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4

妮儿1212J
首页 > 论文问答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论文范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V呀大V

已采纳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 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 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 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319 评论

lclcjunjun

“自然地理学与环境变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召开 时间:2010-08-04 18:12:14 7月31日至8月1日,由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CNC-IGBP & CNC-IHDP土地变化科学工作组、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全国高等院校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全国生物地理教学研究会、全国土壤地理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由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研究室承办,河北省地理学会协办的“自然地理学与环境变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 来自全国70多个教学与科研单位的24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在开幕式上,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强教授致欢迎辞。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先生,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刘燕华研究员,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葛全胜研究员,国际景观学会中国分会秘书长陈利顶研究员,河北省科技厅陈卫滨副厅长,河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河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德强教授,河北省科协学会部王培悦部长分别致辞。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葛京凤院长向大会介绍了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发展情况。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镱锂研究员和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葛京凤教授主持。 会上对“地理学学科发展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展开了辩论,与会代表也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通过辩论,使大家深刻地认识到自然地理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此外,蔡运龙教授、吴绍洪研究员、许清海研究员等分别就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自然地理学的一点思考、全球变化背景下考古学与环境学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做了大会主题报告。会议共收到论文108篇,70名与会代表在分会场作了学术报告。会议论文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学与环境变化等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学术成就,是近两年来研究工作的一次概括和集中展现。代表们提出的重要观点、认识及建议,对自然地理学科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会议通过专家推荐、专业委员会评议,评选出青年优秀论文10篇,并颁发了证书。会后,许清海研究员、高伟明教授分别就华北平原湿地景观、太行山地貌、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华北温带植被垂直带谱、丹霞地貌、草甸草原到干草原过渡景观等主题对两条会后科学考察线路进行了讲解,随后到白洋淀、五台山、雾灵山、承德等地开展了实地考察。 (供稿: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

344 评论

黄黄的树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摘 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至今,以往曾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继续提供发展动力。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它的提出,为我们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关键词: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们要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能源资源形势,深入研究能源资源问题,全面做好能源资源工作,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我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资源保障。”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一、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循环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面临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而产生的理性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要经历五个阶段:一是农业阶段;二是轻纺阶段;三是工业化阶段;四是高科技产业阶段;五是现代服务业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的很多任务没有完成。目前产业的基本特征是以机电装备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这些产业资源依赖性强,能源消耗大,所以,我们要完成工业化中期的任务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经济增长阶段。我们必须建立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这样才能走出靠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而换来的经济高增长的误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大比重,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尤其近几年,以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为代表的非关税壁垒却日益凸显。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不断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途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的,是靠生产要素总量的扩张,靠对资源、能源的高度消耗而换来的高增长。我国每一美元GDP的能源消耗是美国的413倍,是德国、法国的717倍,是日本的1115倍。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而我国的资源并不富有,虽然总量上是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是贫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可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水资源为1/4,森林为1/7,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42%。到2020年,要想实现GDP翻两番,能源供给保障有很大的困难。我国目前的经济高增长是靠生产要素的总量扩张,靠投资的带动,靠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才得以实现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40亿元。由于毁林种粮、森林火灾,全国每年减少森林资源约1亿立方米,森林和草场减少使动植物物种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继续减少,仅2003年全年净减少耕地2537万公顷。大量工业废气任意排放,空气质量一再下降。地下水及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总体水质状况下降。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对策开展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真抓实干,从一点一滴做起。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民节约风尚。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宣传节约型社会,让公众了解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及其与他们的利害关系,教育社会各主体反对资源浪费,摒弃浪费恶习,厉行节约,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变成社会的主流意识。各种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宣传、弘扬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形成一种主流媒体意识,倡导正确的消费观。通过宣传和教育,使社会各主体增强社会责任感,把外在的引导和强制行为内化为自觉的节约意识。对于消费也要建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食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行为。各级政府应发挥带头作用,提倡绿色采购、消费,形成全社会的舆论环境,弘扬全民族的节约意识,把节能、节水、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活动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制定政策法规,引导规范社会节约行为。首先,政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树立环保、节能意识,以和谐社会与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引导社会行为与经济行为。其次,制定科学的资源利用开发政策、能源政策和行业政策。一方面,不断提高节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改善能源的开发、转换、护送和供应,逐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费。对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学、建材、煤炭、机械等高耗能工业,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新建、改扩建工程的能耗准入标准,逐步实现技术装备大型化、生产流程连续化、高效化,最大限度综合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对那些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用能情节严重的,以及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一定要坚决打击,甚至关闭停产。另一方面,要加快立法程序和全社会的监督,切实用税收、价格、投资、财政等多种经济政策,形成杠杆机制,引导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此外,要力求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科学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从根本上节约资源。坚决杜绝用政府手段审批资金、项目或官员拍脑袋主观臆断决策行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组织关键技术的研究公关,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和资源降低消耗和再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以及开发生态治理和恢复等方面的技术。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外,现代服务业以高度的创新性、广泛的渗透性、效益的倍增性的优势,对制造业起到增加价值、安排就业的重要作用,达到减少物化劳动消耗增加经营成果的目的。没有服务业的发展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粗放的初级阶段。更重要的是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的发展更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终降低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这对于缓解经济增长和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3 评论

豌豆大晟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 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 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 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原创哈~~~~· 24 回答者: 节约水资源 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占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约2%);冰川和冰盖占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约8%);地下水占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约9%);湖泊、内陆海,和河里的淡水占了250 000 立方公里(约0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占了13 000立方公里(约001%),也就是说,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1%。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160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环境保护 沙化: 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123 评论

相关问答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论文范文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

    垂杨紫陌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论文

    可以帮出提纲,完成正文全文,格式自己处理哦求一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工程导论结课

    尼古丁00144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论文

    大沙鼠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动物学报 2000/02 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植树造林与21世纪我国盐渍土开发利用的关系

    M15981511985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论文选题

    很多,看你写那方面的:自然、人文、经济、文化等等

    李利李利5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论文方向

    人文地理的专业方向,涉及到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城市、区域、交通、物流、产业等,细分的话,就和空间布局和空间规划密切相关了,如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交通与物流规划、产

    地火燎原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