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9

小花匠M
首页 > 论文问答 >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网址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ujiontheway

已采纳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校级研究所5个。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高原及亚热带作物实验室、攀西特色水果技术创新实验室、攀西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实验室、苦荞麦综合利用实验室;校级研究所:高原及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彝族文化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所、动物科学研究所、民族经济研究所。 馆藏资源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文献总量为7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57万册、中文纸质现刊2135种。电子图书22万册,中文全文电子期刊9000种。中外文数据库11个,自建数据库5个,数字资源总量6998GB。 学术期刊《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办于1989年,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西昌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内容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语言文学研究、文字学、管理学、法学、哲学、教育学、历史文化学、美学、艺术学、彝族文化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等。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
322 评论

木易小青争

(一)专著:1、《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合著,格勒主编,王川系该书编委会、执行编委会的编委),重庆出版社2000年9月;2、《清实录西藏昌都地区史料选》,独著,20万字,西藏昌都地区方志委员会刊行,2001年1月;3、《拉萨河畔六十日——拉萨河流域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独著,23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4、《西藏和其他藏区特殊开发途径》,合著,副主编,20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5、《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独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版。6、《学界泰斗——陈寅恪》,独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二)论文(凡未注明者均为独著)1、《清代昌都三岩地区政事拾遗》,《西藏研究》2000年4期,第55—61页。全文收入:①西藏昌都地区地方志总编室主编《昌都地区论文选》,2001年4月,第93—108页;②“中国西藏信息网”和“西藏网”两个中文简体网站均全文转载2、《西洋望远镜与阮元望月歌》,《学术研究》2000年4期,第82—90页(全文收入:①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明清史》2000年第4期第74—82页全文转载;②中国“新青年”网全文转载;- 2003-12-17);3、《史学家陈寅恪在康乐园的生活情趣》,《岭南学报》(香港岭南大学学报)新第2期,2000年10月,第297—313页(刘克敌:《二十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5期评价了该文的观点,刘文又4、《民国时期西藏昌都地区的国民政府工作人员及其活动》,《西藏研究》2001年1期,第85—90页;5、《陈寅恪与陈述的学术交往》,《史学史研究》2003年1期,第23—31页;6、《陈寅恪、冼玉清的纯阳观之游》,《岭南文史》2003年1期;7、《陈寅恪与蜀中诸儒的交往》,《文史杂志》2003年3期;8、《陈寅恪与岭南花木》,《中山大学校报》2000年6月15日51K 2005-1-18 及“国学网”等数个网站全文转载);9、《“稳藏必先安康”的历史新启示——关于甘孜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对策建议》(合作撰写),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委托课题,2002年4月;10、《刘文典与陈寅恪学术交往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第198—118页;11、《“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打造的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2期,第27—32页;12、《清及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丹达神崇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1期,第76—84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7期第43—51页全文转载);13、《晚清民国时期藏政要员的洋务背景》,《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3—19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8期第43—49页全文转载);14、《近百年来中国对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保护》,《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64—69页;15、《历史学者陈寅恪姓名“恪”之读音》,《东方文化》2003年第6期,第146—148页;16、《研究中华传统政治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北京)2004年第1期第63页;17、《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西藏大学学报》(拉萨)2004年第1期第44—48、60页(①人大复印资料F7《经济史》2004年第3期第67—71页全文转载;②中国西藏信息中心全文转载见18、《西藏民俗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评<西藏民俗文化>》,《中国藏学》(北京)2004年第2期第113—114页(中国藏学网全文转载,见19、《藏区城市昌都在近代的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06—114页;20、《民国三十六年西康省的植树节及其造林评价》,《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咸阳)2004年第3期第23—27页;21、《陈寅恪与伯希和学术交往述略》,《中山大学学报》(广州)2004年第5期第80—84页(教育部主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6期摘录主要观点);22、《谈蕃说胡 更上一层: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评议》,《西北民族研究》(兰州)2004年第3期第115—119页;23、《陈寅恪与伯希和》,载《文汇报》(香港)2004年6月8日(京港学术交流中心简报有报道,24、《略论汉藏教理院在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中的贡献》,《西藏大学学报》(合著,第二作者)2004年第4期第51—59页。25、《清末、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及其实际成效》,《民国档案》(南京)2004年2004年,第4期,第54—59页26、《陈寅恪与四川学者的交往述论》,《中山大学学报》(广州)2004年第5期,第107—113页;27、《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四川藏区农业近代化起源研究之一》,《西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8、《陈寅恪与藏学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咸阳)2005年第1期第18—23页。

