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82

我不是小痴
首页 > 论文问答 >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社会大学i

已采纳
篇关于可控核聚变的文章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01:48地球上的能量,无论是以矿石燃料,风力,水力还是动植物的形式储存起来的,最终的来源都是太阳:矿石燃料是由千百万年前的动植物演变而来的,而动植物(无论是今天的还是以前的)的能量最终是要来源于食物链底端的植物的光和作用所储存的太阳能;风的起因是由于太阳对大气的加热造成的冷热不均;水力的势能一样要靠太阳的加热使处于低平位置的水体蒸发,上升,再以降水形式被“搬运”到较高位置,从而形成势能。因此,无论人类利用这其中哪一种能源,归根结底都是在利用太阳能,而太阳的能量则是来源于核聚变,因此,人类如果掌握了有序地释放核聚变的能量的办法,就等于掌握了太阳的能量来源,就等于掌握了无穷无尽的矿石燃料,风力和水力能源,一些人鼓吹的现代工业将因为没有能量来源而走向灭亡的观点也就破产了。因此,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当之无愧地被称作“人造太阳”。我国在可控核聚变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最近即将开始运行的EAST反应堆是世界上第一个达到实用工程标准的反应堆,如果能够成功运行,那么,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发电的时日久不远了。在此,转载一篇介绍关于可控核聚变知识以及我国在这方面成就的文章,作者为中科院负责科技政策的人员:说说受控核聚变这件事核聚变首先,大家都知道,合肥的人造太阳的目的就是进行受控核聚变的研究,这个不多说了,先说说受控核聚变这件事情吧。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贝特通过实验证实,把一个氘原子核用加速器加速后和一个氚原子核以极高的速度碰撞,两个原子核发生了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原子核——氦外加一个自由中子,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了6兆电子伏的能量。这就是太阳持续45亿年发光发热的原理。早在1933年,核聚变的原理就被提出,而5年后,改变世界格局的核裂变才被发现。核聚变反应堆的原理很简单,很好理解,只不过实现起来对于当时的人类技术水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一步,作为反应体的混合气必须被加热到等离子态——也就是温度足够高到使得电子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原子核能自由运动,这时才可能使得原子核发生直接接触,这个时候,需要大约10万摄氏度的温度。第二步,为了克服库伦力,也就是同样带正电子的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原子核需要以极快的速度运行,得到这个速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继续加温,使得布朗运动达到一个疯狂的水平,要使原子核达到这种运行状态,需要上亿摄氏度的温度。然后就简单了,氚的原子核和氘的原子核以极大的速度,赤裸裸地发生碰撞,产生了新的氦核和新的中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经过一段时间,反应体已经不需要外来能源的加热,核聚变的温度足够使得原子核继续发生聚变。这个过程只要氦原子核和中子被及时排除,新的氚和氘的混合气被输入到反应体,核聚变就能持续下去,产生的能量一小部分留在反应体内,维持链式反应,大部分可以输出,作为能源来使用。看起来很简单是吧,只有一个问题,你把这个高达上亿摄氏度的反应体放在哪里呢?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造出任何能经受1万摄氏度的化学结构,更不要说上亿摄氏度了。这就是为什么一槌子买卖的氢弹已经制造了50年后,人类还没能有效的从核聚变中获取能量的唯一原因。好了,人类是很聪明的,不能用化学结构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就用物理的试验一下。早在50年前,两种约束高温反应体的理论就产生了,一种是惯性约束。这一方法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然后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内层因而向内挤压。球内气体受到挤压,压力升高,温度也急剧升高,当温度达到需要的点火温度时,球内气体发生爆炸,产生大量热能。这样的爆炸每秒钟发生三四次,并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释放出的能量就可以达到百万千瓦级的水平。这一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另一种就是磁力约束,由于原子核是带正电的,那么我的磁场只要足够强大,你就跑不出去,我建立一个环形的磁场,那么你就只能沿着磁力线的方向,沿着螺旋形运动,跑不出我的范围,而在环形磁场之外的一点距离,我可以建立一个大型的换热装置(此时反应体的能量只能以热辐射的方式传到换热体),然后再使用人类已经很熟悉的方法,把热能转换成电能就是了。苏联科学家塔姆和萨哈罗夫提出的这种方法相对于惯性约束,目前世界受控核聚变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上。