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39

开心准新娘
首页 > 论文问答 > 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查询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花肚子饿

已采纳
在俞伟超先生的指导下,平朔考古队从1983年开始,一面坚持田野发掘,一面进行器物的修复和资料的研究。已发表的主要资料文章有:1985年代尊德同志的《 朔县北旺庄汉墓 》在《中国考古年鉴》发表;1986年宁立新同志的朔县赵什八庄一号汉墓在《中国考古年鉴》发表。1987年6月《文物》发表了信立祥、雷云贵、屈盛瑞执笔的《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1987年6月屈盛瑞同志的《山西朔县西汉并穴木椁墓》在《文物》发表;1987年6月雷云贵同志的《西汉雁鱼灯》在《文物》发表;1988年5月山西省平朔考古队《山西省朔县赵十八庄一号汉墓》 在《考古》杂志发表;1989年1月支配勇同志的《山西平鲁上面高村西汉木椁墓》在《文物 》发表,《平朔地区十年考古综述》,见《山西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平朔出土文物》,199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另外,在国家和省级以上的报刊杂志如《中国文物报》、《 光明日报》、《山西年鉴》、《山西日报》、《中国收藏》等发表的研究文章有40多篇。大型发掘报告《朔州战国秦汉墓发掘报告》,目前正在整理编写,不久将可问世。1984年,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参观了平朔出土文物后提出:“我们应建个汉墓馆,展出这批文物,让它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平朔煤炭工业公司的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多次表示:我们既要建设好露天煤矿同时也要做好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工作,要建设文明工程。为了保护好这批珍贵出土文物,平朔考古队在朔县(区)和平鲁县(区)新建了文物库房和工作基地。为了能够直观的展示平朔汉墓的文化面貌,平朔考古队在房舍紧张的情况下,辟出近300平方米建成了符号标准的文物展厅,吸引了许多学者和社会各界大批参观者。此外,许多文物精品,先后在国内外展出:1986年,国家文物局选出星云纹镜,铜俳优镇、龟镇等文物赴日本展出。1987年,有21件文物在故宫举办的《全国重要考古新发现展览》中展出。1988年,又选出一批文物在山西省博物馆展出。1988年,国务院上调雁鱼灯、宋子三孔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2004年,省文物局调借87件文物在省新建的山西省博物院长期展出。山西平朔考古发掘之前,晋北地区的文物考古力量十分薄弱,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名考古专业人员。 20年来,经过平朔地区的大规模发掘,平朔考古队为全省各地培养锻炼了一大批考古专业人员,许多队员如今已是当地文物部门的领导和专业技术骨干,有20 多人的被评聘为文博系列的高级职称。其中有一部分同志还受到国家文物局和公安部、省、市的表彰。经多年的培养和锻炼, 30多名临时工历经20年,已成为一专多能的技术人员,勘探、发掘、清理、田野调查、绘图、修复、拓印、电脑操作、摄像等,均能操作进行。为了支援各地的考古工作,先后在大同市、忻州地区、阳泉市、连云港、天津、河南班村、侯马、黄河沿岸等地参加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这些技术人员所到之处受到普遍好评。 (历任平朔考古队队长的是:戴尊德(1983年—1985年)、宁立新(1986年—2002年)、马升(2003年—),平朔考古队的顾问:俞伟超(3—5)
293 评论

