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23

超级懒喵喵
首页 > 论文问答 > 苏州文献丛书第三辑在线阅读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美食风中沙鸥

已采纳
一、论文标题(一)标题字体为“宋体”,字符大小为“三号”,居中,加粗。此处的标题特指论文的题目,文章正文内的一至四级标题的字体规格见第五部分。(二)副标题同主标题。(三)英文标题,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字号为三号。二、作者信息(一)完整的作者简介包括作者的基本信息(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地)、简历信息(职称、学位、简历、研究方向等)和联系信息(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三部分,其中基本信息是必需的。对文章的主要作者可按以下顺序刊出其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籍贯以后各项任选)及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等信息。在简介前加“作者简介:”作为标志。例:作者简介:王晓明(1968-),男(苗族),重庆江津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法哲学研究。Tel:023-67258110,E-mail:,重庆市渝北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如为在校学生,则其“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部分的信息要按照后述的方式提供,学校、学院、专业、年级、学历层次,如: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经济法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二)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的标志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 “。”结束。(三)作者的姓名部分,居中,与文章标题之间无需空一行,字体是“宋体”,字符大小为“小四”。(四)英文文章的作者简介及通讯信息用“Biography:”作为标志,最后以“。”结束。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字号为小四。例:Biography:WANG Da-xiang(1953-),male, native place: B Professor of Tel: 010-62396688, Fax:010-62891188,E-mail:三、内容摘要(一)中文摘要中文摘要编写应执行GB 6447规定,篇幅100~300字。中文摘要前加“摘要:”作为标志;摘要二字之间没有空格;摘要二字(含冒号)加粗。“摘要”部分首行缩进2字符,中文字体为“宋体”,字体大小为“小四”。行间距为5倍,段前断后间距为0行,段落左右对齐。摘要部分要与作者姓名部分之间空一行。(二)英文摘要英文摘要的标题为Abstract:。“Abstract”不可省略,加粗。外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对应。编写时,使用第三人称,并且最好采用现在时态。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字号为小四。行间距为5倍,段落左右对齐。四、关键词(一)关键词内容的基本要求中文摘要与英文摘要之后,分别列出3-8个中文、外文的关键词。通过检索这3-8个关键词,读者即可很容易地查找到该文献。中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部分的引导是“关键词:”、“Key words:”, 不可省略,加粗。(二)关键词的书写格式关键词与摘要之间不空行。关键词三字(含冒号)加粗。关键词的词间用分号间隔,末尾不加标点。“关键词”部分首行缩进2字符,中文字体为“宋体”,字体大小为“小四”。英文关键词的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字号为小四。五、正文(一)全文行间距为5倍,段前断后间距为0行,段落左右对齐。(二)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标题均首行缩进2字符,一级、二级标题加粗,三级、四级标题不加粗。·一、二、三和四级标题的范式如下:一、这里是一级标题,注意是汉字数字后跟“顿号”(一)这里是二级标题,注意是汉字数字外加“括号”这里是三级标题,注意是阿拉伯数字后跟“英文标点句号”(1)这里是四级标题,注意是阿拉伯数字外加“括号”(三)正文字体为“宋体”,正文字体大小为“小四”。(四)正文里的一至四级标题的字体为“宋体”,字体大小为“小四”(同正文字符大小一致,与文章题目标题不同)。六、注释、参考文献注释属于正文的内容,但为便于表述,将其作为单独的部分对其格式予以说明。(一)参考文献和注释都采用脚注的形式,每页重新编码,用圆圈①、②、③……表示。(二)注释的基本要求参考文献和注释都采用脚注的形式,引用的文献在正文中用圆圈①、②、③等数字按顺序以右上角标形式标注在引用处。注释按照在正文中引用的顺序进行连续编码,每页重新编码。作者、编者、译者间用“,”间隔。作者、编者、译者少于3人的应全部写出,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作者、编者、译者为集体的,直接用该集体的名称标注作者、编者、译者。注释汉字的字体为宋体;字号为五号;行距为固定值12磅。注释英文的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字号为小五;行距为固定值12磅。脚注的段前、段后均为0行。注释为英文的,作者名需要大写的字母应大写,标点符号应当采用英文格式书写,具体格式详见下文。按照引用的文献类型不同使用不同的表示方法。(三) 各类注释的具体说明请注意,在作者姓名之前无需“参见”二字;在作者姓名之后没有“着”字;也无需标注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与出版日前之间也无需“逗号(,)”进行分割。脚注部分的编码的大小要注意,是这个大小:①,而不是这个大小:① 。正文之中的编码仍采用上标的格式,即这个大小:①。引用连续页码的注释的,页码之间的连接,请用“-”,而不是“—”。中文着作类引用着作类注释的基本内容及顺序:作者姓名、书名、卷次、版本(出版社名、出版年份)、页码。(1)中文专着。作者着:《专着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例,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254页。(2)编辑着作。编纂类着作,应在编者姓名之后标注“编”、“主编”。编者主编:《专着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例,中华读书网编:《学术权力与民主》,鹭江出版社2000版,第34页。(3)文选、选集《文献名》,卷号,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卷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例,《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4)译着[国籍] 作者着:《着作名》,译者译,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例,[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9页。