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02

devilyu2266
首页 > 论文问答 > 台湾哲学与文化杂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uokeren555

已采纳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郑志明教授1980-2007发表的期刊论文: 列子杨朱篇的意识形态,1980,哲学与文化月刊 7卷 9期 疏导台湾当今秘密教派,1980,鹅湖月刊 61 期 圣之时者 ─ 谈孔子对时代的回应,1981,鹅湖月刊 67 期 台湾瑶池金母信仰研究,1984,台湾风物 34 卷 3期 台湾斋教的渊源与流变,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 台湾民间鸾堂儒宗神教的宗教体系初探,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 浅论当今台湾民间宗教研究的态度与方法,1984,台北文献直 69 期 唐代古文家的天命观初探,1984,鹅湖月刊第 111 期 左传灾异说探论,1984,鹅湖月刊 114 期 试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别愿的宗教精神,1984,中国佛教第28卷第12期 唐代永嘉禅师证道歌义理初探,1984,中国佛教 28 卷 6期 台湾无生老母信仰渊源探论,1985,台北文献直 71 期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处世思想,1985,台北文献直 74 期 检验高中新编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的孔孟「根本」思想,1985,鹅湖月刊 120 期 史通在中国文学上的价值,1985,孔孟月刊 275 期 销释金刚科仪的义理初探,1985,中国佛教 29 卷 5 期 唐代庞居士的诗偈及其宗教境界,1985,中国佛教 29 卷 11 期 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义理初探,1986,中国学术年刊第八期 台北地区弘化院的宗教体系,1986,台湾神学论刊 8 期 台北地区夏教的宗教体系研究,1986,台北文献直 76 期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宗教思想,1986,鹅湖月刊第 127 期 庄子内篇「人」的概念探述,1986,鹅湖月刊 133 期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义理疏证,1986,鹅湖月刊 137 期 游记类鸾书所显示之宗教新趋势,1987,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61 期 醉古堂剑扫的社会人格,1987,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20 卷 6 期 菜根谭的社会思想,1987,科际整合学报第 1 期 台湾劝善歌谣的社会关怀,1987,民俗曲艺 45、46 期 灶君宝卷的灶神信仰,1987,民俗曲艺 48 期 太上感应篇的伦理思想,1987,鹅湖月刊 143 期 王爷传说,1988,民俗曲艺 52、53 期 试论清静经的「道」,1988,鹅湖月刊 155 期 功过格的伦理思想初探,1989,中国学术年刊 10 期 当今台湾民间鸾书的文学形式,1990,汉学研究8卷1期 唐代传奇的梦,1991,鹅湖月刊190期 从残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1,文化评论 关汉卿杂剧的宗教意识,1992,鹅湖月刊 208 期 从「户蝇蚊子大战歌」谈民间文学的创作意识,1992,淡江大学中文学报1期 山海经的神话思维,1993,淡江大学中文学报2期 从杀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3,鹅湖月刊 214 期 台湾民间信仰的济世观,1994,内政部「宗教辅导论述专辑」 庄子的鬼神观,1994,鹅湖月刊 233 期 台湾「新兴宗教」的名词界定,1995,台湾史料研究6号 台湾民间宗教的文化意识,1995,历史月刊86期 末世预言与卯劫观音,1995,历史月刊92期 信仰族群与族群和谐,1995,宗教哲学1卷2期 台湾新兴宗教的现象商议,1995,宗教哲学1卷4期 民间信仰与台湾的族群和谐,1995,鹅湖月刊 237 期 民间的养生术与民俗医疗,1996,历史月利96期 台湾观音信仰的现象分析,1996,宗教哲学2卷1期 台湾民间信仰的多重至上神观,1996,宗教哲学2卷2期 台湾善书研究的现况与展望,1996,宗教哲学2卷4期 台湾妈祖祭典的现象分析,1997,宗教哲学3卷1期 台湾「宗教教育」的问题商议,1997,宗教哲学3卷2期 唐君毅儒家宗教精神说,1997,宗教哲学3卷3期 论傅伟勋佛教生死学,1997,宗教哲学3卷4期 从传统宗教生死观谈代理孕母,1997,应用伦理研究通讯(10) 胡适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刊 260、261 期 康有为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利267、268期 林清玄学佛散文的教主形象1998,鹅湖月利281期 二十一世纪儒学的社会实践,1999,文明探索19期 道教的生死观,1999,历史月刊139期 台湾新兴宗教的文化特色1999,宗教哲学5卷1、2期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神人观1999,鹅湖月刊285期 儒学的现世性与宗教性,1999鹅湖月刊286期 元杂剧桃花女的婚姻仪式,1999,鹅湖杂志288期 