178 评论

stella840706

1、Interaction of molybdenum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on yield in Vicia faba,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Combridge),1991年,117(2),署名第一。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gar—nitrogen ratio and reproductive organs abscission in faba bean(Vicia faba L),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Berlin),1993年,170(4),独著。3、Effects of faba bean leave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n the yield and photosynthetic compensation after defoliation,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Berlin),1993年,171(2),独著。4、Effects of soil drought during the generative development phase of faba bean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s and biomass produc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Combridge),1994年,122(2),独著。5、Effect of shading on nodule growth and sugar distribution in faba bean(Vicia Faba L),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Berlin),1995年,174(2),独著。6、Effect of shading on nodule growth and seed yield in faba been (Vicia Faba L),TA (Trinidad),1995年,72(3),独著。7、Soybean utilization in Sichuan,China,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soybean Pr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1996年,独著。8、Moisture content and deterioration of soybeans in storage,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soybean Pr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1996年,独著。9、The technical regulation mechanism and technical selection Principle of multistorey Planting in Hilly area,Pap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 and Hill Areas,1996年,独著。10、Crop Productive Potentilalities along the Anning River Valley and Measures to esploit them,Pap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 and Hill Areas,1996年,独著。11、Effect of drought during the generative development Phase on seed yield and nutrient uptake of faba bean(Vicia L),AJAR1997年,48(3),独著。12、Effect of flower removal on senescence and metabolism of faba bean(Vicia faba L) J X ACollege,1999年,13(1),独著。13、Effects of acclerated aging in storage on soybean quality and seedling growth,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oybean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 (Ispuc-III),2000年,独著。14、微量元素对蚕豆的生理效应及产量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4年,20(6),署名第一。15、微肥对蚕豆产量的影响,四川农业科技,1984(4),署名第一。16、蚕豆的生育特点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措施,四川农业科技,1985(4),署名第一。17、蚕豆高产生长规律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四川作物,1985(2),署名第一。18、钼磷钾协同提高蚕豆产量的生理学基础初探,植物生理学通讯,1985年,21(5),署名第一。19、改变源—库比率对蚕豆花荚脱落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年,21(1),独著。20、蚕豆净同化率(NAR)与种植密度的关系,耕作与栽培,1986(3),署名第一。21、硬粒小麦种子萌发生理初报,种子,1986(4),独著。22、高产蚕豆主要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关系,四川农业学报,1987年,2(4),独著。23、蚕豆象对蚕豆种子萌发、 幼苗抗寒及其产量的影响,种子,1987(1),独著。24、蚕豆不同层次叶片对产量的贡献和去叶后的光合补偿作用,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年,23(1),独著。25、不同光强对蚕豆固氮和糖分布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年,23(3),独著。26、高产蚕豆的生长特征及其栽培技术的经济评价,耕作与栽培,1987(6),独著。27、源—库比率对蚕豆营养生长和衰老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8年,24(2),独著。28、不同蚕豆品种对光照时间的反应,种子,1988(2),独著。29、蚕豆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的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88(6),署名第一。30、遮光对蚕豆花荚形成和脱落的影响,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年,13(2),独著。31、高产蚕豆营养特性和群体结构与光能的分布,四川省农作物青年科技优秀论文汇编,1988年,独著。32、不同光照强度下大豆产量和产量结构分析,大豆科学,19887(2),独著。33、蚕豆的生产和科研现状,世界农业,1989(11),独著。34、模拟酸雨对烟草细胞透性和化学成分及产量的影响,农业环境保护,1989年,8(1),独著。35、安宁河中下游农田种植模式与资源利用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89年,5(4),独著。36、浅谈作物的最大生产力和实际生产力,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年,25(6),独著。37、世界蚕豆生产和研究概述,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0(2),独著。38、水分亏缺对蚕豆光合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0年,14(3),独著。39、开花、结荚期水份协迫对蚕豆的生理效应,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年,26(1),独著。40、赤霉素和其他生长剂对蚕豆产量的协同效应,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年,26(4),独著。41、蚕豆病害研究简介,国外农学- 杂粮作物,1990(3),独著。42、德昌粮菜四熟模式效益和能量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0年,6(2),独著。43、间作大豆的竞争性分析,大豆科学,1990年,9(1),独著。44、安宁河中下游区蔗田间作经济和生态效益初步研究,四川甘蔗,1990(1),独著。45、土壤水份胁迫对蚕豆养分吸收的影响,土壤肥料,1991(1),独著。46、模糊隶属法在蚕豆生理生态抗旱鉴定中的作用,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1(2),独著。47、安宁河流域的光温水资源及其生产力潜力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1年,7(1),独著。48、高原梗稻光合生理生态的梯度变化,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6年,15(1),独著。49、高原梗稻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植物生理学通讯,1991年,27(3),独著。50、安宁河中下游甘蔗叶面积与光能分布动态,四川甘蔗,1991(2),独著。51、蚕豆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四川卫星会议论文集,1995年,独著。52、环境因素变化对蚕豆籽粒充实特性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1994年,7(2),独著。53、论提高蚕豆产量的生态生理基础,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论文集,1993年,独著。54、蚕豆碳氮含量变化与幼蕾、 花荚脱落的关系,植物生理学通讯,1993年,28(2),独著。55、秋作的资源及效益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8(4),独著。656、蚕豆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的选择,作物育种探索论文集,1992年,独著。57、蚕豆茎杆和荚果对籽粒产量的贡献,植物生理学通讯,1992年,29(11),独著。58、高原梗稻温光生态特性的梯度变化,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8(4),独著。59、作物高产高效种植的功能目标技术调整,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9(2),独著。60、安宁河流域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资源利用,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9(2),独著。61、不同部位花朵对蚕豆花脱落和产量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年,30(3),独著。62、植物激素在蚕豆上的研究与应用,国外农学- 杂粮作物,1994(3),独著。63、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全国第二届青年农学学术年会论文集,1995年,独著。