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7

天使禁猎区0
首页 > 论文问答 >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投稿要求多少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睿2010

已采纳
截至2014年3月,该校设有111个科研机构、26个实验室(中心);建有2个省级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实验室、1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个市行业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拥有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 。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皮革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温州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皮革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低压电器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碳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软弱土地基与海涂围垦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水环境与海洋生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温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温州市皮革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温州市智能电子电器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温州市制笔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温州市新材料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温州市建筑节能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温州市机械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温州市亚热带海洋湖泊环境与生物资源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温州市健康体适能重点实验室、温州市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培育) 依托单位机构名称级别负责人校直属浙江省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省部级陈福生校直属温州大学“金融综合改革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省部级谢平校直属温州市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市级陈艾华、赵敏校直属温州市公共政策研究院暨温州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市级赵敏校直属温州市金融研究院暨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市级谢平校直属温州大学节能减排研究院校级蔡袁强校直属温州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校级赵敏校直属温州大学中日文化交流中心校级余向前校直属温州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校级黄亨奎校直属温州发展研究中心校级蔡袁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温州大学网络经济研究院校级叶修梓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温州大学智能系统与决策研究所校级高利新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温州大学计算科学研究所校级洪振杰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温州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校级王玮明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温州大学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校级赵焕光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温州大学量子系统与调控研究所校级郑亦庄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温州大学电器研究所校级吴桂初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校级张耀举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温州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校级杨光参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温州大学复杂系统研究所校级林振权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温州大学微纳结构与光电器件研究所校级董长昆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温州大学物联网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所校级李怀忠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温州大学电气传动与智能控制研究所校级钱祥忠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温州大学智能信息系统研究所校级胡众义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温州大学微纳结构功能材料研究所校级黄少铭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温州大学皮革研究所校级兰云军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温州大学有机化学及农药创制工程研究所校级吴华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温州大学绿色化学与化工研究所校级成江