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93

司马懿砸缸
首页 > 论文问答 > 论神话论文2000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洋洋捌月

已采纳
刑天舞干戚 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译文 刑天与天帝(黄帝)争夺神位宝座。二者相斗, 帝终断刑天首级,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灭,竟以乳为目、脐为口,手执干戈漫舞。
279 评论

Jonathan261

《七夕》,三联书店,2013年。《古典的草根》,三联书店,2010年。《失落的天书》,商务印书馆,2006年。《姓氏名号面面观》,齐鲁书社,2000年。另外,与李炽昌合编:《 圣号论衡:晚清〈万国公报〉基督教“圣号论争”文献汇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古代艺术与仪式》,【英】简哈里森著,三联书店,2008年。《活着的女神》,【美】马丽加金芭塔丝著,与叶舒宪等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鼓之舞之以尽神:论神和神话的起源》,《民间文学论坛》1996(4)。2.《黄帝蚩尤神话探源》,《民族艺术》1997(1)。3.《禹步、商羊舞、焚巫尫》,《民族艺术》1997(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4)。4.《礼仪制度与原始舞蹈》,《民族艺术》1998(4)。5.《狐魅渊源考》,《攀枝花大学学报》1998(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6)。6.《浑沌的命运》,《民族艺术》,1999(4)。7.《百兽率舞:论原始舞蹈的文化效应》,《文艺研究》2000(3)。8.《“华夏”名义考》,《民族研究》,2000(5)。9.《刘姥姥、俳优和知识分子》,《读书》2000(6)。10.《今文经学的草根》,《读书》,2000(11)。11.《〈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民族艺术》,2000(3)。12.《故事的背后是历史:对两组闽西客家故事的民俗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0(4)。13.《“莲花落”名义考》,刊《东方丛刊》2001(1)。14.《人类学:科学性及其障眼法》,《民族艺术》,2001(3)。15.《〈山海经·海外经〉与上古历法制度》,《民族艺术》,2002(2)。16.《〈山海经·大荒经〉与〈尚书·尧典〉的比较研究》,《民族艺术》,2002(3)。17.《太阳神话考》,《民族艺术》,2002(4)。18.《〈海外经〉和〈大荒经〉地域及年代考,《民族艺术》,2003(2)。19.《昆仑原型考》,《民族艺术》,2003(3)。20.《山海经与上古学术》(学术访谈),《民族艺术》2003(4)。21.《〈山经〉出自稷下考》,《民俗研究》,2003(2)。22.《古史、故事和瞽史》,《读书》,2003(1)。23.《文字原是一张皮》,《读书》2003(10)。24.《口头传统:人文学术研究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5.《〈山海经〉与上古学术》(学术访谈),《民族艺术》,2003(4)。26.《西王母神话的本土渊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1)。27.《惟有大地上歌声如风》,《读书》,2004(2)。28.《五行说考源》,《哲学研究》,2004(4)。29.《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民族文学研究》,2004(2)。30.《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民间文化论坛》,2004(4)。31.《神话和神话学》,《民间文化论坛》,2004(4)。32.《归来的歌手》,《民间文化论坛》,2005(1)。33.《中国现代神话学:在思想与学术之间》,《民间文化论坛》,2005(2)。34.《飞龙在天》,《读书》,2005(4)。35.《西王母信仰的本土文化背景和民俗渊源》,《杭州师院学报》,2005(3)。36.《西王母考》,《民俗研究》,2005(4)。37.《烛龙考》,《民间文化论坛》,2005(6)。38.《伏羲女娲兄妹婚故事的源流》,《民族艺术》,2005(4)。39.《泰山封禅的真相》,《先秦两汉研究》(台北),2005(4)。40.《从历法的角度看中国传统节日的变迁》,《江西社会科学》,2006(2)。41.《两种文化:田野是试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笔谈),(1-3),《民间文化论坛》,2005(6)、2006(1)、2006(2)。42.《遥看牵牛织女星》,《读书》,2006(7)。《七夕故事考》,《民间文化论坛》,2006(6)。44.《太史公之死》,《读书》,2007(3)。 《图腾、族群和神话──涂尔干图腾理论述评》 《民族文学研究》2006(04)。 《钟敬文先生的《山海经》研究》 《民族艺术》,2007(1)。 《百变小红帽:一则经典童话的演变》 《艺术评论》 2007(8)。 《神话、想象与地理:关于《山海经》研究的对话》 《中国图书评论》,2007(9)。 《山海经古本篇目考》,《先秦两汉研究》(台北),总第八期,2007(9)。 《古代朝鲜的世界观与〈山海经〉:以朝鲜王朝时期《〈天下图〉为中心》,《民族文化论丛》,第46辑,(韩国)岭南大学校民族文化研究所,2010,12,30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190 评论

