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6

傲慢的猩猩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编辑部主编总编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狮城*青云

已采纳
我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5级学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在文史类学报中算是比较好的
311 评论

清影5127

1980—1984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学习1984—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干部(其间:10—10,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锻炼)1985—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人民司法》编辑部科员1988—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出版社助理编辑、期刊编辑室副主任、主任(其间:10—01,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学习)1996—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宣传处处长、新闻处处长、副巡视员、新闻处处长2002—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副总编辑,审判员2005—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组织人事部部长(副局级。03—01,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学习,获法律硕士学位)2007—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报社总编辑(主持工作)2008—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正局级。其间:03—07,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习)01—,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45 评论

小小小花花儿

2012年,“国家、市场和家庭关系中的性别与权利配置”,《学习与实践》,第1期2012年,“福利的理念和中国社会政策的限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八辑2011年,“风险社会中的大城市治理与社会政策的发展”,《探索与争鸣》,第1期2011年,“社会政策的比较研究:概念、方法及其应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2011年,“ Social work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aging context of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V4,N22011年,“经济不安全和全球化背景下变迁的中国福利体制”,载于王卓祺主编《东亚福利制度:全球化、文化和政府角色》,社会出版社2011年,“转型进程中城市社区发展和公众参与的理论分析”,《中国民政》,第12期2010年,“转型时期我国福利体制的改革与社会政策的发展”,《学习与实践》, 第1期。201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理解中国经验”,《社会科学》, 第4期。2010年,“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国家危机与变革的再思考”,《学海》,第4期。2010年,“福利体制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意义与真实世界的探究”,《社会福利研究》,第2辑。2010年,“中国福利体制建构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一种比较的观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5期。2010年,“地理学在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的含义和应用”,《地理学评论》,第2辑。201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理解中国经验”,《新华文摘》,第16期。2009年, Ku, HB, Ip, D and Xiong, YG (guest editors) Special Issue on Disaster Relief and Social Work in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2, N22009年, 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本土化实践的理论分析 , 载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收录于 高全喜(主编):《大国策 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第131-1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K HB, Ip, D and Xiong, YG“ Social work in disaster intervention: accounts from the grounds of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Routledge), V2, N3, 145-2009年,Xiong, YG A book review on Indicator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ong Kong 2004 , Social Work Education, V28, N5, 577---2009年,Xiong, YG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Policy in China: National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ology (Blackwell-Wiley), V18, Issue 1, November, 33-2008年,“志愿服务发展关键在日常化与制度化”,《人民政协报》,6月24日。2008年,“以自由的名义追求工作的快乐”,《中国青年》,1月。2008年, “ A book review on 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From Confucianism to Globalizatio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1, N12008年, “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立:中国与波兰的比较”,《学海》,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5期论点转载)。2008年,“‘震’兴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政工研究动态》,第13期。2008年,“第五讲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工作》,第11期。2008年,“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研究”, 《社会政策评论》,第二辑,第83-11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我国私营医院‘公营化’运行机制分析: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与王颖合著)。2008年,“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研究”,载于谢立中(主编)《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及其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个人努力奋斗永远是成功的源泉”, 《中国青年》, 7月。2007年,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new policy initiatives: Issues and challenges”, Social Work Education,,V26, N6, 560-2007年, “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5期。2007年, “医疗救助中公民身体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以山东省T市医疗救助为个案的研究”, 《学习与实践》,第12期(与曾宪才合著)2007年,“ In Search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Analyzing the Welfare Regimes in East Asia: China, Japan and Korea Compared ”, a plenary speech at the Fourth Annual East Asian Social Policy research network (EAS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Restructuring Care Responsibility: Dynamics of Welfare Mix in East Asia ”,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during 20-21 October, ( Invited speaker )2007年,“ 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 in China through its reforming social assistance schem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new challenges ”, a plenary speech at the 15th ICSD Symposium “ Seeking Harmony and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World of Conflict ” held in Hong Kong SAR during 16-20 July, ( Invited speaker )2007年,“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江苏社会科学》 ,第4期。2006年,“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是永恒的”, 《中国青年》, 11月。2006年,“无名者的青春与凝视的社会记忆,为摄影家黑明《走过青春》一书做的跋”, 5月。2006年,“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pluralism in reform China: An assessment of China’s welfare regime ”, 《社会政策学会志》(日本社会政策学会 主编),法律文化社,日本东京。2006年,“In Search of Legitimacy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Growth of NGOs in Reform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IPS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 World Congress held in Fukuoka, Japan during July 9-2006年,“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载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钱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载于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反思”,《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与体制嵌入”,载于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社会责任感的终极意义在于行动”,《中国青年》, 12月。2005年,“明星梦与精英文化的再生产”,《中国青年》,5月。2005年,“e时代的新邻里关系”, 《中国青年》,1月。2005年,“论当代社会变迁中的社会资本建构与市民社会发展”,《广东社会科学》,第5期。2005年,“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05年,《社会问题读本》“导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重建社会公德的民间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 7月访谈。2004年,“The Emergence of Social Protection in the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Compared”, Paper Presented 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World Society,Transnational Social Policy and 'New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al Countri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a) during 7-9 February, at the Hans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Delmenhorst, G2004年,“我国城市弱势群体自助组织的社会资本的建构与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何欣合著)2003年, “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的专业性与专业自律问题”,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论文集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第三章国外社团的发展情况”、“第四章有关社团的主要理论”,载于 王思斌(主编),《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市民社会向何处去”,《中国发展简报 》冬季刊,第17卷。2002年, “从城市贫困问题探讨中国社会政策模式和分析框架的建构”,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大二分法与福利国家的性别化:西方社会工作的现代性思考”,《长沙民政学院学报》第6期。2001年, “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 《 社会学研究 》,第1期。2000年,“Enterprises’ contribution to social welfare in reform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Social Welfare in the Pacific Rim, 14-17 November, Tokyo, J ( with Wang Sibin )2000年,“宏观实践模式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载于《华人社会工作本质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社工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1期。1999年,“关注‘单位’研究最新动向”, 《中华读书报》, 6月2日。1999年,“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专刊。1999年,“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 社会学研究 》,第3期。1999年,“我国城市居家老年人晚年生活满意程度研究: 对一项调查结果的分析”,《 人口与经济 》,第4期。1999年,Xiong, YG“ Social policy for the elderly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in China: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fare for the Aged, V1, N1, 107-1998年,“成年子女对照顾老人的看法”, 《 社会学研究 》,第5期。1998年,“高龄化过程中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 论家庭、社区与政府之间的联结”,《 香港老年学报 》,第12卷第2期。1998年,“宏观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中国社会工作 》,第4期。1998年,“需要理论及其在老人照顾领域中的应用”,《 人口学刊 》,第5期。1998年,“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 中国人口科学 》,第6期。1996年,“A question never ends by itself: What is happening to our social work education ”, Paper presented at Joint Congress of IASSW, IFSW, APASWE and HKASW, held in Hong Kong, July 26-29, 2009年,《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社会政策概论》(修订版)(主编),华文出版社。2008年,《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专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社会政策概论》(主编),华文出版社。2004年,《社会工作导论》(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写三章)。2002年,《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4 评论