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温州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校级张东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温州大学超分子材料及应用研究所校级李新华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温州大学精细化工新材料与技术研究所校级赵亚娟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温州大学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校级唐天地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温州大学海洋与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所校级赵敏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温州大学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所校级阎秀峰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温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所校级张永普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温州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校级宋国利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温州大学生物加工工程研究所校级杨海龙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温州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校级柳劲松机电工程学院温州大学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校级薛伟机电工程学院温州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校级马光机电工程学院温州大学汽车工程研究所校级姚喜贵机电工程学院温州大学微纳制造与特种加工技术研究所校级张大伟建筑工程学院温州大学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校级蔡袁强建筑工程学院温州大学建筑节能减排与绿色工程材料研究所校级孙林柱建筑工程学院温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校级石海均建筑工程学院温州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校级陈联盟建筑工程学院温州大学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研究所校级王雪然体育学院温州大学体育教育训练研究所校级张秀华体育学院温州大学体育文化研究所校级袁建国体育学院温州大学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所校级张文健创业人才培养学院温州大学创业发展研究所校级黄兆信法政学院温州大学温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校级蔡克骄法政学院温州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所校级吴玉宗法政学院温州大学区域发展与环境法治研究所校级钭晓东法政学院温州大学民商经济法研究所校级邱本法政学院温州大学社会法学研究所校级李炳安法政学院温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校级李业杰国际合作学院温州大学华文教育研究所校级严晓鹏继续教育学院温州大学继续教育研究所校级杨彬教师教育学院温州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校级胡来林教师教育学院温州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校级郑信军教师教育学院温州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校级彭小明教师教育学院温州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校级潘玉进美术与设计学院温州大学创意设计研究所校级李运河美术与设计学院温州大学服饰造型研究所校级魏静美术与设计学院温州大学美术教育研究所校级邓国祥人文学院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校级杨祥银人文学院温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校级蔡贻象人文学院温州大学孙诒让研究所校级王兴文人文学院温州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所校级金理新人文学院温州大学欧美历史文化研究所校级郑春生人文学院温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校级饶道庆人文学院温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校级孙良好人文学院温州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校级马大康人文学院温州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校级邱国珍人文学院温州大学印刷文化研究所校级苏勇强人文学院温州大学中国及周边俗文学研究中心校级王小盾人文学院温州大学南戏研究所校级俞为民人文学院温州大学东亚俗文学研究中心校级王小盾商学院温州大学国民经济研究所校级胡振华商学院温州大学行业协会商会研究所校级江华商学院温州大学企业文化研究所校级李建华商学院温州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校级李元华商学院温州大学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校级林俐商学院温州大学市场营销研究所校级肖文旺商学院温州大学家族企业和企业家研究所校级张一力商学院温州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所校级潘彬马克思主义学院温州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校级陈安金马克思主义学院温州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校级戴海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校级任映红图书馆温州大学国学研究所校级张靖龙外国语学院温州大学美国文化研究所校级黄卫峰外国语学院温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校级李新德外国语学院温州大学语言