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8

狮子猫的吃路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城市发展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太白小君

已采纳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的步伐在我国已踏上了高速前进的轨道,它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必然产物!但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必须遵循其自身一定的发展规律,倘若盲目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或者仅仅是扩大城镇化的面积而忽视其他与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进程,那么必将导致出现弊大于利的局面。从历史上来看,凡出现城镇化的地方,就一定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从全球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城镇人口占80%,阿根廷达到90%,墨西哥是78% ,而中国30年的城镇化建设却走完了相当于英国200年、美国100年、日本50年所走完的里程,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突破10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的崛起、人民生活的富足,另一方也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城镇化建设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一、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的利益1)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一直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稍微有点积蓄和条件的都积极向城市靠拢,这就无形中加大了现有城市的压力,如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人均占有率低等。而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现有城市的压力,解决上述问题。2)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广大农村就是这个劳动大军的输出地,这样就可以就近解决就业问题,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的艰难局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留守问题。3)城镇化的建设把分散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让城市的外部有更广泛的空间、更宽松的环境、更有利的条件来发展农业、林业等。当然,加快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优点还有很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我无法一一例举,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双面性,有利也有弊,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如果,一味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忽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人为的仅从版图上扩大城镇化的面积,那么必将导致弊大于利的消极局面的出现。这就是我要在下面提到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二、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1) 城镇化的建设者并不一定是城镇化优越性的享受者和拥有者。在人们还不够富裕、不足以解决温饱和不能够资助儿女上高中或者大学的情况下,盲目的在此地区人为的加快和发展城镇化,必将加速本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而政府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在高物价的今天并不能让他们维持很久。如此,城镇化的代价是让一部分本可以自然生存的农民变成了乞丐,凭什么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成全另一部分人呢?这是一种不公平、不人道!2)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三教九流的集散地,这里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各自的文化、素质、习惯、风俗、价值观和对这个世界认知能力的不同而彼此产生碰撞,在这个法制还不太健全的今天,人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约束自己。因此,过快的发展城镇化,而没有制定出 与之相适用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必将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隐患。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就必然产生相当多的废水和垃圾,而纵观全国各小城镇,能有效解决这些环境卫生问题的寥寥无几,这也与当前倡导绿色环保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缺乏一定环保意识和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建设环保设施的前提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是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环境!4)城市是一个集散地,人流如织,车流不息,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里都有交通拥堵的现象,给出行、上班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的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负荷,加剧了城市的拥堵!5)当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居城市,他们放弃了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又因文化水平较低,不适应城市相对发展的生活和环境,这就导致他们无业可从。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前提是发展经济,解决进城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不是让他们成为降低城市幸福指数的累赘。6)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致使广泛的农村大地人烟稀少,学校空虚,生源严重不足,在不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里,甚至有些学生要跋山涉水才可上学,而城市则出现爆满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还有很多的弊端会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出来,比如:医疗、保险、福利、公共资源建设不同步等。城镇化虽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是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盲目的不加限制的加快必然让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需要一种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来发展城镇化,要顺其自然而不是拔苗助长。
224 评论

