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7

同济装潢设计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中华文明史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食客小蒲

已采纳
万年中华文明史的世界史地位 它西起关陇,东致大海,南括长江中下游,北越燕山而跨蒙辽,其辽阔版图为一千五百年、二千年后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所无法企及。 壮哉!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涌现,通过考古学、古文献学、考古年代学、古天文学、古气候学气象学等的综合研究,使我国奴隶制社会各起讫的相近历史年代显露端倪(3): 朝代帝世年数历史年代备注 伏羲朝数十世 1260年公元前5341--4082年公元前4130—4082年共工称霸九州 炎帝朝17世380年公元前4081--3702年公元前3707年涿鹿之战 黄帝朝18世400年公元前3701--3302年 少昊朝20世400年公元前3301--2902年公元前3007--2902年九黎之乱 颛顼朝19世350年公元前2901--2556年公元前2780年统一四川 帝喾朝20世300年公元前2555--2256年 帝挚朝1世9 公元前2255--2247年 唐朝2世73年公元前2246--2174年公元前2220--2211年鲧治水 虞朝2世27年公元前2173--2146年公元前2160--2150年大禹治水 夏朝13世470年公元前2145--1675年公元前1930年统一巴蜀 商朝31世628年公元前1674--1046年公元前1520年统一川陕 就这样,在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犹如人类历史的火车头,执人类文明之牛耳呼啸向前,到公元前11-8世纪,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文明而跨入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封建领主制的国家——西周而雄居于世。春秋战国——人类文明史上最具改革与活力的时代: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思想大争鸣,文化大积累,军事大兼并,外交大纵横,民族大融合......产生了众多对人类历史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的诸子百家和大量不朽文献。及致始皇,平六国而统天下,置郡县而修法度,击匈奴而筑长城,定货币规度量而简文字,建驰道而同车轨,建树了史无前例的功勋。汉武雄风,上崇儒术,下削诸侯;广开仕途,招揽人才;推广农技,兴修水利;激活工商,加强财政;外击强奴,海陆举贸......使得强大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所形成的综合实力雄浑无比,化解了来自中亚、西亚凶悍蛮族的进攻并将其大部融化。余势西迁,引发了整个蛮族世界的大迁徙,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西欧社会的巨变。而此后的中国历史,无论是“分久必合”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还是“合久必分”的封建统一大帝国,中华文明始终以其无可替代的先进性和独特性,逶迤磅礴至人类发展的近代前夕。无怪乎在人类近代以前的大部分科技发明里,中国的先进发明动辄就比欧洲早几百年或上千年;北宋徐州的一个冶铁坊的人数就多达四千人,相当于十一世纪欧洲一个大城市的人口数;元朝的海军舰船已开始使用火炮,此时的欧洲还在大刀长矛的冷兵器里蜗行;明代郑和的第一次太平洋、印度洋远航,所率水手官兵就达二万七千多人,比十四、五世纪欧洲最繁华的亚得里亚海沿岸各国的商业首都威尼斯港所有海员人数的整和还要多几千人......完全可以这么说,在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大多数岁月里,中国的综合国力雄超于世,国民生活水平位居世界之首。即使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仍不失为世界经济强国,由于中英贸易顺差极大,英国才出此鸦片之下策,导致了中英邪片战争。 “一万年”——必将从历史源头彻底荡除“西方中心论”的 历史阴霾,高筑起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长城 欧洲人“震于中国立国之悠久,及其在世界史上地位之重要也,于是大运神思,力言中国文化渊源西土,以示西洋人之有功于中国。”(4)胡诌什么古巴伦酋长“奈亨特”率“百克”族东迁,此酋长即黄帝,“百克”族就是中国所说的“百姓”了。这种天方夜谭一经别有用心的日本人所鼓噪,竟流传一时。及至我仰韶文化遗址大白于天下,此等谬论才渐渐销声匿迹。又说什么古埃及之圣书象形文字、古巴比伦之楔形文字为中国文字之源。针对这种无稽之谈,不要说我国八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已经出土,就比及一种我国已经发现的古象形文字,如半坡陶文,或是姜寨陶文,还是杨家湾陶文,后者哪一种不比前者成熟得多?而时间却早出了一千年以上。印度考古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就说中国的水稻是从印度传入的。而湖南、江西一些古文化遗址中出现了距今10000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看这些人们还能怎么样说?一部分西方(包括日本)人之所以热衷于此,自然有其政治的目的和不良用心。而其正直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却往往为中华文明之辉煌所倾倒。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其他亚细亚人民虽然也有远古的传说,但是没有真正的‘历史’:印度的‘四吠陀经’并非历史;阿拉伯的传说固然极古但是没有关于一个国家和它的发展。这一种国家在中国才有,而且它曾经特殊地出现。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5)瓦西里耶夫说:“中国的历史是伟大的,它根植于遥远的古代......在中国的远古时代,确实有不少稀世的、独特的、只有中国才有的东西,因而似乎可以明显地证明对古代中国文明百分之百的本土性表示任何怀疑都是不对的。”(6)美国的开国元勋、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的富兰克林曾宣称: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悠久、经验最丰富、也是最聪明的民族”。
100 评论

