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0

小宝151205
首页 > 论文问答 > 书法学术论文范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鲜嫩的小豆芽

已采纳
这要看到书法才好说的,
86 评论

虾子王0001

(一)入选研讨会:1、论文入选浙江首届书法艺术节“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并参与大会宣读(浙江省文化厅、书法家协会主办,杭州,1991年)2、论文入选全国书法批评年会(中国书法杂志社主办,四川,1992年)3、论文入选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中国书协主办,郑州,2004年)4、论文入选其他省级学术研讨会若干次(略)(二)获奖:1、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一等奖。(中国书协主办,郑州,2004年)2、第四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4年)3、中国精典文库征文论文一等奖。(中国老年基金会,北京,2004年)4、第五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5年)5、第六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6年)6、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中国书法家协会,2006年)7、第七届桂林市文艺创作金桂奖(桂林市人民政府,2007年)(三)论文发表:1、《论书法艺术的造型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2、《论丰子恺的艺术观》(《浙江近现代书法研究文集》,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3、《从浮浅的表现到深邃的思考》(河南美术出版社《青少年书法》,1993年第10期,)4、《论书法批评的历史文化构建》(中国书法,1993年第6期)5、《书法艺术的结构美》(金开诚、王岳川主编,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6、《论“读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7、《胸中有宇宙,画山如画人——论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范式》(社会科学家,1997年第3期)8、《宋人生唐后,开辟真为难——论黄山谷的书法创作心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9、《篆书内质退化的文化阐释》(安徽美术出版社《书法之友》,2001年第1期)10、《石涛绘画观念的生化论特征》(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11、《吴玉如书论》(刘正成、王睿主编《现代书家书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12、《当代书法的艺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①安徽美术出版社《书法世界》,2003年第10期.②第四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4年7月)13、《审美变形的艺术表达机制》(书法报,2004年第10期)14、《当代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①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编《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②《中国百业论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1月。 ③《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④获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一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郑州。大会宣读)。 ⑤第五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5年9月)。⑥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中国书法家协会,2006年)15、《大众文化时代的书法艺术现代性问题》(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3期)16、《中国书法之“韵”的话语表达及其历史演进》(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17、《历史与未来:从王羲之现象看传统的承续与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美术学专辑》,(2004年10月)18、《以气驭形,豪宕奇伟——论帅立志先生的书法艺术特色》,《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美术学专辑》,(2004年10月)19、《书法艺术的双重性——邱志文的书法理论与创作》,安徽美术出版社《书法之友》,2002年第8期20《营造大气格的时代艺术——屈则俭的书法创作》,《广西画报》,2005年6月下半月刊。21、《当代书法艺术的现代性与大众化》,黑龙江《书法赏评》杂志2005年第1期。22、《当代书法艺术审美形态的历史转型》,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2004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六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6年)23、《论书法现代性发展中的人文价值转型》,广西美术出版社《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与思考》,2006年12月出版。24、《世纪跨越——广西文学艺术十三年现象研究》第十章《书法》,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25、《构建时代特色的书法艺术空间图式》,广西新闻图片画报社《广西画报》2007年3月上半月刊。26、《当代书画的表意实践与艺术机制》,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艺术收藏与投资》2007年总第28期。

