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86

红色高跟鞋H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编辑出版史课后答案高一语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粉色小恶魔yiyi

已采纳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B.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C.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班驳陆离吧。 D.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毕生辉。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以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治理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们对此人不了解,但我们对他的底细一目了然。 B.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我们学习党的有关文件,使大家明确党的农业政策,做到胸有成竹。 C.我们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天上翻云覆雨,让自然听我们使唤。 D.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走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今年1月4日,武汉广场黄金柜台发生一起震撼人心的持枪抢劫案。 B.老王总是心直口快,党同伐异,对有缺点的同志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 C.对于帝国主义日益加紧的经济、文化侵略,清政府不但未加抵抗,反而开门揖盗。 D.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场上真个有如坐春风之感。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 B.他对班上的事是无所不为,大家都认为他是好班长。 C.古往今来,像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真是汗牛充栋。 D.传统文化并非明日黄花,而是与今天和未来息息相关的。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决不能因某一事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就此满足。 B.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C.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掉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D,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骛。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B.对于学到的原理,他都要拿实物来做试验,求得彻底了解,决不囫囵吞枣,马虎了事。 C.谁也不曾注意到,巧夺天工的石林,原来是风沙为害的罪恶见证。 D.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某市原副市长许运鸿家教不严,其妻儿收受贿赂80多万元。有人认为,许运鸿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罪不容诛。 B.在很短的时间内,张明老师就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 C.法国大昆虫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D.五一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新区大道上人流如潮,接踵而至,形成一道假日旅 游的亮丽风景线。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北京电视台的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编导很有水平。 B.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C.金碧辉煌的落日映在空中,十分好看。 D.某省一农科院副院长,擅拨国际长途,报销话费22万元,这真是匪夷所思之举。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学校经过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改弦更张了。 B.《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日前制片主任在记者招待 会上亲自证实了这一说法。 C.就在公安部门紧锣密鼓准备端掉“红桃帮”这个流氓团伙时,那帮家伙仍为虎作 伥,毫不收敛,在他们的罪行簿上又添新恶。 D.在当今改革大潮中,有一些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潮流。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全球经济增长一再走低,如何未雨绸缪, 应有自己的前瞻和筹划。 B.我班班长李玲同学,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乐于助人,她做的好事真是擢发难数。 C.在严打斗争中,公安干警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的枪战,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D.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 扑朔迷离的。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神话是世代相承的口头文学,其中不少创作于有史料记载以前。 B.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 C.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么,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D.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男足出线,今年真可谓是多事之秋。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洛阳一场大火,309个生灵涂炭,这一灾难震惊四方。 B.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C.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年才回到家乡,享受天伦之乐。 D.蚯蚓断成两截,就成了两个生命,从此南辕北辙,各奔东西。 17.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一到长沙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大熊猫“公主”受宠若惊,居然一晚上都躲在树上,怎么都不肯下来。 B.在动物园举办的动物认养活动中,许多人提出的问题让饲养员啼笑皆非,难以回答。 C.家访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家长的无为而治,孩子才会无所顾忌,并由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D.对于“和平号”的坠落,美国人应该高兴,因为强大的对手偃旗息鼓了,他们可以放下多年压在心头的石头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鹿为马,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 B. 煤窑发生瓦斯爆炸,少数不法之徒不事救援,却趁火打劫,火中取栗,大发灾难 之财。 C.这个人最爱听评书了,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D.中国足球队在亚洲区十强赛中终于圆了走向世界之梦,但在世界杯小组赛中却表现欠佳,铩羽而归,令国人大失所望。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B.某些人以“祸起萧墙”来解释巴尔干地区危机的本源,显然是不公允的。 C.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D.坚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反对本位主义,警惕和防止出现以邻为壑的倾向。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里的防汛抗洪斗争,如果没有党的领导,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堪设想的。 B.不管是谁说的,我们必须查它个山穷水尽才是。 C.他在填报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时,又想报北大,又想报南大,总是见异思迁。 D.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第三局破釜沉舟,调上全部精锐人马,拼力反击,终于反败为胜。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C A.如果他自己都没有搞好学习的愿望,即使请专家来辅导,也将力不从心。 B.这部小说的构思既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可厚非。 C.刚才放的那些歌都不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D.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立相助。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集合哨已经响了,他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 B.仔细分析一下他的“宏论”,其实多是无稽之谈,其目的是挑起别人的矛盾。 C.他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别人的建议或劝告,他一概置之度外。 D.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在哲学上造诣很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 B.