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9

蓝色琴弦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有哪些专业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ocomooner

已采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在构造地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地应力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气地质及矿田构造、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等研究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委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与冰川专业委员会和古地磁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所,主办学术刊物《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承担各类项目总计182项,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项目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土资源部项目18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9项,其他类项目100余项。2008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9568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项目经费3908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95万元;国土资源部项目经费993万元;地质大调查项目经费2736万元;其他类项目(包括所长基金及横向项目)经费1735万元。2008年有12项科技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和验收,其中地调项目评审成果7项,6项优秀,1项良好;自然基金项目5项通过结题验收。本所作为第二获奖单位和第三获奖单位获得200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作为第二获奖单位获2008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本所青藏高原新构造与古大湖研究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成果;阿尔金山东段铁矿找矿新进展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2008年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15篇,出版专著4部。副所长赵越研究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长虹高级工程师副所长李贵书研究员所长龙长兴研究员2008年度主要科研成果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张永双、胡道功、吴中海、张加桂、吴树仁、赵希涛、蒋良文、郭长宝、石菊松等。项目组开展了滇藏铁路沿线第四纪地层对比研究,首次编制了铁路沿线及周边夷平面分布图,对区内51条活动断裂(带)的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分段性和活动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对与铁路相交或近距离平行的20条活动断裂进行了重点调查、探槽揭露和取样测试,重新厘定了铁路沿线14条重要的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对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预测评价,深入研究了铁路沿线特殊岩土体的主要工程地质特性,提出了实用性的工程判别指标。综合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地热场、构造应力场、地形变场、工程地质岩组及地质灾害等因素,采用基于Arc GIS的信息加权叠加方法,开展了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和工程近期规划段工程地质稳定性综合评价,提出了线路比选和优化方案,在指导铁路选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澜沧江断裂带项目组人员在进行断裂测量技术人员在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沙山安装微地震台站设备技术人员在安装微地震台站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应用:属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负责的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XQ-2004-01)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的课题之一,主要完成人员:王小凤、马寅生、冯梅、安美建、史大年、陈宣华、区明益、王连庆、霍光辉、李会军、范桃园、李国岐、田晓娟、张西娟、蒋荣宝、李丽。总体目标任务是运用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进行英雄岭凹陷及周边地区深层地质构造解析,结合柴达木盆地西部地、物、化、遥资料综合分析,探索复杂地形区深部构造勘探的新方法。经过艰苦的野外施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波速反演和地质解释,首次在国内将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油田深部构造探测,在国内没有可借鉴实例的条件下,经过近4年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实践,初步建立了中等尺度微地震台阵网深部构造探测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运用微地震台阵网进行中等尺度构造探测的台站部署原则、记录参数选取、高质量数据采集标准和数据处理工作流程;确立了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层析成像速度结构反演的工作流程和成果图件;初步形成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地质解释的准则;获得了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地貌复杂、人工地震难以实施的柴西狮子沟—游园沟地区、干柴沟—咸水泉地区的深部构造信息;在油气资源评价新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其成果曾被评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十大科技进展。狮子沟地区地震反射剖面速度结构图东部叠合盆地深层油气成藏潜力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成果为优秀等级。主要完成人员:龙长兴、周新桂、张林炎、刘和甫、范昆、李涛、王宗秀、肖伟峰。项目组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多学科结合,对渤海湾—南华北盆地深层油气成藏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盆地形成演化主要受纬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联合复合控制。