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29

芳芳Flora
首页 > 论文问答 >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三个良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妖乐乐10

已采纳
博士论文撰写的一般逻辑。从西方引进的这套研究生培养体系,总体来说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这也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大多数理工科论文要做的,就是根据已有积累,建立理论假设,通过实验分析或实证研究,去验证假设。在这一系列的分析与归纳中,评判其科学性的关键有两个:(1)理论假设是否建立在稳固的理论基础上,即假设的前提是否是大家接受的。大家接受的包括公理,以及经公理演绎出来的理论,这里的“大家”可以指所有人,也可以指认可你的理论前提的某一个学派;(2)理论验证过程是否符合理性。所谓理性是指严密的逻辑推导,经得起拥有理性思维的人的检验和质疑。当然,这种质疑也都是在所有限定的假设和前提范围内。论文的结论有可能是反直觉的,但只要前提和过程具有科学性和鲁棒性(Robustness),无明显漏洞,结论也是可接受的。当然,即使这是一篇前提稳固、论证充分的论文,在答辩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最终教授对论文的评判:(1)学生是否清晰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论证过程;(2)教授们对前提假设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是否不同;(3)教授们的思考过程是否理性,是否被他们的直觉干扰,这种直觉是由专家长期积累的经验产生的。如果这三个问题都能解决,又能满足创新性的要求,那么这应该是篇合格的博士论文。BTW,博士论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就不讨论了,这些开题的时候都应该已经解决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特征。城市规划,严格来说是城乡规划学专业,在博士生通过答辩后授予的是工学博士学位,这是由城市规划的工程性和技术性决定的。但由于城市规划是一个偏向于应用的学科,直接与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相关,概括来说是从长远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发展的、重点关注各类要素在空间上配置的学科。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了城市研究和规划研究两大部分,对应的理论可以分为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城市理论涵盖内容广泛,这是由于其研究对象——城市和乡村的复杂性决定的,包含着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等很多维度的内容,因此也需要得到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等;规划理论要求思想深度,这是由于规划面向未来,涉及决策的制定,一方面需要对规划的价值观与伦理观、规划程序的合理性与正义性的论证,概括来说是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涉及到公共政策、管理学,以及更基本的哲学层面;另一方面,针对具体城市和具体问题,应该采取何种规划方法,为什么这种方法可行,是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需要解决的问题(详细论述可以阅读孙施文老师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一书,在开篇有清晰的论述)。梳理以上这些是为了说明城市规划研究的复杂性和应用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城市规划专业的同学,包括我在内的困惑,觉得规划似乎没有自己的理论,一旦涉及到具体的问题都得这个学科借一点,那个学科借一点来组合生成理论框架;而且时常感觉自己研究的不是科学问题,往往一个问题挖深了,就跑到别的学科去了,于是开始质疑学科的科学性。我想这些问题不止我们学生有,教授们肯定也有,他们也希望能建立起只属于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框架。但由于对规划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属性,以及是否规划、规划什么的问题涉及到哲学层次这一现实,规划学科似乎不太可能建立起大一统的只属于自己学科的理论。如果能够建立,那也一定是建立在一些公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分析和演绎得到的一些理论,但这些理论对解决现实问题有多大帮助,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些问题当然也困惑着城市规划的博士生们,我们该如何在纷杂的表象与现实的需求背后,找到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的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呢?城市规划论文的特征和类型。从城市规划学科的特征可以看出,正统的规划博士论文肯定不同于大多数理工科的论文,它要求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求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与城市或规划相关的研究框架,并寻找一切可能进行充分论证。但大家都知道,我们不可能建立假设拿城市来做实验,即使规划结果有反馈那也是很多年之后的事,因此我们来不及用自己的规划成果来论证自己的规划理论。所以,一般来说以实证研究为方法的描述和解释性研究,相对好做,而以规范研究为方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十分棘手。我的导师告诉我规划的博士论文有三种类型:(1)纯理论的研究,基本不涉及实证。选择这种类型论文的博士生较少,当然也是难度最大的研究。因为从理论到理论需要严密的逻辑体系,需要严谨的论证,还需要理论的创新性与价值。这种研究包括从城市规划哲学、城市规划史、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交叉等角度的研究,一般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和解释体系,属于理论-理论的研究;(2)理论为主,实证为论证支撑。