么么哒哒啦

《 宝鸡福临堡 》,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宝鸡市志·文物胜迹》,三秦出版社,1998年出版。(合)《 陇县原子头 》,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合)《 宝鸡关桃园 》,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合)《扶风北吕周人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7期。(合)《陕西陇县边家庄一号春秋秦墓》,《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合)《宝鸡市谭家村四号汉墓》,《考古》1987年12期。《宝鸡市福临堡遗址1984年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6期。《宝鸡市纸坊头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89年5期。《宝鸡市附近古遗址调查简报》,《文物》1989年6期。《宝鸡市博物馆藏陶鬲》,《文物》1989年5期。(合)《漆水下游先周遗址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6期。(合)《宝鸡市谭家村春秋及唐代墓》,《考古》1991年5期。《宝鸡市福临堡遗址1985年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4期。《宝鸡市高家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4期(合)《陕西麟游蔡家河遗址商代遗存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0年1期(合)《陕西礼泉朱马嘴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5期(合)《陕西麟游蔡家河遗址龙山遗存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2000年6期(合)《陕西彬县、三原等县商时期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考古》2001年9期。《陕西陇县原子头汉墓发掘简报》,《文博》2002年2期(合)《重庆万州区塘坊坪遗址1998年发掘报告》,《重庆三峡水库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年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合)《重庆万州区小周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重庆三峡水库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年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合)《2000年长安、户县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增刊(六),2002年。《重庆万州区塘坊坪遗址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1期。(合)《陕西长安县羊元坊商代残灰坑的清理》,《考古与文物》2003年1期。《陕西麟游县史家塬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4年4期。(合)《陕西陇县出土新莽钱币窖藏》,《中国钱币》2004年2期。(合)《陕西宝鸡市关桃园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年3期。(合)《宝鸡市高家村刘家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古代文明研究》(6),文物出版社,2008年。《 关中商代文化研究 》,文物出版社,2004年。《炎帝·姜炎文化》,三秦出版社,1992年。(合)《对“秦公钟考释”有关问题的一些看法》,《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4期。《蜀道·巴蜀之师·古弓鱼国》,《历史知识》1984年5期。《试论太王传位季历的目的和意义》,《教学与科研》1984年1期。《试论福临堡仰韶文化晚期遗存》,《考古与文物》,1987年6期。《高领袋足鬲的研究》,《文物》1989年7期。《边家庄春秋墓地汧邑地望》,《文博》1990年5期。《东周列国贝化考察》,《中国钱币》1991年2期。《先周文化早期相关问题浅议》,《西周史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秦器三论》,《文物》1993年10期。《周人早期历史传说与郑家坡先周遗址》,《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试论西王村类型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94年2期。《弓鱼氏文化相关问题浅议》,《文博》1994年5期。(合)《再论秦式短剑》,《考古》1995年9期。《浅论客省庄二期文化有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95年3期。(合)《神龙时代及其它》,《炎帝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略说阳燧》,《中国文物报》1997年7月27日第三版。《周原遗址商代文化遗存试析》,《中原文物》1998年1期。《碾子坡类型刍论》,《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8年(合)《陕西商周考古发现和研究概述》,《考古与文物》1998年5期。《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试探》,《考古与文物》1998年5期。《密须国文化的初步认识》,《远望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积四十年之艰苦,开文物考古之新元——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中国文物报》1998年11月1日第三版。《关中西部夏代文化遗存探索》,《考古与文物》2000年3期。《试论关中东部夏代文化遗存》,《文博》2000年3期。《中原地区西周青铜短剑简论》,《文物》2001年4期。《“禁圃”瓦当及禁圃有关的问题》,《考古与文物》2001年5期。《礼县等地所见早期秦文化遗存相关问题刍论》,《文博》2001年3期。《天水出土的兽面纹铜牌饰及相关问题》,《中原文物》2002年1期。《塘坊坪文化初论》,《考古学研究——邹衡先生七十五华诞纪念文集》(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试论京当型商文化的族属结构》,《考古与文物》增刊(六),2002年。《试渭水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结构特点》(摘要),《温故知新——面向中国考古学的未来》,2002年5月。《试说秦西山陵区的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3年3期。《从逨盘铭文谈西周单氏家族的谱系及相关铜器》,《文物》2003年7期。《早期秦文化特征形成的初步考察》,《秦文化研究》(10),三秦出版社,2003年7月。《川口河齐家文化陶器的新审视》,《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合作),三秦出版社,2003年。