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72

西安乾蓬装饰
首页 > 论文问答 > 环球时报杂志封面图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o洒脱小姐

已采纳
《GLOBAL TIMES》较《CHINA DAILY》和《21 century》水平要高些。但本人认为还不是地道的英文。 地道的英文呢,推荐《NEWSWEEK》,如果本地买不到,可以外地邮寄,成本稍高些。例如:上海邮寄到天津18元/本。而广州本地的一些书店就可以买到5-6元/本。
166 评论

君绮罗222

时代》杂志中文版,国内不公开发行,邮局也不办理订购。 《时代》杂志(中文)亚洲版,是面向大中华区华人发行的,你可以与北京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在花园街与西三环交汇处)联系,电话可网上查询。 这个杂志的亚洲版有很多版本。比如封面上印有李宇春照片的那期《时代》杂志亚洲版,不仅在美国不曾露面,连在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都不曾见过。那期载有“亚洲英雄人物”专辑的亚洲版《时代》杂志在印度发行时,封面人物是印度网球选手索尼娅·莫扎;在东南亚发行时,封面人物就变成了在印度洋海啸之后决意重建家园的五位亚齐妇女;在日本发行时,封面人物则是演员渡边健;而到了韩国,就又变成了足球选手朴智星。只有在大中华地区发行时才在封面上使用李宇春的照片。

121 评论

颜庄小店

“东亚病夫”,类似的还有“欧洲病夫”。西方人用“xx病夫”(Sick Man of ××)形容陷入经济发展困境、国力衰落等问题的国家,带有贬义色彩。对“东亚病夫”的理解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奥斯曼帝国晚期(19世纪初)被称为“欧洲病夫”(因其地理位置,亦有称之为“西亚病夫”)。曾因这样那样的问题被称作“欧洲病夫”的还有波斯、意大利、德国等国家。以下为2018年12年18日环球时报一篇报导截图。1895年3月4日至9日,严复在《直报》上发表了《原强》称:“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中国者,固病夫也。”1896年10月17日,上海英国人办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的一篇文章最早出现了“东方病夫”一词,作者是英国人,用来批评官僚腐败、风气恶劣的晚清政府。1903年前后,梁启超在《新民说》称:“夫中国一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此后,国内舆论界开始用“病夫”来形容中国人体质虚弱。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中国代表团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全军覆没,途经新加坡,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题为“东亚病夫”讽刺中国人的漫画。(国内媒体对此做过报道,没有那么一幅漫画,至今也未发现当时有类似的写有“东亚病夫”的漫画。)“东亚病夫”这一说法在国内逐渐流传开来,国人对“东亚病夫”的理解也逐渐固化为是西方人因中国人体质问题,对中国人的蔑称。不过,不管西方人如何理解“东亚病夫”一词,考虑到国人对“东亚病夫”的理解,不应再用“东亚病夫”来形容中国。