很多博士生选择这种写法。初始路径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学者们的研究领域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一种是结合实际规划中遇到的问题确定选题。之后都是通过阅读文献建立理论认知,进一步阅读和整理发现理论不足,并建立自己的框架,进行假设,在具体的实例中考察理论假设的可靠性,并结合演绎与归纳的说理过程,进行论证,最后回到理论,修正理论,得出结论,属于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3)实证中总结观察,提炼理论。这种类型也有很多博士生选择,上手容易,通过一手数据的获取,开展扎实的实践分析,通过归纳总结,与已有理论进行比较,修正理论,属于实践-理论的研究。当然第(3)种在开展实证研究前也需要理论的支撑,与(2)并非迥异,但二者各有侧重。城市规划的论文该怎么写。这里想说的只是一些直观基础上的理性推测。在听师兄预答辩的过程中,不断在思考一篇扎实的博士论文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新思路、工作量、论证过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如何才能保证论文答辩时在专家们密集的攻势下依然屹立不倒,并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呢?(1)前提条件: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有的只可能是依葫芦画瓢,引进别人的思想,基本不可能有大的创新。而对于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的中国研究生,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只能依靠外界的刺激和个人痛定思痛的决心。多问一些为什么,多挑战自己的习惯,质疑自己的思想,阅读哲学书籍,都是有帮助的,但一定要克服刚开始阅读哲学的枯燥感,将哲学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2)必要条件1:国内外文献的阅读与吸收,这也是最需要下苦功夫和硬功夫的地方;导师告诉我文献阅读的三个原则:经典的、名家的、最新的。书看10年以内的,文献看5年以内的。学会钓鱼,找到一篇与研究密切相关的最新文献,然后根据它的参考文献钓鱼,钓出之前的经典与名家作品。国内的文献要看,国外的文献更要看,而且要多看,不仅学习具体的理论,而且学习直线性的分析方法,这也是对理性论证的学习;密切相关的要看,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也要看,因为一来创新常常出现在交叉领域,二来相关研究会给你更宏观的视角。读外文文献刚开始比较痛苦,速度慢,理解不深,但后来熟练后,也能渐渐理解作者为什么写,有什么欠缺。等到能够合上文献,把所要研究领域的专家及其理论在头脑中梳理清楚,包括谁在什么背景下研究了什么,他们各属于哪个流派,理论重点是什么,有哪些不足都能一一列出来时,就可以写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你的理论框架或理论假设了。(3)必要条件2:理性的方法。这里指的是论证的方法,即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假设、展开论证的过程中需要的方法。归纳和演绎一般是常用的逻辑方法,对于博士论文来说,建立在宽广理论基础上的收敛型研究过程似乎更能站得住脚,接近金字塔顶的最后那一层就是博士生的理论创新;而理论基础聚焦或者说理论根基不牢,依据作者的演绎逻辑发散式的研究过程似乎不太容易站稳脚跟,至少我现在还没有找到这样的例子。当然,实际的研究过程没有这么抽象,而且这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演绎能够打开思路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归纳能够去粗取精,留下符合检验的理论。此外,还有多个主体之间的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等,如何运用理性的方法,我也说不太清楚,恐怕还是要多去读读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唯理主义哲学家的观点。(4)必要条件3:不断的总结、质疑,与导师、同学和专家讨论,与实践操作者讨论,不断修改。我自己经常会有觉得文献没读完,不敢动笔写的问题,造成文献一直读啊读,观点在脑海中转啊转,就是理不出一个思路。认识到人的局限性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文献的有限性(曾经觉得文献不可能读完,但现在只读最新、经典和名家的)后,开始边写边思考。知识编码化还是要比脑海中的静默知识明确很多,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和漏洞,所以一定要动笔写。另外,与导师、同学、老师和实践者的讨论十分必要,这样不但可以多方吸收观点,也可以降低在答辩时被教授们彻底推翻的可能性。(5)必要条件4:规范性写作。这点非常重要,最好在刚开始时建立良好习惯,包括读文献时记录的笔记的规范性,不然到论文成文后就麻烦大了。这也是博士论文训练的一个方面,科学性写作。(6)附加条件1:发表小论文接受同行审议。除了满足毕业要求以外,发表小论文是给自己设定deadline,不断push自己加快进度的一个好办法。而且,这样设定的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会带给自己成就感,增加终日与问题和危机对抗的自信心。同时,来自审稿人的意见也会帮助自己及时看到问题,修正思路。我在这点上做的不好,一直在等待着论文完美的出现,却永远也无法等来。是时候尝试总结发表自己的观点了。(7)附加条件2:直觉的捕捉,事物联系的捕捉。论文写作过程不可能一直都是理性的状态,偶尔灵感爆发,突然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捕捉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好不要放过。试着用理性去分析这种直觉,看是否经得起检验。我们觉得异常正确的直觉分为两类:一种属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所说的天赋观念,是所有人都会认可的直觉;另一种是我们的经验产生的某种“显而易见”,但这种“显而易见”有可能只是对我们自己,对其他人则没有,这时,我们运用理性的工具来分析来解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它能通过自己的质疑,同时也能运用科学方法来证明,并经得起别人的质疑,那这就是创新。
253 评论