杨赞儒与圣德宝宫,2000,台湾文献51卷3 期 台湾新兴宗教的救劫运动,2000,宗教哲学6卷3期 明初张宇初「岘泉集」的生命观,2000,鹅湖月刊295期 印顺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2000,鹅湖月刊297期 《太平经》的养生观,2000,鹅湖月刊299期 《太平经》的性命观,2000,鹅湖月刊300期 谭嗣同的宗教观,2000,鹅湖月刊302期 从《太平经》谈道教的生命观,2000,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1期 近五十年来台湾地区民间宗教之研究与前瞻,2001,台湾文献52卷2 期 台湾宗教组织化的困境,2001,宗教论述专辑3辑 凉山彝族「驱鬼经」的人鬼交感仪式,2001,民俗曲艺(5) 从说文解字谈汉字的鬼神信仰,2001,鹅湖月刊307期 教育的「圣俗」问题,2001,鹅湖月刊309期 神观交谈-从多重至上神谈起,2001,揭谛学刊4期 社区文化的宇宙图式与神圣空间,2001,鹅湖月刊312期 台湾西王母信仰的时代意义,2001,鹅湖月刊218期 砂劳越华人社团与宗教互动关系,2001,马来亚大学《学术论文集》6 辑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大宗教研究3期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仁宗教研究3 期 台湾新兴宗教的宗教对话,2001,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1期 民间信仰「合缘共振」与「含混多义」的思维模式,2001,玄奘学报4期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1,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2期 台湾宗教团体经济资源的问题,2002,宗教论述专辑4辑 从灵感到修行,2002,宗教哲学8卷2期 谈台湾药签文化,2002,传统艺术19期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2,道韵11辑 华人信仰心理与宗教行为,2002,鹅湖月刊324期 从唐君毅《病里乾坤》谈儒学医疗,2002,鹅湖月刊328期 巫术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35期 禁忌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42期 唐君毅的《人生之体验》谈儒学的生命教育,2003,新世纪宗教研究1卷3期 哪咤神话的生命观,2003,第一届哪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敦煌写卷「患文」的宗教医疗观,2003,普门学报15期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4,内政部宗教论述专辑6辑 东马德教会的发展,2004,世界宗教学刊3期 宗教组织的现代化与对治现代化,2004,宗教哲学31期 中国命运观的文化意识,2004,文明探索丛刊37卷 佛教与基督宗教社会关怀的省思,2004,文明探索丛刊38卷 陈靖姑信仰与法派的宗教形态,2004,新世纪宗教研究2卷3期 敦煌写卷「亡文」的生命教育,2004,普门学报19期 东南亚大伯公信仰的发展,2004,泉州华侨大学学报 对台湾汉人宗教精神领域的研究,2004,高雄道教学院学报1期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的宗教观,2004,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3期 老子的医疗观,2005,鹅湖月刊357期 「通神」与「神通」的文化意识,2005,文明探索丛刊41卷 人性与安宁疗护,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创刊号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的家庭礼仪与修行法门,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2期 佛教经典的胚胎生命观,2005,普门学报29期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现况与省思,2005,普门学报30期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6,文明探索丛刊45卷 台湾寺院经济资源的运用问题,2006,亚细亚民俗研究6辑 《善生经》的生命修持观,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3期 杂阿含经》的瞻病关怀,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4期 牟宗三《圆善论》的生命关怀,2006,揭谛11期 从《道法会元》谈宋元符箓法派的世界秩序观,2006,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6期 林兆恩的生命关怀,2006,辅仁宗教研究13期 明代王道渊的性命相混说,2007,鹅湖380期 《周易》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鹅湖月刊388、389期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的净土观,2007,妙林杂志19卷10、12月 易经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中山大学文与哲学报10期
142 评论