老人还是这么个倔脾气,对任何事情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善罢甘休。 C.经过她耐心的解释,我心头的疑虑就成了过眼云烟。 D.他虽然腰缠万贯,但终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身无长物。 2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她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日耳闻目睹,多方接触,所以她爱好音乐。 B.这套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各门科学,真是洋洋大观、应有尽有。 C.升到中学,就应该遵守中学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中学的课程,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 D.我国国人---特别是农民,绿色意识怕是还停留在中古世纪---这并非耸人听闻之 论。 2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B.如果我们抱残守缺,在创作上不能积极创新,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将把童话弃如敝屣。 C.他在敌人的监狱里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D.七真祠里供着七尊像,有坐着的,站着的,有的仰天大笑,有的怒目而视,每一尊都惟妙惟肖。 2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其中所收藏的埃及、希腊、罗马古文物不可胜数,所收藏的名画只有巴黎的罗浮宫可与分庭抗礼。 B.到了我从燕京大学毕业回来,因为受着捐款繁重的影响,早已穷得不亦乐乎。 C.和人谈话未必真拘束,但如同生人,大人先生等等,正襟危坐地谈起来,却真不能说是乐事。 D.这部长篇小说确实来得不易,作者披肝沥胆,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写成。 2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没有来得及按照总理的指示加工这个戏。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于总理的委托。 B.这个政府(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一心一意地打了十年的内战,将刀锋向着同胞,置一切国防事业于不顾。 C.战士们正趴在堑壕沿儿上,紧握上着明晃晃的剌刀的枪支,虎视眈眈地望着北营。 D.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发扬光大“五讲四美”活动的成果。 2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青年穿戴倒也朴素大方,可是脸上却架着一副没有撕掉商标的蛤蟆眼镜,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B.李自成不是刚愎自用的人,他对明室的待遇也宽宏大度,绝不斤斤计较。 C.鲁迅先生对于友人,尤其对于青年,爱护无所不至,不但尽心竭力,还常主动帮忙。 D.它既要字斟句酌,语意明确,也要铿锵悦耳,引人入胜。这就是说,广播的话,可也是很好的散文。 2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约旦国王侯赛因生前曾多次在为化解战争危机的谈判中,晓之以理,折冲樽俎,维护了中东地区的和平。 B.侯老很动感情的说:“搞旅游,建宾馆,无可厚非;但绝不能焚琴煮鹤,任意破坏植被,水源和野外文物。” C.刚一起跑,高三(I)班的夏曦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D.评论家也必须深入生活,否则,评论中隔靴搔痒的现象就难免要出现。 3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诤友”之间,无论见地如何,都能披肝沥胆、以诚相见。 B .珠宝专卖店的柜台里,各种式样的名贵宝石俯抬皆是,吸引了许多顾客。 C.各种形式的周刊、杂志、分类细密的专业报刊不断出现,真有风起云涌之势。 D .诗歌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的伴奏,更是洋洋大观了。 答案1.A 2.B 3.D 4.B 5.A 6.选D。A项“一目了然”是“一眼就可看清楚”,应改为“了如指掌”。B项“胸有成竹”是“做事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从句意看,应该改为“心中有数”。C项“翻云覆雨”是“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与句意不合。 7.选C。A项“震撼人心”是“使人受到很大的震动或教育”属褒义词,应改为“骇人听闻”。B项“党同伐异”是“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已经不同就加以攻击”。D项“如坐春风”是指受到教育和感化,不是迎着春风的意思。 8.选D。A项“莫衷一是”是大家看法不一样,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B项“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C项“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很多。D项“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 9.选A。B项“抛砖引玉”常用作谦词,只能对己。C项“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D项“趋之若骛”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多含贬义。 10.选B。A项“不情之请”是一个自谦之词。C项“巧夺天工”指人工胜过自然,而“石林”本身就是自然。D项“师心自用”是只凭主观,自以为是,是贬义词。 11.选C。A“罪不容诛”意义用反。B“侧目而视”是指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敬畏的神态,用在B句中显然不当,应改成“刮目相看”。C“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它符合C句的语言环境。D“接踵而至”指一个接一个地到来,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12.选D。A项“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或描绘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真。B项“循序渐进”指依照一定的顺序逐渐地前进,或顺着一定的步骤逐步提高。C项“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或陈设等装饰异常华丽精致。 13.选B。A项“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和变更方法。C项“为虎作伥”比喻给坏人当帮凶,帮助干坏事。D项“胸无城府”多比喻襟怀坦白,没有什么隐藏。应改为“胸无点墨”。 14.选A。B擢发难数:比喻罪行极多,无法计算,贬义。C暴虎冯河:比喻冒险蛮干,有勇无谋。D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15.选B。A句“世代相承”应改为“世代相传”;C句“不可开交”是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D句“多事之秋”是指事故、事变,造成一种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16.选C。A项“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像陷在泥里掉在火里那样痛苦。B项“三人成虎”比喻谣言传播多了,就会使人信以为真。D项“南辕北辙”形容截然相反。 17.选A。“受宠若惊”形容受到过分的宠爱或赏识而感到意外的惊喜或不安。 18.选D。A项“指鹿为马”指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应改为“指桑骂槐”。B项“火中取栗”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当而一无所获。C项“出神入化”指达到十分高超神妙的境界,多用来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 19.选C。“威武不屈”形容在强暴的压力下不屈服,指一个人的坚贞刚强。不能由于与自然的斗争。 20.选D。 A项“不堪设想”是预料将来的结果很坏或是很危险。B项“山穷水尽”比喻陷入绝境。C项“见异思迁”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21.选 C。A项“力不从心”是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B项“无可厚非”是不必做过多的指责。D项“鼎立相助”由于称别人帮助自己。 22.选B。A项“七手八脚”形容一齐动手,人多手杂的样子。C项“置之度外”表示不把某事放在心上,其对象多事生死、安危、厉害关系等。应改为“置若罔闻”。D项“卓尔不群”指高高直立,超出一般,形容道德、学问的成就超乎寻常,与众不同。 23.选 B。A项“见仁见智”指很多人的观点。应改为“独树一帜”。C项“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D项“身无长物”与前面的“腰缠万贯”矛盾。 24.选D。A项“耳闻目睹”应为“耳濡目染”。B项“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的数量和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使人大开眼界。C项“名不虚传”是流传开来的名声不是假的。形容名实相符。 25.选B。A项“见微知著”是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发展的趋向和实质性的问题。C项“遍体鳞伤”与“浑身”重复。D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真。 26.选C。A项“分庭抗礼”比喻彼此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B项“不亦乐乎”指心里十分高兴。D项“披肝沥胆”比喻竭尽忠诚,开诚相见。 27.选B。A项“耿耿于怀”多含贬义。C项“虎视眈眈”含贬义。D项“发扬光大”不能带宾语。 28.选C。“无所不至”含贬义。 29.选C。“后起之秀”是后出现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30.选A。B项“俯抬皆是”形容为数很多而且很容易得到。C项“风起云涌”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D项“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314 评论