abcdeffggg

★★★《科学时代》杂志社征稿启事 ★★★★★★《科学时代》杂志社征稿启事 ★★★主管单位: 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 主办单位: 海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主办 国际刊号: ISSN 1005-250X 国内刊号: CN 46-1039/G3 期刊级别: 国家级期刊 期刊类型: 月刊 期刊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西环南路阳利大厦501 邮编:102200刊物简介: 《科学时代》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海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主办。具有国际国内双刊号(ISSN 1005-250X CN 46-1039/G3 )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邮发代号为 24-165。本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入选期刊。本刊遵循“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方针,力求体现“现代”、“实用”、“综合”三大特色。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交流有关经济改革、科技改革的实践经验,研究经济、科技发展的态势及财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态势,全面提高科教文化工作者的素质,从而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在当今科学进步的时代与时俱进。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栏目介绍: 《科学时代》杂志设有社科经济、教育研究、自然科学、城市建设等版块,每个版及栏目设置如下: 社科经济版块:主要栏目有社科论坛、经济发展、金融研究、政法论坛、党建之光等。教育研究版块:主要栏目有教育教学、文史研究、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教改、学校管理等。自然科学版块:主要栏目有科学管理、工作研究、技术报告、科技论坛、学科进展等。城市建设版块:主要栏目有城市建设与规划、桥梁道路建设、环保与污水处理、交通管理等。 征稿要求: 1、文稿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力求文字精炼、准确、通顺,文题简明扼要,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文责自负。字数在3000字以内。凡来稿在2个月内未得到稿件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请勿他投。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欢迎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并请注明联系电话、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3、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4、来稿时,请同步汇寄审稿处理费30元,稿件确认刊载后,作者需按通知数额支付审定出版费用,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上述费用可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经费或其他费用中支付,确有困难者可申请适当减免。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1册,以供用途。 本刊来稿必复,如采用将在一周内通知作者,望作者来稿前请与编辑部联系,以便查收。 为了扩大本刊的影响,现招聘各地组稿代理、特约编辑、组建地方工作站,咨询QQ:294683828投稿邮箱:(注明投稿刊物)报刊社电话:010-59796456 59796459 62714641 81212036 编辑QQ:858546334 424431444投稿邮箱:网 址:《科学时代》杂志社

118 评论

enjoyduola

中文词条名:“有机疏散”论 英文词条名: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沙里宁在他1942年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 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沙里宁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有机疏散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影响。70年代以来,有些发达国家城市过度地疏散、扩展,又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心衰退等新问题。