托卡马克实现磁力约束,需要一个能产生足够强的环形磁场的装置,这种装置就被称作“托克马克装置”——TOKAMAK,也就是俄语中是由“环形”、“真空”、“磁”、“线圈”的字头组成的缩写。早在1954年,在原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貌似很顺利吧?其实不然,要想能够投入实际使用,必须使得输入装置的能量远远小于输出的能量才行,我们称作能量增益因子——Q值。当时的托卡马克装置是个很不稳定的东西,搞了十几年,也没有得到能量输出,直到1970年,前苏联才在改进了很多次的托卡马克装置上第一次获得了实际的能量输出,不过要用当时最高级设备才能测出来,Q值大约是10亿分之一。别小看这个十亿分之一,这使得全世界看到了希望,于是全世界都在这种激励下大干快上,纷纷建设起自己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欧洲建设了联合环-JET,苏联建设了T20(后来缩水成了T15,线圈小了,但是上了超导),日本的JT-60和美国的TFTR(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反应器的缩写)。这些托卡马克装置一次次把能量增益因子(Q)值的纪录刷新,1991年欧洲的联合环实现了核聚变史上第一次氘-氚运行实验,使用6:1的氘氚混合燃料,受控核聚变反应持续了2秒钟,获得了17万千瓦输出功率,Q值达12。1993年,美国在TFTR上使用氘、氚1:1的燃料,两次实验释放的聚变能分别为3万千瓦和56万千瓦,Q值达到了28。1997年9月,联合欧洲环创29万千瓦的世界纪录,Q值达60,持续了2秒。仅过了39天,输出功率又提高到61万千瓦, Q值达到65。三个月以后,日本的JT-60上成功进行了氘-氘反应实验,换算到氘-氚反应,Q值可以达到1。后来,Q值又超过了25。这是第一次Q值大于1,尽管氘-氘反应是不能实用的(这个后面再说),但是托卡马克理论上可以真正产生能量了。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也不例外,在70年代就建设了数个实验托卡马克装置——环流一号(HL-1)和CT-6,后来又建设了HT-6,HT-6B,以及改建了HL1M,新建了环流2号。有种说法,说中国的托卡马克装置研究是从俄罗斯赠送设备开始的,这是不对的,HT6/HL1的建设都早于俄罗斯赠送的HT-7系统。HT-7以前,中国的几个设备都是普通的托卡马克装置,而俄罗斯赠送的HT-7则是中国第一个“超脱卡马克”装置。什么是“超脱卡马克装置”呢?回过头来说,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就是磁场,要产生磁场就要用线圈,就要通电,有线圈就有导线,有导线就有电阻。托卡马克装置越接近实用就要越强的磁场,就要给导线通过越大的电流,这个时候,导线里的电阻就出现了,电阻使得线圈的效率降低,同时限制通过大的电流,不能产生足够的磁场。托卡马克貌似走到了尽头。幸好,超导技术的发展使得托卡马克峰回路转,只要把线圈做成超导体,理论上就可以解决大电流和损耗的问题,于是,使用超导线圈的托卡马克装置就诞生了,这就是超脱卡马克。目前为止,世界上有4个国家有各自的大型超脱卡马克装置,法国的Tore-Supra,俄罗斯的T-15,日本的JT-60U,和中国的EAST。除了EAST以外,其他四个大概都只能叫“准超托卡马克”,它们的水平线圈是超导的,垂直线圈则是常规的,因此还是会受到电阻的困扰。此外他们三个的线圈截面都是圆形的,而为了增加反应体的容积,EAST则第一次尝试做成了非原型截面。此外,在建的还有德国的螺旋石-7,规模比EAST大,但是技术水平差不多。混合燃料和燃料的来源核聚变的消耗的燃料是世界上十分常见的东西——氘,也就是重氢。新的问题出现了,仅仅有氘还是不够的,尽管氘-氘反应也是氢核聚变的主要形式,但我们人类现有条件下,根本无法控制氘-氘反应,它太猛烈了,所需要的温度要高得多,除了在实验室条件下一次性的实验外,很难让它链式反应下去——那是氢弹一样的威力。还好,人们发现了氘-氚反应的烈度要小很多,它的反应速度仅仅是氘-氘反应的100分之一,而点火温度反倒低得多,很适合人类现有条件下的利用。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氚不同于氘,在地球上几乎没有,现在人类的氚都是人工制造而非天然提取的,人们通常是用重水反应堆在发电之余人工制造少量的氚——它是地球上最贵的东西之一,一克氚价值超过30万美元。这么贵的原料,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幸好上帝给人类又提供了一种好东西——锂,锂的2种同位素在被中子轰击之后,就会裂变,他们的产物都是氚和氦,目前为止人类在重水堆中制造氚,用的就是将锂靶件植入反应堆的方法。回核聚变上,氚和氘反应后,除了形成一个氦原子核之外,还有一个多余的中子,并且能量很高。好了,我们只需要在核聚变的反应体之内保持一定比例的锂原子核浓度,那么核聚变产生的中子就会轰击锂核,促使锂核裂变,产生一个新的氚,这个氚则继续参与氚-氘反应,继而产生新的中子,链式反应形成了。所以,理论上我们只需要给反映体提供两种原料——氘和锂,就能实现氘-氚反应,并且维持它的进行。这两种原料还是比较容易取得的,氘在海水中的含量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只需要通过精馏法取得重水,然后再电解重水就能得到氘。而锂的资源总量虽然不如氘多,但是更容易取得一些,一方面海水中就包含足够的氯化锂,分离出来即可。另一方面,碳酸锂矿也不是稀有资源,更容易获得。ITER说到超脱卡马克,必须提到,2005年正式确定的国际合作项目ITER,也就是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的缩写,这个项目从1985年开始,由苏联、美国、日本和欧共体提出,目的是建立第一个试验用的聚变反应堆。注意,ITER已经不是托卡马克装置了,而是试验反应堆,这是一大进步。