亿万资金

编辑出版是一门新闻、传播、图书馆、情报、中文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专业。其核心课程为:图书学、编辑学、出版学、中国编辑出版史、知识产权法、书业营销学、编辑实务、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与网络出版等。但各个高校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侧重点不同,主要分为“新闻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和“中文”三大方向设置课程。课程设置详见下表: 方向 院系 大学举例 代表性课程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浙江传媒学院河南大学 传播学原理、社会调查方法、政治学概论、新闻理论、中国新闻传播史、世界新闻传播史、新闻出版伦理与法规、媒介管理与经营等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信息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 武汉大学 、 北京印刷学院、南京大学 书业营销学、书业经济学、书业法律基础、专业英语、知识产权法、网络出版导论、数据库原理、印刷工艺学等 中文类 文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中国当代文学、马列文论、儿童文学概论、西方文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书法等 新闻传播学类编辑出版专业以新闻传播学为主干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意识,学会运用媒体,引导舆论;基于传媒的大背景下,突出出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此类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均拥有实力雄厚的新闻传播学院,并有多年的学术积淀和多位学科带头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编辑出版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当今信息时代做一个头脑灵敏、用信息翘起地球的儒商。此类编辑出版专业适应了当前出版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并借鉴了国外出版学的办学思路,具有专业化和信息化的特点。中文类编辑出版专业秉承了编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浩瀚的中国文化为依托,侧重编辑理论与实务。此类编辑出版专业与文化、文学联系紧密,研究的是出版的内容与技巧,先做一个儒家,再学做一个商人。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编辑学、出版与发行学的基本知识,受到编辑与出版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148 评论