中文文章类引用文章类注释的基本内容及顺序:作者、文章题目、引自何种出版物出版时间。(1) 期刊文章。期刊名称和期刊号之间没有逗号。作者:“篇名”,《期刊名》期刊号。例,吴承明:“论二元经济”,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2) 论文集析出文章作者:“篇名”,编者主编:《论文集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例,周清林:“权利能力抑或拟制:人格技术的真相论辨”,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52-273页。(3)报纸文章作者:“篇名”,《报纸名称》期号,版号。(适用于署名文章或报道)例,刘育宁:“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人民日报》1993年3月23日,第6版。“篇名”,《报纸名称》期号,版号。(适用于不署名文章或报道)例,“朝韩首脑会晤程序大多达成协议”,《中国青年报》2000年5月12日,第6版。(4) 会议论文作者:“篇名”,提交“会议名称”的论文,会议举办地,会议举办场所,会议日期,页码。例,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提交“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的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0年6月5日至16日,第2页。(5) 学位论文作者:“论文题目”,所在学校或者科研机构,毕业年月,博(硕)士论文,页码。例,黄家镇:“德国流通式不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128-135页。古典文献引证内容及顺序为:①责任者与责任方式;②书名;③卷次;④部类名及篇名;⑤版本;⑥页码。由于古籍种类较多,出版情况比较复杂,常常有一些特殊的标注方式。(一)责任者1、常用基本典籍,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以及官修大型典籍,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管子》、二十四史、《通典》、《资治通鉴》、《陶渊明集》、《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大清会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有些书籍作者失传,应标注“佚名”。2、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只注书名。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如: 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16《人物·文苑》。 民国《中牟县志》卷8《地理志》。3、如果需要,责任者前也可用圆括号标注朝代名。如:(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3,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二)卷次1、卷次用阿拉伯数字标注。2、引证古籍中的续集、余集、外集、别集、别录、续编、遗文、补遗、卷首、卷末等续补附属部分,卷次须依照原书标明续补附属部分的名称。如: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21。(三)部类名及篇名1、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如: 《太平寰宇记》卷159《岭南道·循州·风俗》。万历《广东通志》卷24《郡县志十一·广州府·人物二》。2、原有的条目名称,用双引号表示。如: 《元典章》卷19《户部五·田宅·家财》,“过房子与庶子分家财”条。3、正史中人物传之附传可标注为:《魏书》卷67《崔光传附崔鸿传》。4、引证编年体典籍,通常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如:《资治通鉴》卷2000,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5、引证古籍正文所附注疏、笺释,一般采用在篇名外注出注疏、笺释的方式。如:《三国志》卷33《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 《资治通鉴》卷35,汉哀帝元寿元年“王嘉封还诏书”,胡三省注。(四)版本与页码1、古籍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标注版本和页码(用阿拉伯数字)。薛福成:《庸庵笔记》卷2,宣统二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明史》卷260《陈奇瑜传》。《清史稿》卷486《吴汝纶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444页。2、一些古籍的版本可以直接通过某丛书来反映,可省去具体出版情况。如: (宋)彭乘:《墨客挥犀》卷10,丛书集成初编本。3、影印古籍要标明影印出版信息,必要时还要标明影印所依据的原始版本。如: 崇祯《吴县志》卷2,上海书店,990年(据明崇祯年间刊本)影印本。(五)其他一些常用先秦典籍可只标书名和篇名,用中圆点连接。如:《论语·学而》;《淮南子·地形训》。 英文文献(1)着作作者姓名,书名(用斜体),出版地和出版年份,页码。例:John Tiley ,Revenue Law(6 ), Hart Publishing,2008,(2)论文作者姓名,题目,刊物名称(用斜体),卷次(年份),页码。例:William Rehg, Translator'Introduction, Habermas's Between Facts and Norms,MIT Press,IX;David MRadmussen,How is Valid Law Possible?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V20,N例:Jennifer Ryan, Management Marketing: a case study of Grafton Printers plc, The Irish Marketing Journal, V 3 , December 1998, (3)论文集作者姓名,题目,编者姓名(ed),文集名(斜体),出版地和出版时间,页码。例:Howard Lemontree, Discourse Markers, Joseph Keyes (ed), Discourse across Varieties, Oxford, 1980, 互联网资料互联网或数据库作品,应注明网址或数据库作者和时间(如网上无登载时间,请加访问时间)。例:刘冬艳:“浅析德国‘森林骑马案’”,载 _id=7558,访问时间:2009年8月29日。再次引用和转引的注释要求(1)再次引用请不要使用再次引用的注释方式。同一页内多次引用相同文献的,请在每个注释内都列明完整注释所要求的内容。(2) 转引将原始资料出处按上述要求注出,用句号结束。用“转引自”表明转引,再把载有转引资料的资料出处注出。
223 评论