64、攀西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1995国际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独著。65、安宁河区作物生产潜力及其挖掘措施,四川省山地丘陵立体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独著。66、中低产地玉米专用肥增产增收效益分析,耕作与栽培,1995(6),独著。6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必须实行保护和支持,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10(1),独著。68、山地立体农业的种植技术调控机制与技术选择,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10(2),独著。69、确立三层次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10(3),独著。70、遮阴对蚕豆产量及根瘤生长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1997年,10(1),独著。71、间作大豆高产栽培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初探,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11(4),独著。72、作物逆境和抗逆性与应用,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12(1),独著。73、攀西地区野生番石榴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开发与利用,1999年,15(5),署名第二。74、攀西野生番石榴自然繁殖特性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1),署名第二。75、激光辐射洋葱种子的生物学效应初探,激光生物学报,1999年,8(1),署名第四。76、洋葱性状的回归分析,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3),署名第二。77、蚕豆新品种凉胡5号选育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2),独著。78、作物逆境和抗逆性,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2(1),独著。79、玉米亩产超1000kg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4),署名第二。80、贮藏期间加速老化对大豆品质和个体发育的影响,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4(1),独著。81、高梁高产配套技术试验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4(2),署名第三。82、蚕豆新品种“凉胡6号”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4(3),独著。83、环境因素对蚕豆花荚形成和脱落的影响,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19(4),独著。84、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面向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02(12),署名第一。85、应对入世挑战寻求对策措施,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6(2),独著。86、中国大豆食疗的历史发展和疗效特点,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7(1),独著。87、民族地区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实施学分制方案初探,高等农业教育,2003(8),署名第一。88、攀西黄皮洋葱品种的筛选初报,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7(3),署名第二。89、葛藤的繁殖方法及栽培技术,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7(4),署名第二。90、中国葛藤种质资源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林业科技,2004年,29(4),署名第二。91、攀西野生葛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林副特产,2004(6),署名第二。92、葛藤的饲用价值及其在攀西地区畜牧业中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21(1),署名第二。93、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真抓实干,把西昌学院建成知名的本科院校,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7(1),独著。94、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1),独著。95、蚕豆抗营养因子研究,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2),独著。96、抓住机遇,求真务实,迎接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7(2),独著。97、Co-v射线辐照剂量对蚕豆诱变效应的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23(4),署名第二。98、漆树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栽培要点,中国林副产品,2005(5),署名第二。99、番石榴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国林副产品,2005(6),署名第二。100、美国和加拿大大学管理特点、挑战及启示,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3),独著。101、番石榴变异类型在攀西地区的发现及其意义,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3),署名第二。102、不同生态区蚕豆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署名第一。103、西昌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背景和特色,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20(1),独著。104、光照、温度和水分对野生荞麦光合速率的影响,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20(2),署名第一。105、试论立体农业的能量利用和物质循环,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20(4),独著。106、小豆新品系“XH995”多点试验产量稳定性分析,杂粮作物,2006年,26(3),署名第三。107、四川省凉山州野生荞麦资源的特征和地理分布研究,作物杂志,2006年,(5),署名第二。108、芸豆花荚期不同层次叶片对产量的贡献,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15(5),署名第二。109、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8(4),独著。110、试论立体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独著。111、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确保本科教学质量,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独著。112、管理无小事,细节是成功,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2),独著。113、中国四川荞麦属(蓼科)新种—花叶野荞麦,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2),署名第一。114、关键在于抓落实,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独著。115、不同生态区蚕豆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攀西地区增粮增收关键技术研究》,2007,署名第一。116、凉山野生荞麦资源的特性与地理分布研究,成都大学学报,2007,27(2),署名第二。117、四川凉山地区野生荞麦资源的原生境和主要分布中心研究,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2),署名第二。118、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ats of There New Species of the Fagopyrum (Polygonaceae) in Panxi Area of SC Advances in Buckwheat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NWAFU),2007,署名第二。119、Variet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Buckwheat Cultivars in Canada and Japan in the Long-day Condition before Flowering Followed by the Short-day Cond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NWAFU),2007,署名第三。120、攀枝花市野生荞麦种质资源考察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07,(9),署名第二。

326 评论

天使禁猎区0

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一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桂灿昆美国英语应用语音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葆青英语语音简明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高若腾,胡荣欣影响英语发音的因素及解决办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付玉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语音教学的现状及几点建议[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彭宁红普通话对英语语音学习的正迁移作用辨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9, 34 (6)

140 评论

洛洛智久

《对《秘书学》教改的思考》 载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关于秘书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载 文教资料 2007/36 《新时代秘书的素质要求及培养》 载 世纪桥 2007/01 《高校院系教学秘书的素质和能力探讨》 载 教育与职业 2007/18 你需要的话发站内信息给我,告诉我邮箱,我发给你。

107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