《塘坊坪遗址夏代文化遗存分析》,《重庆库区三峡考古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西周王朝对陇右的经营与秦人的兴起》,《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关中西部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2004年1期。《礼县秦文化调查的一些认识》,《考古与文物》2004年6期。《周公庙遗址发掘涉及的主要问题》,《文博》2004年5期。《宝鸡关桃园遗址动物遗存的古环境意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年9月23日。(合)《殷墟卜辞所记“羌方”的考古学文化考察》,《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试论关桃园前仰韶时期文化遗存的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6年3期。《古代关陇通道与秦人东进关中线路考略》,《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邹衡先生先周文化研究的贡献与影响》,《北京平谷与华夏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晚商时期陕西地区考古学文化与殷墟商文化的关系》,《周边与中心:殷墟时期安阳及安阳以外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年8月。《周人早期历史地名再考察》,《周秦文明论丛》(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初识古蜀王国的金箔工艺》,《考古与文物》2007年2期。《二里头文化青铜铸造业发展基础管窥》,《西部考古》(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陕西西安南郊战国陵园遗址出土金银材料技术分析与研究》,《故宫文物》月刊,291期。(合)《宝鸡关桃园遗址动物环境考古》,《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期。(合)《考古发现的西周采邑略析》,《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试论西周采邑制度的有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8年2期。《先周文化又探其源》,《中国文物报》1989年1月27日,第二版。《宝中铁路随工清理发掘的初步收获》,《宝鸡文博》创刊号,1991年1期。(合)《秦墓奇珍——宝鸡益门春秋秦墓发现大批金器、玉器等珍贵文物》,《中国文物报》1993年《龙山古城再见天日》,《中国艺术报》2004年2月6日。(合)《宝鸡关桃园遗址发现前仰韶时期文化遗存》,《中国文物报》2002年10月11日第一版。(合)《宝鸡关桃园遗址》,《2002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合)《佳县石摞摞山龙山时代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合)《陕西佳县石摞摞山龙山时代城址》,《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4年4月。(合)《陕西长安发现战国秦陵园遗址》,《中国文物报》2006年1月25日,第一版。(合)《陕西长安发现战国秦陵园遗址》,《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7年。(合)《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2007考古发现》《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8年。(合)《韩城梁带村墓地考古发掘:填补周代考古相关研究空白》,《中国文物报》2008年4月25日第五版。(合)《铁马秋风大散关》,《城乡生活报》(宝鸡旅游专号)1985年。《陈仓石鼓传妙文》,《城乡生活报》(宝鸡旅游专号)1985年。《中国铜镜美学发展史·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潜心入学海,血汗凝粒粟——王辉学术文存<一粟集>读后》,《考古与文物》2003年1期。《打开巴蜀文化秘密的一把钥匙——<城固宝山>评介》,《四川文物》2005年1期。《历史长河中的宝鸡》,《名人说宝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原子头遗址》,《陕西文物大观》(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石摞摞山遗址》,《陕西文物大观》(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朱马嘴遗址》,《陕西文物大观》(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陕西韩城市梁带村周墓发掘座谈纪要》,《考古与文物》2006年2期。(合)《陵园墓主的四大猜想》,《国家人文地理》,2008年4期。(合)《盗墓引出惊人考古发现》,《紫荆》2008年4期。戏剧演员——张天恩张天恩,正工老生,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国家二级演员,中共党员,1940年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书香世家。1957年参加工作,从事山东梆子戏剧近四十年,扮演过众多传统戏和现代戏的角色,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物形象。多次参加省、地戏剧汇演,受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现代戏扮演的如:《未见面的女婿》(本团创作剧目)一剧郭大爷,1959年参加山东省中青年戏剧汇演,剧本、演出均获好评,该剧曾为中央领导人演出(在青岛国际宾馆),山东省广播电台有录音并曾向全省播放。《海港》中饰马洪亮,该剧由山东省广播电台录音并向全省播放。《山村在前进》,扮演剧中的高老二,该剧参加山东省现代戏汇演,获得好评。《枯树开花》,扮演剧中的“老面筋”,该剧参加泰安地区汇演,荣获演员一等奖。《焦裕禄》中饰焦裕禄,《农奴戟》中饰瞎子,《智取威虎山》中饰少剑波,《门合》中饰门合指挥员等。在传统戏《杨八姐游春》中饰王延龄,《状元打更》中饰王晋,《春草闯堂》中饰李相国,《御河桥》中饰柯太守,《辕门斩子》中饰杨延景,《打金枝》中饰唐王、郭子仪两个角色,等等。他塑造的老生形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以高雅、稳重、大方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唱腔方面以窦派发声、韵味为主旋律,能够较好地体现窦派唱腔艺术的神韵,在泰安、济宁、兖州等地区深受好评。他还爱好书法,笔名豫鲁山人,号勉恒斋。由于对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偏爱,他常常抽出业余时间帮助剧团撰写字幕。而且凭借几十年来执着追求,潜心探索和研究各个名家名帖之特长,综合之优点,体会其神韵,并有所创新。长期磨练和领悟学习,使自己的书法艺术形成了一定的精神风貌。间方的大字造型稳健,姿态优美;行书刚劲有力,洒脱奔放,富有神采,具有时代气息。最擅长蝇头小楷,临帖“三希堂”,王羲之的“黄婷经”、“乐毅论”,颜真卿的“多宝塔”,欧阳询的“九成宫”等,其作品足以达到相当程度。山东省戏剧汇演曾荣获“字幕奖”,在全国书画大奖赛、泰山杯书画大奖赛中获“优秀作品奖”,在全国卫星书法大赛中作品荣获“银奖”,多次参加泰安市举办的“泰山国际登山节”书画展,经常提写牌匾与碑文,泰安日报社多次刊登其作品,有些作品还被社会人士所收藏。特别是退休16年来笔耕不辍,用4-5CM蝇头小楷精心抄写完成400万余字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更是难能可贵。泰安日报社,泰安电视台都曾就此四大名著对他进行过采访。最近齐鲁晚报也对他进行了采访,新浪网发布了该采访的内容