还是曼特宁

盘古开天地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这个传说故事虽纯属虚构,但它说明了人类改造、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气魄,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与自然抗争、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和聪明才智。女娲补天 出自《淮南子·览冥篇》,全文如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与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补天的记录见于《淮南子》: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而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当天空出现彩虹的时候,就是我们伟大的女娲的补天神石的彩光。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有人认为“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精卫填海 《山海经》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传说在上古时代的发鸠山上有许多桑树。树上有只小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脚爪。它的啼叫声像“精卫!精卫!”所以人们便称它为“精卫”。 精卫鸟本是炎帝(即神农氏,传说中我国农业和医药的始祖)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她很喜欢玩水,一天到东海去游泳,不幸遇到了巨浪,被海水吞没。 女娃死后变成精卫鸟。她从不闲着,每天从西山叨着树枝、石子飞到东海上空,将它们投下去。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一直如此。原来,它决心要把东海填平,免得别人也淹死在大海里。 “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上古时代人类对大自然艰难的斗争。由于当时人们抵御大自然的能力非常低下,大海经常吞没人的生命财产,于是产生了填平大海的愿望,精卫鸟正是当时人们征服大海的坚强决心的象征。 “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强,奋斗不止。精卫填海的传说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一些有志者为成就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着共工怒触不周山① 昔者共工与颛顼②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③,天柱④折,地维⑤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⑥;地不满东南。故水潦⑦尘埃归焉。 注释:①选自《淮南子》。②共工与颛顼(zhuanxu):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颛顼,传说上古时期五帝之一。③不周之山:神话中的大山。④天柱:古代传说天是用九根大柱支撑着的。⑤地维:古代传说地是用四条大绳拴着的。维,大绳子。⑥焉:这里。⑦潦(lao):路上的流水。 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皇帝,(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黄帝擒蚩尤 蚩尤作兵,伐黄帝〔2〕。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3〕。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4〕。黄帝乃下天女曰“魃”〔5〕。雨止,遂杀蚩尤。注释:〔1〕本篇选自《山海经·大荒北经》。神话反映了上古氏族间的战争,其间对于战争手段的描述在我们今天看来充满了神奇色彩,却是古人解释战争胜败的常见思维。〔2〕黄帝与蚩尤是传说中上古两个强大的部落集团的首领,他们之间经历了多次的战争,互有胜负。作兵,造作兵器,传说蚩尤发明了五种兵器:戈、殳、戟、酋矛、夷矛。〔3〕应龙:传说中长翅膀的龙。〔4〕风伯雨师:风神、雨神。〔5〕魃(bá):黄帝的女儿。一说是旱神。后羿射日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屈原(约前340年-78)《天问》的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 关于后羿之死,战国时思想家孟子(约公元前372年-89年)所著《孟子》和西汉初年刘安(前179年-22)编成的《淮南子》都说他是被恩将仇报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记载各不一样,有的说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有的说是用暗箭射死的。总之这位盖世的英雄死在阴谋家的手里。 有的传说里还说,后羿死后英魂不散,变成了打鬼的钟馗神。