妮裳风云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郑志明教授1980-2007发表的期刊论文: 列子杨朱篇的意识形态,1980,哲学与文化月刊 7卷 9期 疏导台湾当今秘密教派,1980,鹅湖月刊 61 期 圣之时者 ─ 谈孔子对时代的回应,1981,鹅湖月刊 67 期 台湾瑶池金母信仰研究,1984,台湾风物 34 卷 3期 台湾斋教的渊源与流变,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 台湾民间鸾堂儒宗神教的宗教体系初探,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 浅论当今台湾民间宗教研究的态度与方法,1984,台北文献直 69 期 唐代古文家的天命观初探,1984,鹅湖月刊第 111 期 左传灾异说探论,1984,鹅湖月刊 114 期 试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别愿的宗教精神,1984,中国佛教第28卷第12期 唐代永嘉禅师证道歌义理初探,1984,中国佛教 28 卷 6期 台湾无生老母信仰渊源探论,1985,台北文献直 71 期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处世思想,1985,台北文献直 74 期 检验高中新编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的孔孟「根本」思想,1985,鹅湖月刊 120 期 史通在中国文学上的价值,1985,孔孟月刊 275 期 销释金刚科仪的义理初探,1985,中国佛教 29 卷 5 期 唐代庞居士的诗偈及其宗教境界,1985,中国佛教 29 卷 11 期 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义理初探,1986,中国学术年刊第八期 台北地区弘化院的宗教体系,1986,台湾神学论刊 8 期 台北地区夏教的宗教体系研究,1986,台北文献直 76 期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宗教思想,1986,鹅湖月刊第 127 期 庄子内篇「人」的概念探述,1986,鹅湖月刊 133 期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义理疏证,1986,鹅湖月刊 137 期 游记类鸾书所显示之宗教新趋势,1987,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61 期 醉古堂剑扫的社会人格,1987,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20 卷 6 期 菜根谭的社会思想,1987,科际整合学报第 1 期 台湾劝善歌谣的社会关怀,1987,民俗曲艺 45、46 期 灶君宝卷的灶神信仰,1987,民俗曲艺 48 期 太上感应篇的伦理思想,1987,鹅湖月刊 143 期 王爷传说,1988,民俗曲艺 52、53 期 试论清静经的「道」,1988,鹅湖月刊 155 期 功过格的伦理思想初探,1989,中国学术年刊 10 期 当今台湾民间鸾书的文学形式,1990,汉学研究8卷1期 唐代传奇的梦,1991,鹅湖月刊190期 从残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1,文化评论 关汉卿杂剧的宗教意识,1992,鹅湖月刊 208 期 从「户蝇蚊子大战歌」谈民间文学的创作意识,1992,淡江大学中文学报1期 山海经的神话思维,1993,淡江大学中文学报2期 从杀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3,鹅湖月刊 214 期 台湾民间信仰的济世观,1994,内政部「宗教辅导论述专辑」 庄子的鬼神观,1994,鹅湖月刊 233 期 台湾「新兴宗教」的名词界定,1995,台湾史料研究6号 台湾民间宗教的文化意识,1995,历史月刊86期 末世预言与卯劫观音,1995,历史月刊92期 信仰族群与族群和谐,1995,宗教哲学1卷2期 台湾新兴宗教的现象商议,1995,宗教哲学1卷4期 民间信仰与台湾的族群和谐,1995,鹅湖月刊 237 期 民间的养生术与民俗医疗,1996,历史月利96期 台湾观音信仰的现象分析,1996,宗教哲学2卷1期 台湾民间信仰的多重至上神观,1996,宗教哲学2卷2期 台湾善书研究的现况与展望,1996,宗教哲学2卷4期 台湾妈祖祭典的现象分析,1997,宗教哲学3卷1期 台湾「宗教教育」的问题商议,1997,宗教哲学3卷2期 唐君毅儒家宗教精神说,1997,宗教哲学3卷3期 论傅伟勋佛教生死学,1997,宗教哲学3卷4期 从传统宗教生死观谈代理孕母,1997,应用伦理研究通讯(10) 胡适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刊 260、261 期 康有为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利267、268期 林清玄学佛散文的教主形象1998,鹅湖月利281期 二十一世纪儒学的社会实践,1999,文明探索19期 道教的生死观,1999,历史月刊139期 台湾新兴宗教的文化特色1999,宗教哲学5卷1、2期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神人观1999,鹅湖月刊285期 儒学的现世性与宗教性,1999鹅湖月刊286期 元杂剧桃花女的婚姻仪式,1999,鹅湖杂志288期 杨赞儒与圣德宝宫,2000,台湾文献51卷3 期 台湾新兴宗教的救劫运动,2000,宗教哲学6卷3期 明初张宇初「岘泉集」的生命观,2000,鹅湖月刊295期 印顺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2000,鹅湖月刊297期 《太平经》的养生观,2000,鹅湖月刊299期 《太平经》的性命观,2000,鹅湖月刊300期 谭嗣同的宗教观,2000,鹅湖月刊302期 从《太平经》谈道教的生命观,2000,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1期 近五十年来台湾地区民间宗教之研究与前瞻,2001,台湾文献52卷2 期 台湾宗教组织化的困境,2001,宗教论述专辑3辑 凉山彝族「驱鬼经」的人鬼交感仪式,2001,民俗曲艺(5) 从说文解字谈汉字的鬼神信仰,2001,鹅湖月刊307期 教育的「圣俗」问题,2001,鹅湖月刊309期 神观交谈-从多重至上神谈起,2001,揭谛学刊4期 社区文化的宇宙图式与神圣空间,2001,鹅湖月刊312期 台湾西王母信仰的时代意义,2001,鹅湖月刊218期 砂劳越华人社团与宗教互动关系,2001,马来亚大学《学术论文集》6 辑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大宗教研究3期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仁宗教研究3 期 台湾新兴宗教的宗教对话,2001,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1期 民间信仰「合缘共振」与「含混多义」的思维模式,2001,玄奘学报4期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1,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2期 台湾宗教团体经济资源的问题,2002,宗教论述专辑4辑 从灵感到修行,2002,宗教哲学8卷2期 谈台湾药签文化,2002,传统艺术19期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2,道韵11辑 华人信仰心理与宗教行为,2002,鹅湖月刊324期 从唐君毅《病里乾坤》谈儒学医疗,2002,鹅湖月刊328期 巫术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35期 禁忌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42期 唐君毅的《人生之体验》谈儒学的生命教育,2003,新世纪宗教研究1卷3期 哪咤神话的生命观,2003,第一届哪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敦煌写卷「患文」的宗教医疗观,2003,普门学报15期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4,内政部宗教论述专辑6辑 东马德教会的发展,2004,世界宗教学刊3期 宗教组织的现代化与对治现代化,2004,宗教哲学31期 中国命运观的文化意识,2004,文明探索丛刊37卷 佛教与基督宗教社会关怀的省思,2004,文明探索丛刊38卷 陈靖姑信仰与法派的宗教形态,2004,新世纪宗教研究2卷3期 敦煌写卷「亡文」的生命教育,2004,普门学报19期 东南亚大伯公信仰的发展,2004,泉州华侨大学学报 对台湾汉人宗教精神领域的研究,2004,高雄道教学院学报1期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的宗教观,2004,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3期 老子的医疗观,2005,鹅湖月刊357期 「通神」与「神通」的文化意识,2005,文明探索丛刊41卷 人性与安宁疗护,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创刊号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的家庭礼仪与修行法门,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2期 佛教经典的胚胎生命观,2005,普门学报29期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现况与省思,2005,普门学报30期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6,文明探索丛刊45卷 台湾寺院经济资源的运用问题,2006,亚细亚民俗研究6辑 《善生经》的生命修持观,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3期 杂阿含经》的瞻病关怀,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4期 牟宗三《圆善论》的生命关怀,2006,揭谛11期 从《道法会元》谈宋元符箓法派的世界秩序观,2006,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6期 林兆恩的生命关怀,2006,辅仁宗教研究13期 明代王道渊的性命相混说,2007,鹅湖380期 《周易》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鹅湖月刊388、389期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的净土观,2007,妙林杂志19卷10、12月 易经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中山大学文与哲学报10期

