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6

阳澄湖边
首页 > 论文问答 > 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兰慧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iko米粒

已采纳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前身为1902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和编书处,著名翻译家、思想家严复曾任译书局总办。1917年,北京大学设立出版部,曾出版《北京大学日刊》、《国学季刊》等有广泛影响的刊物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先驱》,还出版了李大钊、张润之的《中国国际法论》,杨昌济的《西洋伦理学史》,黄节的《诗学》,钱玄同的《文学学音篇》,梁漱溟的《印度哲学概论》等一批著名学者编写的教材和学术专著。1952年,北京大学出版部撤消。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北京大学出版社,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生的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服务社会的办社宗旨,坚持立足北大、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开放办社模式,坚持“教材优先,学术为本,争创一流”的办社方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的大学出版社。1993年获中宣部、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4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1995年获国家教委首批颁发的“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称号。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被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经济日报协会评为“2006最具竞争力行业十强”。截至2006年底,北大社共获各种出版物奖项824项,其中国家级34项,省部级338项。
339 评论

美林小姐

何慧丽,2010,“留守群体 留守学术——兼评叶敬忠等著《阡陌独舞》、《静寞夕阳》、《别样童年》”,《开放时代》,第7期何慧丽 赵晓峰 魏程林,2010,“后税费时代的县乡关系与乡村治理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夏季卷),邓正来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胡跃高 何慧丽,2010,“兰考县农民合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何慧丽,2010,“兰考试验:外部力量、农民精英和当地政府结合增强农民发展合作社的主体意识”,载《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何慧丽等,2009,“城乡链接与农民合作”,《开放时代》,第9期何慧丽,2009,“低碳乡建的原理与试验”,《绿叶》,第11期何慧丽,2009,“小农困境的突破和‘平湖经验’的机制创新”,《中国合作经济》,第10期何慧丽,2008,“乡级农民生产合作联社的使命及其可持续发展”,《调研世界》,第11期何慧丽,2008,“百年乡恋的历史背景与人生抉择”,《中国合作经济》,第10期何慧丽,2008,“我在兰考的乡村建设实验”,“李村老年人协会:农村社群文化行动的表达”,“人民艺术源于劳动实践”,载《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薛毅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何慧丽,2008,“农民合作社研究(下)——农民的经济合作与文化合作”,载《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报告》,朱启臻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何慧丽 温铁军,2008,“新农村建设在村庄层面上是农民全方位的合作”,《农村.农业农民》(B版),第1期温铁军 何慧丽 周立等, 2007,“健康农业 文明消费 公平贸易 城乡和谐——关于城乡互助合作社的对话与争锋”,《中国合作经济》,第10期He Huili, 2007,Experiments of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Lankao,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S何慧丽,2007,“农民合作统购的经验”,《贵州社会科学》,第6期何慧丽,2007,“农民合作的结构性力量之形成”,《学习与探索》,第3期何慧丽,2007,“农民合作统销与村庄经济人之间的冲突和调适”,《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何慧丽,2007,“美国合作社印象(上)”,《中国合作经济》,第3期何慧丽,2007,“美国合作社印象(下)”,《中国合作经济》,第4期何慧丽,2007, “探索‘文化本位’的新农村建设”,载《三农中国》,贺雪峰主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第2期王勇 何慧丽 姜柏林等,2006,“重塑农业合作社”,《中国供销商情》,第5期何慧丽,2006年,“兰考乡村纪事”,《决策》, 第5期何慧丽,2006,“通向农民合作的实践历程”,载《三农中国》,贺雪峰主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何慧丽 温铁军,2006,“着眼点在农民,着力点在村社——兰考新农村建设试验的具体经验”,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06,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何慧丽,2006,“农村社群文化组织的发育与新农村建设”,载《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瞿振元 李小云 王秀清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何慧丽,2005,“回归中国,回归农民——评《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温铁军著)”,《读书》,第5期何慧丽,2005,“新乡村建设试验在兰考”,《开放时代》,第6期何慧丽,2005,“唱响新乡村”,载《三农中国》,贺雪峰主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期何慧丽,2004,“印度卡邦的乡村建设——知识分子对改善乡村状况的作用”,载《三农中国》,贺雪峰主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第2期张兴杰主编 何慧丽副主编,2004,《现代社会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何慧丽,2003,“政府作为经济主体”,载《视界》,李陀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2辑何慧丽,2003,“另类的声音,另类的路——评《新乡土中国》(贺雪峰著)”,《读书》,第8期何慧丽,2003,“尴尬的农业现代化”,《中国改革》(农村版), 第6期何慧丽,2003,“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小城镇建设》,第3期何慧丽,2003,“农民增收的两大制约因素”,载《三农中国》,贺雪峰主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期何慧丽,2001,“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弊端——对法国有关政策的思考”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何慧丽,2001, “当前我国的‘人口倒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何慧丽,2000,“关于农民现代特质的探讨”,《小城镇建设》 ,第3期何慧丽,2000,“是农村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何慧丽,1999,“教与学:合作式互动关系”,《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对何慧丽的采访(期刊部分):贾丽君,2008,“何慧丽——行动中的研究者”,《中国合作经济》,第9期石破,2008,“何慧丽:走‘野路子’的乡建派”,《南风窗》,第8期此文同时载在《决策探索》(上半月)杂志(2008年17期)曹晖,2009,“农民合作党政必须主导——何慧丽访谈录”,《中国老区建设》,第9期。玛雅,2007,“探索‘文化本位’的新农村建设——访社会学者何慧丽”《决策与信息(上半月)》, 第9期 ,此文被收录在《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一书黎光寿,2006,“‘教授卖大米’的城乡互助理想——中国农大副教授何慧丽的乡土实践,《新华社每日电讯》,4月29日,此文同时载于同年《农村经济与科技》 第8期贺海峰,2005, “何慧丽和兰考乡村建设实验”,《决策》,第11期

