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40

lincolnsuper
首页 > 论文问答 >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要求高吗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咔嚓咔嚓咔嚓啦

已采纳
当然是有可能的,如果是一些沿海地区在经历了地震之后,那么就可能会引发海底的压力比较大,就会导致海啸。
154 评论

请别叫我龙爷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科技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在国外高水平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确实,境外许多期刊专业水平起点高,对稿件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和要求,与国内刊物相比有更多读者。因此,在这些刊物上投稿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或成果,扩大学术影响。然而,许多论文作者尤其是首次投稿的作者在论文的投稿和写作中由于不太了解国外期刊的操作方法和论文写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稿件常常被退回。笔者根据作者关心的问题收集了一些编辑和高产作者发表的文章,他们的经验和建议十分有助于论文作者。由于每个刊物都有自己的运作方式和要求,所以本文不可能提了一个向所有期刊投稿的“最佳”方法,只是归纳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期望能对论文投稿作者与写作有所帮助。 1、了解认识专业期刊 高水平的专业期刊一般通过所刊登的论文反映其所涉及专业的最新进展、前沿动态,与科技的最新发展保持同步,即论文代表着其刊物的质量和地位。例如: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学会,每年由该学会举办或合办的会议超过150个;此外,还出版120多种同行评审的期刊。该学会的宗旨之一是,促进电气、电子、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他们试图让学会的会员和非会员通过举办的会议和出版的刊物了解电气、电子及相关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由这一点可以看了,打算向IEEE的刊物投稿的作者,在论文内容上应起码做到有创新有意义,是前沿的,读者感兴趣的。因此,投稿前十分有必要了解刊物的水平、方针、宗旨。 2、选择投稿的期刊 有经验的作者都知道先选择要投稿的期刊,而后撰写论文,即先研究市场,再研制产品。了解某一刊物的水平及刊登稿件的专业范围可以向同事询问或直接阅读刊物,另外可以检索著名的文摘索引,如EI(Engineering Index,美国工程索引)、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等。高水平的刊物在这些文摘索引中都被收录。SCI还根据刊物在一段时间内的被引用率的高低确定了反映刊物水平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查阅刊物的影响因子,也可得知它在同类刊物中的水平。 3、认真阅读“投稿须知” 选择好投稿的刊物后,要认真阅读“投稿须知”,它是了解某一刊物的最重要的信息,所有的编辑都一再强调这一点;而且,这一步骤一定要在撰写论文之前进行。“投稿须知”一般在刊物的封里、封底或刊物的网址上。需要从中了解的内容主要有:刊物的宗旨、刊物稿件的专业范围、刊物的读者、编辑方针、稿件的接收标准、文稿的格式要求、稿件的长度、稿件的语言、参考文献、注释、插图/图表、正文是否需要隔行打印(给编辑留出修改的地方)……。如果作者的文稿被一个刊物退稿,打算改投另一刊物,也需要根据那个刊物的“投稿须知”“裁剪文稿”后再寄出。 4、了解同行评审期刊对稿件的要求 同行评审是国外高水平期刊对来稿评审普遍采取的方式。具体做法是:作者将文稿寄交编辑部并经初审合格后,为了审查论文的质量送交有关专家审阅,即同行(peers)。专家对该刊物一般十分了解而且有相当高的专业背景和造诣,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不一定是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有投稿的经历或本身是高产作者。由于具体刊物的做法不同,专家的姓名可能向论文作者公开或者匿名。