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06

狂睡不醒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民族杂志社马力亚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西安乾蓬装饰

已采纳
玛利亚·索(1920年—),内蒙古鄂温克族人,著名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曾获茅盾文学奖)的原型,使鹿鄂温克部落最后一任女酋长,也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她带领的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一个只有200多号人的微型族群,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被人们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玛利亚·索不会说汉语,虽然她的话要通过族中其他人来翻译,但她是营地的核心和最受尊敬者。她的地位与权威,不仅因为她的年长,也来自于她以往的善于打猎和管理部落的经历。面对鄂温克民族驯鹿和狩猎文化的逐渐消亡,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向林外的人们悲怆倾诉:“一想到鄂温克人没有猎枪,没有放驯鹿的地方,我就想哭,做梦都在哭!”“我只想回到驯鹿身边”……
261 评论

木洛希雨

民族,也和其他历史现象一样,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和规律。人类区分为民族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漫漫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正是由于出现了民族区分,我们这个星球便开始出现纷繁多变的民族情况和民族关系,同时也向人类的智慧和科学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探索的重大课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进行研究。如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一样,世界民族研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资料积累过程。从中外历史记载来看,各族人民出于和平交往和战争防御的需要,对于周围民族的关注和了解很早便已开始。撇开多少带有神话色彩的口头传说,最早见于文献史料而包含大量民族情况、记述比较翔实并流传至今的古代著作,在西方有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公元前1世纪GJ凯撒的《高卢战记》,1世纪C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斯特拉博的《地理学》和大普林尼的《自然史》等;在中国有公元前2~前1世纪司马迁的《史记》,1世纪班固的《汉书》,3世纪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历代正史、稗史和方志等。由于古人的地理概念和时空观念比较狭小,对于四周民族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方由近而远逐步扩大与外界交往的范围,从而使各地民族情况的记载也得以日益丰富和翔实。例如,中国东晋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远游天竺、中亚和东南亚所写下的《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 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周去非的 《岭外代答》,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和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以及明代马欢、费信和巩珍跟随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写的见闻录《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都包含有大量关于远方民族的情况资料,使中国人的视线逐步向西扩展,直达地中海和非洲东岸。再如,意大利旅行家M波罗(即马可·波罗)于13世纪远游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所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使欧洲人大开眼界,诧为奇闻,他们深被东方各国的民族风情和繁华富庶所吸引。在15~17世纪掀起的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的热潮中,欧洲各国的航海家、探险家、 传教士、商人和殖民者, 纷纷到达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他们关于新接触到的各族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的报道,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世界民族的认识和了解。尽管其中有些报道带有种种偏见,但总的说来,在世界民族资料的积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代各国关于世界民族的研究,便是在以上各个时期积累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至19世纪中叶,以世界民族资料为基础的研究著述大量涌现,引起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兴趣和关注。K马克思和F恩格斯为了论证他们的唯物史观以及人类成文历史以前的社会状况,曾仔细阅读瑞士、英、美、俄等国的民族学家JJ巴霍芬、JF麦克伦南、HJS梅因、J拉伯克、EB泰勒、LH摩尔根、ΜΜ科瓦列夫斯基等人的著作, 引用了关于美洲印第安人、 亚洲印度人、大洋洲波利尼西亚人和澳大利亚人、欧洲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资料,使他们对人类历史早期阶段的推测得到了充分的实证。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出于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还亲自对欧、亚许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写出大量论著,如《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1881~1882)、《法兰克时代》(1881~1882)、《爱尔兰史》(1870)、《1867年12月16日在伦敦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所作关于爱尔兰问题的报告的提纲》(1867)、《印度史编年稿》(1881)、《印度起义》(1857),以及关于中国、中亚、波斯、波兰、匈牙利反对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论述。这些论述提出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对于世界民族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在进行世界民族的研究。凡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全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拥有大批研究人员,有的多达数千人。不过由于国家的性质不同,他们进行世界民族研究的目的、任务、范围和规模也有所不同,将世界民族研究列入的科学体系也有所不同。在欧美各国,对世界民族的研究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而是将其分属于不同学科。首先,他们将世界民族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明民族,或称先进民族、历史民族、有文字民族;另一类是野蛮民族,或称落后民族、 自然民族、无文字民族等。实际上, 他们所谓的“文明民族”仅指他们自己,而把以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统统归入“野蛮民族”。他们在研究活动中一直将两者严格区分开来。对于欧洲文明民族的研究,皆由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所形成的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各学科分别进行。