tianyaguke1968

总计发表180多篇论文,主要有如下:《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城市研究》《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优先战略选择— “零失误城镇化战略”的理想类型与模式》《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再论中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国名城》2014年第1期。《文化产业深化改革的切入点与行动逻辑》《新华日报》2014年7月1日《中国新型城市镇化理论与战略实践创新》《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3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 第9期全文转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市长》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十大难题及对策创新》《探索与争鸣》2013年 11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自觉”与创新——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城镇化与城市功能转型——以江苏的城镇化发展为例》《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4期《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功能转型与实现途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率先基本实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江苏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全球化语境中的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解构”与“结构”——新城市社会学的视角》《社会科学》2012年10期(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1月《社会学》转载)《西方城市社会的文化进化规律及社会问题研究—新城市社会学属性的认知视角与创新》《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中国特色文化城市的理论与模式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城市化理论模式的建构》上海《学术月刊》2012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论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中国名城》2012年第12期《全球城市价值链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论——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战略》《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西方城市化理论反思与中国本土化城市化理论模式建构论》《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09期 (1、《新华文摘》2012年第02期全文转载。2、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以江苏省为例》《城市问题》2011年第07期《深圳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批判研究:中国改革试验场再创新(下)——从传统创业城市到创新型创业城市的转型》《中国名城》2011年第05期《深圳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批判研究:中国改革试验场再创新(上)——从传统创业城市到创新型创业城市的转型》《中国名城》2011年第04期《上海文化核心价值的缺失批判与”新海派文化”的建构研究——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战略纠谬与创新》《中国名城》2011年第3期《被长三角结构空洞化的南京城市定位批判研究与建构——中国城市“十二五规划”雷同化纠谬与创新》《中国名城》2011年第2期《北京城市形态空间发展战略与定位批判研究——十二五规划前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纠谬与创新》《中国名城》2011年第1期。《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反思与建构——中国城市化本土化理论建构与战略创新》《城市问题》2010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1年第04期全文转载)《中国“非典型现代都市病”的社会病理学研究》《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都市转型病”能否避免》《解放日报》(理论版)2010年7月12日。(2010年获第十八届全国副省级党报一等奖)《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治理与控制论 ——城市管治与客户服务型城市政府的理论与行为创新》《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01期。《文化差异与科技文化创新——杨振宁教授访谈录》《中国名城》2009年第09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合理性危机”论》《城市问题》2009年第03期。《欧洲中世纪城市文艺复兴启示录——从再造人类“集体记忆”与“城市文化资本”论起》《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03期。《“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与城市社会来临——从胡适的文艺复兴观的论起》《南京社会科学》2009第03期。《“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新论——布尔迪厄“社会炼金术”的启示录》《社会科学》2009年第03期。《“嵌入性”城市定位论——中式后都市主义的建构》《城市问题》2008年第10期。《城市定位的本土化回归与创新:“找回失去100年的自我”》《社会科学》2008年第08期。《城市定位的中国本土化与创新——城市核心竞争力与特色竞争力整合建构论》《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08期。《全球化的城市空间与世界城市》《社会科学报》2008年3月12日第二版。《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与第六次城市革命》《城市问题》2008年第01期。《中国城市社会的来临》《社会科学报》2008年2月9日第二版。《和谐城市及其指标体系建构》《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01期。《中国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嵌入性结构关系”论——一个关于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安全发展的重大战略》《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论当代中国城乡多梯度社会文化类型与社会结构变迁——依据“社会事实”对“二元结构”的重新认知》《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正确把握中国城市化的总体模式》《社会科学报》2007年9月6日第2版。《城市空间生产与城市价值——总部经济与城市软竞争力》《中国房地产评论》2007年第06辑。《“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整合建构新论——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创新研究》《社会科学》2007年第05期。《城市空间结构生态调控研究——以常州生态城市规划为例》《城市生态与环境》2007年第03期。《沪宁杭文化产业比较研究》《城市管理》2007年第01期。《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学视角的理想类型建构》《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1、《新华文摘》2006摘要转载;2、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全文转载。3、李迅在《城市》(1)上发表文章,把张鸿雁提出的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列为中国新的城市化理论之一。)《中国本土化城市形态论》《城市问题》2006年第08期。《城市:因记忆而存在 凭创意而发展》《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年第06辑。《房地产与城市社会学——房地产社会学研究之一》《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年第05辑。《中国城市社会的变迁论》《中国城市评论》2006年第03辑。《“制度主导型”城市化论》《城市管理》2006年第02期。《合法化危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论 》《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01期。《城市空间社会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城市公共空间市民属性研究》《城市问题》2005年第05期。《城市市民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问题认知—中国六城市电话调查报告》《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地区空间整合与地域生产力重组——江苏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年第01辑。《中国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对策创新》《社会科学》2004年第06期。《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认知》《城市问题》2004年第05期。《大城市回族社区社会与文化功能——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研究》《民族研究》2004年第04期。《商业业态变迁与消费行为互动关系论——新型商业业态本土化的社会学视角》《江海学刊》2004年第03期。《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战略比较》《上海经济》2003年增刊。《人类城市化的“城市文化基因”与“城市社会再造文化因子”论——城市社会进化的人类学的新视角》《社会科学》2003年第09期。《国际性城市社会发展特点与模式——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07期。《郊区化的内涵及其二重性研究》《社会》2003年第05期。《城市现代化与城市社会的来临》《理论参考》2003年第04期。《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1万2千字)。《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分异与变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规划师》2002年第8期(8千字)。《市民社会与社会结构变迁论》《学术季刊》2002年第3期(1万5千字)(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论城市现代化的动力与标志》《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1万字)(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农村人口都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孟德拉斯〈农民终结〉带来的思考》《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并被多次引用。《城市中心区更新与复兴的社会意义--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问题》2001年第6期(被收入2002年《中国城市年鉴》)《江苏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国家课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1世纪初江苏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战略》上海:《决策参考》2000年第7期《江苏应走大城市发展道路》《上海经济》2000年第5期《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社会结构变迁论》《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迈向21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发展战略定位》(国家课题项目)《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论中国21世纪初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优先战略选择——与发达国家及地区城市化比较》《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0期。