这一说法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年)根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考证出来的。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这位不幸死去的英雄的无限怀念。大禹治水 &n中国远古神话传说bsp;鲧因治水失败被流放后,他的儿子禹接替了鲧的职位,成为夏部族的首领。面对仍在到处肆虐的滔滔洪水,众人又向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推荐禹来治洪水。禹在接受了任务后,没有贸然动手,而是带领益、稷等人,先到全国闹洪灾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勘察。史书记载说:大禹先用测量工具对洪水泛滥地区进行测量,了解各地的山势地貌,摸清洪水的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他接受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凿山开渠,疏通壅(yong)塞,将洪水引入大江大河,最后汇人大海。 禹在治水中身先士卒,常年奔波在外,弄得皮肤黝黑,蓬头垢面,手上长满了老茧,指甲也脱落了,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都磨光了,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落泪。传说大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据《淮南子》记载,大禹治水时,为了开凿轩辕山,他化身为一只力大无比的神奇动物大熊。一次,劈山崩裂的石块,误中了大鼓。鼓声是送饭的信号,禹的妻子涂山氏听到鼓声,连忙烧火做饭,饭刚做好就拖着怀孕的笨重身体,挑担上山送饭。当他看到变成怪物的丈夫时,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为巨石。大禹随后赶来,呼唤着妻子和妻子胎中的儿子,巨石突然从北面开裂,生下了儿子启。于是后人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到了西汉武帝巡游嵩山时,也被这个传说所感动,令人在这里修建了启母庙。今启母庙虽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鲧、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的颂扬。 大禹在治水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建家园。史书上记载,在洪水退去后,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su谷子)、黍(shu大黄米)、豆、麻等农作物。他还让人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在获得治理洪灾的巨大成功的同时,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人们逐步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大禹治水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大禹不仅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象征。刑天舞干戚故事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刑天,传说中的兽名。:刑,刑杀,砍伐;天,巅也,意思是头刑天者,被砍掉头颅的人干戚,盾和希腊人的神话和思想斧。一个被砍掉头颅的人挥舞着斧头和盾牌与天帝斗。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蚩尤起兵复仇被黄帝削平,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刑天吞不下这口气,他一人手执利斧,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也不是好惹的,他亲自披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立起身来,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相关阅读:日本上古神话@上古神话传说中国古代四大灵兽介绍组图 玄武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古希腊的神话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中国神话传说中上古东方九黎族部落首领,又传为主兵之神。据说他有兄弟81人,能呼 蚩尤,中国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中上古东方九黎族部落首领,又传为主兵之神。据说他有兄弟81人,能呼风唤雨,以金作兵器,常以兵作乱。2008年02月19日评论0|浏览11古希腊的神话与传说■蚩尤中国神话传说中上古东方九黎族部落首中国神话传说中上古东方九黎族部落首领,又传为主兵之神。据说他有兄弟81人,能呼 蚩尤,中国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中上古东方九黎族部落首领,又传为主兵之神。据说他有兄弟81人,能呼风唤雨,以金作兵器,常以兵作乱。