关于欧洲民族运动兴起时期所产生的民族概念、民族原则和民族主义思潮等问题,一般由政治学研究;关于民族来源和形成发展问题,由历史学研究;关于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问题,由心理学研究;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问题,由社会学研究;关于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问题,则由民俗学研究。然而,面对“地理大发现”所接触到的广大非欧洲民族,所有这些学科都感到生疏和无所作为。于是,在19世纪中叶便形成了一门专以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落后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特别学科──“民族学”,(在欧洲大陆称“民族学”,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使“民族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欧美各国世界民族研究的主要部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体系的崩溃,始有人主张将民族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欧美各国的发达民族,将研究“简单社会”所得出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推广到对于“复杂社会”的研究。有人甚至主张将民族学变为一门包罗万象的超级学科,用以取代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所有学科。不过,这仅仅是某些学者的一种设想或趋向。但实际上,欧美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主要还是在第三世界。苏联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便已开始,但规模不大。战后,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的增大,世界民族研究的规模迅速扩大。自1954年至1966年,陆续编辑出版了一套《世界民族志》丛书,共18卷,1200多万字。自70年代起,又开始出版《国家和民族》丛书,共20卷,800多万字。此外,还出版有《世界民族地图集》、 《世界民族百科手册》(1卷)、《世界民族百科全书》(2卷)、《世界民族艺术百科全书》(5卷)和各种专著。他们在学科体系上与西方不同,认为民族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并将民族学扩大为研究世界上古今一切民族的学科。日本对世界民族的研究也非常重视。过去,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东亚和东南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先后编辑出版两套大型画册:《世界民族大观》(8卷)和《世界之民族》(20卷);并于1977年在大阪吹田市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收藏世界民族文物约5万余件。但在学科体系上多受欧美各国的影响,对各国各派学者的观点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各国以及第三世界一些新兴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世界民族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近邻地区民族的研究。例如南斯拉夫侧重于巴尔干半岛,波兰侧重于斯拉夫各族,印度侧重于南亚次大陆等。捷克斯洛伐克的研究范围较广,出版了许多关于美洲、 非洲、印度、斯里兰卡、 新几内亚和西伯利亚各民族的著作。罗马尼亚非常重视世界民族著作的翻译,还经常编写通俗性读物,介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包含着丰富的世界民族资料。近代的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以及杨炳南的《海外番夷录》、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松龛的《瀛环志略》等著作,都有世界民族情况的介绍;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同样涌现出许多介绍世界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文章和著作。20世纪30~40年代,也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开展国内民族研究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对国外民族情况的了解和研究。但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本身的人力物力条件,只能翻译介绍一些世界民族情况,以及在小规模范围内开展世界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如1954年创办了《民族问题译丛》;1956年起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设立民族学专业,系统讲授世界民族志课程;196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世界民族志研究组, 对苏联和亚洲、 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进行初步研究。在此期间,一些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单位在探讨各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到对外国民族问题的研究。通过以上活动,积累了一批关于世界民族情况的资料,培养出一批有志于世界民族研究的人才。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一度被迫中断。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1979年 5月在全国民族研究工作规划会议上确定世界民族研究的方针和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和介绍世界各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为中国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国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服务。同时,成立了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学会,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世界民族研究室。此外还出版了一批世界民族著作和文集。新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领域,主要研究内容有3个方面:①民族情况。即各个国家的民族构成,以及各个民族的人口分布、种族类型、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族来源、历史梗概、社会形态、经济活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②民族问题(包括种族问题)。即各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及其表现形式、社会根源和发展趋势;有关国家的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依据的理论和原则,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某些地区因民族问题而引起的国际纠纷和边界冲突等重大事件;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反对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等。③民族理论。即对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民族的形成、发展、分化、同化、繁荣和融合过程和规律进行探索;对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历史作用进行研究。同时注意研究各国各派学者所提出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学说。当前摆在新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主要是有计划地大量收集资料,系统地介绍世界民族情况,重点研究有关地区的民族问题,以及培养从事世界民族研究的专业人才,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做出更大的贡献。

