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0

不想在你身后
首页 > 论文问答 > 古籍文献研究与保护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999966开心

已采纳
防虫第一。用草烟叶梗防虫较好,或花椒,不要用樟脑。
355 评论

雪落0002

陈正宏,祖籍浙江海宁,1962年生于浙江杭州。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在复旦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法国亚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版本目录学、文学文献学、美术文献与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沈周年谱》、《史记精读》、《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等,与人合编《古籍印本鉴定概说》、《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

220 评论

苏州小熊

上海图书馆藏有已编古籍130余万册(其中善本约18万册)、碑帖16万件(其中善本2千余件)、明清近代尺牍11万8千通。馆藏的大量增加,充分说明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上图对搜集保藏传统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在可能的条件下,上图尽力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尤其是1996年新馆落成,极大改善了古籍庋藏条件,如善本书库已做到恒温恒湿,后来又为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藏品制作了楠木盒加以珍藏。1996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上图专门成立了抢救历史文献工作组,开始对大量累年积聚成堆的未编文献进行抢救整理。这是历年来上图对古籍所开展的最大规模整理保护工作,前后已持续近十年,至今仍未终止,业已取得显著成果。如建成总共800平方米的家谱、碑帖专库;对大批破损家谱及部分碑帖予以修复;编纂出版了反映1万1千余种10余万册馆藏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初步摸清馆藏碑帖家底,其数据库也在制作之中。这不仅使大宗尘封数十年的历史文献得到有效保护,并使之为读者所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上图仍有约50万册古籍、2万余件碑帖尚未整理编目,大批虫蛀、残损古籍有待精心修复。囿于目前人力、物力等条件限制,古籍整理保护工作仍将是一场持久战。1990年~1993年完成了市文化局科研计划项目“自动古籍图书超高频杀虫机”研制,并获得了1993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1997年又完成了科研项目“用拟除虫菊酯对馆藏图书、资料防蛀方法的研究”,并获得了1997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57 评论

吃了个肚歪

在“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中,少数民族古籍珍品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动人故事,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旧抄文本《东巴舞谱》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记录了34种东巴舞蹈的仪式和跳法。东巴文是纳西族使用的一种文字,由象形符号、表音符号和附加符号构成,以象形符号为主。从左向右书写。多年来,民族古籍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大批东巴文古籍,使民族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八思巴文是元朝时通行的蒙古文,八思巴文是1269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拼音文字,它用于拼写蒙古语、汉语、藏语等文字,通行了大约有100多年的时间。八思巴文有41个基本字母,它自上而下书写,行款自左往右。我国通过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整理、研究等工作的实施,八思巴文、东巴文等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古籍原件被选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项目。都是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让文化传承下去。

281 评论

相关问答

  • 古籍文献研究与保护

    在“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中,少数民族古籍珍品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动人故事,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旧抄文本《东巴舞谱》

    爱多肉的milk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古籍文献研究与保护论文

    自己去挖几个古墓吧,开个玩笑。坐享其成?似乎大学有点太滋润了吧,你自己到网站上找几篇文章就行,就论述文物保护不力啊等等很多都可以做论文的。

    无敌炒米饭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古籍文献研究与保护专业

    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

    小米一箩筐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古籍文献研究与保护期刊

    防虫第一。用草烟叶梗防虫较好,或花椒,不要用樟脑。

    vicki瑶瑶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古籍与古籍保护论文

    古籍保护主要有两种:一是原生性保护,二是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是指不改变原件载体情况下,对古籍进行修复、加固及改善藏书环境;– 再生性保护是指通过现代技术、

    Sally-yiner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