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校级毛继光外国语学院温州大学外语教学论研究所校级夏侯富生外国语学院温州大学翻译研究所校级叶苗外国语学院温州大学商务英语研究所校级朱晓申音乐学院温州大学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所校级陈克秀音乐学院温州大学音乐艺术教育研究所校级陈其射音乐学院温州大学钢琴艺术研究所校级李杰鹏音乐学院温州大学声乐艺术研究所校级李晓燕音乐学院温州大学曲艺研究所校级乔志亮音乐学院温州大学音乐表演艺术研究所校级吴晓勇瓯江学院温州大学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所校级赖学军瓯江学院温州大学信息安全研究所校级胡智文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温州大学温州方言与东瓯文化研究所校级盛爱萍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温州大学图像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校级孙跃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温州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校级谢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温州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所校级施晓秋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温州大学市场调查研究中心校级郭显光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温州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校级周湘浙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温州大学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校级王忠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温州大学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校级周锦成机电工程学院温州大学-浙江宏秀电气技术研发中心校级叶忻泉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温州市市政园林研究所校级潘林有人文学院中国经济时报-温州大学传媒与经济研究中心校级张信国、江华 馆藏资源 截止2012年12月,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为2413116册,现刊1798种。除传统馆藏外,电子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拥有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ACS、Elsevier等综合性、各种形式的电子期刊和资料数据库53个,电子图书数据库11个,自建资源数据库及视频资源库6个。开通使用ZADL特色库——“民俗学文献与温州地域特色文化数据库”;完成孙诒让研究特藏资料室以及海洋文化特藏资料室的组建并正式对外开放;配合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与“省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分别建立了温州地方文献资料库、中小学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资料库。其中海洋研究资料特藏中心是一个以海洋为专题而建设起来的特藏中心,该中心致力于将分散的海洋文化信息集中进行收集与入藏,旨在为教学、科研、生产等提供海洋文化信息服务。该中心现已收藏纸质海洋文化书籍8000余册,海洋期刊52种,海洋报纸5种,电子书6000余册,海洋文化信息书目36000余条,其入藏范围涵盖海洋科学、海洋人文等范畴 。 学术刊物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温州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8年,双月刊,单月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艺学与美学前沿问题研究、法学前沿问题研究、温州历史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人类学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法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文化学研究、艺术学研究等。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的全文收录期刊,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63年,是温州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理、工、农、林、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的全文收录期刊 。
314 评论

霏霏头头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投稿难度不次于发一篇核心期刊,因为前几年学报的版面大幅度减少,据推测,减少的数量在一半到三分之二以上,版面减少了,但是需求量却是有增无减的。僧多粥少,学报自然就变得难发了。17年的时候,据小派了解发一篇本科学报,只要单位是本科,职称是讲师可以发表了,现在呢,不仅要求本科单位,更是在职称学历上有了更高要求,非博士副教授不可,这让一众讲师和硕士研究生有点着急。怎么发学报文章大家都会写,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却不一定适合发表,所以发表论文之前可以阅读一些跟自己相关的论文作为参考。 既然是要发表的论文,就要自己提出观点,验证自己的观点,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论文才言之有物。而且,论文篇幅不可过长,能少的尽量不要多,期刊版面的大小固定,字数太多只会增加编辑的工作量。要知道,一篇好的论文可以大幅度缩短发表的时间。准备投稿在投稿之前首先要选择自己想要发表的期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你需要筛选出符合你的论文领域的期刊,这样才能够更容易发表。我国的期刊成百上千,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要求。通常来说,每个期刊的主页都可以下载论文写作模版和要求,作者可以根据模板和要求写论文,避免格式不符合造成直接拒稿。

246 评论

奕彩彩绘

