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4

酒酿圆子珺
首页 > 论文问答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官网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彼岸之澄

已采纳
二本,太原师范学院是二本A类院校,有两三个一本专业。太原师范学院是太原市唯一的本科师范院校,前身是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山西大学师范学院。
252 评论

真巧穆斯林

《王禹偁《建隆遗事》考——兼论宋初“金匮之盟”之真伪》,《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3期。《北宋学士院若干制度考辨》,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6期。《中国宋朝与高丽外交关系论略》(合作),《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略论宋文化对高丽的影响》(合作),《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宋朝与高丽佛教文化交流述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卷》1997年第1期转载。《熙丰时期“东联高丽”战略研究》(合作),《齐鲁学刊》1996年第6期。《宋朝高丽交聘考》(合作),《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宋朝与高丽“朝贡贸易”考论》(合作),《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辽代儒学传播与教育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998年第3期。《王夫之论宋代书院析》,《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3期。《〈邵氏闻见录〉有关王安石若干史料辨误》,《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试论宋代书院的官学化》,《中国书院》第2辑,1998年刊。《朱熹论〈春秋〉书法》,《朱子学刊》(第九辑)1998年第1辑。《宋哲宗亲政时期的曾布》(合作),载《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宋初大将自晦现象初探》(合作),《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宋代提举学事司考略》,《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岳飞之死与宋太祖“不杀大臣”誓约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两宋州县学官及其任用考核制度》(合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辽以释废”析》,《中国文化月刊(台中)》第二五七期,2001年8月刊。《宋代学规考论》,《中国书院》第4辑,2002年刊;《李纲与姚平仲劫寨之战》,《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宋代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制度研究》(合作),载《宋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宋史·道学传>探源》(合作),《新宋学》第二辑,页76-89,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两宋书院盛衰的政策因素》,《中国文化月刊》(台中)第276期,2003年12月刊。《南宋许浦御前水军考论》,《岳飞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8月版。《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未注出处之引书试析》,载《<朱子全书>与朱子学——2003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探微》(合作),载《政府与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政府职能与作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7月版。《明清舒城地区水旱灾害及其成因》,《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2期。《南宋两浙沿海的水军》,载《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页153-168,巴蜀书社2006年8月版。《<宋史·高丽传>史源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4期。《南宋横城义塾及其<义塾纲纪>考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5期。《试析五代宋初中原诸政权角立中的契丹因素》(合作),载《辽金史论集》(第十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宋太祖心腹武将张琼死因探析》,载《宋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98 评论

king独秀

本人已在师院呆了两年,在这两年里面,体会到了各种不同的感受。 在这里,学习方面,风气非常好,尤其是我们学英语的,整天早晚自习,学习在上课出勤这方面卡的也很严,为的是督促学生在大学里不要荒废了学业。图书馆很好,不过在考试前夕里面的座位很紧张。学风很好,考研的风气相当好,考研率也很高。 生活方面,8人间的宿舍,如果你是11届的女生的话,住的应该是没有阳台的那栋楼,学校因为女生多,所以保安、楼管阿姨都很负责,晚上11点熄灯,有网线,每一楼层有公共卫生间和洗漱间。 如果不是艺术类,学费算是很便宜的了 学校在各方面都还行,关键是自己的心态,保持好的心态,在学校什么事情都会遇到,毕竟也是半个社会了。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件事情,自然也就好了。 希望你可以在师院好好成长!

274 评论

聪明的达人安

以诗为词与以赋为词——论东坡词之“破体” 仲冬梅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期刊】文学前沿 2004-08-15 0 144 2 词为诗裔与以诗为词——苏轼词体观念新论 陈广学 扬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副教授 【期刊】江苏社会科学 2002-05-25 2 292 3 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词”——试析两种文体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特点 范修华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昆明 【期刊】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7-08-30 0 274 4 “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雅化——论苏轼词与“雅词”的关系 田耕宇 西南民族学院 四川成都 【期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28 6 475 5 苏轼“词如诗”的原因探析——由宋人的“以诗为词”论谈起 张泽伟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山西太原 【期刊】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8-30 0 380 6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莫砺锋 南京大学中文系 【期刊】中国文化研究 2002-05-28 13 954 7 从化诗入词看苏轼的“以诗为词” 李笑野 复旦大学 【期刊】蒲峪学刊 1994-01-10 0 225 8 以诗为词的理论演进与东坡词的创获 周玉梅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期刊】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6-15 0 160 9 “以诗为词”亦“檃括”创作词调歌曲 杨晓霭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期刊】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05 2 184 10 陆游词“以诗为词”说 房日晰 西北大学文学院 【期刊】古典文学知识 2008-03-05 1 169 11 规摹秦柳与以诗为词——论吴梅村的词学思想及其创作转型 江合友; 胡宪丽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期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10-26 0 79 12 论“以诗为词”的词学意义 余意 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 广东 东莞 【期刊】阴山学刊 2005-10-20 0 235 13 “以诗为词”与“别是一家”——论苏轼、李清照词论的殊途同归 高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 【期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7-26 0

331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