350 评论

华晨1234

夏鼐 中国考古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字作铭。浙江温州人。1934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委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等,《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的编委会主任。1974~1985年先后被英、德、瑞典、美 、意等国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或通讯院士。参加和主持的田野调查发掘有:殷墟,英梅登堡山城遗址,埃及的艾尔曼特,巴勒斯坦的杜布尔,四川彭山汉代崖墓,甘肃敦煌、武威、民勤等地一些古遗址、古墓葬,河南辉县、郑州、成皋、巩义、洛阳、渑池等地新石器、商代、汉唐遗址,以及湖南长沙战国墓和汉墓。1956~1958年主持北京市明定陵的发掘。主要学术活动和成就有:确认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纠正了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JG安特生关于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撰《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对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全面系统的研究;1950年在辉县发掘,第一次发现了早于殷墟的商文化遗迹;1951年在郑州调查,确认二里冈遗址为又一处早于殷墟的重要商代遗迹;湖南长沙的发掘,搞清了当地战国楚墓的演变过程;发表一系列关于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古代丝织品的研究文章,对中西交通史研究有贡献;发表一系列关于星图、蚕桑丝绸及晋周处墓黄金带饰的论文,为中国科技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著有《考古学论文集》、《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日文)等。主编并参加编写了《辉县发掘报告》、《长沙发掘报告》,主编《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和《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①在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方面,通过1945年甘肃省宁定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的发掘,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比齐家文化为早,发表了《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一文,纠正了瑞典学者安特生关于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为建立黄河流域有关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正确的年代序列打下了基础。1977年,利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测定的大量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数据,写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一文,对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相当可靠的结论。②在商周考古学方面,通过1950年在河南省辉县的发掘,第一次在安阳以外发现比安阳殷墟为早的商代遗迹,从地域上和年代上扩大了对商文化的认识。1951年春,通过在河南省郑州的调查,首次确认二里冈遗址为早于殷墟的又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通过1951年秋在湖南省长沙的发掘,究明了当地战国时代墓葬的演变过程,为楚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③在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方面,从50年代后期开始,发表了《咸阳底张湾隋墓出土的东罗马金币》、《新疆发现的古代丝织品——绮、锦和刺绣》、《综述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等论文。根据中国各地出土的丝织品、外国货币及其他具有外国风格的遗物,阐明汉唐时代中国与中亚、西亚,特别是与波斯和东罗马帝国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并对中西交通的路线提出创见。④在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方面,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发表了《晋周处墓出土的金属带饰的重新鉴定》、《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我国古代蚕、桑、丝、绸的历史》等一系列论文,利用考古学资料,运用考古学方法,阐明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纺织、冶金和化学等各个科技领域中的成就,为中国科技史的考古研究作出重大的贡献。 夏鼐 (1910—1985) 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字作铭,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 浙江温州人。清华大学毕业。1935年去伦敦大学留学,获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委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 由于他在考古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和贡献,曾先后获得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外籍院士、意大利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等荣誉称号。 主要著作有:《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考古学和科技史》、《中国文明的起源》等。主编了《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1985年6月1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1985年曾捐款3万元人民币设立“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金”,在全国范围内授予做出突出成绩的考古学学者。 1994年社科院考古所又筹集7万元,使奖金本金增至10万元。

117 评论

美味偏执狂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 《中国考古学 夏商卷》 《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 《中原青铜文化系统的几个问题》 《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下)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 《国学研究》 《汉代考古学概说》 《秦汉考古》 《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 《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文物》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考古学是什麼: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 《旧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 《新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通史 远古时代》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仰韶文化研究》 《史前考古论集》 《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 《考古学研究》事实