WANG Quan ,DING Jianning, XUE Wei,L Micromachining process of high temperature pressure sensor gauge chip based on SIMOX SOI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Product Technology ,年底前网上公布,2007年6月发表(In press, SCI&Ei)  周宏明,李峰平,薛伟,詹永照,陈亚绒基于构件的产品配置模型和实现方法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6,17(24):2577-2581   薛伟,王权,丁建宁,余朋清微构件316L在力电耦合下力学行为实验研究 传感技术学报,2006,19(5):1620-1622   王权,丁建宁,薛伟,凌智勇 一种硅芯片外引线键合的热压焊装置及工艺研究焊接学报, 2006,5:61-64 (EI收录)   薛伟,王权,丁建宁等内燃机气缸压力智能检测仪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2006,7:194~196   薛伟,王权,丁建宁等基于MEMS技术的超微压压力传感器研究进展农业机械学报, 2006,3:157-159(EI收录)   王权,丁建宁,薛伟,余朋清用侧向力显微镜对力/电/热耦合作用下金表面力学行为的研究 传感技术学报, 2006,19(5):1497-1499   赵艳平,丁建宁, 杨继昌,王权,薛伟 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芯片力敏电阻位置设计分析 传感技术学报2006,19(5)1829-1831   陈亚绒,薛伟,周宏明 银行基于顾客满意度的研究江苏商论,2006(2):P154-155,   李峰平,薛伟,周宏明,陈亚绒基于fuzzy AHP的顾客满意度权重计算方法的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3):100~102   王钟羡,吴春笃,朱玉萍,薛伟扭转轴应力集中的灰色组合模型中国机械工程,2006,17(3):234~237(EI收录)   王权,丁建宁,薛伟等高温硅压阻式微型压力传感器研究现状与展望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05,12:1~ 3(EI收录)   WANG Quan ,DING Jianning,XUE Manufacture method and micromachining process research of high temperature pressure sensor gauge In: proceeding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icro/nano technology in A Shenzhen, 2005, pp529   王权,丁建宁,王文襄,薛伟通用型高温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5,16(20):1795~1798 (EI 收录)   李峰平,薛伟构建民营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研究江苏商论,2005,(9):81~83   施晓秋,薛伟 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05,(2):90~91   郑蓓蓉,严晓鹏,包含丽,薛伟 顾客满意度和质量成本的双赢策略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141~143   薛伟,梁峰,周宏明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基于软构件技术快速重组生产控制系统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4,(10):882~886   马光,薛伟,申桂英,姜苏宾自主机器人人工进化方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增刊):74~76(EI收录)   薛伟关于发展我国物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管理世界,2004,(3):139~140   薛伟,周宏明,夏曾玉基于质量成本的顾客满意度优化策略经济管理,2004,(5):65~66   Xue Wei, Zhou Hongming, Chen Y Optimizing Research on Delivery Days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sed on Quality C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2004,14(1):82~85   薛伟,周宏明,郑蓓蓉汽车工业刹车零件标准的优化研究科技通报,2004,(4):368~370   薛伟,周宏明,李锋平旋耕机运动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4):93~98   薛伟,周宏明交通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业技术经济, 2004,23(2):95~97   薛伟,周宏明,丁建宁,杨继昌眼镜镜片样式的参数化模型和算法 江苏大学学报,2004,25(6):473~476   薛伟,周宏明,郑蓓蓉,李峰平基于质量成本的顾客满意度优化模型与实证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9(5):64~67   薛伟基于DNC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农机化研究,2004,(3):225~226   Xiaoshen Zhu,Xue Wei,Shen P Enterprise Spirit and University Spirit :the Identity of O SEAAIR 2004 CHINA CONFERENCE PROCEEDINGS:77~84   罗一新,薛伟中国物流业及物流技术刍议中国工程科学,2004,6(6):79~83   陈亚绒,薛伟服务业基于成本的顾客满意度研究 温州大学学报,2004,17(4):14~17   薛伟基于敏捷生产模式的成组技术温州大学学报,2004,17(3):28~31   薛伟,王春英,孙广福创新教育呼唤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航空教育,2004,(1)   薛伟,王春英教师课堂教学评估的实践与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03,(10):68~70   薛伟唱响十六大主旋律 推进高校教育创新温州大学,2003,16(1):1~4   周宏明,郑蓓蓉,薛伟,黄剑飞旋耕机总体参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农业机械学报,2002,33(3):27~29(EI收录)   郑蓓蓉,周宏明,薛伟敏捷制造环境下调度理论初探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2,14(2):50~52   周宏明,郑蓓蓉,薛伟 旋耕机总体参数的优化设计农机化研究,2002,111(3):85~87   