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9

牛头梗小城堡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青海历史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摇滚喵喵

已采纳
古代?呵呵,知道虎台遗址吗?那里面有关于青海的历史,在一块碑上刻着。看看去。记得不要门票。
258 评论

麻酥酥Jessica

《关于马丁 路德的种种神话问题》,《山东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天主教路德形象的转变》,《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6期。《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成果》,《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于尔根科卡:德国的批判史学与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德国当代神学教会史学派的路德研究》,《文史哲》1994年第1期。《再洗礼派与“激进的宗教改革”》,《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试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改革概念》,《世界历史》1994年第4期。《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与孙虹合作),《山东高等教育》1996年第4期。Das Chinabild der deutschen protestantischen Missionare DES 19 Jahrhunderts, in: Pen 99, S 9- Vom Missionar zum S Ernst Faber und seine Studien zur chinesischen Kultur, in: Berliner China《海洋文化刍议》,载徐祥民主编,庞玉珍执行主编:《海大法学评论》(200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卫礼贤论东西方文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评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的中国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2期。《从中西文化关系角度看19世纪德国新教的中国传教》,《文史哲》2003年第5期。《西方帝国主义面面观》,载徐祥民主编,秦延红执行主编:《海大法学评论》(200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卫礼贤论东西方文化》,载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历史传统与发展战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一门正在崛起的新学科――〈海洋文化与社会〉读后》,《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帝国主义时代的中德“合作”》(与孙虹合作),《北大德国研究》2005年第1卷。《关于“全球史观”和世界史编纂的一些思考》(与廖礼莹、于晓华合作),《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1897-1914)》(与王保宁合作),《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原民主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此文由《新华文摘》2007年第14期全文转载)《世界史编纂刍议》,《社科研究》2007年7月(总第58期)。《卫礼贤的传教方法》,载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编《汉学与神学——基督教文化学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义和团运动的社会与宗教起源——一个综合解说尝试》(与朱光涌合作),《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德占时期青岛中国商人群体的形成》,《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德国史学家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的争论》,《史学史研究》2008年4期。《托克维尔论“公共舆论”》(与李强合作),《理论学刊》2008年第11期。《中国学者卫礼贤研究综述》(与王苎萱合作),载印之虹、叶隽、希·卡斯帕赫勒、史娜迷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115页。《跨文化相互作用:殖民地历史编纂的新范式――〈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读后》(与于晓华合作),载印之虹、叶隽、希·卡斯帕赫勒、史娜迷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245页。Deutsch-chinesische Beziehungen seit 1911, in: Die Bruecke, Japannisch-Deutsche Gesellschaft V, Tokyo, 2009, 《德占时期青岛中国商人群体的形成》,孙立新、吕一旭主编:《殖民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5-365页。《仪式和文本:义和团运动的宣传媒体》(与刘宁合作),载《理论学刊》2009年第11期。《德国政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反思》(与黄怡容合作),载《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2期。《海洋战略与德占胶州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总第219期)。

272 评论

sjloveyuliqin

早在远古时代,青海就有人类活动,最早生息在这块土地的是中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氐、羌族群。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表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6000年的历史。夏商时期,部分羌人逐渐定居东部地区,开始进行农耕,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农牧业有了一定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这部分羌人渐与华夏诸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于湖北岸置西海郡,隋朝时北部是中国领土,大业五年(609)于伏俟城置西海郡,均为时不久即废。自晋至唐为吐谷浑所占,曾建都于湖西十五里伏俟城。龙朔三年(663)地入吐蕃。宋代为西番角厮罗所辖。公元13世纪,蒙古族进入青海,今天青海1242年全部并入蒙古大汗国,蒙古大汗国后成为元朝,从元朝开始时全部是中国领土,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忽必烈继大汗位,元代有蒙古部落驻此,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管辖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诸州和东北部的贵德州。明属朵甘都司等;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西州为西卫,下辖六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遥控。明初在青海东部用的土汉官参设制度,几经演变,逐渐成为土司制度。在青南、川西设有朵甘行都指挥司。明正德四年(1509)后为东蒙古所据,史称西海蒙古。厄鲁特蒙古的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于崇祯九年(1636)率部自乌鲁木齐一带移牧来此,史称青海蒙古,并控制卫藏。流居青海的蒙古人尚有喀尔喀、准噶尔、土尔扈特、辉特等部(见厄鲁特蒙古)。五部蒙古后渐分支派,总名十八家。清顺治十年(1653)封顾实汗为遵文行义敏慧顾实 。康熙三十六年(1697)顾实汗幼子达什巴图尔被封为亲王,其余蒙古贵族亦分别授予贝勒、贝子等爵号。 雍正二年(1724),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年羹尧建议:青海蒙古仿内蒙古札萨克之例,划定游牧地界,统一分编为旗;原属诸番,另行安插,勿许蒙古管辖。三年分青海蒙古为二十九旗,每旗设札萨克一员,协理台吉一员,管旗章京、副章京、参领各一员;按一百五十户设一佐领,共计佐领一百零四个半,重定王公爵秩,颁授印信册诰;各旗首领每年祭海会盟一次届时钦差大臣莅临,处理各旗纠纷,奏选盟长;各旗王公、台吉分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赴京朝见;每季仲月为各部与内地贸易之期,开日月山(后移至丹噶尔)、北川、洪水(今民乐)为集市,由官兵督守,禁止私入边墙。同时清查藏族各部户口,设立土司,以户口多少,分别封以百户、千户名号。蒙藏各部,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从此,凡称青海者,意即指该大臣所辖各族地界。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蕃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统治青海近40年。1929年青海省正式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落后、残酷的封建军阀统治推翻,建立了新的民主政权。青海省,简称“青”,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为黄河、长江及澜沧江(湄公河)之源头。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

261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青海历史的论文

    _html

    雨林之声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3
  • 关于青海历史的论文题目

    引言:业界对青海旅游发展状况的评价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开发小省,旅游经济弱省”。此言是否得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下文中,笔者便试图从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

    薰妍maggiel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1
  • 关于青海历史的论文选题

    引言:业界对青海旅游发展状况的评价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开发小省,旅游经济弱省”。此言是否得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下文中,笔者便试图从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

    蓝星鬼魅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3
  • 关于青海历史的论文摘要

    古代?呵呵,知道虎台遗址吗?那里面有关于青海的历史,在一块碑上刻着。看看去。记得不要门票。

    一粒砂的梦想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1
  • 关于上海的历史论文

    上海历史简介  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公元

    馋猫也优雅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