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4

天津的明
首页 > 论文问答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线阅读官网怎么样下载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哆啦Y梦

已采纳
(1)中国大革命时期苏联的军事援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第82-87,112页(2)罗伯斯庇尔与“非基督教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第73-77,47页(3)余子道、徐有威力行社述论《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第217-236,202页(4)1931-1937年间国民政府和朝鲜独立运动《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第161-171页(5)力行社之日本观研究胡春惠主编:《【近代中国与亚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5年版,第507-527页(6)力行社の日本观研究【日本】《中国研究月报》第586号(1996年12月),第30-39页(7)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第18-22页(8)力行社与西安事变《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65-77页(9)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Behind the Scenes of the Xi’an Incident:The Case of the Lixingshe【英国】The China Quarterly N154(June1998),283-307(10)徐有威,【英国】贝思飞(Philip Billingsley)民国洋票回忆录之史料价值【台湾】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 第27期(1999年3月),第83-87页(11)力行社之海防观——以《前途》杂志为例的研究李金强等编:《近代中国海防—军事与经济》【香港】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1999年版,第127-140页(12)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When Worlds Collide: Chinese Bandits and Their “Foreign Tickets”【美国】Modern China V26 N1, January 2000,pp38-78(13)German Fascism in Chinese Eyes:An Investigation of Qiantu Maganize(1933—1937),Ricardo Mak/Danny Paau(eds), Sino- German Relations since 1800: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德国】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2000,pp 235-254(14)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Out of the Closet: China’s Historians “Discover” Republican-Period Bandits【美国】Modern China V28N4,October 2002,pp467-499(15)中国有关民国时期的土匪问题之研究(1949-2002年)【韩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15辑(2002年6月),第79-90页(16)徐有威,周利敏力行社之海防观--以【中国日报】为例的研究,李金强等主编:《我武维扬-近代中国海军史新论》,【香港】香港海防博物馆2004年版,第119-130页(17)《前途》记事总目录(1933年1月-1939年4月)【日本】《近代中国研究汇报》2004年第26号(2004年4月),第53-108页(18)Philip Billingsley,Xu YouweiA Monument to Bai Lang, the “White Wolf ”【日本】Human Sciences Review  N27 July 2004,pp27-36(19)Philip Billingsley,Xu YouweiFrom“Peasant Bandit” to“Prominent Personality”:Bai Lang in the Scales of History【日本】Intercultural Studies N30 July 2004,pp51-89(20)1930年代力行社眼中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以《前途》杂志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等主编:《一九三○年代的中国》(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46-159页(21)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Clearing way the Debris: Chinese Scholarship and the Bai Lang Rebellion【美国】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13, Number 2 (Fall 2006),pp330-356(22) Xu Youwei, WU Leyang,Philip BillingsleyEditors and Outrages:Banditry-Related Editorials from the Dagong bao and the Shen bao,1912—1937Intercultural Studies ( SAndrew’s University) N35 D 2006 pp 71-99(23)从留美“民主教授”到“不予改正”的右派――陈仁炳研究【美国】《Journal of Chinese American Studies》(华美族研究集刊)第13期, 纽约:天外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第121――143页(24)徐有威,王林军比拿破仑和威廉二世更加危险的独裁者――从《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看墨索里尼在中国的形象载陈绛主编:《近代中国》第17辑,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第265-278页(25)徐有威,许金生雾里看花――1930年代日本人眼中的国民党“蓝衣社”,载王建朗等主编:《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73-286页(26) 徐有威,王林军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观――以《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为中心的考察载郑大华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第248-268页(27) 档案中的力行社的早期活动: 以徐亮为例《军事历史研究》 2011年第2期(2011年6月), 第141-146页( 28 )我的老师陈仁炳教授载亨利·托马斯等著,陈仁炳译:《科学家的生活》,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270页(29)徐有威等采访整理我在皖南小三线的经历――许汝钟先生访谈录《史林》2011年增刊(2011年8月),第107-112页(30)徐有威选编上海小三线报刊资料选编(1976-1987年)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1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第215-267页(31)徐有威等翻译【美国】巴里 · 诺顿 (Barry Naughton)著:《三线建设:中国内陆的国防工业》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 《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1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第268-299页(32)徐有威选编《上海小三线口述史选编(一)》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2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第253-282页(33)口述史和中国当代军事史研究――以上海小三线建设为例《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2012年3月),第149-151页(34)吴祥华,徐有威等采访整理:李晓航:亲历上海小三线的调整载俞克明主编:《现代上海研究论丛》(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第147-157页(35)刻不容缓地重视口述史,保存中国当代史不可再得的鲜活资料《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2012年5月),第154--155页(36)徐有威,李婷首届“三线建设史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2012年5月), 第118-119页(37)徐有威,李婷,吴静散落在皖南山区的海派文化, 载李伦新等主编:《海派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世界文明》,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71-186页(38)徐有威编《有关上海小三线建设报刊资料选编(1979-1986年)》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等主编:《上海研究论丛》第20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356页(39)徐有威 吴乐杨民国社会舆论对匪患之反应――以《申报》和《大公报》为例(1912-1934),《江海学刊》 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出版),第176-184页(40)徐有威《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上)·皖南山坳中的上海人》,《东方早报》(上海)2012年12月4日,第12-13版(41)崔海霞、徐有威《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中)·深山里的生活交响曲》,《东方早报》(上海)2012年12月11日,第12-13版(42)吴静、徐有威《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下)· 一个时代的终结》,《东方早报》(上海)2012年12月18日,第12-13版(43 )〖加拿大〗吕德量(Lorenz MLuthi)著,徐有威等译《越南战争与中国文化大革命前的三线防卫计划(1964-1966)》,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4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第63-88页(44)Xu Youwei & Philip Billingsley“Listen to What the Bandits Have to Say!”: Voices from the Post-“Liberation” SuppressionCampaign in Guangxi,Intercultural Studies ( SAndrew’s University) N47March 2013,pp 139-170(45)Xu Youwei & Philip BillingsleyLiu Zhidan and his “Bro’s in the Hood”: Bandits and Communists in theShaanbei Badlands (1),Human Sciences Review ( SAndrew’s University) N44March 2013,147-192
317 评论