薛伟,林彩芬,王春英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评价的探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4(4):109~113   薛伟,居建村敏捷制造与应用研究温州大学学报,2001,14(4):75~78   周宏明,薛伟,郑蓓蓉旋耕机总体参数的优化设计模型农业机械学报,2001,32(5):37~ 郑蓓蓉,周宏明,薛伟高职高专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4):74~ 薛伟,朱晓申,林彩芬,倪小敏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学分制改革中国高教研究, 2001,90(3):67~68   周宏明,薛伟通用机械零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19(增刊):69~71   薛伟,周宏明,郑蓓蓉基于Autolisp开发的图形参数化系统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0,12(3):42~ 43   虞岩贵,张淼,薛伟低周循环加载下疲劳—损伤—断裂全过程中材料行为交叉关系的研究和分析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2000:271~274   虞岩贵,薛伟,张淼用小裂纹尺寸计算对称循环加载下弹塑性材料的疲劳损伤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2000:961~964   虞岩贵,薛伟,张淼用弹性应变范围△εe和△εp的乘积法与小裂纹尺寸计算在非对称循环加载下弹塑性材料的疲劳损伤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2000:969~971   虞岩贵,张淼,薛伟高周循环加载下疲劳—损伤—断裂全过程中材料行为交叉关系的研究和分析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2000:972~976   薛伟,李汉中激光功率谱在检测磨削砂轮形貌中的应用机电工程, 1996,(2):43~44   薛伟激光功率谱检测磨削砂轮形貌的理论分析机电工程,1996,(4):30~33   薛伟,虞岩贵几个描述材料弹塑性行为的损伤演变方程式的综合分析研究第八届全国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1996:132~135   虞岩贵,薛伟CALCULATIONS ON CRACK GROWTH STAGE(裂缝生长阶段计算)亚太地区材料强度与结构会议论文集,1996:31~36(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薛伟砂轮形貌检测温州大学学报,1995,(1):34~40   薛伟砂轮磨损的基础研究温州大学学报,1991,(5):18~22   郑蓓蓉,薛伟成组技术应用研究温州大学学报,1990,(3):48~52   薛伟,李汉中砂轮工作面光电检测 机械科学与技术,1989,(4):32~34   王勇,薛伟,李汉中金刚石滚轮测试系统江苏机械,1988,(4):2~4   薛伟,姚喜贵,马光编著汽车国际贸易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胡大志,姚喜贵,薛伟编著现代汽车营销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主编:郭伏,钱三省,副主编:李兴东,薛伟,参编:叶锋等人因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1月  主编薛伟,副主编:张淼,姜锐机械设计基础浙江科技出版社,2006年6月

317 评论

想得快崩溃

住房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 改善居住条件越来越成为我国城镇居民最迫切解决的问题。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实行住房商品化。这一方面需要有强大的住房消费贷款支持,另一方面也为银行推动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调整房地产信贷结构创造了条件, 使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有了内在的动力。自从上世纪年代中期中国建设银行在部分城市试行银行按揭贷款以来, 面对住房金融业丰富的市场资源, 我国各银行普遍开展了针对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 甚至推出了专门的业务品牌名称, 如农业银行的“ 幸福之家” 、建设银行的“ 乐得家” 等等其业务量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工商银行的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该行全国的个人住房贷款从年的亿元增长到年月底的亿元, 年几乎增长了倍。有万户居民靠工行贷款住上了新房。因此、加强住宅领域银企合作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有力保证, 其中发展住房消费信贷是促进我国住房建设新经济增长点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但是我们通过对我国特别是温州住房消费信贷市场的实证调查分析后, 发现其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鱼待研究解决。二、住房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1、居民的住房消费心理问题勤俭持家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但人们的投资意识比较薄弱, 绝大多数居民购房是为了改善住房条件, 用于投资目的的比例仍然不多〔日。中国人的另一大传统是量入为出, 习惯于用自己的积蓄来达到购房的目的, 还有很大比例的消费者依然存在着“ 无债一身轻” 的传统消费观念, 而对于西方盛行的提前消费还是不适应。2、居民收入预期问题根据国外普通家庭住房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城镇普通家庭是否具有住房负债消费的经济承受能力主要取决于其稳定的家庭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越高, 对住房消费信贷的经济承受能力越大。其住房消费信贷所发挥的扩大需求的作用越明显。目前,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 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入等因素, 造成城镇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存在以下的后顾之忧怕下岗失业保险制度不完善, 怕病医疗制度的改革还没有到位, 怕老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而据业内人士分析, 普通工薪阶层的购房总价应控制在家庭年收入的倍以下较为适宜, 如果贷款为八成, 期限为年, 日后每月的还款最好不要超过家庭收入的, 否则就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水平。