289 评论

蛋的故事

推荐你去读国外名著的名家名译 傅雷先生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绝对可以让你眼界大开 朱生豪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也值得一看 商务印书出版社出版的书虽然封面很粗糙,但都是名家名译,建议你去看一看。多涉及政治、历史、法律、经济、哲学领域。这可以扩展知识面,让你增加很多写作素材,从此你的议论文就可以永远告别牛顿的肩膀,爱因斯坦的x+y+z,爱迪生的试验了。 看书眼界要打开,而且如果你真想写的深刻,多读一读国外的作品吧,恕我直言,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后,也只有胡适和林语堂先生两位算得上作家。但林先生的作品汉语的不多。 哦,对了,有时间看一看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和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你会多很多素材。英国罗素先生的《西方哲学史》也值得一读,文章写得好不能不懂哲学,这是基本前提。还可以看一看《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和《道德情操论》,虽然都有背景,但都是绝世经典,我在你的年龄已经读过了,可以读懂,放心。哦,对了,契约的卢梭先生还有部文学作品也值得一读,叫《忏悔录》。(翻译选商务印书的即可) 你确实读了一些书,但由于都是小说类作品,所以对于你的帮助有明显的局限性。

293 评论

布丁无敌

论文(中外文) 《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8万字 《审美化研究的图像学路线》,《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43万字 《走向全球对话主义——超越文化帝国主义及其批判者》,《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82万字 《20世纪西方美学的四个问题》,《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05万字 《作为哲学的全球化与“世界文学”问题》,《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4万字 《从形象到拟像》,《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7万字 《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8万字 《在虚构与想像中越界》,对话,《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2万字 《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现代之维》,《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15万字 《叔本华的想象论及其可能的价值》,《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37 万字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论纲》,《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8 万字《整体与直觉——海森伯美学思想管窥》,《哲学研究》2014年第8期,第122-126页 《符号与财产——对老子文本的一种后结构主义解读》,《哲学研究》2013年第8期,第49-58页《球域化与世界文学的终结》,《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01万字 《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以主体性和他者性而论》,《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2万字 《从超绝到经验》,《哲学研究》2000年第10期,18万字 《论叔本华的美学本体论》,《哲学研究》1995年第10期,4万字 《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63万字 《在言词与意义之间》,《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45万字 《尼采与中国的现代性》,《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33万字 《主体性与另类性》,对话,《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 44万字 《论叔本华的审美认识论》,《文艺研究》1997年第2期, 3万字 《形而上学的毁灭》,《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2期,2万字 《意义的诞生》,《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95万字 《叔本华论疯癫与艺术创作》,《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23万字 《永远的修辞性阅读》,对话,《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95万字 《自然与文化的解构限度——思考在德里达“之后”》,《外国文学评论》2008 年第4期,4万字 《抵抗的力量决非来自话语层面——对霍尔编码/解码模式的一个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23万字 《抵抗的受众诗学——<积极受众论>英文版自序》,《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71万字 《“图像—娱乐化”或“审美—娱乐化”——波兹曼社会“审美化”思想评论》,《外国文学》2010年第6期,75万字 《理论没有“之后”——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说起》,《外国文学》2009年第2期,48万字 《一个定义,一种历史——威廉斯对英国文化研究发展史的理论贡献》,《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6万字 《主体的浮沉与我们的后现代性》,《外国文学》2001年第6期,42万字 《无限的他者——对列维纳斯一个核心概念的阅读》,台北《哲学与文化月刊》2005年第3期,3万字 《孔子的仁学:一个后现代性的阅读》,台北《哲学与文化月刊》2003年第4期,25万字 《论叔本华哲学的经验主义》,台北《哲学与文化月刊》2000年第12期,1万字 《科学主义与德国现代解释学的创立》,台北《哲学与文化月刊》2001年第12期,2万字 《抵抗的力量来自何处;:试论戴维.莫利的积极受众论》,台北《文化越界》第1卷,第6期,2011年9月,8万字 《孔子思想与主体性问题》,台北《孔孟学报》2002年(总)80期,9万字 《内部感觉与自在意志》,台北《哲学杂志》2001年1月(总34期),2万字 《尼采与现代性问题》,台北《哲学杂志》2001年11月(总37期),6万字The Constellation of Values: A Possible Path out of the Impasse of China-West Opposition, in Telos (abstracted by SSCI & A&HCI), 2015 Summer (171), 118-Bashir Makhoul's Installation ‘Enter Ghost, Exit Ghost’: The Revenge of Images or Imaging,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2012, 29, 7/8, 358- (abstracted by SSCI ) Rubbish as a Consequence of Industrialisation,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2011, 28 (7-8), 354- (abstracted by SSCI ) Active Audience and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David Morley,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2011, 28 (4), 124-(abstracted by SSCI ) Simulacrum: An Aesthetization or An-esthetization,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25, 6, 2008, 139-(abstracted by SSCI ) Redefining Global Knowledge,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2007, 24, 7/8, 276-(abstracted by SSCI ) Neo-Confucianism and Post-Isms, inApoklypsa, 66, 2003, Ljubjana, 133- Literatura kot dejianje prestopanja meje, Intervju-Dialog s Professorjem D Wolfgangom Iserjem, inComparative Literature, 25, N 2, Ljubjana, December 2002, 77- (注:此文塞尔维亚语) The Genealogies and Possible Futures of Cultural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Tony Bennett, inCultural Politics(Oxford: Berg), 4, 2, 2008, 161- Für einen globalen Dialogismus: Zur begrifflichen Überwindung des » kulturellen Imperialismus« und der damit verbundenen kritischen Positionen, in: Rainer Winter (H),Die Zukunft der Cultural Studies: Theorie, Kultur und Gesellschaft im Jahrhundert, Bielefeld: Transcript, 2011, S 197-218 ( 注:此文为德语) 1、《消费他者: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文化图景》,商务印书馆,2014年。2、《全球对话主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3、《积极受众 :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4、《西方美学史》第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金惠敏为第一作者,分卷责任人,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汝信总负责)。5、《后儒学转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媒介的后果 :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台湾商务印书馆繁体字版,2005年6月;人民出版社简体字 版,2005年12月。7、《后现代性与辩证解释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8、《意志与超越:叔本华美学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2007年3月再版。9、《反形而上学与现代美学精神》,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0、 《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译著(伽达默尔、杜特),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初版,2007年3月重印(注:原文为德文)。11、《阅读行为》,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译著(沃·伊瑟尔),主译(注:原文为英文)。12、《史诗论》,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译著(保罗·麦钱特),主译(原文为英文)。 Huimin Jin: Active Audience: A New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a Key Concept of Cultural Studies,Bielefeld: Transcript, 本书是对英国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的研究,为英语世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它不止是对伯明翰受众理论的学术性梳理和研究,更是对受众理论本身的推进,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雷纳·温特教授评论说:金教授提出了一个关于积极受众的新唯物主义概念。通过这一概念,他试图确证,如果我们不是局限在话语的层面上,那么受众的经验和实践,受众的本真存在,就能够得到恰当的理解。……金惠敏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解释学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使他能够开辟和展现出新的研究指向和理论视角。”(译文发表于《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1期) 在中国当下文学理论界,直接以西文讨论西方热点问题的论著并不多见。在这方面,金惠敏先生为当代文论家们脚踏实地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榜样。对金先生来说,这是他研究西方美学和西方文论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他多年以来持之以恒地走国际化学术之路的必然结果,我们相信,这仅仅只是一个漂亮的开端,不久的将来,金先生一定会出版更多更好的外文学术著作。”(摘自陈定家先生文章)英文摘要(Abstract):Despite a number of retrospective works on cultural studies, to date no other book dedicates itself to the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engagement with theactive audience theoryof theBirminghamSchooland its However, this book is no mere reconstruction of active audience theory as Huimin Jin develops new theoretical insights initially through a critical review of Stuart Hall’s classical model of ‘encoding/decoding’ and close readings of David Morley’s groundbreaking ethnographic audience Questioning the discourse model of the active audience proposed by Hall and Morley, Jin elaborates a new materialistic concept of audiences for the twenty-first