最初方案是2010年建成一个实验堆,实现1500兆瓦功率输出,造价100亿美元。没想到因为各国想法不同,苏联解体,加上技术手段的限制,一直到了2000年也没有结果,其间美国干脆拍屁股走人——不干了,ITER陷入了胎死腹中的危险。直到2003年,能源危机加剧,各国又重视起来,首先是中国宣布加入了ITER计划,欧洲、日本和俄罗斯自然很高兴。没几天美国也想:咱们不能落后啊,加上自己在这个领域没有优势,单干划不来,于是也宣布重返计划。紧接着,有点银子又有点基础的韩国和印度也凑了进来,ITER红红火火,重张大吉。扯皮扯了20年以后,2005年ITER正式立项,地点在法国的卡达拉申,基本设计不变,力争2015年前全面完成,造价120亿美元,欧盟出40%,法、中、日、美各出10%,剩下的想让别人平摊,韩国印度不干,力争让俄国也出10%,自己出5%,不知道皮有没有扯完。ITER凑巧是拉丁语“道路”,可见大家对这个东西抱有多大的希望。很有可能,她就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道路”。如果ITER能成功,下一步就是利用ITER的技术,设计和建造示范商用堆,到那时,离真正的商业核聚变发电就不远了。但是ITER建设中,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有一个原型可以参考,在此基础上,各国的先进超脱卡马克装置就成了设计ITER的蓝本。ITER的研究远非一个托卡马克装置,它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地雷战里说“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日本的外围设备研究就远远走在了其他国家前面,他们在托卡马克点火领域就很先进,不用高压变压器,直接使用高频电流制造核聚变点火的高温等离子体电流,就已经在日本试验成功了,大功率激光点火也接近完善。EASTEAST是目前为止,超托卡马克反应体部分,唯一能给ITER提供实验数据的装置,他的结构和应用的技术与规划中的ITER完全一样,没有的仅仅是换能部分。EAST解决了几个重要问题:第一次采用了非圆型垂直截面,目的是在不增加环形直径的前提下增加反应体的体积,提高磁场效率。第一次全部采用了液氦无损耗的超导体系。液氦是很贵的,只有在线圈材料上下功夫,尽量少用液氦,同时让液氦可以循环使用,尽量减少损耗的系统才可能投入实用。此外,EAST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主动冷却结构的托卡马克,它的第一壁是主动冷却的,目前连接的是一个大型冷却塔,它的冷却水可以保证在长时间运行后将反应产生的热量带走,维持系统的温度平衡,一方面是为真正实现稳定的受控聚变迈出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也是工程化的重要标志——冷却塔换成汽轮机是可以发电的。结合一些相关资料,目前世界这个领域普遍认为EAST将是第一个能长时间稳定运行的,Q值能达到1的托卡马克装置,当然这可能还要1-2年的时间。就EAST来说,从某种意义上,它就是ITER主反应体大约1/4的一个原型实验装置。自1840年以后,天朝终于也在世界上先进了一小把,这就足够值得骄傲了。新的发展方向人类没有被一个ITER限定死,很多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前几年出现了冷核聚变的说法,就是将氘化丙酮以一定的频率进行震动,发现产生的微小气泡里面产生了核聚变,还有一部以此为背景的电影《圣徒》,但是目前看来,由于被认为不可重现,缺乏理论依据,基本可以认定是伪科学了。另外托克马克也不都是环形的,长径比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球形的装置,造价低,有效截面大,很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顺便说一下,离我不到500米,就有一台这个设备——科学院物理所的SUNIST。此外,惯性约束核聚变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实际上我认为惯性约束的思想很聪明,它实际上就是用很多小型的非受控核聚变实现总体的受控核聚变,它的结构要比磁性约束简单很多,它也是一个重点地研究领域,在新闻中看到的国内的新型的大型激光器什么的,绝大多数都是干这个用的。人造太阳和中国中国在这个领域有先天的优势,加上机遇很好,走到世界第一集团,不是偶然的。说先天优势,是因为我们有王淦昌先生这样一批理论上的大师,使得我们的基础并不落后。国家对于能源的重视不是一天两天了,自1956年的12年科学规划以来,核聚变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半个世纪,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还有一个上帝送给我们的好礼物: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资源。它使得我们的超导工艺和激光技术并不落后——这可是受控核聚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我们机遇好,一方面是当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贱卖家底,我们得到了俄国的HT-7超脱卡马克,使我们跨越性的认识了这一系统。另一方面,国际扯皮使得ITER拖了近20年,我们赢得了追上去的机会,试想1985年ITER正式开建,怎么可能有中国的事情?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中国人在这个关乎人类生存的领域,总算占有了一席之地,希望能良好的发展下去,早日求得正果,若如此,不仅为华夏之福,更是寰宇之大幸也。
265 评论