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城镇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较弱, 造成城镇居民收入预期普遍不高, 难以使住房消费信贷快速发展。3、住房消费信贷的风险控制与保障问题由于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特点是客户多、面广分散, 基数大、期限长, 因此风险点多而不易控制。银行在个人住房贷款运作过程中, 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产权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抵押物价格风险、贷款条件风险等等。为此, 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表明, 防范住房消费信贷风险必须有以下条件一是有稳定透明的收入来源二是有可靠的个人信用资格等级三是有住房产权的抵押保障四是有必要的住房消费信贷的担保制度和有效的政策保障制度五是有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住房消费信用品种。而以上五大因素, 恰恰又是我国住房消费信贷运行中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一是贷款机构无法获知住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按照国外消费信贷通行的规则, 为了降低家庭住房消费信贷的偿还能力, 住房支出与收入比率一般控制在至之间。由于我国居民收入中包含着许多非货币化收入和灰色收入, 目前银行采纳的唯一能证明贷款者还款能力的“ 收入证明” , 经调查核实大多不真实, 这样贷款机构就无法确切计算和查证居民收入的实际水平, 也就无法确认住房消费者的贷款资格, 因而也不可能对住房消费信贷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另外, 由于不同银行之间信息沟通不完善。假如某位购房者要在多处购买房屋, 他将其收入证明一式多份, 就可能分别用于不同的银行, 由不同的银行提供按揭贷款。这样一来,其实际贷款额就远远高于规定的数额, 月还款金额也远远大于其月收入情况, 各银行的住房贷款风险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倍增。二是缺乏住房消费信贷的个人信用制度。由于没有建立与个人信用制度相配套的个人信用评估、个人资信调查、个人破产制度。因而个人信用无法准确把握, 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风险无法控制。三是缺乏必要的住房消费信贷担保制度。由于我国现有的担保法规囚没有针对住房消费信贷的相应规定,二级市场的存量产权房以及公房使用权市场发育严重滞后, 致使贷款抵押的住房产权、使用权的变现能力较差, 消费者在申请住房消费信贷时既无法选择可靠的担保形式又不能为贷款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四是缺乏有效的政策保证制度。由于我国尚没有健全的商品房保险的保障制度, 又没有政府机构提供的保证制度, 也没有包括房地产证券在内的政府机构发行的住房债券。因而, 无法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和支持。五是缺乏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住房消费信用品种。我国一方面缺少长期的住房消费信用品种的供给另一方面, 现存的抵押住房贷款首期付款额比重大、期限小、利率大, 无法吸引更多的中等收入阶层, 无法满足更多的住房消费信贷的需求〔。、信贷经营理念问题由于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固有惯性和我国现阶段资本的稀缺性特点, 使银行在住房消费信贷的开办上, 既存在一些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又存在一些具体操作上的问题。其表现一是住房消费贷款抵押物的处置难于落实。现在很多房屋都是期房预售, 按照《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规定, 期房在抵押合同签订日内要在房地产主管部门办理预抵押登记, 待房屋取得产权证后再办理正式的抵押登记手续。若在预抵押期间贷款者无力偿还银行借款, 即会将房屋抵押款给银行。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房屋产权证还是存在着办证难的问题。比如在温州, 就有许多住户在入住两三年后还没有能够取得房屋产权证事例。没有产权证, 房屋自然不能进行正式抵押, 银行也就不能对抵押房屋进行合法处置。有时银行在借款人无法偿还借款而对房屋抵押物进行处置时, 甚至会受到市场以及顾及到社会稳定等因素的限制而难于保全贷款债权。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发展。二是尚未形成一整套科学的规范的银行管理制度。例如住房个人抵押贷款面对首期额度较低、利率较高、手续复杂、条件苛刻、收费不尽合理、覆盖面窄、担保手续规定较严等难于刺激个人住房信贷的条件规定〕三是银行自身的业务量和成本增大。一笔住房贷款, 要经过借款人资格审查、抵押物、评估和登记、担保物、财物体现, 第三方面担保货款合同公证等程序才能获得, 致使银行成本增加, 工作负担加重。同时, 贷款过程中, 必须经过房屋测量、估价登记、办证、交税、交费等, 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贷款消费人负担, 从而, 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住房贷款人的积极性。三、住房消费信贷市场解决对策针对我国住房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宜采取以下对策选择、实行健康、合理、稳定的住房消费心理机制一是制定合理、透明的住房消费政策, 使居民在了解住房政策和规定的基础上, 理解政策的合理性, 进而自觉贯彻执行新政策, 形成稳定的住房消费大众心理预期二是进一步规范住房一、二级市场和房地产交易规则, 强化保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机制, 降低住房交易税费, 创造出一个公平、合理的住房消费环境, 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住房消费心理机制团。、扩大住房消费信贷的领域和群体。在住房消费群体的选择上, 针对我国存在的高收入阶层和政府大部分官员已有住房与低收入阶层住房消费潜力一时不大的客观现实, 住房消费信贷政策应注重引导既具有强烈住房消费欲望又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中等收入阶层既具有较好预期经济发展潜力和负债住房消费心理, 又急需住房的青年消费群体上, 有针对性制定一些配套优惠激励政策, 着力启动这些中等收入阶层和青年群体的住房消费行为’。