMICAL工程:化工。《分离

    小熊缭乱1990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