温暖三月5021

广陵书社一直秉承保护传统工艺、繁荣学术出版、弘扬地方文化的宗旨,坚持专业特色,努力开拓市场,逐渐形成了雕版线装、文献影印、古籍整理、学术著作、地方文化、民国期刊等出版特色。广陵书社线装图书的编辑出版和印制加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线装书出版基地,年出版各类线装图书上百种。广陵版线装图书主要包括雕版印刷、珍本影印及电脑排印三大部分。影印线装书内容多为传统典籍,需甄选精良底本,具有阅读鉴赏、馈赠收藏等价值,如在雕版印刷史上享有盛誉的清康熙扬州诗局本《全唐诗》,汇集昆剧珍稀曲本的《昆剧手抄曲本一百册》,近代出版史上的珍本《百衲本史记》,明刊本《毛扆手校四书集注》,现代著名学者王伯沆先生批注的《红楼梦》,以及书画艺术类图书如《历代名碑精选》、《扬州八怪艺术珍品》、《林散之书法选集》等。排印线装书内容多属耳熟能详的经典读物,如四大名著、四书五经、前四史、《资治通鉴》、唐诗宋词等,版本尽量选取通行本,确保编校质量,合理控制成本,尽量降低定价,可谓内容经典、形式传统、价格适中、特色鲜明,深受读者欢迎。另外,线装本城市宣传读物也是影响日增的一个出版亮点,如《诗书画印写镇江》、《诗书画咏淮安》、《烟花三月》等,以其高雅的品位成为城市宣传馈赠的特色礼品。影印文献是广陵社的传统优势,早在出版社正式建立之前,即整理影印了不少有影响的大中型文献,为海内外专业图书馆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藏书。建社以后,在影印文献的编辑整理出版上更是不遗余力,建立了专业的编辑队伍,与藏书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与良好的合作,约请文献专家主持重点项目,加大编辑含量,提高出版水准。该社汇编整理出版了一批地方文献、志书、档案、民国期刊、资料和专题文献,其中较有价值的有《清代地方人物传记丛刊》、《江苏人物传记丛刊》、《武林掌故丛编》、《中国佛寺志丛刊》、《中国道观志丛刊》、《中国水利志丛刊》、《清宫万国博览会档案》、《晚清国际会议档案》、《清宫扬州御档》、《国粹学报》、《辛亥革命文献丛刊》、《中华民国史史料四编》、《楚辞文献集成》、《孝经文献集成》、《玄览堂丛书》、《越缦堂日记》、《中国历代礼仪典》、《中国历代医学典》等。古籍整理著作最能体现古籍专业出版社编辑水平和出版特色,书社编辑整理出版了一批古籍整理精品图书,其中有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清名家诗丛刊初集》,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资助或者各类优秀古籍图书奖的《扬州地方文献丛刊》、《新编汪中集》、《宝应刘氏集》、《焦循诗文集》、《常熟乡镇旧志集成》、《刘申叔遗书补遗》、《畴人传汇编》、《扬州学派年谱合刊》、《扬州画舫录》、《鳌峰集》等,受到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的好评。《刘申叔遗书》、《中国历代僧诗全集》、《焦循全集》等国家重点项目的整理出版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当中。作为一家地处名城扬州的城市出版社,广陵社充分挖掘江苏丰厚的学术文化资源,在地方文化图书的出版上成果丰硕。出版了大量反映各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图书,如《扬州学派丛书》、《扬州艺术丛书》、《扬州评话——王少堂》、《扬州传统曲艺丛刊》、《苏州民国艺文志》、《苏州当代艺文志》、《无锡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选刊》等。此外,在学术著作、文史哲普及读物以及书画收藏等类图书的出版上,也都有所侧重,用心尽力,逐渐形成了一定特色和影响,其中不乏名家撰著,如《中国墓葬史》、《考证学集林》、《红楼美学》、《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常熟文学史》、《近代佛学丛刊》、《大家推荐大家读丛书》、《天物馆藏瓷》等。