146 评论

gangyaya037

《昂仁县文物志》(李永宪 霍巍 尼玛),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阿里地区文物志》(李永宪 霍巍 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吉隆县文物志》(霍巍 李永宪 尼玛),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错那、隆子、加查、曲松县文物志》(霍巍 李永宪 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西藏石窟遗迹》(中国四川连合大学霍巍 李永宪 チベット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专著,日本株式会社集英社出版,1997年11月30日。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次印刷。霍巍、李永宪:《西藏西部佛教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西藏古近代交通史》(第一、二章执笔),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8月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系、陕西省考古所:《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霍巍、李永宪主编:《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盐边县岩门公社僳僳族调查》(李永宪 马云喜),研究报告,载《四川省苗族、僳僳族、傣族、白族、满族历史调查》,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4年。《陈列设计中的形与色》(李永宪),论文,载《中国博物馆》第三期,1985年。《川大博物馆的陈列形式设计》(李永宪),论文,载《博物馆工作》第二期,1986年。《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不是斧柄尾饰》(李永宪 霍巍),论文,载《中国文物报》1988年10月14日第三版。《我国史前时期的人体装饰品》(李永宪 霍巍),论文,载《考古》1990年3期。《西藏记原新发现旧石器》(李永宪 霍巍),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0年10月4日第一版。《藏族先民的人体装饰品》(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0年第3期。《西藏壁画中的藏族古代体育史料》(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文史杂志》1990年6期。《藏南吉隆崖葬习俗的调查与初步研究》(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南方民族考古》第3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原始文化》(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1991年3期。《西藏拉萨曲贡村新石器时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报告,载《考古》1991年10期。《西藏史前时期的骨器》(李永宪 霍巍),论文,载《雪域文化》1991年第1期。《西藏史前考古的新收获》(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1年12月6日第三版。《略论西藏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1992年1期。《关于琮、璧的两点刍议》(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考古与文物》1992年1期。《西藏吉隆罗垄沟石器地点》(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石器遗存──兼论西藏细石器的相关问题》(李永宪),论文,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西藏昂仁古墓葬的调查与试掘》(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西藏昂仁日吾其寺的调查》(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叶村的玛尼石刻》(李永宪),论文,载《邦锦花》1992年2期。《略论鲁日朗卡岩画的狩猎场面》(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2年第3期。《西藏高原西部发现石器遗存》(李永宪),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3年3月7日第1版。《西藏山南拉加里宫殿勘察报告》(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文物》1993年2期。《漫话拉加里》(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3年第2期。《吉隆贡塘王城及卓玛拉康遗址的调查与阿里贡塘王国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索朗旺堆 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论丛?5》,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曲松、加查两县古墓葬的调查与发掘》(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年12月。《西藏岩画述略》(李永宪),论文,载《中国文物报》1994年3月13日第3版。 The present Archaeology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in Tibet,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1994,Osaka,J《西藏仲巴县城北石器地点》(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西藏山南隆子县石棺墓的调查与清理》(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西藏吉隆县发现唐显庆三年〔大唐天竺使出铭〕》(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西藏仲巴县城北石器遗存及相关问题的初步分析》(李永宪),论文,载《考古》1994年7期。《西藏岩画艺术》(李永宪 霍巍),论文,载《西藏岩画艺术》(图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1994年8月。《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塔博寺壁画》(美 托玛斯原著,李永宪译),译文,载《西藏考古》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西藏西部佛教考古新收获──阿里高原皮央?东嘎石窟考古调查记》(霍巍 李永宪),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5年9月3日第3版。《西藏西部皮央?东嘎佛教石窟群遗迹调查记》(霍巍 李永宪 徐朝龙),综述,载日本《茨城大学教养部集刊》29期,1995年12月。《西藏石器时代文化的新发现》(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西藏》1995年5期。《吉隆的崖葬习俗》(李永宪),论文,载《西藏民俗》1996年2期。《略论四川地区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四川联合大学考古专业),考古报告,载《文物》1997年9期。《试论中国西南地区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西藏原始艺术》(李永宪),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四川云阳县李家坝遗址1994~1995年考古发掘》(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考古报告,载《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35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西藏岩画初考》(李永宪),论文,《中国西南文化研究》第3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西藏岩画之旅》(李永宪),论文,《西藏旅游》19988年3、4期合刊、1999年1、2期单刊(连载)。《三峡库区李家坝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黄伟、李永宪、白彬),报道,《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21日头版头条。48.李永宪:《中国西南细石器与石器时代文化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49.李永宪(执笔):《西藏日土县塔康巴岩画的调查》,《考古》2001年第6期。50.李永宪(执笔):《西藏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调查简报》,《考古》2001年第6期。51.李永宪(执笔者之一):《西藏札达县皮央-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1年第3期。52.李永宪、姚 军:《云阳东洋子遗址考古勘探发掘报告》,《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53.李永宪:《初论西藏岩画》,《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54.李永宪:《细石器与中国西南的石器时代文化》,《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书社,2002年10月版。55.王华、李永宪、冯玉梅、涂林玲、张会领:《西藏昌都热底垄石棺墓人骨年代的研究》,《地球学报》2003年12期。李永宪:《在5000米高度生存》,《文物天地》2003年第12期。57、李永宪:《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58、李永宪、霍巍:《西藏阿里噶尔县“琼隆银城”遗址》,《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59、李永宪:《考古西藏》,《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第5期。60、李永宪:《田野考古的教学实践与检视》,《四川大学2004~2006年本科教学实习交流文集》,四川大学教务处编辑出版(内部交流文集),2006年8月。61、李永宪:《聆听天路的远古銎音》,《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7期。62、李永宪:《略论四川的细石器》,《川大史学·考古学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63、李永宪:《再论吐蕃的“赭面”习俗》,《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报》25期,2006年12月。64、李永宪:《略论吐蕃的“赭面”习俗》,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藏学学刊》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65、李永宪译、姜源校:[美]托玛斯。J。普瑞兹克尔:《塔波寺壁画》,《越过喜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艺术与考古译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66、李永宪:《卡若遗址动物遗存与生业模式分析》,《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2008年:(2)67.李永宪:《略论西藏考古发现的史前栽培作物》(66万字,西藏史前研究中期成果之一),《中国考古学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68.赵德云、吕红亮、代鹂娟,冷文娜、李永宪:《四川昭觉县好谷村古墓群的调查和清理》(报告,约2万字),《考古》2009年第4期,页30-40。