285 评论

等开到荼蘼

“东亚病夫”的来历:“1949年之前,中国运动员参加了3届奥运会,每次都铩羽而归,一牌未得。当时一家外国报纸刊出了这样的一幅漫画:奥运五环旗下,一群蓄着长辫、身穿长袍马褂、形容枯槁的中国人,扛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鸭蛋,画题为“东亚病夫”。对运动员的这种侮辱和嘲讽,反映了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在中国网上,一篇题为“‘零的记录’与‘东亚病夫’”的文章对这段故事还有更具体和绘声绘色的描述: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中国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但运动员仅有69人,其余是武术表演队,体育考察团及职员等。但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符宝卢跳过80米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中国代表队全军覆没。当其它国家的运动员捧着鲜花,戴着奖牌,神采奕奕地回国时,中国运动员又一次黯然伤神地踏上归途。途经新加坡时,一副外国漫画这样嘲讽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身着长袍马褂,形如枯草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鸭蛋,画题为“东亚病夫”,许多外国人都讥笑中国队为“鸭蛋队”。体育的落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真实写照。对这段故事许多国人都耳熟能详,但是细想一下,也有若干可圈可点之处。第一,至今为止,还没有人找到1936年中国人在新加坡看见的那幅漫画,所以这个故事只能算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第二,如果是在1936年发表的漫画,那时满清王朝已经被推翻25年之久,外国人何以仍然用“头蓄长辫,身着长袍马褂”的大清臣民的特征来形容进入民国的中国人?第三,漫画上画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鸭蛋,难道外国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鸭蛋”来形容“零”字吗?当然,上面所谈到的几点疑问都还是细节问题,关键的是“东亚病夫”这个词的来历,是否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污辱和嘲弄。在网上可以查到这样的资料:“东亚病夫”一词,最先叫“东方病夫”,出自上海《字西林报》(Tzu Lin Hsi Pao,North China Daily News,英国侨民奚安门Henry Shearman于1850年8月30日创刊于上海)1896年10月17日登载的一篇英国人所写的\"中国实情\"的文章,其中一句话被梁启超翻译为“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估计原文应该是sick man of East Asia,或者East Asian sick man。自此“东方病夫”的说法不胫而走,多为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所引用。蔡锷在1902年写的《军国民篇》中有这样的字句:“显而言之,则东方病夫气息奄奄,其遗产若是其丰,吾辈将何以处分之?”梁启超在写于1902年-1906年间的《新民说》中提到“我以病夫闻于世界,手足以瘫痪,以尽失防护之机能,东西诸国,莫不磨刀霍霍,内向而鱼肉我矣。”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也提到了这个词:“艰难辛苦,力不能堪;青年堕落,壮无能力,非吾国今日之现象乎?人字吾为东方病夫国,而吾人之少年青年,几无一不在病夫之列,如此民族,将何以图存?”上述引文中都使用的是“东方病夫”而不是“东亚病夫”。“东亚病夫”又是怎样来的呢?1905年出版发行的历史小说《孽海花》,封面注有“爱自由者起发,东亚病夫编述”字样。其中“爱自由者”是金松岑的笔名,而“东亚病夫”是曾朴的笔名,曾朴生于1872年,卒于1935年,江苏常熟人。曾朴一生著作丰富,以小说《孽海花》最著名。除了东亚病夫这个笔名外,还使用过“病夫”、“国之病夫”等,借以唤起蒙昧中的国人。1929年出版的法国小说《肉与死》(原著Aphrodite,作者Pierre Louis)的封面上写着病夫、虚白合译,虚白是曾朴的儿子。 不知是否1936年奥运鸭蛋漫画的刺激,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鲜有“东方病夫”的说法,一般沿用“东亚病夫”。当然,在国人看来,无论“东方病夫”还是“东亚病夫”都是一回事,都是指中国人身体上的孱弱病态。1946年出版的《家事学概论》(章绳著)中写道:“东亚病夫之名,由来已久,讫今尚未除去,最大原因在食物的营养不讲究。”1956年8月,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上做了《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演讲,其中也用到了“东亚病夫”一词:“过去说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讲卫生,打球也不行,游水也不行,女人是小脚,男人留辫子,还有太监,中国的月亮也不那么很好,外国的月亮总是比较清爽一点,总而言之,坏事不少。但是,经过这六年的改革,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我们的成绩是谁也否认不了的。”1959年郭沫若作诗祝贺《全运会闭幕》:“ 中华儿女今舒畅,‘ 东亚病夫’已健康。”在国人的心目中,“东亚病夫”从来就是外国人对中华儿女的蔑称。然而,令人疑惑的是,除了1896年一篇英国人的文章以及1936年一幅据说是外国人画得漫画以外,我们没有看到其他外国人用“东方病夫”或者“东亚病夫”来侮辱中国人的资料。如果1896年英国人的那篇文章中“东方病夫”的原文果真是sick man of East Asia的话,我认为也未必就是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和人身攻击。因为在英文中sick man of xxxx是个常见的表达式,而且最早是以sick man of Europe(“欧洲病夫”)的形式见诸于世。这个表达式本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早在1853年形容衰落中的奥特曼帝国最先使用,其后“欧洲病夫”成为一个常用词,形容处于经济或者社会困境中的欧洲国家。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英国就常常被媒体讥为sick man of Europe,到了90年代剧变后国力衰弱的前苏联和东欧也会被称为“欧洲病夫”。更有甚者,2005年5月21日出版的一期《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公然在封面上用The Real Sick Man of Europe(真正的欧洲病夫)来形容意大利政治经济困境(图),却也不见意大利政府和人民出来抗议。 由此可见,在西方语言习惯中,“xx病夫”的说法并非特指中国,可以用在任何洲、国家;而且这个表达式的重点绝非在形容某国人民身体的孱弱,主要是指社会、经济的困境。然而,自从上个世纪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媒体、民间引用“东亚病夫”这个说法时,更侧重于中国人体魄和健康,强调其污辱的含义。传说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张园设擂比武,侮辱中国人。霍元甲针锋相对在报上刊登广告:“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 1972年李小龙主演的电影《精武门》中讲述了霍元甲的徒弟陈真为师父报仇的故事。在影片中,污辱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坏蛋从欧洲人变成了日本人,日本空手道馆派人送来一块写有“东亚病夫”的牌匾,并扬言挑战整个中华武术界。李小龙饰演的陈真使出了双截棍惊人绝技,并喊出了“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的经典台词,为全世界华人找回了久违的心理平衡。应该说,这种“中国人不能被嘲笑”的心态有相当的正面意义,不蒸馒头争口气,在特定的环境下确实可以激励国人自强不息。从这个角度看,我推测1936年的那个外国报刊上的“鸭蛋漫画”根本就是杜撰。

235 评论

Hexe留恋不往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软弱。随后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被称为“东亚病夫”,形成阶段是1840年以后,出现“东亚病夫”这个词大概是20世纪初期。

99 评论

妞妞们要健康

环球时报、经济日报、青年参考、羊城晚报、齐鲁晚报、大河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中国电视报、中国日报、新民晚报;读者、知音、家庭、意林、格言、青年文摘、爱人、女友、新周刊、嘉人、时尚、星周刊、萌芽

81 评论

偶与吃货

21世纪》是《中国日报》的子报。报社有很多老外,采编人员大多是从国外留学回来或国内的名校生。我经常看这两份报,感觉挺不错!!!

349 评论

相关问答

  • 环球时报杂志封面图片

    《21世纪》是《中国日报》的子报。报社有很多老外,采编人员大多是从国外留学回来或国内的名校生。我经常看这两份报,感觉挺不错!!!

    一梦三只鸭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4
  • 环球时报杂志封面图

    中国周刊、中国经济、中国策划、城市画报、新周刊等等,适合不同的人群,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吧,呵呵~~

    桐叶封弟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1
  • 环球人物杂志封面图片

    学习成绩很好、平时会发展兴趣特长等。学习成绩很好,给粉丝作出了榜样;平时会发展兴趣特长,能够起到带头作用。

    李小姐梦游记 7人参与回答 2024-05-01
  • 环球时报杂志封面

    他叫史力旸 楼主留意中间划线那一行2004年8月28日生   身高:128cm   体重:26kg   特长:模特、表演、走秀2005年8月入选第8期《妈妈宝

    甜蜜到腻 9人参与回答 2024-05-02
  • 环球人物杂志封面人物图片

    学习成绩很好、平时会发展兴趣特长等。学习成绩很好,给粉丝作出了榜样;平时会发展兴趣特长,能够起到带头作用。

    大米粒圆又圆 7人参与回答 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