《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联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张颢瀚 张鸿雁)《管理世界》1999年第4期《迈向21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战略》《学术季刊》1999年第1期《都市化理论的创新与实际应用研究范例——李国鼎都市化理论研究》《李国鼎经济与科技思想研究论文集》海天出版社1999《中美城市化与城乡关系发展基本规律比较——中美城市化比较的社会学视角》《江海学刊》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南京城市市场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论》《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9期《论中国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崇高伦理道德观--理想与现实文化价值观“错位”的透视》《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中国沿海城市发展的结构性比较选择》《沿海经济》1996年第9期《创建“中国大沿海城市带”构想与中国沿海城市群结构分析》《沿海经济》1996年8期《当代中国沿海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格局分析》《沿海经济》1996年第7期《中国沿海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与演变》(下)《沿海经济》1996年第6期《中国沿海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与演变》(上)《沿海经济》1996年第5期《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因素论》《沿海经济》1996年第4期《论江苏城市化发展总体格局的理论认识及定位依据》《江海学刊》1996年第4期《中国古代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发生时空差异论》《沿海经济》1996年第3期《社会经济形态转型条件下“结构性农业经济”的构想》《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转载)《二十一世纪苏南城市化前景》《新华日报》1996年1月25日《城市与农村关系转型的新构想》《南京日报》1996年1月10日《论人才的社会选择机制》《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10期《中国古代城墙文化特质论--中国古代城市结构的文化研究视角》《南方文物》1995年第4期《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论》《哲学与文化》1995年10月(台湾)《休闲文化正负功能论》《探索与争鸣》1995年6期。《南京城市建设还缺什么--访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中心张鸿雁教授》《南京日报》1995年6月20日《认中国封建农业社会与家庭手工业一体化结构》《史学月刊》1995年第5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当代中国城市的整体“CI方略”导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年第4期。《中西文化价值观异同论》《暨南大学学报》1995年4期。《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关系转型中的“特有问题”分析》《南方经济》1995年第4期。经济类核心期刊。《论重农抑商政策、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负面影响》《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第3期。《论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与南京城市文化发展》《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市场经济生成前提》《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1期。《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城市现代化道路及方式选择》《城市问题》1994年6期。《古希腊罗马城邦与先秦城市比较研究-从东西方古代商品经济关系透视城市本质》《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3期。《论传统夏夷观的演变及其对近代社会民族观的影响》《民族研究》1993年2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全文转载)《东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辽宁大学学报》1993年1期。《论东西方古代城市文化的差异及属性特点——与古希腊罗马城市文化比较研究之三》《东方文化》第二集,东南大为出版社1993年。《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不同道路、进程及原因新论——与古希腊罗马城市比较研究之三》《学术月刊》1992年9期。(该文被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史》全文转载)《论先秦城市产生过程的特点》《江海学刊》1992年4期。156、 《古城苏州的未来发展》《中国名城》1991年第1期。《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形态》《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5期《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若干问题探论》《历史教学问题》1990年6期《再论春秋战国城市在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东西方古代社会城市经济本质差异论——马克思主义东西方城市差异理论初探》《辽宁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论中国早期城市和城市概念─与张光直先生商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①张光直先生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世界著名汉学家,该文章被《中国史学研究动态》1988年第1期摘要转载; ②被《文史知识》1988年11期转载)《论春秋战国城市经济的属性-春秋战国时代城市人口构成、变移及生活消费所展现的城市经济特点》7万字《华东师大学报》1988年1期。①该文被《中国史研究动态》2期转载;②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③《高等院校学报文摘》摘要转载。》《论学报的本质属性》《沈阳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该文章获东北三省学报学会优秀论文奖)。《“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式>与古代东方社会研究”》《学术季刊》1987年3期。《商鞅“焚诗书”辩》4千字《光明日报》1987年2月4日。 (该文被《新华文摘》1987年第4期全文转载)。《五种社会形态规律初探》《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第5期。《中国传统文化新论》《社会科学》6。(①该文章被《社会》 杂志1986年第5期摘要转载;②《复旦大学学报》编《断裂与继承──青年学者论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选用此文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劳动者阶层的分析》《历史研究》1986年6期。《城乡对立运动规律和乡村城市化理论研究》《学术月刊》 1986年11期。《城市经济的原始性-农业经济对城市经济的渗透》《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2期。文被《全国高校学报文摘》全文转载)《春秋战国城市管理述略》《安徽史学》1986年第3期。《民族自我认识的现实与历史意义》《解放日报》1986年4月4日 。《论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85年2期全文转载)。《春秋战国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济南:《文史哲》1984年4期。①该文章获辽宁省史学会优秀论著奖;② 《中国史研究动态》 10期摘要转载;③《史学情报》1985年第1期转载; ④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史》1984年第8期全文转载。)《西周都邑雏论》《人文杂志》丛刊1984年4期。《论西汉初年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辽宁师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与西欧中世纪城市比较——春秋战国城市在兴起过程中的特点》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3期。(①该文章是中国比较比较城市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著名历史学家杜瑜先生在《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5期发表文章说:“(此文)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比较研究的端倪。”②《全国高校学报文摘》全文转载)。《论战国城市的发展》《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该文被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82年第4期全文转载)。《论刘晏理财的成就》《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史》1980年4期全文转载)。

272 评论

璞璞小熊娃

关于城市的定义,我国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中有过许多解释。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多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者也” 。市,指的使交易市常“市,买卖所之

29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城市发展论文

    关于城市的定义,我国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中有过许多解释。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多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

    随风思恋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文

    促进物业管理发展 营造美好家园 随着城市的改扩建进一步加快,成片的新建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为我市竖起了一道亮丽的景观,但如何管理好这些小区,不至于一年新

    漫漫迷秋途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文集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思考摘要:城市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文章阐述了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回顾了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城市化的几种模式,并探

    我的dp我做主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文范文

    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变化就生活提高了。人们幸福指数提高了,穿着打扮也漂漂亮亮的。每天都有许多好吃的。

    蛋蛋徐要发疯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城市发展论文

    试论城市规划要点 引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

    小狸露宝1234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