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41

joanna0727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论文题目大全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们的2016

已采纳
文物是反映历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是历史和文明的承载物。 具有2500年历史的太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史迹,古晋阳城、纯阳宫、文庙、督军府、宁化府、拱极门遗址等,每每说起这些遗产,太原人都津津乐道。 但是,我市的文物现状不容乐观,古关帝庙、城隍庙等很多文物年久失修、面貌破旧;有的被工厂、学校、民居占用,保护工作不落实,重点保护不突出;基本建设对地上和地下文物破坏严重;有的开山造田等对文物也有一定的危害;有部分古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不协调,对传统文化构成了损害,影响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物保护与开发没有很好结合,有的文物被拆除,有的文物保护点孤立地存在,失去了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失去这些历史遗存,2500年历史的古城也就难符其实了。消失的,无法挽回,树立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做到建设和保护和谐发展,为历史、为后代保留一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所在。
243 评论

张家阿婆

上海文物保护立法的若干问题探析——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中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工业遗产地区整体保护的规划策略探讨,建筑学报,2012(1)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制度建设再议,城市规划,2011(1)   短缺还是过剩? ——中国城市化问题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11(1)   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形象塑造,上海城市规划,2011(4)   历史性城市景观——一条通向城市保护的新路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为谁保护城市,北京三联书店,2010   日本的历史风致保护立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规划学刊,2010(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初探——基于中日比较视角的考察,《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策略探讨——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史回眸,《中国名城》,2009(3)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8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八分册 城市历史保护与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参编)   20世纪遗产与晚近建筑的保护,建筑学报,2008(12)   日本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规划的特征及启示,城市规划学刊,2008(4)   福建土楼: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中国文化遗产,2008(3)   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8,张松、王骏编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和国内法规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7,张松编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全国注册规划师继续教育用书),中国计划出版社,北京,2007,(参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存状况述评,台湾建筑,2007/9   张松、杨箐丛,百年同济校园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城市建筑,2007(3)   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6   建筑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城市建筑,2006(12)   张松、顾承兵,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中的主体意识分析,规划师,2006(10)   上海城市遗产的保护策略,城市规划,2006(2)   上海产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当再利用,建筑学报,2006(8)   上海产业遗产保护进程的简要回顾,上海城市规划,2006(2)   从“建筑实验”到“建设实践”,时代建筑,2005(5)   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翻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2005,张松、蔡敦达   上海的水城——青浦的文化记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2005,(顾问)   留下时代的印记 守护城市的灵魂——论城市遗产保护再生的前沿问题,城市规划汇刊,2005(3)   张松、周瑾,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建筑学报,2005(7)   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4)   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4,韩妤齐、张松   城市: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地生活,艺术当代,2004(4)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得与失,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秋季号)   张松、蔡敦达,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城市规划,2003(10)   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小城镇建设,2003(4)   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2,(参编)   董鉴泓、张松,中国西部名城“拆”“留”之间的积极保护,城市规划汇刊,2002(4)   21世纪日本国土规划的动向及启示,城市规划,2002(12)   城市之变——北京、上海、广州三城阅读杂记,时代建筑,2002(3)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景观解读,时代建筑,2002(4)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2001   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鹿岛出版会,东京,2001,(参编)   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参编)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法律、政策与公众参与,华中建筑,2001(4)   张松、阮仪三、顿明明,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挹略,华中建筑,2001(1)   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0,(参编)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9)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建筑师N94,2000/6   张松、吴承照、阮仪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建筑师N94,2000/6   《城市规划法》修改的理论问题初探,城市规划,2000(3)   历史环境保护与都市景观创造,城市规划汇刊,1999(6)   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1)   英美日三国文物登录制度之比较,城市与设计(台湾)N9/10,1999/9   历史性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城市规划,1999(7)   近代上海都市构造とその特性に関する分析,日本建筑学会研究报告集,1996   上海外滩歴史地区の景観保全计画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建筑学会论文集,1997,N496   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我国十年改革时期的城市规划,华中建筑,1993(2)   中国城市规划基础理论问题之我见,城市规划,1992(5)   理性的桎枯――城市规划中“红线”概念的反思,新建筑,1992(2)   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观,城市规划汇刊,1992(4)   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城市规划汇刊,1992(5)