同样,作者的姓名也可能向专家公开或匿名,力求公正、公平。同一篇稿件同时送给若干个专家审阅,专家的数量或多或少,一般三四个。他们仔细审阅稿件并将评语反馈给编辑部或作者本人。需要指出的是:专家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如果作者与他们的意见不一致,可以进行解释或辩解,不要轻易顺从或放弃。同行评审的主要目的是对稿件的质量进行控制,确保提交的论文是可读的、可信的和有意义的。这正是为什么一般都认为现刊载文经过同行评审其学术水平高于会议文献等其他文献类型的原因所在。 由于每个刊物的不同,同行评审的内容不一,下面是美国《地球物理工矿企业勘探》(Geophysical Prospecting)和《构造物理》(Tectonophysics)两种期刊评审的内容归纳:文章是否符合标准吗?有广泛的国际意义吗?重要吗?文章内容新颖吗?技术水平达到本刊的标准吗?方法及数学方面的质量如何?文章的题目清楚吗?文章组织适当吗?简明吗?正文中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列举了吗?所有列举的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参考了吗?文章的长短合适吗?文稿需要作大的语言修改吗?所有的表格和插图合适吗?有必要吗?摘要的信息性强吗?关键词恰当和全面吗……。最后专家除了对文稿打分外,还要写一个评语,对题目、摘要、前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果、结论、参考文献、语言水平以及插图等逐一评论。编辑部将参考他们的意见决定稿件修改后刊登还是退稿。根据上面的介绍,笔者建议:欲向同行评审期刊投稿的作者,可参照上述评审内容在投稿前与自己的稿件进行自评或请同事评审,以增加稿件录用的可能性。 5、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 一位编辑说:编辑总是珍惜自己的版面,而读者珍惜自己的时间。科技论文应该简练、清晰明确,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和复杂的句子。 题目 应该简洁明确,紧扣论文主题,能够吸引读者,题目长短一般限一行之内。 摘要 摘要是用一些词描述研究成果。因此,对摘要的要求是简练、清楚和准确。摘要的写作一般采用结构式摘要(Structured abstracts):简要介绍研究课题背景、研究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文主题、最终结果、结论和建议。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是因为它能够充分地反映论文内容。注意刊物对摘要字数的要求,一般在150-300字之间。文摘的写作应该先于正文,正文完成后再回过来看看文摘,根据文摘衡量正文,看是否清楚简练,把啰嗦的、不相关的内容去掉。 关键词 有时称为索引词(index terms)或叙词(descriptors)。关键词的用途主要是论文的计算机检索。关键词可以取自于论文题目、摘要或某一学科的规范化词表。应该选择最能代表论文主题的、重要的词。关键词通常位于摘要的下方。 论文正文 正文详细论述研究课题所涉及的理论、使用的设备或仪器、实验的步骤或程序、实验的结果、数据和观察结果,针对实验结果讨论意义所在、重要性、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或价值。 结论 得出的结论要基于研究结果,结论要与提出的命题相符合(不相符合是常见错误之一)。结论中也可以包括在此基础上能够展开的相关研究和建议。 插图和表格 插图和表格在科技文献中起的作用很大,因为它能够简单而清楚地说明一个复杂的问题。插图的位置要看具体期刊的要求。一般可以放在文中提及的地方,也可以放在论文的末尾。插图要清晰且易读,避免在插图中出现许多文字说明(应该放在图例中)。不要把图形和图例做的太小。 6、其他注意事项和技巧 (1)所使用的符号和格式应该前后一致。 (2)语言一致,注意使用英美语言的一致性。 (3)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要给予解释。 (4)在正文中提倡使用标题、副标题:这样能够突出重点,并能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内容提示,使文章更易读。有些编辑建议每隔六个段落加一个标题。 (5)不要将同一篇稿件同时投给若干个期刊,每一个期刊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格式要求。要根据刊物的要求撰写论文。一稿多投只会增加退稿的可能性。 7、向编辑部投稿的方法 从“投稿须知”上了解投稿的方式,邮递、传真、电子函件以及稿件的份数,邮寄地址。

