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2

麻辣de火锅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中国传统儒学的论文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巧克力麦乳精

已采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311 评论

海洋嗨阳

一、专著1、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专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2、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专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4、哲苑耘言,专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5、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增订本),专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6、中国儒学史,主编之一,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7、中国儒学百科,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8、中国儒学辞典,参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9、气化之道—张载哲学新论,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张载关学与实学,主编之一,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12、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史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二、论文1、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价值哲学,人文杂志,1;2、黄帝文化的基本特征:历史与价值相融合,光明日报,3;3、国学中的公正价值观,光明日报,25;4、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主体精神,光明日报,7;5、中国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青海社会科学》6;《新华文摘》,2;6、论中国哲学价值思维的融通性特征,《人文杂志》2;《新华文摘》,7;7、论中国哲学史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合意识,《人文杂志》4;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1;8、论中国价值主体观念的起源,《人文杂志》,5;《新华文摘》,2;9、论关学的基本精神《西北大学学报》6;《新华文摘》3摘要;10、论场有哲学的价值观,《文化中国》(加),1;11、中国传统“节欲”修养观的价值论意义,《文化中国》(加),2;12、道的历程,《学术月刊》,4;《中国史研究文摘》,1;13、由自然而达自由:道家的价值实现论,《文化中国》(加),6;14、老子”道”的价值意蕴,《中国哲学史》,2;15、老子对人的价值的沉思,《中国哲学史》,3/4合刊;16、老子对价值异化的反思及其现代启示,《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9;17、朱熹“理”的价值内涵,《中国哲学史》,4;18、中国传统历史哲学中的价值意识,《哲学动态》,3;19、解除人的价值主体性——论庄子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启示,《文化中国》(加),6;20、张载“太虚”之气的价值意蕴,《文化中国》(加),1;21、论李二曲建立价值主体的思想,《人文杂志》,1;22、论《易传》的价值观,《人文杂志》,6;23、庄子思维方式的特征,《人文杂志》,2。

247 评论

微微的辣

从夫之言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看儒文化子贡曰:“孔子文章,可得而闻之,夫子言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儒文化的精华,不是它的三纲五常和道德说教,也不是它的礼仪典章和社会规范。它之所以长兴不衰,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是它对“天道”的把握和对“人性”的深刻认识。“道”,是我们终极关怀的对象,它“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这个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讲不明的本体存在,它是世界的根基,是万物运动和必然性的原因。它在物质中表现为特性,在生命中表现为本性,在人类中表现为个性,在社会中表现为伦理,在世界中表现为国家。一切个体只是它特有阶段的表现,顺其者昌,逆其者亡。“人性”,它包含了精神性和物质性,他寻找自我,他追求真理,他以道的规范身体力行,这是他精神性的一面;他适应环境,他追求利益,他被肉体的欲望拖着走,这是他的物质性的一面。每个人都在两极之间运动,这就是儒文化要求人们克己复礼,“灭人欲,存天理”道德说教。人不是他的身体,肉体的欲望干扰着人的意志的实行。人也不是他的思想和行动,思想和行动是服从他的理念的。人的本性和“道”是同一个东西,他能和“道”交往,他交往越深,得“道”越多,人格就越独立,主体性就越大。如果他少交往或不交往,他就缺乏人格,缺少主体性,只能随自然必然性驱使。孔子的文章,教导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人们看了就明白,如果能身体力行,就能成君子,成圣人。而为什么要这样做?孔子不是凭经验知识得来的,他是根据“道”的自我运动和“人性”的归真得出的结论。“天道”和“人性”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人们只能自己去领悟、去体验,所以说“夫之言性和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没有对真理的执着,没有人生的痛苦磨难,“道”是不可能与你相遇的。董仲舒、二程、朱熹之所以是大儒,他们对“大道”的毫不动摇和“人性”三品的一致认识上。儒文化关键是“天道”和“人性”,至于三纲五常、礼仪规范,只是适应当时社会的一些有效规定。得“道”者一通百通,孔子称自己不是多学而识之,“吾一以贯之”。所以能达到“随心所欲,不越规。”理性的人只能“学而知之”,他们不能融会贯通,不能理解“道”和“性”。感性的人学也不知,他们的悟性和理性被利欲所遮蔽了,他们要不犯错误,只有老老实实听理性的人和悟性的人,用外力来抑制感性的冲动。儒文化是“道”的学问,是本体论学问。人性只有达到“仁”,才能与“天道”沟通,与“天道”交往。“道”包容了世界万物,它爱万物就像爱自己的身体,人要达到“仁”这个境界,心胸就像“道”一样宽广,行动就像“道”一样公正。“道”是本体,是自由意志,人要达到“道”的德,他的认识就像“道”一样明晰,他的行动就会像“道”一样自然,他能像“道”一样自信,无往而不胜。“人性”有趋向“道”的一面,但人毕竟是自然的产物,他要在大地上生存,他有喜怒哀乐,他有七情六欲,“人性”又有趋向利的一面。谁不追求快乐?谁不追求幸福?谁不想占有财富?谁不想有权说了算。这种竞争势必造成社会的无序状态,国家的诞生就是“道”在社会中实行德的统治。国家的使命不是适应人们的自然欲望,国家是比人更高的伦理有机体,是“道”的现实化。人们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得“道”者,有堕落者,得道者对堕落者的统治,有德的人对无德的人的教育,这是天经地利的,这是秩序,是伦理。只有按照儒文化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和谐,人们才能各尽其才。所谓“君子”,他们是“学而知之者”,我们现在把他们称做理性的人,他们的处世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是人道主义者,是文明的创造者。所谓圣人,他们是生而知之者,我们把他们称做悟性的人,他们的处世原则是“循道而行,不越规”,他们独往独来,是国家的决策者,因为“道”在他们心中。所谓的“小人”,就是学而不知者,我们把他们称做感性的人,他们的处世原则是“惟利是图”,这样的人越得势,国家越混乱,人性越堕落。董仲舒的性三品就是人性中的精神运动中悟出来的。“道”是隐蔽的、超越的,它始终如一,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通过圣人、英雄来实现它的目的。“性“是内在的、先天的,它是理念,是规定性,是人们一切言行的根据。见性才能知天命,修身养性能使一个人的天赋充分得到发挥。

159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中国传统儒学的论文摘要

    从夫之言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看儒文化子贡曰:“孔子文章,可得而闻之,夫子言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儒文化的精华,不是它的三纲五常和道德说教,也不是它的礼仪典章和社

    爱吃爱疯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2
  • 关于中国传统儒学的论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儒家思想,是先

    libby131313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3
  • 关于中国传统儒学的论文题目

    先采纳呀

    追风的夕夕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关于中国传统儒学的论文选题

    本人转一个(供参考):一个社会要起码满足两点,一,社会稳定,二,社会发展。任何社会文化都基于这样两种状况,一,人必须以社会形态存在。二,人有千差万别。一个稳定的

    许清池79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4
  •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儒家的论文

    中国和欧洲不一样,几千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炎黄大帝大战蚩尤的时候,那时候,我神舟大地城池屹立、华夏儿女以种植水稻!白种人还以野人形态为生,可想这是何

    养鱼的老头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