211 评论

janniferLEE

一、教材类如果想全面了解考古学这一学科,最简易的方法就是看通论性质的教材。以下排名分先后:1、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据原书第3版(Thames & Hudson,2000)译出(现在已出到第5版,是英美最流行的考古学教材)。厚达640页,“168元吉利的价格显然也不是中国的穷学生能够享受的”。书评见陈洪波2005、陈胜前20072、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著,余西云等译:《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据原书第3版(McGraw-Hill,2003)译出。共565页,也是大部头,但定价88元,相对伦福儒那本还是更加便宜和吉利。此书还有一个相对简洁的版本即AW,SharerRJ:Discoveing Our Past: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中译本是温迪·安西莫、罗伯特·夏尔著,沈梦蝶译:《发现我们的过去:简明考古学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因为译者可能没有考古学背景,译文有点怪异,不建议看。这两本书视野开阔、图文并茂、便于深入,兼容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对基本概念、方法与原理的介绍细致入微(有点百科全书的味道),研究实例也都经过精挑细选。从门外汉、初学者到研究者,都能从书中汲取营养。要通读这两本皇皇巨著即使连考古专业的学生恐怕也有些困难,但是就目前来看,国内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书(包括译著)能取代其地位,90年代及以前的教材就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另外很多人都存在一种误解,以为中国历史和文明悠久、文物丰富,所以考古学必然发达;要认清中国考古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明白考古学的“正统”在西方,国外的书非看不可。3、陈淳:《当代考古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陈淳:《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这两本书从编写的体例和思想看,与其他国内教材偏重介绍考古发现的特点迥异,具体的教育效果有待实践和时间检验。但至少对爱好者来说,只要有系统性且不枯燥就足够了。两本内容有些重复,择一即可。4、戈登·柴尔德著,安志敏、安家瑗译,陈淳审校:《考古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考古学系列》(陈淳主编)中还包括柴尔德的《历史发生了什么》、《欧洲文明的曙光》、《人类创造了自身》,可参看。从《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开始比较好,但也仅仅是基础。最好去听课,找到笔记、试卷或老师推荐的教材,掌握他们教学体系的重点,再去看主要授课老师的重要论文或著作、各段考古的基本材料

148 评论

相关问答

  • 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查询

    一、教材类如果想全面了解考古学这一学科,最简易的方法就是看通论性质的教材。以下排名分先后:1、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

    口秋口秋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

    在俞伟超先生的指导下,平朔考古队从1983年开始,一面坚持田野发掘,一面进行器物的修复和资料的研究。已发表的主要资料文章有:1985年代尊德同志的《 朔县北旺庄

    曾涛~家居建材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1

    《最后的秦军》作者金铁木

    芥末花vera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名单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古史的考古学探索》、《考古学伊甸园》、《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实践》等。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古代中国考古学》、《中国史前聚落:考

    miumiu2002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名称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

    豆丫丫星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