250 评论

黑玫瑰1111

撒玛利亚人的由来及与回归犹太人的关系撒玛利亚人的来历要追溯到很早的时候。公元前10世纪,希伯来民族的统一王国大卫王朝建立,定都耶路撒冷。在所罗门统治时期,犹太教的圣物上帝的约柜又于公元前953年的结茅节这一天在耶路撒冷附近的锡安山上恢弘壮丽的圣殿中举行了盛大的落成仪式。这样,耶路撒冷不仅成了国家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的宗教中心,而且还是“犹太民族团结的一个聚焦点”。[3]耶路撒冷在政治和宗教上的特殊地位引起了北方支派的不满。他们不断地谴责南方对他们的不公、歧视和压迫,从而造成北方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统一王朝很快走向分裂,公元前933年,统一王朝分裂为以耶罗波安为王的北国以色列和以罗波安为王的南国犹大。北国以色列定都撒玛利亚,因此,北国又称为撒玛利亚王国。耶罗波安统治时期,他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加强统治,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削弱南国犹大在宗教中的地位。他在北国以色列的南北两端——伯特利和但建立新的崇拜中心,并铸造了两只金牛犊分别安置在伯特利和但,以便用具体的形象来代表以色列的上帝,并向以色列民鼓吹说这就是拯救他们出埃及的上帝。这分明是对犹太教的公然挑战,因为犹太教是严格禁止崇拜外邦神祗和各种偶像的;同时,耶罗波安的这一举措也严重地削弱了一神教概念的严肃性,篡改了希伯来民族的独特性质。耶罗波安在宗教上的另一项重大措施是修改宗教日历,从而使得希伯来民族在不同的日子里庆祝各自重要的宗教节日。这一措施明显是对希伯来民族的分裂,这不仅会激起南国犹大的宗教狂热者的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而且也不符合北方人民的利益。不仅如此,北国以色列统治者还企图把他们的“宗教改革”措施渗透到南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秽,因为他们犯了律法,废了律例,背了永约。”[4]所以,“从公元前10世纪后期到9世纪早期犹大的亚撒王起,便曾做过一连串的努力,把对耶和华之外其它神祗的信仰及始于其崇拜对象的各种仪式,排除出耶路撒冷。”[5]南北双方的矛盾特别是宗教方面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公元前8世纪的西亚地区,北方以色列国虽然比较强大,但它所处的国际环境并不利,在它的北方有强大的亚述帝国。亚述帝国在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Tiglathpileser III 前745—727年)改革后,势力空前强大起来。它不断地向周边扩张领土,掠夺奴隶、财物,而向南首当其冲的就是北国以色列。面对强敌,北国以色列只有通过交纳贡金才取得了暂时的苟安,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在何细亚王(前730—721年)统治时期,他与南部埃及结成同盟,企图摆脱亚述控制,结果反而招来了灭顶之灾。公元前722年,北国以色列首都撒玛利亚被亚述国王萨尔贡一世(Sargon I)攻陷,并于公元前721年整座城池被夷为平地,以色列灭亡。大批以色列居民被逐放到边远地区,亚述王从巴比伦、古他、亚设、哈玛和法西瓦因迁来大批的异族百姓到以色列。那些被掳到亚述各地的以色列各支派,逐渐被当地的异族所同化,从而在历史上宣告消失,不复以单独的种族存在于世,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之谜“丢失的十支派”。那些没有掳走的以色列居民和迁来的外族人杂居通婚,产生了众多的混血后代,加之异族的宗教、文化、习俗的影响,逐渐融合同化而成为新的民族即撒玛利亚人。从此,北方撒玛利亚人就为南方犹大正统犹太人所鄙视。但是撒玛利亚人还保留着希伯来民族的一些特征,而且他们认为自己是公元前722年失散的10个以色列支派的后裔。公元前586年,南国犹大被新巴比伦王国灭亡,大批犹太人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掳往巴比伦(即著名的“巴比伦之囚”),犹地亚也被纳入新巴比伦王国版图。犹大王国的大批犹太人被掳后,他们的家园被以撒玛利亚人为主的周边其他民族占领。公元前539年,居鲁士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建立波斯帝国,并很快征服了整个西亚和巴勒斯坦地区。在波斯帝国的行省制度下,犹地亚开始隶属于阿巴拉哈拉行省,巴比伦犹太人回归犹地亚后,犹地亚一度又隶属于撒玛利亚行省。也就是在巴比伦犹太人回归之后,撒玛利亚人与回归犹太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开始激化。