167 评论

李出于蓝

这是我班主任高考前给我资料~本人是读地理的刚高考完~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140 评论

摇滚小青蛙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26、典型的季节现象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①雨带的移动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29、温室效应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30、绿化的环境效益: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第四单元 水环境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

329 评论

苏州齐惠壮士

专家说不太有可能,本次的地震等级特别低,从理论上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引起海啸,引起的海浪范围也有限。

343 评论

黄小仙128

惠州惠东海域突发1级地震,低级地震不可能会引发,广东地区的相关专家表示称此次地震不会引发海啸,一般情况下,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会导致地表破裂对海水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引起海啸,此次在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发生的1级地震,初步判断引起此次地震的原因是发生在海域,对于陆地的影响比较小,预计近期不大可能会发生五级以上的地震,此次震源比较广,周边深圳,东莞,珠海但人们都感觉到了地震时的震感,虽然说在这之后还发生过几次余震,但是余震的最大等级仅为7级。此次发生地震的地区恰好位于“潮州—汕尾”断裂带的海域延伸段,从而极其容易发生地震,此次发生地震的位置,恰好与。当年的红海湾发生的地震处于同一断裂带上,所以在这周边生活的人们,一定要注意预防地震,一定要及时的关注地震发布消息,避免因为地震来临造成的人员伤亡,此次地震也不会引发海啸,因为此次地震引发海啸的条件并不能够满足,所以在周边生活的人群可以放心,虽然说此次地震不会引发海啸,但不能够保证在未来的日子中,这条断裂带究竟能够如何发展,下一回地震究竟地震等级能够达到多少,是否能够引发海啸,这些都是未知的。海啸的发生除了与地震等级有关,还与海水深度断层错动情况也有关系,虽然说1级的地震不会引发海啸的可能,但是但从长远来说,南海附近的岛屿依然会存在出现海啸的可能,地震的破坏程度深度远远超乎于我们的想象,对于因为地震而造成的地质破坏也是难以修复的,所以我们应该保护自然,避免发生这些自然灾害。