嘻哈精神9999

高考说明要求掌握的病句类型有七类,现归纳如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一、语序不当语序不当主要有下列类型:1、名词附加语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2、动词的附加语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3、虚词的位置安排得不恰当;特别是“把”字短语位置不当。1) 名词附加语: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例: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教练。下面的句子里的附加语的次序是不符合一般习惯的。①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附近的”移到“许多”前面。)②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蕴藏着的”移到“无穷的”前面。)③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列宁过去所使用的”移到“各式各样”前。)④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把“一连串”移到“事情”前)⑤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泛”应移到“讨论”前,“地”改为“的 ”)⑥他把我们几个团的负责干部叫到一起。 (“几个”应放在“负责干部”前)下面句子里数量的表示法不妥。⑦工作者的多数是农村来打工的。(“多数”移到“工作者”之前,去掉“的”)⑧解放前,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中国农业人口是贫雇农。(“中国农业人口”移到“约有”之前,去掉“的”。)2)动词的附加语。多项状语次序不当。复杂状语排列大致为: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表时间或处所的;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表情态或程序的。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例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正确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的(情态)同他(对象)交谈。①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战。(“不禁”应移到“打”的前面。)②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移到“平等”的前面)。③这期研究班是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委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表示时间的介词结构“于今年5月底”应提到表示情态的状语“联合”前边。)3) 虚词的位置。副词和连词位置不恰当:①留在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一个一个甜蜜地睡在新钉起来的木版床上。(表范围的副词“都”应放到表数量的“一个一个”后。)②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应移到“趁现在”前。)③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断章取义,就变成只是文字要不得了)④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介词短语的位置不当:⑤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的架子上。(“把”字短语应紧挨动词中心语“缚”。)二、搭配不当搭配不当主要有下列类型: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①本世纪初,是我国实现进入WTO的目标。(“本世纪初是目标”是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进入WTO是我国本世纪初要实现的目标”。)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④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不是“生产”。)(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①他多么渴望一个学习机会呀!(“渴望”后缺少动词“有”。)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③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是“改正”。)(3)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①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做“广泛地交换了意见”。)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的地方。(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为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众”。或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②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应是“谁也想象得出”。)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场”。)三、成分残缺成分残缺主要有下列类型:缺少主语、缺少谓语、缺少宾语、缺少修饰成分。(1)缺少主语①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的主语是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②十月十四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抱着”的主语显然是蒙后的“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黑板报”,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③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使”的主语应是“学习”,由于有“通过”这个介词,使主语丧失了。)(2)缺少谓语①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到”在这里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度”。)②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在“建立”前少了个谓语“完成”。)(3)缺少宾语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时间”一词不能省。)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机械化”、“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4)缺少修饰成分① 要想作出杰出的成就,就必须付出劳动。(“劳动”前应加“艰苦”“辛勤”之类的修饰语,同时,前一分句又是“动宾不 当”。)