108 评论

秋刀鱼与禹

林安梧,1992年7月,语言的异化与存有的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 刊于 《鹅潮学志》,第八期,页31-57,台北。林安梧,1992年2月,「抽象的感性」下的变革论者─以康有为为例的精神现象学式之哲学解析,《哲学与文化》,第十八卷第二期,页 24-53,台北。林安梧,1992年12月,论「道之错置---对比于西方文化下中国文化宰制类型的一个分析, 刊于《鹅湖》,第十八卷第六期,台北。林安梧,1993年1月,论熊十力体用哲学中「存有对象」的两重性--从对象的两重性之厘清到存有的根源之稳立,《鹅湖学志》,第九期,页55-75,台北。林安梧,1993年6月,「以理杀人」与「道德教化」--环绕戴东原对于朱子哲学的批评而展开对于道德育的一个理解与检讨, 刊于《鹅湖学志》,第十期,页91-116,台北。林安梧,1994年1月,「当代新儒学」及其相关问题之理解与反省 (上),《鹅湖》十九卷七期(总号223),页10-20,台北。林安梧,1994年4月「儒家思想与成人教育」--论孔子「仁教」哲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 刊于《鹅湖》第十九卷第十期,页1-8。林安梧,1994年9月,迈向儒家型社会批判学的建立--以徐复观先生的思想为核心的基础性理解,刊于《鹅湖》第二○卷第三期,页 49-57,台北。林安梧,1994年8月,从「单元而统一」到「多元而一统」--以「文化中国」一概念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刊于《鹅湖》第十九卷第一期,页16-23,1994年7月 台北。林安梧,1994年8月,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 刊于《宗教哲学》第一卷第一期(创刊号),页 123-139,台北。林安梧,1994年12月,关于儒家哲学中的「实践」概念之厘清--从「老儒家」、「新儒家」到「后新儒家」的反思,《鹅湖》二十卷六期(总号234),页18-19,台北。林安梧,1995年1月,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宗教哲学》一卷一期,页123-139,台北。林安梧,1995年1月,论「公民意识」的诞生,《文讯月刊》七十三期(总号111),页4-6,台北。林安梧,1995年1月,开启「意义治疗」的当代新儒学大师--唐君毅先生,《鹅湖》二十卷七期(总号235),页2-5,台北。林安梧,1995年2月,文建会与文化发展,《文讯月刊》七十四期(总号112),页20-54,台北。林安梧,1995年4月,「顺服的伦理」、「根源的伦理」与「公民的伦理」--对儒家「伦理」概念的反省与考察,刊于陈明主编之《原道》集刊,第二辑,页 84-100,团结出版非出版,新华书站发行,北京。林安梧,1995年6月,略论道德教育之困结及其厘清之道,《菁莪季刊》七卷二期(总号24),页13-17,台中。林安梧,1995年6月,实践的异化与克服之可能--悼念牟宗三先生兼及于当代新儒家之发展,《鹅湖》二十卷十二期(总号240),页51-55,台北。林安梧,1995年7月,「论语--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序言,《鹅湖》二十一卷一期(总号241),页23-25,台北。林安梧,1995年9月,中国文化的哲学观,《鹅湖》二十一卷三期(总号243),页7-15,台北。林安梧,1995年10月,<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史论>序,《鹅湖》二十一卷四期(总号244),页37-41,台北。林安梧,1995年12月,哈伯玛斯[Jurgen Habermas]的批判理论,《通识教育》二卷四期,页17-43,台北。林安梧,1996年1月,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核心的展开, 刊于陈明主编之《原道》集刊,第三辑,页 60-83,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祷出版,新华书站发行,北京。林安梧,1996年1月,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血缘性纵贯轴」,《鹅湖》二十一卷七期(总号247),页12-18,台北。林安梧,1996年2月,「儒家型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可能--革命的实践.社会的批判与道德的省察,《鹅湖》二十一卷八期(总号248),页6-16,台北。林安梧,1996年3月,<当代新儒家哲学史论> 序言,《鹅湖》二十一卷九期(总号249),页41-44,台北。林安梧,1996年4月,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血缘性纵贯轴」,《宗教哲学》二卷二期(总号6),页43-53,台北。林安梧,1996年4月,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建立社会新伦理、促进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反思,《现代化研究》第六期,页16-24,台北。林安梧,1996年5月,「王霸之辨」与「统独之争」的混淆及厘清,《鹅湖》案十一卷十一期(总号251),页7-8,台北。林安梧,1996年6月,儒家道德实践的根本困结及其转化创造之可能--从咒术型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佛光学刊》第一期,页131-147,嘉义。林安梧,1996年8月,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为台湾之文化生态及其发展进一言,《文讯月刊》九十二期(总号130),页40-42,台北。林安梧,1996年8月,不离「生活世界」、「社会总体」的终极关怀--南华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汉学研究通讯》十五卷三期(总号59),页333-334,台北。