280 评论

jessica8918

其实你不用这样,你去买一本高考复习用书,上面一般有几个重要的表和图,你吧他们背会了就能及格,如果你要考好,你就要把那本书吃透,没个章节都认真的做,放心你们老师会给你们买的。我很喜欢地理,只要你吧一本复习资料认真做完,在认真听老师说90分没有问题。高中地理知识点重点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人类知识的宇宙 (一)人类观测到的宇宙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日心说”、星系、光年 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由各种物质组成,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系统天体概念: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 形成: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成层次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恒星世界 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河外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日地距离:496亿千米 地球的普通性:(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运动特征介于九大行星之间 地球的特殊性:拥有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物 地球上拥有 生命的条件 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地球自身 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宜→适宜的温度(地球表面 平均温度为15℃)体积质量适中→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大洋形成、孕育生命 二、太阳、月球与地球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概况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氢、氦表面温度6000K 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反应式 4H 高温高压 He+能量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向地球输送能量,维持地表温度 ②促进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③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活、生产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概念:太阳表面大气的变化主要类型黑子(强弱标志)耀斑(最激烈显示) 平均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 地球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 (三)月相及其变化 月相概念: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 成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能反射太阳光 ②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意义:计量时间的尺度。农历月: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星期:以半月望两弦四相为单元 三、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 卫星探测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原苏联 成果:发现磁层和宇宙射线,测量许多行星表面的理化性质 载人航天探测 意义: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影响和改善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二)开发宇宙 空间资源特点: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开发利用:收集有关地球的各种信息,在卫星上进行科学实验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月岩中含有丰富的矿产和地球上没有的能源 3 He (三)保护宇宙环境 空间垃圾 的来源 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意外或有意义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飞船舱的垃圾 空间垃圾产生的危害:造成航天器损坏 措施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其他轨道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四、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活动 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自西向东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观察: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观察:顺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恒星日:真正周期(地球自转360°)时间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地球自转360°59′)时间24小时, 通常所说的一天 速度角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角度规律两极点为O 其他各地相同,即15°/小时或1°/4分钟线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纬线弧长规律两极点为O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 (二)地球的公转 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自西向东 轨道概念:地球公转的路线又称黄道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 影响:太阳位于其中焦点之一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 周期恒星年概念:地球公转一周360°的周期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概念: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速度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线速度:平均30km/秒,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自转→赤道平面 公转→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归线之间的周年变化→回归年 五、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昼夜交替 昼夜的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面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晨线昏线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晨昏线上等于0° 意义: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15°/小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特别的计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半区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转偏向力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应用: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沉积左岸(北岸),冲刷右岸(南岸) 六、地球运动的地球意义(二) (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地表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高度为90° 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周期:1回归年,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影响:使地表获得的辐射能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秋分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 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秋分—次年春分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 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递减 随季节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太阳高度最 大为90度,每年直射两次。 (四)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我国传统:以四立为四季起点西方: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起点 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月 意义:对生产、生活、有指示、预告作用 五带的划分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 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 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 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气压低,空气密度小 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消弱作用 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CO 2 吸收红外线O 3 吸收紫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易被散射 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效应 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意义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二)全球热量平衡 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相等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燃烧、毁林)→热量失衡→全球变暖 三、大气的运动 (一)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二)原因: 根本原因: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大气运动的方式: 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风 (四)运动基本类型 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 概念: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原因: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城市风:市区上空流向郊区,郊区近地面流向市区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 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等压线由 高压指向低压 近地面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 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概念: 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①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水热交换②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③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二)三圈环流 组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表现:在近地表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规律:1月:向南移 7月:向北移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北半球气压 呈块状分布1月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7月 亚洲低压 夏成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四)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南亚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主要原因)及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 风向: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水平范围,几百米到几千米 分类冷锋快行冷锋:狂风暴雨、大风沙暴 慢行冷锋: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使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过境后) 暖锋:可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使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准静止锋: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如江淮准静止锋) (二)气旋和反气旋系统 气旋:①气压状况:低气压 ②中心气流:上升③水平气流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反气旋:①气压状况:高气压 ②中心气流:下沉③水平气流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气候 