在消费领域方面, 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经济承受能力和住房消费倾向, 采取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的住房消费信贷, 使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居住意愿有目的地选择住房消费信贷品种, 并结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住房消费需求特点, 制定一些配套的激励优惠措施, 如利率补贴, 减免税费、免贷款、抵押购房公证收费等, 以启动和促进这部分居民的住房消费活动。、建立健全发达规范的住房信贷制度。历史经验表明当一国在进入“ 住” 与“ 行” 消费升级阶段时, 居民的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逐步由自我积蓄型滞后消费变为信用支持型提前消费, 即进入消费信用化时代。目前, 我国正在从住房消费福利分配制向住房消费货币分配制度的转化, 而消费货币化则是年月第期温州大学学报消费信用化的基础。所以, 建立健全发达而规范的住房信贷制度迫在眉睫。首先政府应抓紧包括住房消费信贷在内的有关立法工作, 特别是在着手建立区域性的个人信用体系的基础上, 尽快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并制定个人信用的统一征信标准与征信办法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住房消费信贷商业保险制度, 制定政府的保险和保证、保障措施, 建立必要的住房消费信贷资金供给机制最后就是结合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育的现状, 培育一些能够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主体, 吸引和集中资本市场中的私人分散资金和机制投资者掌握的人寿保险金, 养老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 为住房消费信贷提供更为广泛的资金来源。、建立良好的住房信用风险分摊机制客观的说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刚刚启动的发展中国家住房金融市场, 住房消费信用的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等法规和条例, 但是《住房抵押贷款法》至今尚未问世, 致使出押和受押双方对有关抵押和抵押实现、担保与保险等法规条款的解释缺乏权威性依据‘习。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紧有关法律的制定工作另一方面银行也应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约束分摊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制度, 充分发挥政府对住房消费信贷的支持作用。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之列,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还需要一定时日。改革以来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迅速扩大, 且仍呈扩大态势。由于住房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 属敏感性商品。如果成立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国家住房抵押贷款担保公司, 对一部分购买商品房确有困难的中低收入者实行担保, 则有利于解除其后顾之忧。因此、组建规范的国家专门的住房担保机制, 不仅可以克服目前由企业出面担保的众多缺陷又可以有效分散银行风险, 增加金融机构的安全性。二是建立和完善住房金融二级市场, 充分发挥社会保险金融市场的基础上, 尝试和支持保险基金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住房金融二级市场, 更好地体现和推动住房消费信贷的实施。三是建立和完善住房二级抵押市场, 发展抵押贷款证券化, 充分发挥证券在住房消费信贷中的支持作用。开辟住房二级抵押市场, 不仅可以进一步发掘全社会的资产潜力, 为住房市场提供具有竞争性的选择性资金来源, 又可以通过产权重组, 分散和转移了住房贷款风险, 成功地将在住宅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 推动住房贷款风险分摊的社会化。、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寻求银行利润最大化在我国加入以后,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门槛的不断降低, 广泛介入我国金融市场的各项业务领域当然包括个人住房信贷业务, 银行间的竟争加剧必将迫使国内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具体到个人住房信贷业务领域的金融创新体现在一是在思想上, 银行内部要对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对促进住房建设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进一步开拓进取意识, 改变旧有习惯模式和思维定式, 大胆创新, 勇于改革。二是在具体的服务层次、服务方式、服务态度上要有一个实际的大的改进, 使消费者方便、快捷、满意。三是进一步扩大住房消费信贷服务品种, 扩展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环境。针对消费者的不同要求, 开辟房改房贷款、使用权房贷款, 房屋互换贷款、私房二手房买卖贷款, 尽快形成品种齐全, 层次分明的住房消费信贷的格局。同时, 围绕住房消费信贷这一领域, 开展住房信息咨询, 买卖指南、个人住房贷款方案设计, 房屋保险公证、抵押还款受理、产权代办等“ 一条龙” 服务,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扩大住房消费信贷的规模。四是进行金融工具创新。例如利用收入增长与时间成正比例的关系, 推出逐渐递增还款的个人住房贷款, 满足部分观念变化快、有强烈消费欲望青年的金融需求利用与国际接轨, 实行市场利率之际, 推出可变利率的个人住房贷款新品种, 供不同层次金融需求客户进行选择。四、结束语随着我国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推进和住房商品化的发展, 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当前广大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低与高昂房价的矛盾。而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可以有效的解决购房者资金不足的困难, 购房的经济压力分解到以后若干年内承担。将居民的潜在消费欲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因此、切实解决好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260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