陆老头11

教育背景:1995-1999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获哲学专业学士学位。1999-2002年,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获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理论、舆论学、新媒体传播科研成果:论文:1、《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报纸内容分析及大学生新闻需求调查 》,《新闻记者》,2006年第8期2、《试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第二作者, 《光明日报》2006年4月15日3、《论新闻娱乐化倾向及其影响》,第二作者,《采.写.编》2006年第1 期4、《当前我国报纸娱乐化倾向探析》,第二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5期的《论点摘编》收录。5、《中国大学生与“韩流”——关于“韩流”的调查分析报告》,第二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6、《关于北京五家都市报的比较研究》,第三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7、《网络经济的传媒视角解读》,《传媒产业研究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著作:《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撰写《网络新闻发展展望》部分。获奖情况:2004年获院级多媒体教学比赛一等奖。2004年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课题:2006年院级课题《奥运报道的框架理论分析》。

20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编辑部主编总编

    教育背景:1995-1999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获哲学专业学士学位。1999-2002年,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获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

    奔跑的窝妞妞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山东政治青年学院学报主编

    一看名字就不可能是核心期刊,想发核心期刊的朋友至少要懂得如何判断刊物是否核心期刊,如果连这些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就等着吧!!!

    告别了以前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中国青年报总编辑

    张黎群同志原名黎储力、张佛翔,1918年5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蒲江县。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追求真理,向往民主进步。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成都从事抗日

    cafa晓晓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中国青年报编辑部采编

    1977年10月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沔阳县通海口镇柳李学校教员、校长,通海口公社中心小学教师、代理教导主任,通海口公社团委书记等职。1982年3月至1983

    且吃且增重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中国青年报编辑部

    是的。马未都,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

    哇哇叮咕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