196 评论

加勒B海盗

连山易近年来出版和发表的一些易学研究的专著和文章,论及《连山》与《归藏》,对这两种古易书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但似乎诸家对这二易不甚重视,多用前人旧说轻轻带过,并不深入。因古人之说多有讹误,未足据信,故今作此文,就《连山易》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一、名称的由来《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其《筮人》又云:“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再以前的书里,就没有关于这两种古易书的名目了。但很不幸,《周礼》这部书早已为学界所证实乃汉代刘歆的伪造,是他杂取故书并参以己意作成的,里面虽用的确实是一些原始的古材料,而其虚造的成分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许多内容靠不住。其中《连山》、《归藏》这两个名目便是他虚造出来的,他伪造的依据便是《山海经》。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一文中已明辨之[1],这里不妨再简述一下我的看法。《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在古代不止一种,这看看《左传》即可明白。秦火不焚卜筮之书,故到了汉代,自然还会流传下来不少,《周易》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但不甚显著。刘歆曾领校中秘图书,他肯定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编写《周礼》时,除了写上《周易》外,又决定再写上两种古易,以凑足“三易”之数。同时他又发现这其中的一些古易书的内容和《山海经》的内容很有联系,这看看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时多引用《归藏》(此书乃战国时代的一种古易,晋代出自汲冢,原名并非《归藏》)即可明白。所以,刘歆便根据《山海经》和易理虚拟了两个古易名。《山海经》是由《五藏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五藏山经》为一部分,简称《山经》;《海经》则是《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的并称,其中《海外四经》又称为《大荒经》。我们看看《山经》所记,的确是一山连一山,山山不断,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连山”之书,所以就根据此拟定了《连山》这个书名。又根据《海经》和《大荒经》拟出了《归藏》一名,海属水,在《周易》中属于坎卦,《说卦》云:“坎者,水也。……万物之所归也”,从中取了个“归”字;大荒即大地,在《周易》中属坤卦,《说卦》云:“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从中取了个“藏”字,二者合一,《归藏》这个名目就产生了。所以,《连山》这个名目和《归藏》一样,实出于刘歆的伪造,不足据信。正因为它的名称后出而且之后所出之书真伪混杂,故历代学者对《连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讼纷纭,了无定谳(参本文后所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二、东汉时期的《连山》《连山》虽是刘歆伪造的名目,但东汉时期的的确确有过一部《连山》,同时还有过一部《归藏》。桓谭《新论正经》云:“《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桓谭是东汉人,其言之凿凿,说有《连山》、《归藏》,其中《连山》有八万言,在古代的书籍里,可算是鸿篇巨制。另一个力证就是去东汉未远的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都引有《连山易》的文字(详见下第六节),可证桓谭之说并非无据,说明东汉时代的确有一部《连山易》。那么这部《连山》是怎么来的呢?由于文献无记,难以确断,这里只能作一下推测和猜想。笔者认为这部《连山》与桓谭说的《归藏》都是出于刘歆或其同道文人的伪作。刘歆篡改伪作了“中古文经”,他为了给自己的学说提供口实,在这些经书里杜造了不少所谓的古书名目,如《左传》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也包括《周礼》中的《连山》和《归藏》。这些书在现实里自然是看不到的,但刘歆等人可以说是经过秦火而失传了,可秦火不焚卜筮之书,《周易》完整地保存下来便是明证,那么要说《连山》、《归藏》是经过秦火失传了,是不能取信于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伪造出这两部易书来。这对刘歆等人来说是最方便不过了,他掌管着中秘的图书,而这些书中就有好多从先秦流传下来的无名古易书,从中选取两种作底本,再参以其它的易书,要作成两部新易书是不难的。自然,这也需要付出劳动,我们看看桓谭所记,《连山》有八万言,《归藏》却只有四千三百言,可见刘歆等人是先作了《连山》,用力甚勤,故卷帙巨大,到了造《归藏》时,心力已尽,仓促成书,故仅及《连山》的二十分之一的篇幅。《连山》作成后,藏于兰台(汉代宫中藏书之处),并在社会上流传。为了使人相信这的确是古传的易书,作伪者自然不敢吐露实情,后来刘歆被诛,其事益无人知晓,故桓谭见到了《连山》、《归藏》,也相信是古易而写入了《新论》。此书北魏时尚行于世,故郦道元尚得见而引之,至《隋书·经籍志》已不著录,则其时已经失传。刘歆等伪作得这部《连山》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已经不可详知,据《周礼》所言:“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郑注曰:“三易卦别之数亦同,其名占异也。”贾疏:“经卦皆八者,谓以卦为经,即《周易》上经、下经是也;皆八者,《连山》、《归藏》、《周易》皆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本,其别六十四。”