jarvinia奈奈

专业特长及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研究和中国海洋史研究,专长于中国传统对外政策和涉外制度研究、中国与周邻国家关系史研究,明清王朝海洋政策和海外贸易研究。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儒家文明与中韩关系研究》,韩国学术振兴财团项目,2007-2009;2.《清史·邦交志》(上卷),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体工程项目,2005-2010年;3.《唐代新罗侨民研究》,韩国国际交流财团,2003-2005;4.《鸦片战争前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2004年;5.《朝鲜王朝(1392-1910)对华观演变研究》,韩国国际交流财团,1997-1999;6.《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第一卷),外交部科研项目,1996-1998年;7.《明代海外交通史研究》,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993-1995年;9.《清前期对外关系研究》,教育部人文学科博士点基金项目,1992-1994年;10.《闭关与开放: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989-1991年。著作与教材:《儒家文明与中国传统对外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2.《儒家文明与中韩传统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3.《山东半岛与中韩交流》,香港出版社,2007年;4.《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制度与政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5.《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6.《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7.《朝鲜王朝(1392—1910)对华观的演变》,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8.《第三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9.《“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0.《中韩关系史论》,齐鲁书社,1997年;11.《中韩交流三千年》,中华书局,1997年;12.《中国海外交通史》,台北文津出版,1997年;1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4.《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主要论文:(一)中国传统对外政策与涉外制度研究论文:《海外穆斯林商人与明朝海外交通政策》,《文史哲》2007年第1期;《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夷秩序的构建----兼论明朝是否向东南亚扩张问题》,《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中国传统文化与郑和下西洋》,《文史哲》2005年第3期;《澳门问题与乾隆限关政策》,澳门《文化杂志》2004年夏季号;《清初“海禁”期间海外贸易政策考》,《文史》2004年第4期;《明与清前期海外贸易政策比较》,《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论明朝月港开放的局限性》,《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1期;《论宣德至弘治时期明朝对外政策的收缩》,《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试论明成祖的对外政策》,《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论明太祖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失败》,《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清朝体制与对西方的被动应战》,《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论明代市舶司制度的演变》,《文史哲》1986年第2期;《明初海防与郑和下西洋》,《南开学报》1985年第5期;《“夷官”与“逃民”:明朝对于海外国家华人使节的反应》,载于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辑。(二)中韩关系史领域研究论文:《字小与国家利益:对于明朝就朝鲜壬辰倭乱所做反应过程的透视》,《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许国出使朝鲜与东国士庶交谊》,《中国与韩国----崔韶子教授退职纪念论文集》,韩国太阳社出版社2005年;《“既在人间世,万事担双肩”----申圭植汉文诗歌作品初探》,金俊烨、石源华主编:《申圭植·闵弼镐与韩中关系》,韩国罗南出版社2003年4月版;《论唐代山东地区的新罗侨民村落----兼论高句丽遗民与新罗侨民的敌对意识问题》,韩国《东国史学》第37辑(2002年12月);《重陪鹓鹭更何年?---朝鲜李珥出使明朝诗歌初探》,《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明清时代的朝鲜使节与中国记闻》,《海交史研究》2001年第2期;《偰长寿与高丽、朝鲜王朝的对明外交》,杭州大学《韩国传统文化·历史卷》,学苑出版社2000年10月;《论17—19世纪朝鲜王朝的清朝观演变》,台北《韩国学报》第16期(2000年6月);《拒“理”与受“器”:论朝鲜王朝对早期汉译西学的反应》,澳门《文化杂志》第32期(1997年秋季);《明初与朝鲜海上交通考》,《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1期;《分裂时代的外交竞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韩关系述评》,韩国《东亚研究》第32辑(1996年12月);《论唐代的新罗侨民社区》,《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论唐代与新罗的文化交流》,《山东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李鸿章与朝鲜对西方的缔约开放》,《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论高丽王朝对中国典制文化的吸收问题》,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八辑;《入唐新罗人与唐罗文化交流》,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五辑;《礼义观与现实冲突----李朝政府对于清初漂流海商政策波动的研究》,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四辑;《唐代对外开放政策与唐罗关系》,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三辑。