傻大明白

早期在美国主要从事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回国后,他积极倡仪在中国开展受控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方面的研究,这一倡仪被列入1956年制定的全国12年科学规划。1969年后,他除组织指导磁镜装置和其它小型装置的实验研究外,积极投入“中国环流器一号”的设计、研制工作,1974年他首先提出实现聚变能应用可分为两步:第一步为裂变K聚变堆,第二步为纯聚变堆。这一设想后来被国家“863”计划采纳。他撰写的《我国受控核聚变的里程碑》、《中国环流器一号初步实验报告》等论文和实验报告,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1990年起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正武为推动学术交流,创办了《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任主编。他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聚变研究理事会首届中国成员,现任该机构《NuclearFusion》期刊编委,并曾多次任国际有关专业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李正武先生曾列席第三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是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63 评论

逍遥黑猫

当世界把托卡马克装置挪进鹦鹉螺,极端扭曲的壳腔时,纠集的托卡马克解放了。(π1)、磁S 极与N 极交心❤了。 等离子电流环感生电感效应导致制导磁能n 极越迁到大规模磁S 螺旋腔,在单向磁S的大规模螺旋另加磁N 极回转偏向结构_简称磁偏流结构。π2、等离子体与中子紧束了。 等离子电流在托卡马克装置内螺旋磁应力下,产生的+-电场强度周期性波动与极度扭曲等离子流结构,仿星器技术旨在向内接近扭曲等离子电流,以解决中子能量辐射外散致第一壁,却无意中阻挡了氦灰的有效排出,严重影响了等离子体的浓度与温度保持,还有其精密磁控化设计,实时等离子电流的峰值波动信息与外部磁控存在平衡的滞后性,不能自持聚变。而在本结构理论设计的标准参量模型下,等离子电流代替了托卡马克的超导电流环笼,成为磁偏转流结构体内的一个开放型紧束的体系链,短程瞬时内就完成电与磁的饱和性交换,中心磁“N”极与外环磁S极(在托卡马克装置下是磁岛、磁面撕裂的难题)。因极具能量的中子只能在核运动的路径上,磁偏转结构的不完全磁N 极平衡所需要相对量的大规模磁S极的消耗比例,而其所有余量磁S来完成所需的周期性电场势能强度,以促进保持+-离子空间相位角与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交换强度。其中过程可理解为核作用力,“电与磁交换短程性,瞬时性,而与整个“托卡马克虚化体”达成空间电荷相对的无关性,再则也可以保持中心磁N 极磁电感强度,以保持磁N 极在腔内的空间角度与磁紧束的张度的稳定性”,此过程性质与核作用力基本一致。