又曰:“占异者,谓《连山》、《归藏》占七、八,《周易》占九、六,是占异也。”若郑、贾二人不是妄断臆说的话,那么此《连山》的形式应当大体与《周易》相同,只是阳爻称七,阴爻称八,其中还窃用了《归藏》和《易传》中的文字(详下第六节)。疑此书除了六十四卦经外,还和《周易》一样作了《传》,故能至于八万言之巨也。三、梁元帝《连山》东汉的《连山》失传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梁元帝又作了一部《连山》。梁元帝萧绎,字世诚,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兰陵萧氏皆明于易理,盖本自家学。据《南史》,梁武帝萧衍撰《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义;梁简文帝萧纲(萧绎之兄)也撰有《易林》十七卷。梁元帝萧绎亦著《周易讲疏》十卷,又著《连山》三十卷,《金楼子·著书篇》曰:“《连山》三秩三十卷”,注:“金楼年在弱冠著此书,至于立年其功始就。躬亲笔削,极有其劳。”可见这是萧绎早期的作品,但是用了很长时间才写完定稿,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和《新唐书·艺文志·五行类》皆著录梁元帝《连山》三十卷,此书《宋史·艺文志》不著录,盖其时已佚,今已不可考。唯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曰:“焦赣《易林·乾卦》云:‘道涉多(石)阪,胡言连蹇。译瘖且聋,莫使道通’,据梁元帝《易连山》,每卦引《归藏》、《斗图》、《立成》、《委化》、《集林》及焦赣《易林》,《乾卦》卦辞与赣《易林》卦辞同,盖相传误也。”可知此书乃杂采易学类诸书编纂而成,故卷帙浩大。而《斗图》之类的书,皆是以《周易》卜筮占验的派生类作品,不似圣人之旨,故自《隋志》以降,皆入于《五行类》。如《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有《易斗图》一卷,郭璞撰;《易立成》四卷;《周易委化》四卷,京房撰;《周易集林》十二卷,京房撰,《七录》云:“伏万寿撰”;《易林》十六卷,焦赣撰,梁又本三十二卷,等等,这些除了焦赣《易林》(即《焦氏易林》)外,今皆不传。以此推之,梁元帝《连山》的形式当不与《周易》相同,而是同于焦赣《易林》之类的五行类著作,故不入经类而入于子部之五行类,可惜今天已经只字不存。四、刘炫《连山》继梁元帝《连山》之后,隋代的刘炫又造了一部《连山》。据《北史·儒林传》,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学识渊博,但宦途不遂,做过几任小官。著书多种,而《连山》乃其所造的伪书。《儒林传》云:“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有人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刘炫的这部《连山》虽然被发现为伪,但并没有遭毁,《隋志》和《旧唐志》里虽然不著录,在《新唐书·艺文志·经部·易类》里却著录了《连山》十卷,不著撰人名,司马膺注。这书肯定不是梁元帝的《连山》,因为在同书《五行类》里著录了梁元帝《连山》三十卷,所以这只能是刘炫伪造的那部《连山》。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引胡应麟曰:“《连山易》十卷,见《唐·艺文志》。按班氏《六经》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绝不同。隋牛宏(弘)购得寓内遗书至三十七万卷,魏文成等修《隋史》,晋、梁以降,亡逸篇名无不具载,皆不闻所谓《连山》者,而至唐始出,可乎?《北史·刘炫传》:‘隋文搜访图籍,炫因造《连山》、《鲁史记》上之。’马端临据此以为炫作,或有然者。盖炫后事发除名,故《隋志》不录,而其书尚传于后,开元中盛集群书,仍入禁中尔。”又引胡一桂曰:“《连山》十卷,见《唐·艺文志》。自唐以前并无其书,则唐之《连山》似隋世伪书。”说皆是也。其书《宋史·艺文志》不载,但宋代黄裳说:“《连山易》,长安人家有之,其卦皆纵。”邵博亦曰:“《连山易》意义浅甚,其刘炫之伪书乎?”(上皆见马国翰辑引),则宋代尚存于世。五、《古三坟》之《连山》北宋时又出了一部《古三坟》,一卷,分为《山坟》、《气坟》、《形坟》三篇。其中《山坟》又被称为《连山》,其书以君、臣、民、物、阴、阳、兵、象为八卦,卦序排列以山为首,其首八卦为叠山象、藏山兵、连山阳、潜山阴、兼山物、列山民、伏山臣、崇山君,名皆怪异,辞意浅陋,后人已经辨其为宋人所伪撰。《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列入《经部·易类存目》,《提要》曰:“案《三坟》之名见于《左传》,然周秦以来,经、传、子、史从无一引其说者,不但汉代至唐不著录也。此本晁公武《读书志》认为张商英得于比阳民舍;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毛渐得于唐州,盖北宋人所为。其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之《易》,《归藏》为神农之《易》,《乾坤》为黄帝之《易》,各衍为六十四卦,而系之以《传》,其名皆不可训诂,又杂以《河图代姓纪》及策辞政典之类,浅陋尤甚。至以燧人氏为有巢氏子、伏羲氏为燧人氏子,古来伪书之拙,莫过于是,故宋元以来,自郑樵外,无一人信之者。至明何镗刻入《汉魏丛书》,又题为晋阮咸注,伪中之伪,益不足辨矣。”此书之大略于兹可见。然其虽为宋人所伪作,但作者颇费心力,其《河图代姓纪》一篇,盖本自谶纬之书,多存汉魏遗说;其推演之理,虽然朴陋,亦可自成一家之言,从中亦可窥见宋人易学得某些方面,故不可一笔抹煞。六、《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考辨《连山》虽然经历代学者探讨并产生了许多作品,但自元明以后,除了《古三坟》以外,其它皆佚,若想见到一鳞半爪,只能看辑本了。《连山》的辑本不多,就今所能见到的,有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王谟《汉魏遗书钞》本和观沫道人《闰竹居丛书》本,而以马国翰的辑本为最备,故兹就马辑本之文略作讨论。