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56

明天星期天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华内科杂志订阅渠道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ally9073

已采纳
科研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首先,要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思考,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或者研究方向;然后,记录、总结问题,认真制定研究研究方向;接着,是在临床工作中做真实性世界研究,制作方案、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最后,汇总分析结果,形成科研成果。上述的每一步都不是可以轻易完成的,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思考、总结和发现。临床科研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如果需要更专业的支持,或者想要去学习临床科研如何做,临度科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80 评论

yangwenmoney

97 评论

UPSILON宇普西龙

如何处理临床,教学,科研的关系在于对医疗资源的集中体制改革。  当前临床医生面临的临床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多年来实行的医疗资源集中体制,造成广大医生缺乏正规的培训教育,而各级主管行政部门颁布的各式各样的临床与科研指标,在无形中变成了限制和盘剥各级医生的工具。医疗资源的集中体制不改,临床与科研矛盾割裂的积弊,决无改观可能。然而,在这个大环境下,医生们还是必须正视科研与论文的压力,找到更适合各自情况的道路,因为各位医生能够做到的,只是努力小范围地改变自身环境,其程度相当有限,更多情况下还是不得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大环境。

265 评论

心海若冰

广西医科大学的院校代号是10598,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代号编排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广西医科大学(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坐落于广西南宁市,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广西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为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教育部批准的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全国最早定点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华侨)学生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是以医学为特色优势的广西省属重点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11月21日,前身是广西省立医学院。1940年,校址迁至桂林。1949年以前,学校在战乱中七次迁徙校址,三次变更校名。1949年11月更名为广西省医学院。1952年由中央卫生部委托中南卫生部直接领导。1953年4月,中央卫生部批准改称为广西医学院。1954年7月由桂林迁回南宁市现址至今。1996年5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                                   截至2021年12月20日,学校拥有南宁本部、武鸣、五象、玉林4个校区,共占地约3300亩;全日制在校生31155人,其中本科生16384人、硕士研究生4468人、博士研究生1074人、高职高专生8516人、国际学生703人、港台学生10人。院系概况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1个研究生院和19个学院(即: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全科医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武鸣临床医学院),有本科专业30个,高职高专专业(方向)6个。合作交流截至2017年3月,学校先后派出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4000多人次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越南、泰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院、医疗或研究机构、学术机构讲学、留学、进修、攻读学位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并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合作关系。接待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与科研合作6000多人次。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2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22人,其中正高职称737人,副高职称789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739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686人;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导师267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122人。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1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9人;广西院士后备人选2人,广西“八桂学者”9人,广西“特聘专家”10人,自治区优秀专家32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42人;“中国青年解剖科学家奖”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师团队)以及一批选聘任中华医学会专业学会常委、委员和广西医学会各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委近100人。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个、广西一流学科5个、广西一流培育学科1个、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6个、广西重点学科9个和广西临床重点专科37个(含建设项目)。教学建设截至2014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8项等一批国家及自治区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英语授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学术科研截至2017年3月,学校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广西重点实验室7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因检测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广西教育厅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区域高发恶性肿瘤生物靶向诊治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3个,广西人才小高地4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含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15个。学校在广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如在血红蛋白研究、蛇毒研究、心血管疾病防治、区域高发肿瘤防治、药物创制研究、肝脏移植、断指再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地中海贫血防治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优势。2008-2014年,学校获省部级以上项目120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09项;申报专利30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478篇,其中SCI收录62篇。                                   优势专业及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临床医学(含肿瘤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方向)、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生物医学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肿瘤学省级重点学科(10个):儿科学、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药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省级一流学科(5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理学、口腔医学省级一流(培育)学科(1个):生物医学工程

305 评论

好吃的深海鱼

广西医科大学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坐落于广西南宁市,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广西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为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教育部批准的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全国最早定点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华侨)学生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是以医学为特色优势的广西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历史广西省立医学院1934年7月,广西省立医学院成立,10月开始招收六年制本科生,开创了广西高等医学本科教育之先河,此后,校名先后四次变更,校址七次迁移,师生颠沛流离,在借用的民房、戏院、会馆和自搭的草棚中坚持办学。1944年夏,日寇南侵,桂林告急,师生疏散到三江、八步等地。每迁一地就继续开诊、复课,直到1945年8月,日敌签降,抗日战争胜利,于同年10月省令复员回桂。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在党的领导下,学校建立新秩序,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组织土改和抗美援朝医疗队;学习苏联,进行教育改革。1954年,校址迁回南宁津头村。办学环境得到改善,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长,教学、科研取得新进展。广西医科大学1996年5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2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22人,其中正高职称737人,副高职称789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739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686人;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导师267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122人。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1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9人;广西院士后备人选2人,广西“八桂学者”9人,广西“特聘专家”10人,自治区优秀专家32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42人;“中国青年解剖科学家奖”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师团队)以及一批选聘任中华医学会专业学会常委、委员和广西医学会各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委近100人。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1个研究生院和19个学院(即: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全科医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武鸣临床医学院),有本科专业30个,高职高专专业(方向)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个、广西一流学科5个、广西一流培育学科1个、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6个、广西重点学科9个和广西临床重点专科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临床医学(含肿瘤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方向)、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生物医学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肿瘤学省级重点学科(10个):儿科学、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药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省级一流学科(5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理学、口腔医学省级一流(培育)学科(1个):生物医学工程                                    学术科研截至2017年3月,学校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广西重点实验室7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因检测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广西教育厅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区域高发恶性肿瘤生物靶向诊治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3个,广西人才小高地4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含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15个。学校在广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如在血红蛋白研究、蛇毒研究、心血管疾病防治、区域高发肿瘤防治、药物创制研究、肝脏移植、断指再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地中海贫血防治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优势。2008-2014年,学校获省部级以上项目120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09项;申报专利30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478篇,其中SCI收录62篇。2011-2014年,该校大学生发表论文258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发表33篇,SCI期刊收录10篇,由本科同学撰写的论文在英国外科学杂志发表;教师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共30部。在“十一五”期间,学校获省级以上课题1669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2项,获得项目和资金居于广西高校前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广西科学技术进步特别贡献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38项,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25件,发表SCI论文957篇。学术资源截至2014年4月,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5万册(图书32万余种),中、外文期刊4000多种(现刊1729种);拥有CNKI、VIP、PML、SCI等中、外文图书、期刊数据库26个,电子图书14802册。                                    合作交流截至2017年3月,学校先后派出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4000多人次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越南、泰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院、医疗或研究机构、学术机构讲学、留学、进修、攻读学位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并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合作关系。接待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与科研合作6000多人次。

28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华内科杂志订阅渠道

    地震仪、浑天仪

    卡卡7031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6
  • 内科杂志官网订阅渠道

    中华医学杂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版)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易叉叉叨叨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6
  • 中华医学杂志订阅渠道

    18940128199健康指南全国订阅电话

    香了哩个辣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6
  • 中华中医药杂志订阅渠道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

    Lucy…黄小猪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4
  • 中华护理学杂志订阅渠道

    中文名称 中华护理杂志外文名称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语 言 中文类 别 出版,

    散步的猫撒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