158 评论

骆驼非洲

智者的清谈:读苗培红先生《翠微斋论书辑要》齐遂之静夜书香,赏读苗培红先生的新作《翠微斋论书辑要》。纵观当代书论,故弄玄虚、不知所云者多,推心置腹、隽语如风者少。而翻开《翠微斋论书辑要》这本装帧素雅的文集,便如同倾听先生坦诚而智慧的娓娓清谈。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潜心静读,可以击节赏叹;反复玩味,值得永久珍存。这本文集的非凡价值,首先在其严谨、权威。苗培红先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等职,曾师从欧阳中石、李铎等书坛前辈,是名满天下的实力派书家,一手温雅的小楷和倜傥的行草最为出神入化,令人倾倒。提按顿挫间,魏晋的散淡与盛唐的绮丽,无声无息,水乳交融。先生笔下的书法线条,透露出的是时而朗润,时而苍茫的古人心迹,王羲之的风神与褚遂良的空灵,赵子昂的雅致在先生的腕下寂寂流淌出不可言喻的曼妙交集,字字皆有晋唐法度,笔笔全是二王正脉。用苗培红老师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位忠实的“继承书法古典传统的践行者”,这就注定了这部《翠微斋论书辑要》中的思想、理念,全部来自中国古典书法传统,特别是“二王”书法体系的“源头活水”,自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与考证。这背后透露出的,便是苗培红先生对读者、对艺术、对文字所秉持的深刻的虔敬之情和朴素的赤子之心。古语云“成如容易却艰辛”。岁月流转,沉淀下的是大道至简的智慧与超然。在这本文集中,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书历程,记录了其间关于传统、审美等话题的思考与参悟。文集中所涵盖的话题,从正楷到行草,从艺术审美到临摹方法,从关于魏晋书法的学术论文,到担任全国书法大赛评委的观感,所有的文章,简约而从容,全是先生几十年殚精竭虑,手摹心追,求索、优游于书法堂奥的心悟菁华。除了难能可贵的严谨、权威外,这本《翠微斋论书辑要》最为打动读者的地方,还在其坦荡与真诚。在文集中,先生正本清源,用洗练的语言给予书法修习者和蔼,真诚的忠告。如:“学书有三忌:一忌见异思迁,二忌不临帖、不学法,三忌跟风随风”(参见《论书心语》一文)。“每天挤出二十到三十分钟临帖,要沉下心来,一笔一画越像越好”(参见《继承传统,追求典雅》一文)。不见丝毫“名家”的矜持,仿佛是在叮咛自家的亲朋子侄,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在文集中详细阐述了楹联、手札、扇面、册页等书法形式的创作要领,且描述得极尽细致周详,犹如帐下课徒,循循善诱,金针度人。文如其人。熟悉先生的人,都素知先生的低调与和蔼。朴素中见高华,先生的学问人品在圈内当属有口皆碑。这本精致文集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全在“才”,“情”两字。读其文字,如同与才情高迈的智者清谈,清风朗月,淡泊襟怀。世界纷纷扰扰,但此处岁月静好;周遭熙熙攘攘,唯心下真水无香。品读先生的文字,欣赏先生的书法,总会不知不觉地想起那副著名的《圣教序》集字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241 评论