201 评论

吃货肥仔喵

1、对兴中会时期的革命报刊应如何评价? 答:有三大贡献:1、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议论上的准备。2、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作了初步批判,使一些原来支持保皇派的人转而支持革命派。3、宣传了资产阶级的论理道德观念,批判了“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也有三个缺点:1、缺乏统一指挥,各唱各的调。2、过分强调了汉满民族间的矛盾,不利于民族团结。3、宣传内容没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脱离了劳动群众。 2、答:1、根据是: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2、唐代具务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3、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何贡献? 答: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掀起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迫使光绪皇帝下诏书允许和鼓励民间办报。2、开政治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业和报人的社会地位,以后政治家办报成了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3、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4、陈独秀在编辑新青年的过程中有何贡献? 答:1、制定办刊的方针。2、提出了开展思想斗争的原则。3、组织写作者队伍。4、既当主编又当记者,勤奋写作。 5、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答:1、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创刊,当时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2、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成为《华北局机关报》。3、1949年3月15日移至北平出版。4、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一直至今天。 6、瞿秋白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贡献? 答:1、五四时期,他创办了《新社会》旬刊。2、1920年,以特派员的身份赴苏俄采访,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道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况,并写下《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报衙文学作品。3、1923年回国后,主编《向导》、《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4、1925年主编《热血日报》。5、1927年主编《布尔塞维克》周刊。6、1931年到1932年参加并指导中国新闻学研?炕岬幕疃�椭泄�笠硇挛偶钦吡�说某锉腹ぷ鳌?、1932年担任中国工农通讯社的领导工作。8、1934年担任《红色中华》报社长、编委。 7、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1、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2、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3、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4、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5、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8、廖承志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 答:1、1929年领导出版中国海员总会的《中国海员》合刊,创办《赤光》。2、1936年担任红中社外交编译工作。3、1937年创办《解放》周刊,并负责编辑《斗争》杂志。4、1941年4月在香港创办《华商报》。5、1946年7月至1949年3月任新华社社长。6、1947年7月在山西领导建立第三个“陕北新华广播电台”。7、还任过《解放日报》社长,8、1949年6月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 9、为什么说《共产党》月刊是我国的第一份无产阶级的刊物? 答:1、这里是与改组后的《新青年》比较而言的。2、区别在于改组后的《新青年》仍保持着过去的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合作的形式,并刊登他们的文章,以反映他们的思潮,登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苏俄革命和建设的文章还不占主要地位。3、《共产党》周刊专门并着重宣传共产党知识布尔什维克的建党经验及列宁的有关学说。4、编辑人员是由共产党发起组的成员担任。 10、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有四点: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他们的中文都很好,有的还能讲流利的奥、闽、沪等方言,有的能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风土人情都非常熟悉,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聘请中国人当主笔或编辑工作,按照中国读者的习惯的书册或直行排字,尽使报刊中国化,在宣传上大唱古俭经,标榜“替中国人讲话”,以搏得中国读者的好感。 ??1、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答: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所办报刊有:美国人鲍威尔父子的《密勒比评论报》、美查的《申报》等。)3、4、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12、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发行有何意义? 答: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是: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13、《时报》在报刊业务上做过哪些改革? 答:1、在报纸上首创“时评”专栏。2、首创报纸周刊。3、编排“务求醒目”4、首创一张报纸分为一版、二版、三版、四版两面印刷的这种形式。 14、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有无现实意义? 答:四项办报原则是:1、宗旨定而高。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二、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三、材料富而当。 15、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1、旧法律的废驰与新法律的保护。2、南方各省新政权支持的原因。3、民国以后成立的形形色色政党,一部分资本家纷纷办报来宣传自已,希图在新政权中捞到好处和借机发财。 1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展过哪些活动? 答:举办新闻班,聘请徐宝璜为教授主讲新闻学,聘请邵飘萍讲采访学,开始了大学新闻学教育,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会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份新闻学研究刊物《新闻周刊》,出版了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是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第一本新闻采访专著是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17、《新青年》是怎样的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1、《新青年》分为三人阶段来分析它:(1、1915年-1918年是急进的民主主义刊物。2、1918年-1921年是社会主义刊物。3、从1921年-1926年是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2、它的?��谌菔牵海?、提倡民主反对封建。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3、《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18、《每周评论》是怎样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每周评论》是报导和评论事实的刊物,它的宣传内容:1、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反映了世界革命交潮。2、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3、揭露和攻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4、报导了劳工生活,使人们了解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每周评论》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和《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准备方面起了极大作用。 19、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 答:1: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2、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3、副刊有了很大?、中国记者走向世界。5、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20、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答:六刊一报:《教育与职业》1922年、《生活》1926年、《大众生活》1935年、《生活星期刊》1936年、《抗战》三月刊上海、《全民抗战》三月刊重庆、《生活日报》1936年香港。邹韬奋永远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做人民的喉舌,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对读者来信十分重视,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他还教育编者要站得高看得远,交待要清楚,选择要精当,他在选择原稿时,一视同仁不搞照顾,对刊物的内容和格式坚持统一的观点,此外他的严肃的工作作风还表现在不许刊物上有错别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1、《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 答:1、坚持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相结合。2、有理有利有节有所为有所斥为。3、违检混检暴检。 22、反“客里空”是怎么回事? 答: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萧之翻译的苏联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向读者作了个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作者,在我们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设过程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325 评论