(三)中日关系史与中西关系史领域研究论文:《宋朝与丽日两国的民间交往与汉文化传播----高丽与日本接受宋文化的比较》,《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4期;2.《壬辰倭乱时期の明王朝と朝鲜の对日外交》(日文),仲尾宏(日本)主编:《朝鲜义僧将·松云大师と德川家康》,日本东京明石书店2002年7月;3.《澳门模式与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关系》,《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4.《英国的“港脚贸易”与广州》,载于《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四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3月;5.《明朝对日政策与日本使节的争贡事件,》载于《明史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6.《英国散商对华贸易的发展与鸦片战争》,载于《屈辱与抗争----鸦片战争150周年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7.《胡惟庸通倭问题辨析》,《安徽史学》1990年第1期。(四)中外关系史一般问题与中国海洋史领域论文:《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2.《宋朝州府涉外权力的增强与东亚贸易的扩张----以市舶司为中心》,《东アジアと日本》,日本九州大学出版部2007年;3.《论16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进程和基本特点》,《文史哲》2000年第4期;4.《晚明社会人身依附关系与社会思潮的演进》,韩国《东洋学研究》第4辑(1998年6月);5.《清代的天后宫与会馆》,《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6.《也论清前期的海外贸易----与黄启臣先生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7.《明代海防与海外贸易----明朝闭关与开放问题的初步研究》,《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8月版;8.《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市场》,载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编:《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9.《明朝后期筹海过程考论》,《海交史研究》1990年第1期;10.《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中外界限和分期问题》,《山东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11.《明代海外贸易及其世界影响----兼论明代中国在亚太地区贸易上的历史地位》,《海交史研究》1989年第1期;12.《明代市舶司制度与海外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五)学术评论:《缀零碎为整体 寓分析于叙述----评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3期;2.《读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1期;3.《“闭关”或“开放”类型分析的局限性----近20年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研究述评》,《文史哲》2002年第6期;4.《评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光明日报》2001年5月8日;5.《开拓创新,立论严谨----陈信雄〈宋元海外发展史研究〉评介》,《海交史研究》1993年第2期;6.《近来别具一只眼,另察中国衰乱源----简评李金明博士〈明代海外贸易史〉》,《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1期。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韩国研究论丛》编委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海交史研究》编委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山东省史学会理事等

219 评论

川猫之介

百度文7库 fぇaュǘsせvk◇eiqц薄sせtж

330 评论

基斯颠奴86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已乐,帮助困难中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过后看着别人那挂满笑容的脸,自己心里何尝不是欣慰得很呢?又如雷锋的种种事迹,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传统中一朵亮丽的奇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表现。雷锋精神融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以极大的凝聚作用汇入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中。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341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中华文明史的论文

    candy雨朦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关于明史的论文

    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对照、层进、并列等。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来突出这种关系。如:“有”、

    嘉怡别墅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关于中华文化史的论文

    围绕“勤劳、智慧、和谐”来写每个部分500字左右,前言+结尾升华500字左右随便怎么写都能写完,只要不脱离这三点只给你参考一下。

    屈小兔.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关于中华文明的论文1500字

    2011-12-8 18:43 我知道zxx | 五级 绽放文明礼仪之花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大地已经由绿变灰再变白。我们是否开始怀念夏秋时节的春光明媚和生机盎然

    可爱哆咪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关于明史的论文儿

    明朝的言官,确实是太生猛,

    洋洋怕狗子 7人参与回答 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