林安梧,1996年10月,论「气的感通」与「连续型理性」--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东方宗教研究》第五期(总号7),页7-20,台北。林安梧,1996年10月,宝瓶系列: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如是我闻,《普门》第二百零五期,页90-92,台北。林安梧,1997年1月,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时佛在(生活十二帖),《普门》第二百零八期,页34-36,台北。林安梧,1997年4月,孔子与阿Q--一个精神病理史的理解与诠释,《鹅湖》二十二卷十期(总号262),页56-57,台北。林安梧,1997年6月,「揭谛」发刊词--「道」与「言」,《揭谛学刊》第一期,页1-14,嘉义。林安梧,1997年6月,「道德与思想之意图」的背景理解: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展开,《本土心理学研究》第七期,页126-164,台北。林安梧,1997年9月,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儒学、「论语」与交谈,《通识教育》四卷三期,页33-53,台北。林安梧,1997年10月,牟宗三先生之后:咒术、专制、良知与解咒--对「台湾当代新儒学」的批判与前瞻,《鹅湖》二十三卷四期(总号268),页2-12,台北。林安梧,1997年11月,不信春风唤不回--关于「加强通识教育」的一些补充意见与建议,《鹅湖》二十三卷五期(总号269),页29-30,台北。林安梧,1998年3月,《论语》与廿一世纪的人类文明︰交谈、启示与文明治疗,(浙江社会科学双月刊), 1998年第2期,页24---31,浙江杭州。林安梧,1998年3月,大学情意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务研究--以「儒、道、佛」三家为核心的理论反省与实务考察,《通识教育》五卷一期,页13-26,台北。林安梧,1998年3月,三论「道的错置」--中国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鹅湖》二十三卷九期(总号273),页19-34,台北。林安梧,1998年5月,「党国儒学」的一个侧面思考--以「科学的学庸」为核心的展开,《鹅湖》二十三卷十一期(总号275),页1-9,台北。林安梧,1998年5月,关于「善之意向性」的问题之厘清与探讨:以刘蕺山哲学为核心的展开,(刘蕺山学思想论集),页155-166,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印行,台北。林安梧,1998年7月,道家思想中的「女性主义」,《宗教哲学》四卷三期(总号15),页90-97,台北。林安梧,1998年8月,台湾哲学的贫困及其再生之可能--对于「台湾、中国: 迈向世界史」论纲「贰」、「参」的再解释,《哲学杂志》第二十五期,页68-93,台北。林安梧,1998年8月,张深切的「台湾性」与「中国性」及其相关之问题,《鹅湖》二十四卷二期(总号278),页2-11,台北。林安梧,1998年8月,当代儒佛论争的一些问题--与李向平商榷,《二十一世纪》第四十八期,页124-130,台北。林安梧、赖锡三,1998年9月,「禅佛教思想」与「本土化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第五卷三期,页55-73,台北。林安梧,1998年11月,「哲学、生死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儒家的生死智慧--以「论语」为中心的展开,《生死学研究通讯》第一期,页8,嘉义。林安梧,1998年12月,「论语」--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钱穆先生纪念馆馆刊》第六期,页72-89,台北。林安梧,1999年1月,后新儒家哲学的思维向度,《鹅湖》二十四卷七期(总号283),页6-15,台北。林安梧,1999年1月,道家思想与现代管理--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省察,《宗教哲学》五卷一期(总号17),页97-108,台北。林安梧,1999年3月,「人的素质」与「通识教养」座谈系列之一--关于「香港」与「中国大陆」两地哲学的对比,《通识教育》六卷一期,页129-148,台北。林安梧,1999年3月,「天地有道」与「回念一几」--以「人的素质」之提升为核心,《通识教育》六卷一期,页15-32,台北。林安梧,1999年3月,解开“道的错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孔子研究季刊》总第53期,1999年第一季,页14--26 ,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齐鲁书社,山东济南。林安梧,1999年6月,对于台湾当前几个通识问题的哲学理解:「知识」与「权力」:一个哲学治疗学的观点,《通识教育》六卷二期,页85-107,台北。林安梧,1999年6月,迎佛牙事件文化现象之哲学考察,《思与言》三十七卷二期,页209-232,台北。林安梧,1999年7月,试论述中国哲学之起源及其从伏羲到皋陶之发展过程--以黄振华先生的理解为核心的展开,《鹅湖》二十五卷一期(总号289),页7-22,台北。林安梧,1999年8月,试论述中国哲学思想自皋陶以后至春秋战国时代之发展历程--以黄振华先生的理解为核心的展开(上),《鹅湖》二十五卷二期(总号290),页8-15,台北。林安梧,1999年9月,明末清初关于「格物致知」的一些问题--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为核心的宏观理解,《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页313-335,台北。林安梧,1999年9月,「后新儒学」义下的「论语」,《鹅湖》二十五卷三期(总号291),页39-42,台北。