210 评论

longjuping

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城市是经济、科技现代化的载体,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物质表现。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居民生活高度社会化;生态环境园林化;城市经济高效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居民现代化等。 城市现代化发展包括4个阶段。一是现代化准备阶段,处于工业化初期,人均收入水平1000美元以下,第一产业占30%以上;二是现代化起飞阶段,处于工业化稳定阶段,人均1000美元~3000美元,产业结构类型为第二产业为主;三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处于信息化阶段或稳定阶段,人均3000美元~9000美元,二、三产业占80%以上;四是完全实现现代化,处于信息化或后工业化阶段,人均9000美元以上,第三产业为主。城市作为一个生产要素集中的结点,它具备经济发展的聚积优势和规模效应,城市里的经济发展也会改变一些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所以说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先驱。城市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1.经济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和推动力。经济是基础,经济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只有经济上去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是看是否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人均收入、住房、完善的医疗条件以及高度灵通的信息传输系统。 3.社会发展是城市现代化的要求。社会发展包括科教和文化以及人口的文化构成。 4.经济设施和环境是城市现代化的保障。完备的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的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的标准化、配套化、齐全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后勤保障。生产中排出的废渣、废水、废气得到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城市居民将生活在清洁、优美、舒适、安静和无害与健康的环境之中。 二、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1.城市现代化指标确立标准。衡量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体系。制订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首先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综合性与系统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简明实用、可计量原则、世界性与时代性原则。 2.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学界关于城市现代化指标的研究正逐步深化,这里例举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体系。基本代表如下。一是“社会进步指数”法。美国学者埃思蒂思用36个社会指标组成“社会进步指数”,对124个国家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联合国开发署的《人文发展报告》只用3个指标,即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实际人均GNP。很显然,这些指标所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进步,是一种现代化程度。由于指标的确定不是依据想象,而是根据社会实际能力与需求,因此,任何指标只是现存现代化的“移值性”的表述,即人们认识的现代化,是因为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最先进的国家已经能够做到的。根据10个社会指标综合评价,综合得分前10位的城市是:蒙特利尔92分;东京90分;巴黎89分;大阪88分;费城88分;汉堡87分;芝加哥86分;柏林86分;伦敦85分;马德里85分;旧金山85分。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了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指标,也是人们常用的指标体系。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香港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我院与香港大学合作对当代世界范围的城市现代化水平指标,进行城市现代化数据指标体系再构建或寻找到一般特点,也就是说,目前世界最现代化的城市指标体系如下:(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70~80%以上;(2)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12~20%;(3)平均预期寿命,76岁以上;(4)每千人口医生数,10左右;(5)婴儿死亡率,4‰;(6)中学入学率,92%以上;(7)每户居民拥有住房间数,4~5间;(8)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量,90部以上;(9)人均用电量,2000千瓦小时以上;(10)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 三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一是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二是社会发展,包括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逆指标)、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人均教育经费、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三是生活质量,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逆指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生活用电量、每百人拥有电话和手机、每百户拥有电脑、每万人口医生数、平均预期寿命;四是基础设施及环保,包括用气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空气综合污染指数(逆指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

194 评论

美美meme

1、就业方向市场营销是主要属于理论性的学科,本人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比市场营销学得更广泛,理论性学科在学校学习的东西踏入社会后基本上没太大的实际作用。现在在深圳某电子商务公司从事销售中层管理职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的主要择业方向是销售类的和市场类的工作。销售类前期可能会辛苦一点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建立自己的客户群,业绩突出的话可以提升到主管或销售经理,然后再向总监或者分公司负责人去发展。市场类一般开始也会要求先熟悉业务,前期会有一段时间的销售过程,然后再转作市场,市场类主要以市场策划为主,负责公司市场调研、分析、针对市场制定适合的销售策略及公司发展规划。这类工作在销售中也会有涉及。销售跟市场工作的区别,销售工作前期比市场工作会辛苦困难些,但是成长起来后后期的发展和“钱”途要更大;市场工作相对销售工作的区别在于要比较稳定些,底薪会比较高一些,但是一般没有提成,只有奖金。一个成熟的销售人员跟市场人员比较起来,销售人员的收入和成长会更大。 2、选择企业:营销人才需求很大,比较好找工作,对学历要求不很高但是刚踏入社会选择私企的销售工作会比较好找些,毕竟国企和外企对销售人员的聘用要求会很高,也会比较严格些,竞争也更激烈。一般国企外企虽然待遇和福利会好些,但是招人都只会招有经验的销售人员,目前你的情况比较难进。3、行业的选择及积累人脉你说的应该是客户资源的积累,客户资源积累才跟行业相关,积累人脉则不同。至于哪个行业人脉积累比较重不应该作为你选择行业的标准,你应该以你感兴趣的,或者你以后创业打算从事的行业来作为选择目前就业选择行业的标准,因为没有哪个行业积累人脉容易些,而且人脉的积累与积累客户资源是不同的概念,人脉的积累是看你的交际能力,积累人脉不是考你做业务来积累,是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

293 评论

相关问答

  •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三个良

    1、就业方向市场营销是主要属于理论性的学科,本人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比市场营销学得更广泛,理论性学科在学校学习的东西踏入社会后基本上没太大的实际作用。现在在深圳某

    微笑藤弥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三个良好标准

    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及城市是否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有两条基本标准:人均GDP指标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和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只有以上两条标准都

    周小蜜99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

    差不错,我的部分审回就有一个星期

    卖烧饼的小怪兽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须知

    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社的投稿须知:1.论文选题要求:企业管理、企业改革、知识管理、创新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高技术管理、物流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宏观经济、

    最爱贺曼熊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格式

    征稿范围刊登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原始性学术论文以及反映管理学科最新发展状况的高质量文献综述。来稿应创新性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

    神兽史瑞克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