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6

许小丹丹丹
首页 > 论文问答 > 河西学院学报编辑部假期休息时间表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嘻哈精神9999

已采纳
《汉简所见的“候史” 》,原载《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二人合作,第一作者。《本世纪秦汉邮驿制度研究综述》,原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秦汉邮驿交通建设与后勤管理》,《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5期摘要转载。《论汉代的督邮》,《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秦汉邮驿的管理系统》,《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4年第5期摘要介绍。《张家山汉简所见的亭及其吏员》,《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 《简牍所见秦汉邮书传递方式考辨》,《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6期。 《汉代河西的水利建设与管理》,《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2期。 《汉武帝“图制匈奴”战略与征伐大宛》,《西域研究》2009年第2期。《敦煌悬泉汉简所见河西的羌人》,《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秦汉的都亭与乡亭》,《历史教学》2008年第11期。 《论武帝以前的汉匈关系》,《西北第二民院学报》2007年第4期。 《 “十里一亭”说考辨》,《南都学坛》2008年第3期。 《河西汉晋简牍及其学术价值》,《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秦汉驿的职能考述》,《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秦汉邮书管理制度初探》,原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2期,后收入《简帛研究2002-200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月氏、乌孙和匈奴在河西的活动》,《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汉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1期。《初元三年汉弃珠崖刍议——兼论汉代边疆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4期。《汉代护羌校尉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3期。《汉代对西北边疆的经营管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汉代戊己校尉述论》,《西域研究》2000年第2期。《东汉西北边疆政策述评》,《学术研究》1997年第7期。《论汉代对羌民族政策与东汉羌族起义》,《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朱绍侯先生与军功爵制研究》,《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二人合作,第二作者。《古代河西开发的历史反思》,《开发研究》2003年第3期。《汉唐河西农业开发得失谈》,《开发研究》1992年第7期。《汉初经济萧条原因探析》,《晋阳学刊》1995年第4期。《汉代河西的行政区划、职官建置及其特点》,《西北史地》1997年第1期。《先秦时期的河西农业》,《西北史地》1998年第3期。二人合作,第一作者《秦汉时期西北疆域的变迁》,《西北史地》1992年第2期。《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西北第二民院学报》2004年第1期。《汉代河西人口蠡测》,《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第1期。《十六国时期的河西人口》,《西北人口》2003年第2期。《秦汉的邮与邮人》,《简牍学研究》第4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汉代西北边塞的邮驿建置》,《简牍学研究》第3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汉代甲渠候官邮程考》,《史学论丛》第9辑,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秦代刑徒的生活和服役范围》,《秦文化论丛》第7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二人合作,第二作者。《秦代的公文记录》,《鲁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汉代“传驿马名籍”简若干问题考述》,《鲁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秦汉驿制诸问题考述》,《鲁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论汉代对羌民族政策的演变》,《张掖师专学报》2001年第1、2期。《古史所记的先秦河西》,《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汉代河西文化述论》,《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古代河西的兴衰及其地位和作用》,《河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陈垣先生与敦煌学研究》,《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汉唐时期河西农业的局限发展及其原因》,《张掖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汉代对河西的农业经营》,《张掖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隋唐时期西北疆域的嬗变》,《历史教学与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二人合作,第一作者。《略论曾布》,《张掖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司马光经济思想刍议》,《张掖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唐前期的河西农业经营》,《酒泉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343 评论

走错雨山

民国33年被保送到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上学,民国37年在该校毕业。在大学读书期间,他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了(孤雁)、《保长和壮丁》等散文,表述了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揭露了他们抓壮丁和迫害人民的罪行。大学毕业后,赴上海任教;民国38年5月上海解放后,随即参加革命,9月调往开封任河南日报社编辑、记者。赵挺被调到河南日报社后,除参加土改、反霸等一系列政治活动外,还采写叫编发了大量稿件;1953年受到了中央宣传部的表扬。在河南日报社工作的十余年中,他所写的社论、评论、短评、消息、通讯、报道等约数百篇;1960年,下放到河南内乡县,任生产大队副队长、公社文教助理员、文化委员会主任、人民代表、红卫中学校长等职,直到1980年才调回郑州师专学报编辑部工作;1981年,被河南省教育厅借调到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创办《河南招生报》;1983年,被调到河南省财经学院创办《河南财经学院学报》,任编委、副编审,一直到离休;1995年1月16日,因脑溢血病逝。