332 评论

紫色的花瓶

中国内地女演员刘芊含。玛利亚是电视剧《勇敢的心》中的角色,由中国内地女演员刘芊含饰演。霍啸林的妾,是个从小出入黑帮社会的千金大小姐,也是个白衣飘飘的护士。因自幼痛丧亲人,而与黑帮老大龙爷为伍,多变又坚强,是个内心极其复杂的人物。前期的玛利亚爱着北伐军的大英雄赵舒城。后期的玛利亚对赵舒城的所作所为非常失望,便死心塌地跟着霍啸林过日子。1927年,为了掩护霍啸林被赵舒城打中一枪,在汉口医院生下一个七个月大的男孩,取名为霍悔,她对霍啸林说后悔认识赵舒城。说完便离开了人世。演员浅谈回顾历时将近一年的拍摄,对于这个为爱情奋不顾身的女性角色,刘芊含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而其中她所饰演的玛利亚为爱人所背叛,深陷绝望之际动了轻生的念头的一场戏,则令其印象最为深刻。拍摄这场戏的时候上海的天气非常冷,而玛利亚又是穿着薄薄的礼服,感觉身体状态不是太好的刘芊含,大胆向导演提出建议,要求喝点儿二锅头。“一来可以暖和一点,让身体不那么紧;二来,也能帮助达到应有的情绪,这场戏很重要,我不想有遗憾。”于是,在酒力的帮助下,拍摄可谓“酣畅淋漓”,连对戏的杨志刚都表示,情绪饱满,都快拦不住她了。这场戏也是玛利亚生命的转折点,她被杨志刚所饰演的霍啸林劝下,重新认识了这个敌对的男人,最后放弃轻生,选择坚强的活下去。“爱错了也不是绝路,转角就是另一片天。”刘芊含想通过角色告诉痴情的女孩子们,在谈恋爱的时候不要那么绝对,即便爱错了也并不可怕,还是要享受爱情,好好生活!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玛利亚

127 评论

小老虎山大王

看来你是她的超级粉丝跟我一样我也想找她的资料超喜欢她!

349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民族杂志社马力亚

    似的

    易火贝木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四川民族杂志社马飞

    8

    霏霏头头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民族文学杂志社陈亚军

    这还用问呀,想投哪一份报纸,就找他们的网站,每个版面都有自己的投稿方式,让别人帮你找那么多怎么能找得过来呀,还是自己帮自己吧,路帮你指明了,看你是不是厚道了!看

    种菜的阿布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8
  • 中国民族杂志社

    《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有限公司是2008-08-19在北京市东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83号。《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有限公

    莫小小爱吃肉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中国民族杂志社社长

    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2月生于上海市区,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著作有散文集《风啊,你这弹琴的老

    空空的小新 7人参与回答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