概念: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气候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垫面状况: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③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调整全球热量和水量的分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④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改变大气成分, 导致气候变化 CO 2 →温室气体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性气体→酸雨 (二)气候类型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不同纬度地带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一纬度地带海陆分布不同地势高低不同洋流影响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与30°之间:常年干旱少雨大陆西岸亚热带:冬雨夏干 温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大陆东岸亚热带 温带 季风影响,夏雨为主大陆内部 降水较少两极地区 以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历史时期:经历过四次温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纪以来: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与其他自然资源相同的特点为人类活动供原料、能源 开发需依靠技术资金的投入 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 ①普遍存在性 ②具有数值特征 ③较大的变率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不同温度带积温不同,耕作制度、作物种类不同干湿状况不同,植被、农业类型不同 气候资源与建筑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风与城市规划:居民区处在盛行风向上风向,工业 区处在下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设计、航空机场的布局 气候资源的旅游价值:哈尔滨→冰雕,松花江沿岸—雾淞 八、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一)气象灾害概念: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二)台风 成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形成的强 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分布:亚洲东部沿海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成灾原因: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减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三)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分布:全球范围内程度不同,亚洲洪水发生最多 防御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水库、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洪水警报系统等。 (四)干旱 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五)寒潮: 我国冬半年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及大雪、冻雨危害。 第三单元 海洋环境 一、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热量收支:收入:太阳辐射 支出:蒸发表层水温的分布: (1)空间分布:水平分布:纬度低水温度,高纬海区水温低 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保持低温状态 (2)时间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二)海水的盐度 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平均盐度:5% 分布规律:全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递减局部海区:最高:红海1%,最低:波罗的海不超1% 影响因素:气候:蒸发量>降水量 盐度高。洋流:暖流经过海区 盐度高(同一纬度) 径流:有无淡水注入,有淡水汇入海区盐变低 二、海水的运动 (一)运动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二)洋流 定义:海洋中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类型:(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性质):寒流、暖流 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大洋环流(只存在北半球—逆时针)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4)南纬40°附近海区西风漂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 (2)对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 (3)对海洋污染:利污染物扩散,使污染范围扩大 (4)对航海事业影响 三、海洋开发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资源主要类型: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河能源 海洋渔业生产: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营养盐类丰富),世界主要渔场 海洋油气开发:海上钻井平台 (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海洋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海洋环境复杂性、特殊性。 海洋空间利用:交通运输、生产空间、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及港口。 (三)中国海洋资源 中国的海域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海洋资源丰富 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舟山渔场—最大渔场 海洋水产:鱼、虾、海带 海盐和海底石油,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长芦盐场为最大盐场 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一)主要的海洋问题 海洋污染 海洋生态破坏 石油污染 (二)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权益:沿海国12海里领海权,外延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岩浆 上升冷却 岩浆岩 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垂熔 岩浆 物质循环对地表影响:与地表岩石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发育密切相关 二、陆地环境组成—地貌 (一)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内力作用为主 (二)板块运动与板块构造 板块运动水平运动(主)相撞、挤压→山脉张裂→裂谷、海洋 垂直运动(辅)→地表起伏、海陆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 海岭海沟 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板块构造与地貌 褶皱:背斜、向斜 断层→裂谷→陡崖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流水作用—沟谷、峡谷、瀑布 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三、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空间分布(1)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固态、冰川水 (2)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水资源循环周期:静态水、动态水源(开发利用重点) (二)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水体间相互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补给类型:湖泊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补给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水资源再生)、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 水循环意义:联系四大圈层、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促使水体更新 四、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植物指示作用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生物作用中主要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生物对大气成分改变 生物对陆地水体影响 生物对岩石作用,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五、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本质屈性:有肥力,能生长植物 土壤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中心环节 (二)土壤的形成 成土过程:原始土壤—有机质积累—养分富集 人类参与成土过程 六、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一)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整体性 (二)地域差异 地带性因素 (1)水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2)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七、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一)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有限性 潜力无限 分布有一定规律 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整体 (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和发展动力,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总量多,人均不足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修水库 (2)水能的开发 土地资源分布及作用 矿产资源 特点及分布 (四)地质灾害及防御 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火山喷发 (3)滑坡和泥石流; 地质灾害的防御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第五单元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 (一)地球 形状:两极略扁不规则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二)地球仪 纬线:特点:形状都是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划分:0°(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高、中、低纬分界:30°、60° 南北极点90°回归线23°20′ 极圈66°34′ 经线:特点:形状都是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划分:本初子午线(0°经线)—东西线分界线 180°东西经分界(以东为西经)东西半球分界:20°W、160°E 20°W-160°E为东半球 160°E-20°W为西半球 二、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表示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3)大小比较及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关系 方向 (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 (3)经纬网 图例和注记 (二)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2)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地形刻面图的判读

134 评论

相关问答

  •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要求高吗

    其实你不用这样,你去买一本高考复习用书,上面一般有几个重要的表和图,你吧他们背会了就能及格,如果你要考好,你就要把那本书吃透,没个章节都认真的做,放心你们老师会

    PaperwizPx 6人参与回答 2024-05-10
  •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要求

    楼上不要这样网上找些资料了事撒 从地质学角度,四川不属于地震多发带,但是并不是不在地震带就不会发生地震,地层就好好一块快木板叠加在一起,互相之间难免有挤压

    来福胶泥MAY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9
  •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要求多少

    频繁,因为处于板块交界处。据统计,近十年来,新疆发生大大小小地震接近百余次

    右耳在聽歌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8
  •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

    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发展不同的建筑物抗震技术,细化建筑工程抗震标准。同样能量的地震,在地质条件不同、建筑规划习惯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是很不一样的,这里面大有研究可

    高小果3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9
  •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要求多少字

    因为新疆有五大地震带,由北向南分别是阿尔泰地震带、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西昆仑山地震带和阿尔金山地震带。所以新疆地处内陆地震多发。 新疆五大地震带示意图:

    吾ci吾ci5757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