电冰箱5

在我看来,学篆隶书法有五难。其一,今天距篆隶的原生时代太过遥远,很容易造成难以穿越的历史隔膜,相差二十岁就有“代沟”,差两三千年又会怎样?最典型的现象是学习篆隶书法较好者能规模其形,较逊者连形都把握不好,更不要说神意、古雅了。至于好的个性与创新,尤为麟凤之属。其二,在篆隶的原生时代,古人没有留下关于技法、审美的任何文字说明,后嗣承习的过程中偶尔有只言片语的书论,又往往不关痛痒。今人对篆隶古体的认识,大都出自清人散断的题跋、评论与书写体会,这对了解各种学习范本所代表的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三,后人对那些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作品所做评述,都是根据金石拓本的审美经验,而金石文字无不受到书制工艺的影响,具有“二次完成品”的属性,不能准确的反映书写的真实状态。再则,古人的篆隶审美和技法总结,同样有隔膜,而表达见解的方式和用语,经常要借鉴来自时尚篆隶或楷行草诸体的经验感受,其中的误差与谬误自然不在少数。其四,在篆隶所处的原生时代,文字的实用是第一位的,美从属于文字规范,人们还没有纯为审美的艺术需求,更不会想到如何在作品中投入自我。那么,三代秦汉为数众多的篆隶经典作品及其丰富多变的个性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传统书学思想中的“达性抒情”、“字如其人”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命题在它们那里是否能够体现?如果能,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如果不能,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应该怎样看?后代名家的篆隶作品又应该怎样看?二者之间有多少可以证明的异同?其五,迄今为止,后人对篆隶原生状态中的各类作品所做的总结和评述,有多少符合历史的真实?其中有多少东西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临帖与创作实践?例如,怎样取法,怎样在“与古为徒”的同时来避免与时尚脱节,怎样在古今之间明确自我等等,都存在问题。我是一面读书、读帖、读所有的出土文字遗迹,一面思考、研究和习字,并随时修正认识,改进方法,把学术和艺术融合为一。 我提出“原生状态”的概念,旨在区别于后代的承习与变法,排除后人见解的干扰,直接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追循其历程,体会原滋原味的种种探索和创造。也就是说,后人的见解可以给我们启发,也能影响我们的独立思考而先入为主,使作品中某些特有的意味被过滤掉,或是出现较大的偏差。例如,清人评说汉碑八分隶书,只关注具体作品的美感风格,从不深究其由来。当然,这里面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因素,我们只择其最具普遍意义的一个简单现象来加以说明。成公绥《隶书体》前半部分称述楷书,后半部分论说隶书: 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设计知识资源网 意思是说上石的八分隶书有别于书简的形式,它们要像摹刻玺印那样均匀地分窠而为方格界栏,其章法布白有如棋盘布子或星宿排列那样秩序井然。成公绥是西晋人,去汉未远,仍置身于八分铭石的风尚之中,自然熟知甚妙。那么,他为什么要强调划分界格这种粗浅的常识呢?试想,汉人书简字形皆扁,书碑皆方,二者明显有别,其关键就在于书碑有格,是长方格规定了字形的结体。推衍开来,字字撑满界格者如《景君》、《裴岑》等波挑收敛,波挑开放者字形缩小而形成宽大的字距和疏朗的章法布白。其它如整齐字形、规范蚕头雁尾等种种碑刻书法现象与原委,也都与界格有关,这里就不多说了。由此可见,清人的篆隶见解缺憾甚多,而今天的创作仍在延续其作品形式,必然是因陋就简,使学习古法疏于肤浅和空疏。我把三代秦汉书法史研究的心得逐渐转入临帖与创作当中,得出许多异于前贤、时人的体会,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功夫容或未至,而见解上已经不必后人了。 这样说,前提是要有能力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处于不同阶层和位置的人群之所想所乐所尚。如果只有一般的艺术直觉和审美经验,即很难完整地解读那些作品。我原来的篆隶起手都学清人,也相信他们的观点,后来硕士、博士都攻读文字学,观看、摹录古文字篆隶字多了,体会也大异于从前。再后搞起书法史与书法批评研究,才真切地感受到徜徉于篆隶原生状态中的愉悦和收获,想问题、看作品也往往会与众不同。这样,我从通观古文字篆隶遗迹入手,进行经常而大量的摹习,同时验证于现代展览需求的创造和个性变化,反反复复,亦古亦我,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这种学习和探索。 我学篆隶,主张博瞻约取,明确自己所需,临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弄清楚其目的,也就是要从中汲取什么。有一些作品我可以研究,但临习却不碰它们。这包括:大家都学的不碰,以免“下笔便同众人”;有程式化特点不碰,如李阳冰一路的玉著、铁线小篆、汉《史晨碑》等及三国魏碑唐碑隶书之类;装饰性书体不碰,如战国中山器、吴《天发神谶碑》、北朝至唐代墓志盖文等,以免堕入画字者流;个性风格鲜明或有习气的不碰,如赵之谦、徐三庚、李瑞清、吴昌硕等人的大小篆,郑盙、金农、伊秉绶、陈鸿寿等

287 评论

相关问答

  • 书法学术论文范文

    在我看来,学篆隶书法有五难。其一,今天距篆隶的原生时代太过遥远,很容易造成难以穿越的历史隔膜,相差二十岁就有“代沟”,差两三千年又会怎样?最典型的现象是学习篆隶

    红豆呱呱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书法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我说国林啊,你是不是太迟了。

    稥油菋精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书法学术论文

    写字的应该看【书谱】咯!

    杭州lili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汉字与书法艺术论文范文

    汉字的文化魅力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创造出世界上唯一古老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

    头头的奋斗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小学书法教学论文范文

    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拟定题目,寻找材料,作证论证

    lukylukycat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