171 评论

Scorpio&Aries

对传统持否定性的整体观。其原因就是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可分 鲁迅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与传统概括为吃人的筵宴,这种吃人是建筑在封建的等级制度上的。鲁迅指出

132 评论

midnightdq

世界遗产与当代生活 (2230字)内容摘要:本文就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统一、遗产扩展项目的范围和意义与当代人的生活、遗产公约的权威性等几个问题展开思考,提出诸如“世界遗产事业应以巩固和发扬世界共性的进步文化为依归”、“非物质遗产应当作为物质遗产的必然延伸而加以默认或自然扩展”、“遗产扩展项目应有时空的限定和更明确的界定”、“如何提升遗产公约的权性和‘反人类共同遗产罪’的国际法上的意义”等若干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世界遗产正日益成为一个广泛而热门的话题,世界遗产数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尺码之一,各国政府也为申报世界遗产而不惜动用外交、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力,由此不难看出世界遗产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积极意义。世界遗产同时又是个十分宽泛的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有这一切对于推动人们对世界遗产更加深入的认识是很有益处的。本文想就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统一、遗产拓展项目的范围和意义、遗产公约的权威性等几个问题展开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同仁。一、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人类社会的文明起源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即使在资讯发达、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世界的文化依然是多元性的。然而无论怎样的多元,始终有鲜明的共性,这同样从文明的起源开始就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特点。比如,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朴素的唯物思想、对美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寻、对祖先的崇拜、对人类自身生存模式的幻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都反应出人类文明的共性。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共性已经成了或者正在成为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包容的理性内核。世界遗产之所以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能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且势头正兴,显然人类的文明共性是非常重要的指导理念,从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主要是哪些,这将有助于人们从宏观的理性的角度更加深入地认识什么是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在人类文化领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也许是世界遗产文化基石的重要组成部分:1、未来世界的憧憬与追求我们有趣地发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白色人种还是黄色人种,在人类的早期文明中都普遍存在着对未来世界的憧憬与追求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不衰。孔子的“大同世界”、柏拉图的“理想国”、释迦牟尼的“极乐世界”、耶稣基督的“天堂”等等,虽然名称各异,却是殊途同归。正所谓“天同此理,人同此心”。2、对天灾人祸的恐惧与防范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时刻面临着来自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双重挑战,对天灾人祸的恐惧和防范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防天灾避人祸,可以说是一切文化的共有的价值取向之一。3、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全球意识的产生是随着工业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越来越强烈的,可以说,全球意识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意识之一。与此相关联的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海洋污染、传染病等等,不可能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区或某个国度的问题,而是与全人类密切相关的全球性问题。4、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进入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强烈地去认识自己,生命科学的发展,克隆技术的诞生,生命密码的解破等等,促使人类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以上四点,正是人类走向共同文明进步的文化基石,正是有了这样共同的文化基石,人们才会对世界遗产达成共识,世界遗产事业也只有在这样的文化基石上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而优秀和珍贵的遗产又能反过来为巩固和丰富这些文化基石而发挥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类文明的自觉和认同感,使世界遗产的保护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的呼声和需要。诚如《世界遗产公约》的前言指出的:“ 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 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手段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回顾本组织《组织法》规定,本组织将通过保存和维护世界遗产和建议有关国家订立必要的国际公约来维护、增进和传播知识,考虑到现有关于文化和自然财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由此可见,世界遗产事业是真正的全人类自己的事业,是切切实实为全人类的共同的文明进步服务的伟大的事业。和平共处、天人合一、地球家园等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因此而深入。世界遗产事业也必须有利于巩固和丰富人类共同的文化基石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所以,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壮大,不能仅仅局限在遗产本身的保护上,而是应该与一切违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行为做斗争,去倡导健康的文明。 8 回答者: 东方旭起