96 评论

qq496257996

自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50年代以来,等离子体物理学已发展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在实验上,已经建成了包括一批聚变实验装置在内的很多装置,发射了不少科学卫星和空间实验室,从而取得大量的实验数据和观测资料。在理论上,利用粒子轨道理论、磁流体力学和动力论已经阐明等离子体的很多性质和运动规律,还发展了数值实验方法。半个多世纪来的巨大成就,使人们对等离子体的认识大大深化;但是一些已提出多年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非线性问题如反常输运等尚未得到完善解决,而对天体和空间的观测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受控热核聚变和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研究的发展,又必定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等离子体物理学将继续取得多方面的进展。 书 名: 等离子体物理作 者:郑春开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7-1ISBN: 9787301154731开本: 16开定价: 00元 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等离子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描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书中着重突出物理概念和物理原理,也有必要的数学描述和推导。全书共7章,内容包括:聚变能利用和研究进展、等离子体基本性质及相关概念、单粒子轨道理论、磁流体力学、等离子体波、库仑碰撞与输运过程和动理学方程简介。这些内容都是从事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所必需的,也是进一步学习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及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为教学使用和学生学习方便,本书编有附录和习题,供查阅选用。本书适合于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空间物理以及基础和应用等离子体物理方向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员使用。 第1章 聚变能利用和研究进展1 聚变反应和聚变能聚变反应的发现聚变的燃料资源丰富聚变反应是巨大太阳能的来源2 聚变能利用原理聚变能利用的困难受控热核反应条件——劳森判据与点火条件3 实现受控热核反应的途径磁约束——利用磁场约束等离子体惯性约束——激光核聚变4 磁约束原理及其发展历史磁镜装置环形磁场装置托卡马克装置进展5 惯性约束——激光核聚变激光核聚变发展历史激光核聚变基本原理激光核聚变劳森判据惯性约束激光核聚变的研究进展6 国际热核试验堆(ITER)计划ITER计划形成的历史过程ITER计划目标和主要设计参数第2章 等离子体基本性质及相关概念1 等离子体与等离子体物理学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物理学2 等离子体的基本性质电荷屏蔽现象与等离子体准电中性等离子体振荡与等离子体振荡频率等离子体的碰撞等离子体的定义等离子体辐射3 等离子体参量与分类等离子体参量等离子体分类4 等离子体的描述方法单粒子轨道描述法磁流体描述法统计描述法粒子模拟法第3章 单粒子轨道理论1 带电粒子在均匀恒定磁场中的运动2电场引起的漂移电场引起的漂移其他外力引起的漂移3 带电粒子在缓慢变化的电场中的运动4 带电粒子在不均匀磁场中的漂移梯度漂移曲率漂移5 浸渐不变量及其应用磁矩不变性与磁镜约束原理磁镜约束原理纵向不变量J与费米加速地球辐射带与磁通不变量6 带电粒子在环形磁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简单环形磁场中的漂移磁场的旋转变换托卡马克装置磁场位形和约束原理第4章 磁流体力学1 速度矩及矩方程速度矩速度矩方程2 等离子体的双流体力学方程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能量方程等离子体双流体力学方程组3 磁(单)流体力学方程磁流体力学方程……第5章 等离子体波第6章 库仑碰撞与输运过程第7章 动理学方程简介附录习题主要参考书

340 评论

馒头笑开了花

目前的问题很多也很棘手。一个是可控,一个是材料。因为聚变反应高达上亿℃,没有任何材料可以承受如此高温,所以科学家们提出强磁场约束等离子体的理念。然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缺乏长时间提供强大磁场约束的能力。目前的实验堆只能维持不到两分钟。也就是说,给人造太阳做的笼子还是不牢靠,这是最大的问题。然后就是反应材料,虽然储量丰富,但是开采很难。如果要实现商用,反应堆必须做到足够大的输出功率,这个目前没有任何经验,谁都不知道会不会发生不可控事件比如核爆,黑洞等等问题。

213 评论

爱吃肉的饭团

其实,可控核聚变,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造太阳了。说实在的,核聚变比核裂变清洁。因为核聚变是两个氢原子,变成了氦原子,没有产生什么核废料。只不过,用来核聚变的氘氚,要收集的话,比较麻烦。而且,自然界中没有氚。所以,生产氚来制作核聚变的话,有点像是拿钱来换钱一样。要注意了,材料是最重要的,没有材料,就很难实现。

