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9

雪梨的天空shelly
首页 > 论文问答 > 文化差异和翻译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饭饭大吃货

已采纳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新教学大纲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英语考试也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每种语言都背负着其民族的历史、文化。要谈到英语教学就不能回避中英文化的差异问题。(一)中英文化存在的一些差异一、从词汇的文化负载中看差异词汇中往往负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如在中国虎代表的是百兽之王,词汇中常常出现将门虎子、虎踞龙蟠、虎虎生威等词语。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子所代替。如英国的别称以及前段时间播映的动画片《狮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贬义: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据字面直译就会闹出大笑话。二、从姓名及称谓中看差异1、结构形式上的差异我们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与名(Given name)组成。英国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国人的却与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有关。由于相较而言英国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较短,资本主义发展得较早,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崇尚以个人为中心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因此这个国家的国民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主义,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现了名在前的形式。而我们中国具有漫长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强调中庸之道,反对个人主义。最重视的是家族的传承,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由此出现了将家族标识-姓放在前面而代表个人的名放在后的形式。2、姓氏使用的差异由于我国早在远古姓氏出于图腾,进入封建社会后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职、封号等作为姓氏的来源,将姓作为一种荣誉。因此在姓氏的选择和使用上显得极为谨慎和谦恭。而英国人却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显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征。有人以职业为名,如:Cook库克(厨师);有人以家庭关系为名,如:Johnson约翰逊Jackson杰克逊;有人以天气、季节为名:Snow斯诺(雪)Frost梅弗罗斯特(霜)、Summer萨默(夏天);有人以圣经人物为名:Bible拜布尔(圣经);以长相为名:Strong斯特朗(强壮的)、Longfellow朗费罗(大个子);以神话人物为名:Apllo阿波罗(太阳神)、Hymen海门(婚姻之神)、Mars马尔斯(战神);以动、植物名称为名:Bull布尔(公牛)、Wolf沃尔夫(狼)Rose罗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体名称为名:Stone斯通(石头)、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不论美丑。有姓驼背的、有姓坏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们在翻译英国人姓名时往往用音译而不用直译法。而在取名时又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差异,那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子孙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讳,不能直呼长辈及位尊者的名讳。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结果观世音菩萨也被改名为观音菩萨;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不咏海棠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名为海棠。而在英语国家长辈则以子孙使用自己的名字为荣,于是出现了类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称谓,以及爷孙同名的事来。3、称呼上的差异在非正式场合、平辈人中英两国人都喜欢相互以名字来称呼以示亲密。但在上下辈中的称呼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中需要严守上下辈分的差别,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中则不一定严格照此实行,在非正式场合中或双方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则常以名字来相互称呼,对父母、师长、领导、长辈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现对父母直呼其名的情况。在对亲戚的称呼中,中国人分得很细而英语国家则是较为粗略。例如:uncle一词的中文含义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缘关系的也有无血缘关系的,是个统称。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家族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此外,中国人喜欢以职务和身份来称呼,如王老师、老王等;而英语国家则不会如此,如王老师-M/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们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种错误)。语言是一种工具,由于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一些新的词汇,而留心身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英语词汇是十分必要的。如:E-mail(电子邮件) teletext(图文电视)homepage(主页) mobile telephone(移动电话)……三、日常交谈规则习惯由于我们日常对语言的听说能力注重得还是不够,尤其是对某些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而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使用了一些句子无论是从语法角度来说还是从语言角度来说并没什么问题的句子但却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不相符或是想当然地套用一些母语的语言形式即通常所说的Chinese English,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例如:1、对赞扬和感谢的反应就存在着有趣的差异。中国人将自谦当作一种美德,因而在遇到外国人的赞扬与感谢时,外国人说:You did so 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Oh,或是Well,just so 而这一反应将引来赞美者的不快。正确的回答应是:Thank 2、电话的开场白上的差异Hello, this is May Is that Mary?这是英语中一个简单的电话开场白。中文意义为:您好,我是梅。你是玛丽吗?这里就不能简单地运用中文想当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3、其他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纯粹属于自己的隐私似乎没有,而英国人却极为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在英国人看来是让人极其恼火的事情。对于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这不关你的事。)还有一些习惯用法。如:圣诞快乐应为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同样是快乐不能通用仅仅是因为习惯而已(初中英语沿海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一错误)。当然,作为分析性语言的中文与作为综合性语言的英语在语法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二)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浅谈中英文化的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在教学中 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在搞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或组织英语原声电影、录像、VCD的观看,运用网络,通过一些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其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教学,创造一些英语听说氛围。通过创造模拟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唯有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233 评论