林安梧,1999年9月,试论述中国哲学思想自皋陶以后至春秋战国时代之发展历程--以黄振华先生的理解为核心的展开(下),《鹅湖》二十五卷四期(总号292),页36-52,台北。林安梧受访、石齐平访谈,1999年12月,廿一世纪「通识教育」与「知识经济」的探索,《通识教育》六卷四期,页113-125,台北。林安梧,2000年2月,当前师资培养改革向度之我见--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访评之后,《教育研究》第七十一期,页21-23,台北。林安梧讲、丁安顺 杨謦绮整理,2000年3月,台湾精神现象的一个哲学考察--九0年代台湾思想发展概况,《鹅湖》二十六卷三期(总号303),页37-46,台北。林安梧,2000年4月,死 里求生--关于中国思想研究的一些思考,《鹅湖》二十五卷十期(总号298),页2-11,台北。林安梧,2000年5月,当代新儒学之回顾、反省与前瞻--从「两层存有论」到「存有三态观」的确立,《鹅湖》二十五卷十一期(总号299),页36-46,台北。林安梧, 2000年5月,儒教的家庭观:从《易经传》咸恒两卦说起──以「夫妇轴家庭观」与「君臣轴家庭观」为对比,《家庭与宗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15--43,言鼎文化事业公司印行,台北。林安梧,2000年6月,「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中华文化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纠结之一,文刊于陈明、朱汉民主编《原道》第六辑,页69--80,贵州人民出版社印行,中国贵阳。林安梧,2000年9月,台湾精神现象的一个哲学考察,《鹅湖》第廿六卷第三期(总号:303),页37--46,台北。林安梧,2000年11月,<教育哲学讲论>自序--后新儒家哲学思维向度下的教育理论,《鹅湖》二十六卷五期(总号305),页34-38,台北。林安梧,2000年12月,「存有三态论」与「存有的治疗」之构建--道家思维的一个新向度,《鹅湖》二十六卷六期(总号306),页28-39,台北。林安梧,2001年1月,迈向道家型「管理哲学」的一个可能--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省察,《文明探索丛刊》第二十四期,页36-52,台北。林安梧讲、孙强记录整理,2001年3月,儒学革命--一种可能的方向,《鹅湖》二十六卷九期(总号309),页13-20,台北。林安梧 陈德和讲、傅淑华 廖祟斐纪录,2001年5月,通识与专业之间(上)--离开清华返回台湾师大的对话,《鹅湖》二十六卷十一期(总号311),页18-26,台北。林安梧,2001年6月,从「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学为核心兼及于程朱、陆王的讨论,《国文学报》第三十期,页77-95,台北。林安梧,2001年6月,「儒家生死学」的一些省察--以「论语」为核心的展开,《辅仁宗教研究》第三期,页133-163,台北。林安梧,2001年6月,后新儒家哲学拟构︰以《道言论》为核心的诠释与构造,沈清松主编”国际中国哲学会会议论文集”《跨世纪的中国哲学》,页277—312,五南图书公司印行,台北。林安梧 陈德和讲、傅淑华 廖祟斐记录,2001年6月,通识与专业之间(下)--离开清华返回台湾师大的对话,《鹅湖》二十六卷十二期(总号312),页22-29,台北。林安梧,2001年10月,台海两岸哲学发展的一个观察,《鹅湖》二十七卷四期(总号316),页12-15,台北。林安梧,2001年12月,后新儒学的社会哲学:契约、责任与「一体之仁」--迈向以社会正义论为核心的儒学思考,《思与言》三十九卷四期,页57-82,台北。林安梧,2002年1月,从「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学可能--后新儒学的思考向度,《鹅湖》二十七卷七期(总号319),页16-30,台北。林安梧,2002年2月,儒家道德哲学的两个向度--以「论语」中「曾子」与「有子」为对比的展开,《哲学与文化》二十九卷二期(总号333),页108-116+189,台北。林安梧,2002年6月,中日儒学与现代化的哲学省察:「情实理性、气的感通」与「仪式理性、神道仪轨」--由李泽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一文引发的检讨,《国文学报》第三十一期,页53-79,台北。林安梧,2002年9月,武汉对谈:中国哲学的未来(1-4)--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与互动,《鹅湖》,第廿七卷第十二期,第廿八卷第一期、二期、三期〈327期〉,台北。林安梧,2002年7月,科技、人文与「存有三态」论纲,《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四期,页16-19,中国浙江。林安梧,2002年8月,论「教育改革」及其相关的「文化土壤」与「心灵机制」问题,《教育研究》第一百期,页101-107,台北。林安梧,2002年10月,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道德与文化》(双月刊)2002第五期(总号120期),页44-49,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天津。林安梧,2002年10月,再论「儒家型的意义治疗学」--以唐君毅先生的「病里乾坤」为例,《鹅湖》二十八卷四期(总号328),页7-16,台北。林安梧,2002年10月,关于「宗教教育」的一些哲学思考--中西宗教形态学下的对比展开,《宗教哲学》八卷二期(总号28),页36-48,台北。林安梧,2002年12月,「易经」思想与二十一世纪文明之发展,《鹅湖》二十八卷六期(总号330),页36-48,台北。林安梧,2002年12月,人文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异同,《含章光化﹕戴琏璋先生七十哲诞论文集》,页203-238,里仁书局印行,台北。林安梧,2003年1月,关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三十一卷第一期,页31-39,中国安徽。