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0

神之雪1314
首页 > 论文问答 > 贵州仡佬族文化论文选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nshine哒哒哒

已采纳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压迫和剥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明末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
301 评论

加密算法

1982年3月至今,先后承担了“中国现代文学”、“贵州省情与民族政策”、“中国当代文学”、“大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有:在国家权威期刊《文学评论》发表《蹇先艾与乡土文学》,核心期刊<<贵州民族研究>>发表《仡佬族民间文学的区域性特征》,在其他省级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五师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副主编,参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参与周帆申报省长基金课题《少数民族美学研究》负责《仡佬族美学》部分。现为院级科研课题“仡佬族文化研究”,“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2000年4月被评为遵义师范专科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4月续评为遵义师范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十九。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刘 丽 女,汉族,1960年11月生,50岁,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76年12月入党,省委党校政治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拟任黑龙江科技学院工会主席、党委常委。

320 评论

杜拉拉candy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依语等多种语言。仡佬语国内认为属汉藏语系,国际上一般将其看做壮侗语族下的一独立语支——仡央语支,国外对壮侗语族是否属于汉藏语系,有许多不同看法。大体上看,仍然使用仡佬语的仡佬族已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贵州之平坝、安顺、普定、关岭、六枝、大方等县,广西,云南,越南等地也有点状分布。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若干土语。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别较大。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黔东北仡佬族也曾经有自己的语言,据明《思南府志》载,“居郡西北者,若务川、若沿河,号土人,曰土蛮,有土语”,又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苗叛时,惟沿边土蛮不从乱。土蛮者,号仡佬。” 可知今天沿河等地的“土家族”实为仡佬族。沿河务川思南等地的汉语方言中仍留有仡佬语的特征语法,比如“十几”,沿河话为“等十”或“头十”,个位在十位前面,与一部分仡佬语“数词11~19与量词组合时,个位数居前,量词居中,‘十’在后。如‘十三个’说成‘三个十’”形式相近,却不见于土家语等其他语言,当是仡佬语遗存,证明了《思南府志》民族记载的正确性。由于居住分散,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过去认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但是2008年底,贵州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九天大濮史录》一书,证明仡佬人有自己的文字——仡佬文。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谚语等,诗歌多为便于传唱的小调,分为三言、五言、七言等。仡佬族的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 贵州民院民族文化学院院长龙耀宏介绍说,仡佬族是中国西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5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这两个自治县的仡佬族已完全没有会讲仡佬族语言的人。据了解,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朝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族语言。仡佬族民族文化神奇而独特。歌谣,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学形式,举凡生产劳动、男女社交、迎宾送客、节日喜庆、新年禳灾、祭祖吊丧等等,都有专门的歌谣。这类歌谣大多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还有大量古歌、苦歌、打闹歌、情歌、山歌、劳动歌等类型诗歌。有关专家认为,维护世界语言文化的多样化对保证人类社会的人文生态系统健康、平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抢救仡佬族语言,弘扬仡佬族优秀传统文化。《九天大濮史录》一书的发现,充分证明了仡佬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不仅拥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而且是最早倡导“和合”理念的民族,也是朱砂、酒、茶、焰火、铜、铁等的发明者。贵州省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一本《九天大濮史录》,民间又称“九天书”,该书主要记述仡佬民族历史发展与文化特征,对研究仡佬民族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价值。 仡佬族地区除了古思州地区(务川沿河)在宋代时已有官办书院外,学校教育的兴起主要于明清时期。明清两代出于政治“教化”的目的,在仡佬族地区兴办儒学。因此,至明代后期,尤其是清代仡佬聚居的地方均有儒学、书院、社学、义学等。由于儒学在仡佬族地区的兴起。在明清两代仡佬族有了秀才、举人、进士、产生了较早的仡佬族的一批知识分子。著名的人物有明代的政治家申祐(1425—1449)清代的文学家周渔璜等。清末民初废除科举,推民国教育。仡佬族地区兴办一批初等新式学校。至1949年,道真、务川两县已有初级中学,各中心镇设有完全小学,农村私塾较普遍。但仡佬族儿童入学率低,成人文盲率高达98%以上。1950年以后,人民政府在仡佬族地区大力普及初等教育,以公办、民办、公助等方式广办学校,采取各种政策照顾仡佬族子弟入学。还在仡佬族聚居区建立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以招收仡佬族学生为主。到1994年,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共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7所,戴帽初中50所,农业职业中学4所,小学612所。幼儿园7所。 采砂炼汞,最早为仡佬族先民所为。在周朝时曾以丹砂作为向周王进贡的物品。仡佬族在开采朱砂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他们能根据矿脉的生成情况采用不同的掘井开采技术。开采工具有藤帽、皮帽、铁锤、尖钻、油灯、背篓等。 仡佬族较早就掌握了冶炼和锻造技术。仡佬族擅长冶炼铸造铜铁器。在古代墓葬中发掘出了很多铜发钗、铜釜、铜扣饰等。在史书上,有关仡佬族铜鼓和铜釜,也记载了很多。用青铜铸造的铜釜用于炊具,而铜鼓则是用来做乐器和礼器。用铁主要铸造农业生产用具及生活用具,如犁、刀、锄、铁锅等。 仡佬族民间较普遍的体育游戏有打篾鸡蛋、打花龙、打鸡毛球、赛马、跳筋舞、磨猫等。打篾鸡蛋,是用楠竹或金竹细篾编织成一个鸭蛋大的球,球内塞满稻草或碎布旧棉做成,在平坦地上划出分界线,参赛两队各自进入自己的半场。比赛开始,甲方用手把“蛋”拍击到乙方场地,乙方再打过来,或用脚踢过来。蛋被打出界外,或没有接住,或触到了手足之外的身体部位,对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计胜负。“花龙”是在蔑编的球中装了些铜钱和碎磁片,拍打或投掷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比赛时不分队,先由一人抛掷“花龙”,参赛者去抢接,接到手后再抛,并喊叫自己要抛“花龙”了,谁接抛的次数多,谁就是优胜者。因为争抢激烈,又没有固定的场地范围和比赛时间,所以很热闹,也很容易看出谁最机敏,最有耐力。

200 评论

相关问答

  • 贵州仡佬族文化论文选题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依语等多种语言。仡佬语国内认

    夜未央周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贵州仡佬族文化论文

    仡佬族总人口为550746人(2010年),大部分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

    杭椒牛柳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贵州仡佬族文化论文题目

    可以,需要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君君如冰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贵州仡佬族文化论文摘要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依语等多种语言。仡佬语国内认

    暖暖滴嗳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关于仡佬族文化的论文

    仡佬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是从古代僚人中发展出来的。在公元前三世纪末期到公元三世纪初期(汉末),西南地区夜郎一带,已经有包括仡佬族的先民在内的僚人活动仡佬

    周一小姐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