314 评论

蘁嘬天唑地

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 ——关于丽江古城 早就对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有所耳闻,而对丽江的兴趣却是从一部或者有些人会认为不知所谓的电视剧《一米阳光》里获得的。一米阳光源自丽江的一个传说,那对深情的纳西恋人的故事常常萦绕心间,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丽江就是为了分享“在万丈爱情阳光中,你曾经拥有这一米就够了”的感动。还有久久不能忘怀的是纳西女孩美妙的歌声,实在是丽江美丽风景的升华,浪漫传说的点缀。 丽江的自然风光固然美好,而现在我却想要回到最先听闻的丽江古城,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她有别于其他古建筑群,单纯展现自己美的一面,或者实用的一面,它是艺术与经济的统一体,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她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她的建筑融入了汉族,白族,藏族,彝族的元素,特别展现了纳西族的独特风采。不似其他地方古建筑的拘泥于形式,丽江古城的建筑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据说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建城墙就如木字加框而成“困”,所以她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里面唯一没有城墙的一座。这也造就了丽江古城独特的开放形式,让她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还有她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的古街;玉河水系上每平方公里93座的古桥们;“略备于元,盛于眀”的木府;构建独特,飞檐恰似五凤展翅的福国寺五凤楼;道路南北贯通,东西横亘的白沙居民建筑群;一条青龙河从中穿过,兼有丽江境内最大石拱桥的束河民居建筑群。他们一一展示了古城风貌,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也的确是实至名归。这样美好的古城自然不能孤芳自赏,独居僻静,如何合理的利用她保护她又是一个难题。想要为人所知,和其他的风景名胜一样很好的一个途径是通过发展旅游业,这样还能提高古城当地的经济,也能为古城的维护与修复提供经济后盾。而旅游必将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环境的污染,建筑的破坏,那么就必须在此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发展旅游业,但是要控制游客数量。还可以开展建筑专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等的专团旅游,让专家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及时提出维护古城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对于提高古城的文化层次也会有一定的作用。另外还要合理的利用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开设一些与古城有一定关联的商铺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古城所在地的经济做贡献。当然商铺主人们也必须规范经营,不应该把古城改变成城市的缩影,商家们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古城的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而现在丽江古城内过多过杂的商铺已经给古城的维护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舆论的压力会让当地政府有所作为。另外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来规范游人的行为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应该让古城遭受人为的破坏。社会在发展,可是丽江古城作为难得的古建筑群,应尽量保持其原有风貌,不应该在其间修建与建筑群整体不和谐的现代建筑。对于已经存在的可能对现代生活造成不便的古代建筑也不应随意拆除,保持古城的完整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纳西文化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虽然是因为电视剧让我对丽江产生了兴趣,可是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手段。因为在拍摄电视剧的过程中必将给古城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绝对不利于古城的保护,神农架和九寨沟在拍摄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害,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可是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其他的自然人文风光地的工作人员就要引以为戒,是不是应该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允许相关影视作品的拍摄也该着重思量。所以我想想要保持古城完整性,限制一些商业的拍摄是必要的。对于周围的景色,也应予以保护,让其与古城风貌和谐存在。古城对于很多民族文化和古代建筑的研究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组织专家团的基础上还可以派遣相关专家前往研究,不仅对文化的传承有好处,还可以对古建筑的保护做出规划。纳西老人们还在古城里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古城的建筑屹立于山水之间,一派融于自然的人文景观是否能够长期存在下去,我们的后代们是否还有机会见到这些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古人创造,这都有赖于今人的作为。“可持续发展”,政治色彩浓厚的一个词,而对于丽江古城,这是多么的必要。

14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论文题目大全

    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

    奔跑吧笑笑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论文范文大全

    奇迹,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长城全长约12600里。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游客们,我们已经

    linyuzhu313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论文

    去搜索下这个网站轻松无忧论文网能否帮助到你吧~

    柠檬草星冰le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题目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

    Nice甜甜圈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论文题目怎么写

    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

    maggielj520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