林安梧,2003年2月,「存有三态论」与廿一世纪文明之发展,《鹅湖》第廿八卷第八期(总号332),页19-29,台北。林安梧,2003年3月,主体性的探究与实践,《应用心理研究》第十七卷,页1-5+19-27+34-44,台北。林安梧,2003年4月,「道」「德」释义﹕儒道同源互补的义理阐述,《鹅湖》第廿八卷第十期(总号334),页23-29,台北。林安梧,2003年6月,「心性之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儒道佛义下的「生活世界」与其相关的「意义治疗」,《新世纪宗教研究》,第一卷第四期,页27-62,台北。林安梧,2003年7月,「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自序,《鹅湖》第廿九卷第一期 (总号:337),页18-23,台北。林安梧,2003年9月,「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序言,《鹅湖》第廿九卷第三期 (总号:339),页29-35,台北。林安梧,2004年1月,拳称太极、道通天地--苏清标<太极拳的哲学>代序,《鹅湖》二十九卷七期(总号343),页17,台北。林安梧,2004年2月,「自然先于人、人先于自然科学」:记一段科学史的学问因缘,《鹅湖》二十九卷八期(总号344),页25-29,台北。林安梧,2004年6月,「中华道统」与「文化中国」论「多元而一统」:「文化中国」、「政治中国」与「经济中国」的对比反思,《宗教哲学》三十期,页110-119,台北。林安梧,2004年7月,「天地有道、人间有德」--李承贵<中国传统道德转型之研究>代序,《鹅湖》三十卷一期(总号349),页54-56,台北。林安梧,2004年8月,后新儒学的新思考:从「外王」到「内圣」--以「社会公义」论为核心的儒学可能,《鹅湖》三十卷二期(总号350),页16-25,台北。林安梧,2004年10月,关于「觉」在教育上的作用:总体之源的场域觉醒--对《道言论》中「一本空明」的阐释,《鹅湖》三十卷四期(总号352),页13-19,台北。林安梧,2004年12月,老子《道德经》首章之诠释与重建--论「存在场域」、「生命护养」兼及于「意义治疗」,《鹅湖》三十卷第六期(总号354),页18-28,台北。Makeham, John & 林安梧,2005年3月,John Makeham访谈林安梧论「新儒学」与「后新儒学」(1),《鹅湖》三十卷八期(总号356),页50-64,台北。Makeham, John & 林安梧,2005年4月,John Makeham访谈林安梧论「新儒学」与「后新儒学」(2),《鹅湖》三十卷九期(总号357),页15-21,台北。林安梧,2005年6月,「新儒学」、「后新儒学」、「现代」与「后现代」﹕最近十年的省察与思考之一斑,《鹅湖》三十卷第十二期(总号360),页8-21,台北。林安梧,2005年8月,牟宗三的康德学与中国哲学之前瞻──格义、融通、转化与创造,《鹅湖》三十一卷第二期(总号362),页12-24,台北。林安梧,2005年11月,《存有三态论》诸向度的展开--关于后新儒学的「心性论、本体论、诠释学、教养论与政治学」,《鹅湖》三十一卷第五期(总号365),页9-18,台北。林安梧,2005年12月,明清之际:从「主体性」、「意向性」到「历史性」的一个过程--以「阳明」、「蕺山」与「船山」为例的探讨,《国文学报》第三十八期,页1-29,台湾师范大学印行,台北。林安梧,2006年2月,《儒家伦理与现代社会:「后新儒学」视点下的省思与前瞻》序言《鹅湖》三十一卷第八期(总号368),页37-42,台北。林安梧,2006年3月,《儒学转正: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自序,《鹅湖》三十一卷第九期(总号369),页62-34,台北。林安梧,2006年8 月,后新儒家的道家可能﹕《新道家与治疗学》序言,《鹅湖》三十二卷第二期(总号374),页46-52,台北。林安梧,2006年12月,中西哲学会通之「格义」与「逆格义」方法论之探讨:以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为例,《淡江中文学报》第十五期,页95-116,淡江大学,台北。林安梧,2007年3月,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其再生之可能:以台湾地区为例之一瞥,《大学通识报》总第二期,页23-38,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香港。

146 评论

相关问答

  • 台湾哲学与文化杂志

    林安梧,1992年7月,语言的异化与存有的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 刊于 《鹅潮学志》,第八期,页31-57,台北。林安梧,1992年2月,「

    shampooxia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台湾历史与文化论文

    推荐看彭付芝《台湾政治经济与两岸关系》,谢必震《台湾历史与文化》,这些比论文写的好

    大眼博奇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台湾文学杂志

    上金石堂,诚品这类网站啦,有专栏介绍_Iasp《皇冠杂志》不错。创刊於1954年,那是一个时局艰难、物资缺乏的年代,皇冠满怀理想和希望,播下了一颗文学的、艺术的

    海派小小甜心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台湾文化论文

    i

    lingling8826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台湾文艺》杂志

    吴浊流在37岁时以日文发表处女作〈水月〉,刊登在1936年3月的《台湾新文学杂志》。其后四十多年的作品包括小说、旧诗词、游记、文艺论评等。吴浊流过世后,作品经张

    豪门小慧子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