首先应剔除其中不可靠的文字,马辑本中的以下六条文字是不可信的:1、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左传·闵公十五年》)2、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左传·僖公十五年》)3、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左传·成公十六年》)4、阳豫。(《春秋演孔图》)5、游徙。(《史记·秦始皇本纪》)6、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娘(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明,无恐无惊,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李淳风《乙巳占》)前三条出自《左传》,并未明言是《连山》之文,当是取自其它古《易》或杂占之书的筮辞,马氏所据,只是本程迥和顾炎武的推测之言“固二易之辞”、“所谓三易之法”的说法,二人也没有明说是出自《连山》,故不足为据。第四条见《春秋演孔图》:“孔子成《春秋》,卜之,得‘阳豫’之卦”,宋均注:“阳豫,夏殷之卦名也。”其中亦未明言乃《连山》之卦,宋均也弄不清到底是夏卦名还是殷卦名,只笼统地说了句“夏殷之卦名也”,是因为他看到《周易》中没有这样的卦名。唯罗苹《路史注》以为乃《连山》之卦,实出于臆测。《演孔图》乃东汉时之纬书,其言孔子之事可信与否且不论,“阳豫”即使确系易卦之名,则当即《周易》之豫卦。“阳”古本作“昜”,这里当是“易”字之形讹。“易豫之卦”就是《周易》中的豫卦,盖豫卦震上坤下,震为春,坤为秋、为文,以象孔子所作之书名《春秋》也。第五条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三十六年,……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此中所言之“卜之”,当即以《易》占卜,“游徙”亦非卦名,而是“卦得”之爻辞,即占卜所得之结果。游者,出游也;徙者,迁徙也,是占辞言出游和迁徙乃吉,故始皇先迁徙了榆中三万家,次年又出游。马国翰据罗苹《路史注》以为是《连山》卦名,亦臆测不足据。第六条见《乙巳占》卷一,乃引汉代张衡《灵宪》之文,原文是:“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偶。其后有冯(凭)焉者。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明),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是为蟾蜍。”此乃记姮(嫦)娥奔月的故事,里面没有说是出自《连山》,而此故事实本见于《归藏》。《文心雕龙·诸子篇》曰:“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彃十日、嫦娥奔月。”《文选·谢希逸〈月赋〉》李善注引《归藏》曰:“昔常(嫦)娥以不死之药奔月。”《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引《归藏》曰:“昔常(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此皆节略隐括之文,全文当如《灵宪》所引者,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将此节文字辑入《归藏》,良是,所以此条也不是《连山》之文。同时,马国翰还抄错了句,他把“其后有冯焉者”抄落了几个字,又与下句混成了一句,成了“有冯羿者”了。还有一条文字需要辨析,兹录如下:“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此条本见《说卦传》,马国翰注云:“干宝《周礼注》引云:‘此《连山》之《易》也。’罗泌《路史·发挥》亦云。”此条只能存疑。若干、罗二人之言确实,那么此条当是东汉之《连山》的遗文,故晋代的干宝能得而见之、引之。盖刘歆之徒作《连山》,本是剽掇故易书而为之,《周易》经传亦是其采用的重要目标,所以此文当是《连山》剿袭《说卦》,而非《说卦》用《连山》,此不可不辨。此外,还有一条文字需要说明,兹录于下:“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这一条马国翰没有注明出处,按此条实际上是本自《水经注·颍水》,其文云:“(嵎水)东经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对于这条文字,孙诒让《札迻》卷三辨之云:“此文‘连山亦曰启筮亭’七字有误。考《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易》云:‘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学记》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当作‘《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盖《连山》、《归藏》两《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归藏》,郦氏误忆为《连山》,皆未可知。今本‘连山亦’,‘亦’即‘易’之误(易、亦音相近);‘启筮亭’三字又涉下‘启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传讹,构虚成实,遂若此。”故《水经注》的这条文字当作“(嵎水)东经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马国翰将“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辑入《连山》十分正确,但马辑文中的“阳文”应该是衍文,当删。这条文字也见于《归藏》,当是《归藏》在社会上已经流传很久了,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从来就没有引用,只引用了两条《连山易》的文字,说明他引用的不是当时流传的《归藏》,而是的确是《连山易》之文,这部《连山》应该就是东汉人作的,它那里面也使用了《归藏》的内容,所以二者有内容重复的现象亦不足为怪。除去上面说到的不可信和存疑的文字,马辑本中可信出自《连山》的文字仅得八条,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记事之辞,一类为卦爻辞。