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4

守護天使109
首页 > 论文问答 > 民俗与语言的关系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匪号叶小二

已采纳
而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人教版语文教材完全不同于浙教版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按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或“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体系来编排的,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而写作则围绕着“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来展开,有些单元强调写作和口语交际,有些单元则侧重综合性学习能力培养。概括起来,这套新教材是侧重于综合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人际交往,体验自主写作,增强综合学习能力。人教版新教材所编排的写作训练序列本质上是与三维目标相一致的,它侧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染熏陶,它是通过一个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主题来综合写作训练,比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从阅读教学来说是诗歌单元,从主题内涵来说是“爱国”主题,故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脚踏一方土”也是以“爱国爱家乡”为话题来展开的,通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情感教育。纵观七年级到九年级,从最初的“生命”主题——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到九年级下册的“时间”主题——岁月如歌,通过一个又一个主题歌,唱出了学生的情感,反映出了学生的态度,也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所以说,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编排的写作训练序列可称之为“思想情感熏陶体系”。   这两种写作训练序列比较而言,可以看出,浙教版的“文体写作序列”是应试教育的产品,它侧重应试写作能力训练,注重文体知识以及语法知识,强调用词、造句、构段、谋篇、立意、选材、结构、详略等方面的写作技能训练,而人教版的“思想情感熏陶体系”注重学生感情的升华、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感应、内心的体验,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强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正是老教材和新教材的最本质区别,也是老教材中写作训练序列和新教材中写作训练序列的区别所在。这从七到九年级的写作阶段目标中可见一斑。“写作时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且要求在写作时“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而在“口语交际”阶段目标中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而在“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中强调“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从这些阶段目标中,充分表明新教材的写作训练体系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而且往往是通过种种综合实践活动来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从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新教材新的写作训练序列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产物,是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套全面科学的训练体系。         纵观国内外中小学作文训练序列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有两大趋势:第一种是同阅读训练系列一样,作文训练序列在语文学科中已经相对独立。多数学者认为,阅读与作文虽然有内在联系,但是作文训练有其本身的规律,不能依附于阅读训练。换言之,阅读与写作可以划分为两大块,从信息论来分析,似乎是两码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许多国内的专家学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于是提出了“阅读是写作的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深化”等观点,强调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这些观点一致认为,写作的源泉与素材来自于阅读,而不仅仅是来源于生活。如今新编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序列编排,则吸收了心理科学和现代教学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实际运用,使国内外专家学者认识到: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和知识结构是多么的重要,而这些新型的学习理念体现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则必须注重三个条件:社会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写作训练序列必须基于以下三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则必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载体;为了生活的需要,则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能力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则必须强调学生的人际交往,注重口语交际;为了学生自
318 评论

Candice18611

大连理工大学 对外汉语方向 设在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大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下面。 以下是详细介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一个相对新兴的专业。除了语言学本体理论研究之外,更关注语言的应用研究。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本硕士点在开展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同时,紧紧围绕目前“传播语言”“对外汉语教学”及“民俗语言”“语言与文化”等本专业目前最为关注的领域开展学术研究。本硕士点的教师近些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有些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先后主持国家语言文字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辽宁省教育规划项目1项;大连市政府资助出版专著项目1项。已经出版的主要专著、编著和教材有:《语言学探索》《现代汉字信息处理》《汉语语法专题研究》《新编汉语知识表解》《新编现代汉语教程》《快乐汉语》等10余部,其中《语言学探索》获大连市人文社科政府奖2等奖。在《中国语文》《社会科学战线》及其他重要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论文获省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与国内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较为广泛的联系,建立了合作关系。本硕士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 对外汉语教学进行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手段等问题,特别是如何运用最新的语言学理论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等。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疑难语言现象的阐释及文化解析等问题。2) 传播语言学探讨语言的传播特性及两者的关系问题,从传播实践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动态研究,运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传播学等相关理论深入研究语言在传播中的应用,着重研究大众传播,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中的语言的特点、运用规律及规范问题。3) 民俗语言学在对民俗语言现象加以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民俗语言学及其他相关科学方法、材料,探讨民俗语言的来源,研究语言中的民俗现象和民俗中的语言现象,探讨语言与民俗的相互关系及运动规律,研究民俗语言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特殊的语用价值、发展趋势等以及与普通话的关系。4) 语言与文化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汉语这种符号系统自身的文化特征以及它如何反映文化、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制约和影响等。本硕士点现有教授、副教授8人、讲师4人。本硕士点指导教师:刘乃仲、董锋、张旭泉、梁海、刘伟、徐丹、周文杰、蒋书丽、陈叙、高小弘等学科、专业名称(代码):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01传播语言学 02对外汉语教学 03民俗语言学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科目编号)备注: ① 101政治② 201英语202俄语 203日语选一③ 632现代汉语④ 857语言综合参考书目:632 现代汉语 ① 《现代汉语》编者:黄伯荣、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增订三版 ②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编者:陆俭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7 语言综合 ① 《语言学纲要》编者:徐通锵、叶蜚声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② 《古代汉语》编者:王力 中华书局2000年重排版 复试内容: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面试加笔试语言学、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相关基础知识 这个专业应该是新开的,而且招生不超过5届,不过大连是个好地方,可以考虑一下哦。

89 评论

blackiron.sh

一.教化功能  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人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历史的。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曾这样描述风俗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他模仿着成人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他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往往与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例如吃饭,可用刀叉、也可用筷子或手抓。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  社会规范有多种形式,它们大略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其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律缘于民俗。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成文法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却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指令。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意识到民俗的规范力量,因此也就不会对其加以反抗。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任何一个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加以调整。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即使是在大规模的急剧社会变革中,与整个民俗体系相比,发生的变化总是局部的、渐变的,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断裂,维系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所以,民俗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集团的标识。  四。调节功能  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人类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地劳作,必须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休息体力,调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进行求偶、社交等活动。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它们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  民俗也有宣泄的功能。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论是肉体行为压抑,还是心理压抑,对人类来说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宣泄,一旦积郁起来集中爆发,其后果不堪设想。有的民俗就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如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人们在节日里饮酒狂欢,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这时全被打破。  民俗还有补偿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恩格斯在谈到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时曾说:“民间故事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籍,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贫瘠的田地变为馥郁的花园。”  根据这些功能再加些自己的理解,写篇文章还是可以的!

267 评论

相关问答

  • 民俗与语言的关系论文

    一.教化功能  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人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历史的。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曾这

    乖囡好好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7
  • 民俗与文学的关系论文

    在讨论民风民俗与古代文学成果的关系之前,用开拓虚拟空间的方式,搭建一个探索主流文学文献、民族民间文学与民俗信仰的互动和展演的论说平台,这无疑要涉及创作主体即作家

    夹心大便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语言民俗学论文

    比如以天津传统的“拴娃娃”习俗作为研究对象。再或是夏至食面,冬至食扁食的习俗研究。

    紫蝴蝶CYF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民俗与生活的关系论文

    相辅相成,生活长河缔造了民俗,民俗繁衍新的生活方式

    风铃结香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中国民俗语言学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 ——风水文化和风水建筑  风水一说被大多数人视为无稽之谈。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风水之说并不是一无是处。大多数人也将其看做中国传统文

    luoyue1231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