蓝海Mario

论文选题参考方向 1. 谈英语谚语的翻译 2. 谈英语幽默的翻译 3. 英语汉译技巧初探 4. 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 5. 翻译中常见错误分析 6.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会话含义的推导与翻译 8. 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9.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10.翻译技巧探索 11.商标词翻译 12.广告语言的翻译 13.论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 14.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5.英汉谚语的理解和翻译 16.浅谈颜色词在英语中的翻译 17.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18.英语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 19.英语意义否定表现法及其汉译 20.浅谈新闻标题的翻译 也可以自己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题目。

289 评论

沉默的玫瑰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正如J 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如习语“有眼不识泰山”,大家知道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我国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且有价值的事物。汉语习语中用了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来比喻重要的人物。英谚也是如此,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因此要翻译好习语,就必须了解这些习语中用作比喻的内涵。  风俗习惯也同样影响习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习语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喻义。在翻译中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又如英语习语中的“Do as the Romans ”只有译为“入乡随俗”才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英汉文化同样也受到明显的宗教影响,因为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受佛教影响较深,许多习语中都含有佛教中特有的事物,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英语文化受天主教、基督教影响较深,有关的习语有:as poor as the church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 。  由此可见,翻译好英汉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异域的风俗习惯、民族色彩以及宗教信仰。  二、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而习语来自不同著作、不同作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这样一来,习语翻译就有一定困难。王佐良先生说到:“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只要研究了习语各方面的特点,准确理解原作的思想,就能大致掌握习语互译的规律。下面介绍几种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11 直译法。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英汉习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形相似、功能对等的习语很多,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  1) 如今听见周瑞家的捆了他亲家,越发火上浇油。(《红楼梦》)  The news now that Chou J ui’s wife had had a relative of hers tied up added fuel to the fire of her   2) Blood is thicker than  血浓于水。  3)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21 套译法。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无法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尽管套译中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保持习语固有的那种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如:  4)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初生牛犊不怕虎。  5)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6) 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了。“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 这是何苦来呢!(《红楼梦》)You’ve no call to swear to me , You didn’t buy We’ve all birds of a feather ———all slaves Why go for me ?  这些习语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即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形式有不谋而合的情况,两者不但有相同的隐义,而且还有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  31 意译法。  有不少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比喻部分包含有人名、地名、典故,有的源于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或宗教等,如直译出来,译文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因此舍弃形象对喻义进行意译,译文反而显得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如:  7) “你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她低声说,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寒夜》)“You really do refuse to give until all hope is ”She murmured , shaking her head   这句话带有明显中国地域色彩,如果直译“不到黄河”,译语读者会因不了解其背景而难以理解,用意译法就能确切地表达原意。  8) When Greek meets Greek , then comes the tug of   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若直译为“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外国读者会误认为希腊人非常好斗。一般来说,不宜用含有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习语去套译英语习语,同样也应尽量避免让西方的地名或人名出现在汉语习语中,而应对习语中的专有名词作相应的变通,以利于译语读者对习语的理解和接受。  41 直译兼意译。有些习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在翻译时采用直译方法,往往表达不出其含义,若采用直译法之后,再意译出其含义,会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9) 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  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  10)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  壶小易热,量小易怒。  51 增补译法。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一些母语读者容易理解的习语对译语读者来说很难理解。使用增补译法,即对习语先直译后再加注的方法,可以保持译文与原文“意”相似,有“貌合神离”之感。例如:11) They have , by this very act , opened a Pandora’s   正是他们的这种做法,打开了希腊神话中潘朵拉的盒子,造成了混乱和不幸。  Pandora 原是希腊神话传说中从天宫下凡的人类第一个女性,Pandora’s box 之意表面上看来是贵重之物,而骨子里却是祸害,其含义为“万恶之源”, “造成极大混乱”,若直译Pandora’s box ,而不增补,会造成一些译语读者难以理解其真正喻义。  总说起来,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翻译时既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涉及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准确理解习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是译好习语的关键。

310 评论

相关问答

  • 文化差异和翻译论文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正如J 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

    海的晨宝贝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毕业论文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正如J 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

    A+黎明前的黑暗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中日文化差异的论文日语翻译

    中国の色を、日本の文化の违い---分析中国の间で、日本の文化の违いから白 中国语や日本语とメタファーの特殊な性质のため、白い色にするかどうか、白、など纯粋な。は

    了无痕Sky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and

    annking168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

    建议你先找找案例。而且你给你内容也太宽泛了, 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建议你给出一个特定的国家和地区 再搜索结果。 而且作为毕业论文,引文要20篇以上

    小苹果花苑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