第一类记事之辞有如下四条,但马氏所辑文字和出处有讹误,今订正如下:1、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马注:“出郦道元《水经注》”)。2、鲧封于崇。(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夏本纪》。马注:“出裴骃《史记集解》”,误)3、禹娶嵞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纪》引。马氏辑文中“余”作“启”,误)4、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颍水》。马未注出处)这四条文字疑本为卦爻辞,但今已不知属于何卦。四条皆是记有夏之事,前两条记鲧之事,第三条记禹事,所言“攸女生余”之“余”即夏后启之别名,《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帝王世纪》曰:“帝启,一名建,一名余”是也。第四条是记夏后启之事,即《归藏》中所说其“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之事。第一条和最后两条,应当是东汉的《连山》之文,第二条则未敢遽定,疑亦是也,盖东汉作《连山》者将其定为夏《易》,故其内容皆用夏代的故事。第二类的卦爻辞有如下四条:1、《剥·上七》曰:“数穷致剥而终吝。”《象》曰:“致剥而终,亦不知变也。”(黄佐《六艺流别》、罗泌《路史》)2、《复·初七》曰:“龙潜于神,复以存身,渊兮无畛,操兮无垠。”《象》曰:“复以存身,可与致用也。”(同上)3、《姤·初八》曰:“龙化于蛇,或潜于漥,兹孽之牙。”《象》曰:“阴滋牙,不可与长也。”(同上)4、《中孚·初八》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象》曰:“女来归,孚不中也。”(黄佐《六艺流别》)以上四条由文字风格来看,是出自同一书,此部《连山》有六十四卦,卦名与《周易》全同,每卦六爻,爻辞多用韵语,每爻下皆系以《象传》,殆模仿《周易》经传而作,只是阴爻称“八”,阳爻称“七”,此乃应《连山》、《归藏》以七、八占之古说。这部《连山》由文中之用韵可知为隋唐人所作。因为汉魏两晋人用韵字皆用古音、古韵,如《焦氏易林》即其典范;而此《连山》乃全用隋唐时代的中古音。如第二条,以神、身、垠为韵,神、身二字古音同在真部可为韵,垠古音却是在文部,与神、身二字并不押韵,但这三字在中古音中都属于真韵,就押韵了。再如第三条,以蛇、漥、牙为韵,而蛇古音在歌部,漥在支部,牙在鱼部,三字古韵皆不同,不押韵,而在中古音中三字都属于麻韵,就押韵了。由此可以证实,这四条《连山》的遗文当是出自隋代刘炫的《连山》,这部书曾被《新唐书·艺文志》收入《经部·易类》之首,司马膺还给它作了注,足证其书的形式与《周易》相同。盖宋人已经知道其为伪书,皇家不藏,故不入《宋史·艺文志》,但自隋唐以迄于元明,其书在社会上仍有流传,所以宋代的罗泌、明代的黄佐能得而引之,此后则再无闻者了。自汉代以降,《连山》一名在易学史上名声甚隆,然其名其书实皆伪伪相因,不足凭信;关于其论说,亦多臆测之辞,难以为据。今就个人拙见考辨如上,不足之处,冀方家指正。四、《连山易》与《归藏易》《周礼·春官》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这里所说的《连山易》、《归藏易》,其书在汉初亡佚,现无据可考,难度其详。从此,《连山》与《归藏》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其实,《连山易》与《归藏易》可以被丢失,但它的内容不可能无影无踪,至少它们的书名是追索其内容的重要线索。既然《周易》这本古代化学典籍是它们的同类,那么它们也必同化学有关。虽然《周易》系统讲解了元素的形成,分布及其作用,但这也只相当一部现代基础化学,或称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与核化学部分都没有涉及。而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核化学无法截然分开,故《连山易》与《归藏易》极有可能是对这两部分的补充,即它们分别是古代的“生物化学”与“放射化学”。在现代“有机生物化学”课本中,我们经常用“链”来形容分子团所连成的有机大分子,如“饱和链”、“不饱和链”、“环链”、“肽链”、“DNA链”等等,而“链”是由一个个金属环相扣而成。古人用“山”替代“环”,用起伏连绵的山脉来形容这些有机大分子的形态,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把有机化学更名为“链化学”不算过分的话,古人把它称为“连山易”则自在情理之中。现我们已无从得知古人研究了哪些有机大分子,但他们的有机化学知识必然会被运用于生物学与医学,在古人留下的医学文献中,应该有《连山易》的思维痕迹显现出来。从西汉人归纳整理出来的《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来看,除人体的五脏六腑用地球的“五行”来喻指外,人体筋胳中的许多穴位还直接用山形水势来比附。如梁丘、三里、巨虚、丰隆、厉兑、商丘、陵泉、大包、承山、昆仑、涌泉、内关、风池、丘墟、天泉、外陵、鹤顶、地机、陷谷、天柱、灵台、曲垣、陶道、玉田、支沟、金门、风岩、珠顶、岩池、下关、地仓、石门、地甲、梁门、石关、四连、外丘等,有如随筋络进入蜿蜒起伏的山脉,巡视一处处胜境,这些穴名的最初来历极可能同《连山易》有关。古代医家还把不同的脉象描述为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细、濡、弦、紧、促、结、代等,而我们同样可用这些脉形来描绘千里连绵的山势,现在的心电图画的就是这峰来波往的山脉。《连山易》中的内容在渗入古代医学文献的同时,还有可能窜向堪舆风水杂学之中,人们将其发挥运化,用于观山说水、择宅选坟,逐渐演变出一些有关峰岭骨象、地气结穴、藏风得水,虎踞龙盘之说。有关核化学的《归藏易》则不容易流传于民间,一是知易者不敢贸传,二是学易者不易学透。况且,其易理高险,习无所用,归藏于深山密穴,自成必然。在《归藏易》中,砹At、氡Rn、钫Fr、镭Ra、锕Ac、钍Th、镤Pa、铀U等放射性元素必有它们各自的古(卦)名,而且它们的卦象也可能同“六十四卦”类似。如果未来的考古学家能发现现叠有7层爻的卦象出现,我想它们定是《归藏易》卦无疑。当然,《归藏易》中的某些卦辞可能就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之中,只是我们现在还无法识别。