雅婷0302

《新政机遇》(邵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B81aTg7Q 提取码:ar6v    书名:新政机遇作者:邵宇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7页数:300内容简介:读懂中国改革,把脉当下时局,抓住新政机遇。如果把握住这些机遇,必将在未来10年的发展格局中获得巨大收益。十八届三中全会掀起了中国改革的新篇章,各大领域改革全面铺开。这股巨大的改革驱动力将对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走势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各个领域会有哪些新的投资新机会?《新政机遇》一书,八大改革全景解析,投资趋势权威预测,解读较量中的权力与资本,挖掘政策下的机遇与挑战。作者简介:邵宇,金融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复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John Swir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专栏作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库成员。2003-2004曾任职上海市宝山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2004-2009在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担任副系主任和CFA项目主任。2009年11月进入产业,历任西南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目前在东方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策略师、固定收益团队负责人。出版有《危机三部曲: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地缘政治大图景》多部著作。

285 评论

宝宝晨123

《权力与媒介》(马建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hdxx    书名:权力与媒介作者:马建标豆瓣评分:0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8-10页数:300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媒介与权力关系的变迁,并通过此种变迁来审视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信仰的变化,以及此种变化的观念如何影响政治权力的运作。本书认为,近代中国社会与文明发生巨大变革的因素,除了既往已为大家所熟知的国家外患和政治变革等显著的“历史事件”外,尚有隐现在这些“事件”的历史深处,引发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思想结构变革的媒介。作者简介:马建标,1979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UCSD分校)访问学者,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30余篇论文。主持的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课题,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等。曾出版专著《冲破旧秩序:中国对帝国主义国际体系的反应》,译著《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误读异邦:20世纪的美国人与中国、俄国的关系》等。

157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