166 评论

我是丽香

作用:神话是人类以幻想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心理、愿望对所接触的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所作的最初的想象和描摹 ,是人类对这些现象所作的经过艺术加工的解释。有史以前的口头文学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 ,流传下来的不多 ,但其中神话部分却是相当的丰富。中国古代神话内容极为丰富,但流传下来的古代神话数量不多,篇幅较短,呈现出零散且非系统的特色,也没有专门记载神话的古籍,而古希腊神话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并且高度地完整、系统,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对两族神话文本差异成因的探讨,一直吸引着不少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解读也仁者见仁本文侧重就中国原始神话之所以具有片断化、零散化的特征原因进行探讨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吕氏春秋》等,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已得到记载。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等,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书中也有许多古典神话的纪录。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其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不少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授引的典故。神话伪美宇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以及楚辞。上古歌谣是一种口头文学,不可能全部保存下来,现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还能看到零星记载。上古歌谣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我们的祖先在进行生产劳动时歌唱的口头丈学。它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和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源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劳动和生活,为我国后代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并以无比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我国的文学史。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它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左传》、《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神话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对后世作家有积极影响,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它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对后世作家的浪漫主义创作起了积极作用。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上古歌谣导引出中国诗歌的最早源头,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产生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国土之音;“雅”是“正”的意思,分大雅七十四篇,小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朝廷之音;“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是宗庙之音。《诗经》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诗经》中的篇章大都是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先秦散文分为叙事散文与说理散文两个部分。先秦叙事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先秦叙事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说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源泉。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价值:女不仅在生产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轴心。她们常常被说成是人类及万物的创造者。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之后,原始艺术中又出现了男性神话人物形象,而在许多神话人物之间,也便相应地出现了辈分和谱系。氏族间的聚居和合并出现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联合部族的出现,带来了部落或部族间的争战,构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间关系神话的产生基础。家长奴隶制、部族军事民主制及部落间的争战,为古代神话及英雄史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艺术想象的土壤。中国神话中的共工与蚩尤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以及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间争战的神话,大都具有这种性质。其表现则是借助人类早期的幼稚的想象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理解。构成幻想的情节,并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存在。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从一些神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处于狩猎经济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部落,其神话人物大多与农业有关。当时的人以弓箭刀斧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成为创造和使用这些工具武装起来的能手。神话中的主人公(神)尽管常常是人间奇迹的创造者,但他们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原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特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形式。它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处于蒙昧时代的远古人民,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其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和对自然抗争的无力状态。因而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中,便多是直观、猜测和臆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智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原始神话一般不再产生。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知识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实践上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认识上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和自然现象变化等的地区和民族,神话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这些作品与原始神话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神话中有远古人民种种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观。其中往往寓含着原始科学、原始哲学、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等种种原始观念和意识,以及图腾崇拜、巫术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组成远古人民世界观的因素。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乃至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赋予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话中的奇禽奇兽、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夸张与想象的形态,都不能和这些观念分开。神话中对于人和动物、人和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某些因果联系的认识与想象,是作为处于神话时代的人们意识形态的种种表现而存在下来的。中华民族的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紧接着兴起的一种新的诗体为楚辞,《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汉魏六朝,出现了新诗体 —— 乐府,强烈的现实感,是乐府的重要标志。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是散文。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是《尚书》。而小说常被当作街谈巷议之言;戏曲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说和戏曲起步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发展起来。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在不断发展着,但却表现出异常稳定和凝固化的特点。因为中国文学大部分在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土壤中产生,几乎一直在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中,在重视文化思想、并对之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发展。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凝重稳健的性格。五、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它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神话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如“盘古开天地”。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在文学中,我们能看到神话精神的延续、光大。神话对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这些神话意象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同时,由《离骚》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于它深沉的神话背景和屈原创造性的提炼,而成为一种稳固的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笔下传递。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不仅是将神话看作素材,而是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和对神话感情、神话世界的皈依。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可以说,屈原、蒲松龄等作品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综上所述,中国神话在构造上和基本意识上的特性,成为决定中国文学的构造和风格的最根本要素。中国神话在中国广大人民口头创作史上和文学创作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它一方面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所以也可以说,中国文学起源于中国神话,而神话来源于劳动生产,并且在中国神话的影响下,中国文学进行了升华。使中国文学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灿烂、伟大的篇章,并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15 评论