339 评论

amy20060207

1997年5月,获得安徽师范大学“皖泰杯”教学优秀奖特等奖。2001年8月,论文“《红楼梦》接受史研究”获得安徽省比较文学学会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11月,专著《形象:文化的投影》获得安徽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4年,省教委科研重点项目“明清小说的个性表现”,项目主持人;1996年,国家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红楼梦与传统文化”,项目主持人;1997年,安徽省教育厅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红楼梦》意象研究”,项目主持人;1999年,安徽师大教研项目“古典名著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人;2005年,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唐五代白话小说辑释”,项目主持人。2006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佛典的传译、流播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的形成研究”(项目批号2006sk061),项目主持人。 1.《形象:文化的投影——古典小说人物批评与再批评》,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中华书局,20043.《古代白话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4.《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5.《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任是无情也动人——试探薛宝钗情感世界的发展》,《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3辑2.《浅谈中学语文课中的红楼梦教学》,《学语文》1990年第6期3.《矛盾运动: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安徽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4.《问渠那得清如许——略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兼及警幻赋的审美意蕴》,《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2辑5.《赵姨几曾是宝珠》,《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3期6.《天光云影共徘徊——简论薛宝钗气质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上),《中国语文》(台湾)1993年第7期7.《天光云影共徘徊——简论薛宝钗气质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下),《中国语文》(台湾)1993年第8期8.《徘徊在类型和个性之间——试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个性描写艺术境界之异同》,《诸家汴梁论水浒》,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9.《“扑蝶”辨讹》,《红楼》1994年第4期10.《红楼梦设色说》,《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3期11.《明清小说女性形象论略》,《求是学刊》1995年第4期12.《“护前”辨析》,《学语文》1995年第5期13.《因枝以振叶 沿波而讨源——中国古代小说个性表现艺术源流辨略》,《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1996年第2期全文转载)14.《〈红楼梦〉红玉意象撷美》,《名作欣赏》1996年第2期15.《也说“侃”》,《语文学习》1996年第2期16.《横云断山 异曲同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鬼魂诉冤”比较谈》,《语文月刊》1996年第4期17.《悲歌一曲水国吟——〈红楼梦〉水意象探幽》,《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2辑18.《〈红楼梦〉玉意象与文化蕴涵》,《东方丛刊》1997年第3期19.《〈红楼梦〉花园意象解读》,《红楼梦学刊》1997年增刊(97北京国际红学研讨会专集)20.《食色:明代小说性格描绘的人性深度一说》,《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21.《昨夜西风凋碧树——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解读》,《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2期22.《王思任与晚明尺牍小品》,《学语文》1999年第2期23.《中国姓名溯源》,《安徽画报》1999年第3期24.《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解说之二》,《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4辑25.《谑而能雅 清味自悠——王思任〈古月临松赋〉赏析》,《名作欣赏》1999年第6期26.《21世纪红学新路径——〈红楼梦〉接受史研究》,《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1期27.《王思任序文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8.《20世纪上半叶红学批评专论述评》,《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29.《“呆”字随想》,《学语文》2000年第1期30.《古代文学鬼魂意象的文化索解》,《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31.《红楼索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32.《永远的天性——〈红字〉与〈红楼梦〉意象比较谈》,《国外文学》2003年第1期33.《从〈红楼梦〉题名的变迁看作品的主题倾向》,《学语文》2003年第3期34.《〈金枝〉读解》,《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35.《一个世纪的观照——写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100周年之际》,《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1期36.《中土佛经翻译的主要方式》,《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37.《论佛经传译中的文化取向》,《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38.《像教、变像与变相》,《黄海学术论坛》(威海大学)2004年第2期39.《释“变”与“变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40.《敦煌藏卷目连题材作品论疏》,《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41.《红楼说镜》,《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3辑42.《论敦煌变文叙事体制的渊源与衍变》,《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3.《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释家人生观》,《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4.《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释家时空观》,《郧阳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45.《古典文学中的倒反艺术》,《学语文》2004年第4期46.《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伦理观》,《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47.《试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果报观》,《古籍研究》2004年第2卷48.《神仙:在调侃中遁形》,《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4日49.《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佛传题材论源》,《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50.《红学史研究的三个层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51.《论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观念世界的影响》,《东方丛刊》2005年第2期52.《敦煌变文“处”字解》,《学语文》2006年第1期53.《敦煌变文叙事形式叙略》,《洛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54.《论敦煌变文语汇的佛典渊源》,《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1期55.《从寺院讲唱到俗讲、转变》,《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56.《论变文是俗讲的书录本》,《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当代新学科大辞典》(撰写3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撰写5万字),黄山书社,1995《中国艺术文化大辞典》(撰写3万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中华治国方略》(勤政卷主编,撰写12万字),当代出版社,1998《比较文学新论》(撰写3万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中国古代戏曲故事集》(副主编,编撰15万字),齐鲁书社,2005

278 评论

小花花cat

河西学院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是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范围内唯一一所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 河西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设立的张掖师范学院,1959年改办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院系调整时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张掖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9月,张掖农校、张掖职业中专先后并入;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河西学院。 学校校园土地面积1002亩,实验农场面积1706亩;建筑面积37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6 亿元,仪器设备总值66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4万册,电子图书17万册。学校办有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河西学院学报》。 在54年的办学历程中,全校上下同心协力,克服地域偏僻、经济欠发达、人才难留、经费短缺等诸多困难,发扬“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艰苦奋斗作风,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改善办学育人条件,已建成具有千亩校园、万人规模、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地方本科院校。

229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