358 评论

娜娜nancy

查看文章 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2007年07月28日 星期六 03:51 PM选自《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在诗人杜甫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收到了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 杜甫的《月夜》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 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 的形象(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再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忧端齐终南,洞不可 掇。”把无形无象心理之“忧”,进行感情物化,说自己的忧愁堆积如同终南山一样高,像无边的茫茫大水那样无法收拾,化虚为实。“写一代之事”的巨构《北 征》:“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这里,诗人没有写战乱带来的灾难,没有写自己的深悲,只写爱子的 饥色,写他们啼哭、垢腻等战乱的灾难,诗人内心的悲痛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两句诗将截然不同的两个画面 摆到一块,不仅互相映衬顿增魅力,而且从字面上呈现出第三个画面的意义:朱门内外仅一墙之隔,却是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这里,形象 的直接性提供了联想的线索,发人深思:荒野上那冻死的穷人的骸骨,是“朱门”敲骨吸髓的剥削所致;朱门的酒池肉林,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所造成 的。这些情理,在作品里并没有从字面上说出来,但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审美感受去补充和丰富诗的想象,就深刻地感受到了。杜集中这类剔骨析肌地洞穿社 会病根的诗句还有:“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仓耳》);“甲第纷纷厌梁肉”(《壮游》);“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丽人 行》);“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见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这不是诗人对现实简单的感受和反应,而是诗人取境的审美把握中感情浓缩的表现,是融合真、善的审美评价。可见对社会的本质揭示得越深刻,概括的程度越高,作品的境界越高、大、深,其美学价值也就越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杜甫的名诗《春望》,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自成意境。诗中写景、抒情结合得很完美,真 正是情景交融。但是,诗里出现的不只是情和景,而且还有事和人。写景、状物、叙事、绘人,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天地,恰好完美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 在这由景、物、事、人等结合而成的“境”,和诗人所要表达之“意”,完美地融为浑然整体。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有限之 境,无穷之意,完美结合,融合无垠,这就成了意境。前人曾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举出的典型例证就是这首《春望》。“‘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山河在”……则时可知矣〕见司马光《续诗话》。”诗人的不尽之意,正是在这有限之境表现出来,意深藏在境中,使人思而后才能得之。 而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善于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一种独特的境界。我们仅以他的一首小诗为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二十八个字也有虚有实,以实带虚、以虚喻实创造意境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四载(公元775年)游览安徽泾县桃花潭后临别赠友之作。当诗人登舟欲行 之际,“忽闻岸上踏歌声”。妙就妙在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以歌声代人,以虚寓实,而虚实相生。诗人轻舟待发,而送行者踏歌相送(一边唱,一边用脚顿地打拍 子),“忽闻”表明这踏歌相送对诗人来说实出意外,而就诗来说,也是绝巧的意外之笔,使诗承首句铺叙之后陡起一笔。不仅使此景、此歌、此情犹如耳目,其人 物情状呼之欲出,丰富了诗境的视听(时空)感,并显出情感心曲的回流。没有以虚寓实是难以臻此妙境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非一般浅潭小流可比,然而,千尺之深的潭水比起汪伦那种诚挚、朴素之情 来,是远远“不及”的,而汪伦所“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诗人留下了大片空白(虚),任人情思去度量,去驰骋。汪伦情意之深,豁然于人眼目之中,让人回味良 久。后二句这种触物感兴、即兴象征以丰富诗的意蕴境界之法看似平易,道的眼前景,写的意中情,然而却是非扛鼎之笔所难以道出。李白诗之不同凡响,就在于他 那“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妙境只在一转换间〕见沈德潜《唐诗别裁》,而“不及”二字是其关键。这种托物即兴,以物象征,化抽象的情谊(虚)为具象的形象(实),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这一“转换”使诗别开生面,空灵有趣,余味涵包,新颖警人。 全诗仅二十八字,却首以“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再以“不及” 为另一波折,李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到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使诗的画面有动有静,跳跃转换,灵动自然;情感曲线有起有伏, 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转换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通过上述诗篇的分析,可以看到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紧密。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境生于象外〕见《董氏式陵·集记》”,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像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144 评论

相关问答

  • 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兰慧

    查看文章 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2007年07月28日 星期六 03:51 PM选自《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

    felicity03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1964-197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本科学习。1970-1978年在广东韶关地委办公室任秘书,其间曾在厂矿与农村基层工作。1978年10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

    无锡白香香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6
  • 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部

    ◆出版社主要负责人(2010年)社 长:王明舟党委书记:金娟萍总 编 辑:张黎明副 社 长:孙晔、李东、张涛副总编辑:杨立范、李东(兼)、张凤珠党委副书记:刘乐

    静静19811215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7
  •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身边存在“以耻为荣”的现象有: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奢侈消费荣耻不分。 例子一:  4月1日中午12时,位于北京市北四环边上的某海鲜酒楼已人满为患。领

    独步幽森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7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编辑

    这个出版社的昆虫记里的记录前后冲突,不知道是原著写错还是编辑不走心,别的我不知道。

    风舞飞雁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