103 评论

北京陆少

现代中考古的书籍还是非常多的,考古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学习的过程,不仅从古代钱币、古代文化、古代民俗、古代衣着等多方面考虑,所以需要看的考古的书也是非常多的下面这些考古的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可获得考古书籍目录:《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_唐兰》《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新出楚简文字考》《青铜器漆器古玩杂项张怀林》《西清砚谱2册不分卷清于敏中等编清内府写绘本史语所藏版》《西周青铜器铭文历代史征唐兰》《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 附重编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民)容庚编》《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考古图、续考古图、释文-[宋]吕大临撰》《秦金石刻辞》三卷(丛书集成三编)》《古器物范图录》三卷《附说》一卷雨楼》《敦煌零拾(上虞罗氏自印本)》《历代符牌图录》《本朝学术源流概略民国丛书》《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编著》《盛世吉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窑藏》《商周彝器通考容庚》《商承祚文集》《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商承祚 说文中之古文考》《三代吉金文存释文罗福颐》《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历代钟鼎彝器款识 (宋)薛尚功》《考古图_续考古图_考古图释文》《解字说文:中国文字的起源 郑若葵著》《江汉吉金 湖北省博物馆典藏商周青铜器》《甲骨文合集释文_2+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释文_1+胡厚宣》《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_下编》《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_上编》《甲骨文合集补编释文1》《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7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6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4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3册》《说文释例江沅咸丰刻本》《殷墟卜辞研究[日]岛邦男著 濮茅左 顾伟良译》《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辞研究》《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常耀华著》《殷墟文字记唐兰》《殷墟文字记唐兰》《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常耀华著》《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辞研究》《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殷墟卜辞研究[日]岛邦男著 濮茅左 顾伟良译》《殷契粹编》《新出楚简文字考》《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

243 评论

糊糊1011

1、《水浒传》作者:施耐庵(1296年—1370年),《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具有争议,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作者是施耐庵。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2、《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3、《西游记》作者: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4、《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诗人、画家。扩展资料四大名著的由来:上世纪80年代,“四大名著”的说法已正式出现。如1981年出版的郑国铨等编著《文学理论》一书中说道:“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将纷纭繁复的生活事件……组织在一个完整的大厦之中。”1983年红旗杂志文艺部编的《论文艺与群众》中,收有一篇署名田丁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论》,也说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所以成为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同它们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是分不开的。”使用“四大名著”这一名义,打包出版这四部小说,在90年代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较早者,如《漫画四大名著》(长征出版社,1995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合订珍藏本)》(海天出版社,1996年)等。进入21世纪,在名字上加冠“四大名著”的书,从小说丛书到研究论著,就数不胜数了。综而言之,“四大名著”这一称号,出现并逐渐深入人心的历史是很短暂的。它们被称为“四大名著”,是因为它们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因许多非常偶然的原因,成了出版最多、被国人阅读最多的古典小说,进而约定俗成有了“四大名著”这样一个称呼。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名著

203 评论

janelin1002

四大名著的书名和作者分别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巨著。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西游记】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还是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懿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但是对于矮化甚至腰斩后40回的极端倾向也应保持警惕。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 ,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315 评论

相关问答

  • 苏州文献丛书第三辑在线阅读

    四大名著的书名和作者分别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

    小喵呜777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苏州文献丛书第三辑在线阅读下载

    夏衍,本名沈乃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壹。此书分生平与创作自述,生平与创作的评论,生平年表、著译系年和评论资料目录索引等叁部分,

    无人边框 6人参与回答 2024-05-27
  • 苏州文献丛书第三辑

    1、《〈晋书〉校点志疑》,《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1999年第2期。2、《传国学之真谛——〈嘉定钱大昕全集〉评介》,《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又载《江

    乌龟宝宝28 1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江苏地方文献丛书电子版在线阅读

    张謇,算么?徐福 ,即徐市,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钟离昧 (?一前200年),汉朐县伊芦乡(今灌云县伊芦乡)人糜竺 (?—223

    猫猫的习惯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苏州文献丛书

    作者:顾铁卿顾禄,字总之,一字铁卿,自号茶磨山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不详。所著《清嘉录》初刊于道光十年。日本人也出版其书,称顾禄为才子,(《吴中文献小丛书》) 顾

    冰比冰水冰1025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