amy20060207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宁夏卷)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D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1、 D 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这句话可知,D 项应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内在原因的一项。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2、 C 解析: 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A项中“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表述有误,不是“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应为“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B项中“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表述有误,并不是他们“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而是“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D项中“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述有误,应该是 “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3、 B 解析:原文第二段说“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而B 项中却说“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夸大了它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乃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武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3分)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 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 期:约定时间 4、 C 解析:“济”是“救”的意思 ,“当济以威”应该理解为“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D )(3分)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5、 D 解析:运用排除法,“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是说韦丹不愿多花费国家钱财,精简机构,整顿吏治;“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是周墀对韦丹的高度评价和褒扬,不符合题目“使民安居(安定地居住、生活)”这个要求,故排除ABC三项。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3分)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有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6、 C 解析: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一月之内如数补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译文:(1) 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解析:(1)句中应准确翻译“复、 为为 、畀(给与)”几个关键词。(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译文:(2) 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解析:(2)句中应准确翻译“告、实、治状、明”等关键词语。(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连峰去天不盈尺, ______________。 飞湍瀑流争喧虺,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骄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老夫聊发少年狂,____________、右擎苍。锦帽貂裘,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答案:(1)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2)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3)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4)左牵黄 千骑卷平冈解析:默写没有难度,都是课本上要求识记的名句,关键是要写准确,不要出现错别字。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标号涂黑。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BC)(5分)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的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答: BC 解析:B项根据原文可知,强加因果关系,说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是由于他被高太尉陷害,原文中并没有这层意思;差拨对林冲辱骂和恐吓是因为“不见他把钱出来”。 C 项根据原文“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可知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不见他把钱出来”。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第一问: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第二问:①对比法。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解析:此题第一问很好答,第二问既要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还要结合原文举例简析。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答:第一问: 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第二问: 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解析:这两个问题不难,但回答要全面,不遗漏要点。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C)(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答:AC 解析:A项“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表述有误,根据原文中“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一句可知; C项“《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表述有误,原文说“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重点是称赞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没有《中学生》“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这层意思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答: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 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 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解析: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①②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分别概括出③④两点。第二问: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解析: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概括,如“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问话主要涉及了作文的用词、句式等方面,考查的是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的;“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问话主要涉及的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答: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解析:根据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结合 “亲似手足、鼓动、帮助”等关键词语概括出来。

256 评论

小花花cat

二十则古诗词,关于花的、草的、鱼的、鸟的。 一 丽影缤纷迎暖日 红妆窈窕绽芳丛 劝君惜取三春色 莫负东风万点红 二 过眼斑斓花弄影 彤彤开似锦霞迎 子规啼却心头血 片片红云动客情 三 独立西风宁自黄 孤标能傲九秋霜 非凡志酝非凡品 自在花开自在香 四 国色天香,幻化虚澄,饰缀锦川。 看黄英紫蕊,飞扬神采; 青烟翠雾,点染斑斓。 丽影娉婷,英姿窈窕, 宛似琼瑶宛似仙。 销魂处, 令百芳失色,艳却人寰。 东风不负朱颜。 怎笑我,多情亦枉然。 惜三春万茎,齐来笔底; 一时百种,难上毫端。 漫雅寻花,超凡览胜, 豪气徒生吟啸间。 何须叹, 且香游宇外,艳盖云天。 五 不爱繁华傲雪中 花光但媚素襟红 孤芳可剪隆冬色 敢对寒风一挺胸 六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七 感时花溅类泪,恨别鸟惊心。 八 桃花潭水深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十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十一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十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十三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十四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十五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十六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港口夕阳斜。 十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十八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十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十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磨痕。 我记得姜夔的两首咏梅花的词,特抄录下来,与大家共享 暗 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核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数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 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囡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沉鱼落雁鸟惊喧,闭月羞花花愁颤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红一处开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想如故。

34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编辑出版史课后答案高一语文

    二十则古诗词,关于花的、草的、鱼的、鸟的。 一 丽影缤纷迎暖日 红妆窈窕绽芳丛 劝君惜取三春色 莫负东风万点红 二 过眼斑斓花弄影 彤彤开似锦霞迎 子规啼却心头

    tarrinbiubiubiu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中国编辑出版史课后答案高一英语

    1、对兴中会时期的革命报刊应如何评价? 答:有三大贡献:1、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议论上的准备。2、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作了初步

    danyanpimmwo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中国编辑出版史课后答案高一政治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报告摘要:为了解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观,研究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及当事人参考,我们对女大学生就业观

    蓝色琴弦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中国编辑出版史课后答案

    二阶常微分方程 y''+p(x)y'+q(x)y=f(x)的解是这样构成的:(一) 若齐次y''+p(x)y'+q(x)y=0的特征方程有不相等的两个实根λ₁

    jingmaotong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题目及答案高中英语

    一、专业概述1、专业介绍: 编辑出版学是研究国内外出版业运行规律并指导出版实践发展的一门应用学科。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

    尝试新鲜 1人参与回答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