312 评论

lijieqin不想长大

从初中正式开始学习物理到现在已经接触物理近七年了,这期间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首先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分为:经典力学及理论力学(Mechanics)——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的规律;电磁学及电动力学(Electromagnetism and Electrodynamics)——研究电磁现象、物质的电磁运动规律及电磁辐射等规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研究物质热运动的统计规律及其宏观表现;相对论和时空物理(Relativity)——研究物体的高速运动效应,相关的动力学规律以及关于时空相对性的规律;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观物质运动现象以及基本运动规律等 此外,还有: 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激光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声学、电磁学、光学、无线电物理学、热学、量子场论、低温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磁学、液晶、医学物理学、非线性物理学、计算物理学和空气动力学等等。 通常还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统称为四大力学。 而大学的物理学习让我对物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大学物理学”是理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该课程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该课程所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的,也是创新人才成长所必须掌握的。 大学物理的学习包括物理课程的学习,物理解题方法的学习以及物理实验的学习。 通过物理解题方法的学习,使我们对于大学物理题的解法有了统一的认识。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解题中常用的方法: 一、简谐振动的描述方法:1.解析法2.旋转矢量法3.图线法。 二、简谐波波函数的计算方法:1.从沿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时间落后角度求简谐波波函 数的计算方法。2.从沿波的传播方向相位落后角度求简谐波波函数的计算方法。3.根据简谐波波函数的一般表达式求出波函数的计算方法。 三、光的衍射分析方法-----积分法,菲涅尔半波带分析计算法,单缝和光栅衍射光强分析计算方法----相量图法。 任何一种知识的完全掌握都离不开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动手操作,所以对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也是让我们获益良多。 在实验课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习不到的东西,尤其是物理光学实验。它教会我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态度,对待科学,对待学习。为期九周的的大学物理实验就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回顾这九周的学习,感觉十分的充实,通过亲自动手,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我们很感谢能够有机会学习物理实验,因为我们拥有孙为、唐军杰、王爱军、张国林老师主编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并且每一位老师都教会了我很多。每次上实验课,老师都给我们认真的讲解实验原理,轮到我们自己动手的时候,老师还常常给予我们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做出来。有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耽误了时间,老师也总是陪着我们直到最后一名同学做完实验。 在大学物理实验课即将结束之时, 我们对在这一年来的学习进行了总结,总结这一年来的收获与不足。取之长,补之短,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受用。下面我就对我这一年在物理实验课上所学到的东西做一个概述: 1 课前预习: 对于每一次将要进行的实验,我们都要做好预习,通过阅读实验教材,上网搜索资料,自己翻阅其他辅导书,弄清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所要使用的仪器,明确测量方法,了解实验要求及实验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等。这一步至关重要,它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我觉得我对于这一点还是做的不错的,因此每一次实验都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而且我发现我准备地越充分,实验就会越顺利。因为前期的准备可以使我在实验的时候避免手忙脚乱,充分的预习也使我充满了信心。因为我们做了充分的预习,在实验中就不会遇到突发状况就不知该如何是好。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就不必“从头再来”,节省了时间。 2 实验操作: 我们做实验是在每周周一的下午,先由实验辅导老师对实验进行讲解,老师的讲解很重要,一定要认真地听。因为老师会讲一些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这会帮我们解决很多麻烦,可以避免很多错误。老实讲解完实验有关的事情后,还会给我们再详细的对实验仪器的使用进行讲解,在对基本实验的装置了解之后,我们对自己动手实验就不会有一种很陌生的感觉了,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很有利,我们可以很投入和很成功的完成实验。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地方是操作的要点,什么可能导致失败。并且物理实验本就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实验完毕,实验数据须经教师审阅,签字,再将仪器整理好。

291 评论

相关问答

  •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从初中正式开始学习物理到现在已经接触物理近七年了,这期间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首先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

    天可莲见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两篇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整编哦~下面参考资料里有英文版的~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白家镇,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研究试验基地的"中国环流器2号A装置" 2006年

    我是乾宝宝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9
  •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两篇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整编哦~下面参考资料里有英文版的~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白家镇,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研究试验基地的"中国环流器2号A装置" 2006年

    小小追风者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投稿经验

    不就是请个家教吗?不至于这样吧

    小二2004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9
  •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1、通用的个人工作总结开头写法:时间一晃而过,弹指之间,xxxx年已接近尾声,过去的一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

    nancyding0696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