带嘴过日子

希腊神话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地,而她的神话又伴随着希腊这个民族一步步进入文明时代,如果说爱琴海是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神话就是摇篮上的吊灯,照亮她,伴她成长。古代希腊神话更富有意义的是近现代西方文化正是在神话和文学艺术互相推移促进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希腊神话在欧洲引起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诗人文学家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素材。仅以英国文学为例,莎士比亚曾运用希腊神话作题材写了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弥尔顿的<<科玛斯>>诗篇不长,却提到了三十多个希腊神话人物与故事。十九世纪英美浪漫主义诗人对绚丽多彩的希腊罗马神话更是赞口不绝。浪漫主义诗人深受希腊神话的影响,喜欢运用神话材料写诗。雪莱的<<阿波罗颂>>、<<潘之歌>>,济慈的<<致普绪刻>>至今仍是脍灸人口的歌颂神话人物的美丽诗歌。然而,诗人引用神话典故,往往不仅仅是为了神话本身的瑰丽,而是借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他们往往借景抒情,取譬言志,抒发忧愤,针砭时弊。济慈以凡人恩底弥翁和月亮女神恋爱故事为题材的<<恩底弥翁>>表达他对至善至美的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雪莱的<<阿多尼斯>>借维纳斯的情人阿多尼斯为野猪残杀的神话表达他对济慈的悼念。希腊神话所描述的古人不屈服於命运的顽强意志,以及神和英雄们以超人的力量和大自然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都激动了浪漫主义诗人,启发了他们的遐想;浪漫诗人的诗歌又赋予古老的神话以新的生命。雪莱、拜伦、朗费罗等诗人都曾作诗讴歌为人类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在拜伦笔下,普罗米修斯确实凛凛有生气,成为反抗压迫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力量的化身。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塑造了这位不屈的斗士的新形象,全剧情绪振奋,调子昂扬,色彩鲜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革命的向往,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不只是文学,在艺术方面,希腊神话入画的故事不胜枚举。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等大师运用神话主题作的画已经成为不朽巨作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心理学方面,弗洛伊德借用误犯杀父娶母罪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创造了俄狄浦斯情结一词,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在文艺理论方面,二十世纪中叶涌现出一批以诺思罗普弗赖伊为首的文艺理论家,认为一切文学类型以及所有作品的每个情节布局,包括表面看来极其复杂和十分真实的作品,无不重复某些神话原型人物和神话的基本公式。希腊神话还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有些词汇,如chaotic(混乱的)、hypnotic(催眠的)、martial(军事的)、tantalize(逗弄)等,追根溯源,都来自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在西方社会流传极广,影响深远,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连科技发展计划的命名都有取诸神话故事的,如我们常听说的 三叉戟飞机 、阿波罗计划 、波塞冬号潜水艇等等。有些神话中的人名、地名和典故早已进入日常生活,成为妇孺皆知的常用语了,例如,特洛伊的木马、潘多拉的盒子,不和的苹果,阿喀琉斯的脚跟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罗马人仰慕希腊文化,古希腊文明没落的时候正式罗马崛起的时候,罗马人几乎全盘接受了希腊的众神,只是在性格上有些不同(因为罗马和希腊两个民族的性格的不同造成的)。希腊的神话也就由着这个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罗马传到了西方的各地,并深刻的影响了西方以及世界的文化。

176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神话论文2000字

    希腊神话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地,而她的神话又伴随着希腊这个民族一步步进入文明时代,如果说爱琴海是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神话就是摇篮上的吊灯,照亮她,伴她成长。

    哒Q小巧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7
  • 中国古代神话论文2000字

    你可以去三味书屋看看 网站百度上可以搜得到

    猫与老虎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大庆精神论文2000字

    历史选择了大庆,大庆没有愧对历史。审视大庆油田45年所走过的辉煌历程,人们不禁要问:大庆到底给历史贡献了什么?大庆到底为现实书写了什么?大庆将给未来留下什么?在

    小可憐兒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苏区精神论文2000字

    洛阳光明媚

    双鱼0303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军工精神论文2000字

    我也要写的,,但我们只选其中一个内容写就好,我选的是<军事理论——孙子兵法>你也可以选其一,然后上网查有关资料,凑一凑就够啦

    畅吃无阻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