首次提出了渤海湾—南华北盆地深部存在多层次滑脱拆离,晚中生代—现今为统一伸展背景下形成的盆—山变形系统的新模式;首次编制了渤海湾—南华北盆地1:100万前古近系和前侏罗系地质图,研究了中生代以来盆地叠加改造对古生界油气成藏的影响;首次编制了渤海湾—南华北盆地1:200万上、下古生界生储盖组合分布及其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潜力评价图,并结合3次资评、深层油气勘探及成藏必要条件,围绕“有效生烃区和有利保存单元”两个核心问题,评价了深层油气成藏潜力,明确指出了深层油气有利勘探区带。吉黑东部山区内生金铜矿床找矿模型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孟宪刚、邵兆刚、朱大岗、王津、韩建恩、余佳。经过野外调查与室内综合研究,本项目取得以下进展:查明了区域构造体系及其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控岩控矿作用,吉黑东部丰富的内生金铜多金属矿产的成岩成矿过程主要受新华夏系、纬向系、经向系和北西向构造带控制。划分了吉黑东部岩石圈单元和成矿区带,在本区进行了构造带矿化特征对比,构造层含矿性与构造演化阶段对比,划分了构造成矿序列。构建了本区宏观的构造动力成岩成矿三维地质模型,在宏观构造动力成岩成矿三维地质模型中,简述了金铜矿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过程。对典型矿床进行构造控矿分析,根据X光岩组和磁组构分析,进行了分阶段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工作。总结了本区最特征的构造控矿类型,修正、完善、建立了8个控矿类型和模型,首次建立了吉黑东部地区的有限单元法数学模型和该区金铜矿床找矿模型。华北北缘东西向右旋逆冲断层带考察专家组验收项目成果现场小西南岔金铜矿北山矿脉与矿石产状九三沟铜金矿床矿化脉青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属地质调查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为吴珍汉研究员,项目成员包括胡道功研究员、吴中海副研究员、王双绪研究员、彭华研究员、陈群策研究员、苗放教授、王连捷研究员等。相关成果入选2006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对库赛湖断裂、西大滩断裂、温泉盆西边界断裂、安多盆北边界断裂、崩错断裂、谷露盆西边界断裂及当雄—羊八井活动断裂,通过高分辨率遥感解译、断错地貌分析、探槽工程揭露和高精度测年,揭示了晚更新世与全新世断裂活动期次、运动速率和古地震周期。在拉萨地块中段沿青藏铁路建立由15个测点组成的GPS观测局域网,完成3期GPS测量,为分析青藏铁路沿线现今地壳运动和断层速率积累了高精度实测资料。完成西大滩180m、五道梁150m、安多120m、羊八井300m、曲水150m地应力钻探和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获得青藏高原不同地块地应力随深度变化曲线;建立西大滩体应变综合监测站、安多体应变综合监测站、羊八井体应变综合监测站、曲水三分量应力综合监测站,实现了监测数据远程自动传输,初步建成青藏铁路沿线应力应变综合监测系统。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和ANSYS软件,计算分析了断裂诱发移动冰丘的形成机理、灾害效应及工程影响;发现83道班移动冰丘与错那湖沙害等灾害隐患,为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篇,包括国际核心期刊论文3篇,出版专著1部。安多盆地北部活动断层探槽剖面照片项目成员沿青藏铁路开展冬季野外观测吴珍汉研究员参加青藏铁路通车典礼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环境调查与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完成人员:赵志中、王书兵、乔彦松、王燕、徐刚、傅建利、李朝柱、姚海涛、刘宗秀、蒋复初、钱方、彭阳、李永昭、牟传龙、徐建民。成果如下:(1)通过调查,若尔盖土地沙化呈近南北向分布,主要位于山前冲洪积台地及山间盆地中。分析沙化因素,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几乎是同等的,降水和风速是草地沙化自然因素的主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以人口和牲畜量及开垦规模为主,提出对策建议。(2)川西黄土红土磁性地层均出现了B/M 界限以及贾拉米洛事件,川西黄土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川西黄土兼具风尘和冰川特征,说明物质主要源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冰水沉积物。红土成因分析说明其为风尘成因。(3)昔格达古湖主要形成于高斯期,青藏高原东缘大湖阶段形成约4-3Ma BP。典型剖面记录了5个旋回,15个阶段,有机碳记录了凉→暖的9个古气候变化阶段,孢粉和同位素分析也记录了4-6Ma BP间古气候环境周期变化规律。甘孜黄土剖面与磁性地层项目组成员在野外合影测量黄土地层剖面西气东输西段(玉门—武威)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完成人员:陈柏林、张永双、刘建民、董诚、彭华、刘建生、王春宇、吴乃芬等。取得主要进展:研究表明祁连山北缘断裂、河西走廊中西段盆地内断裂、龙首山南缘断裂和阿尔金断裂东段等断裂属于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发现高台车站断裂、新民堡断裂等是祁连山北缘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中最前缘断裂,形成时代最新、全新世活动性最强。首次获得肃北当今山口现今地应力数据,特别是肃南地震和民乐地震前后的地应力值变化的宝贵资料。通过14个地区稳定性评价因素的量化,计算了区内128个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参数,划分了3个极不稳定—不稳定区、2个次不稳定区。针对西气东输管线穿越极不稳定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新民堡、高台车站活动断裂、丰乐活动等地段进行必要的现今地应力监测和位移速率监测”的建议。西气东输西段(玉门—武威)地质构造略图西气东输西段(玉门—武威)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图西部地区主要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资源富集成藏规律综合研究(柴达木部分):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类项目,主要完成人员:王小凤、马寅生、陈宣华、李会军、王连庆、冯梅、李国歧、武红岭、蒋荣宝、李丽、安美建、田晓娟、王治顺、李中坚、王宝瑜、张梓歆、郭辉、尹成明、彭德华、江波。主要进展:从柴达木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石炭系地层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和油气分布规律与油气资源前景四个方面对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资源富集成藏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划分了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明确了盆地大地构造归属;编制了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石炭纪各门类生物地层对比表,进行了石炭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编制了盆地地质构造系列图件;开展了盆地应力应变测量和构造应力场模拟研究;对石炭系、中新生界油气分布规律与油气资源前景进行了综合评价。2008年12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对项目成果进行评审,结果为优秀。柴达木盆地盆地内向斜构造项目组人员在盆地内进行现场考察
81 评论

夏天可乐冰

地勘单位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起步早、困难多、办法少、阻力大、进展慢,至今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尚未建强,其余的地勘单位都是带着事业帽子搞内部企业化管理,与国办发〔1999〕37号通知提出的改革目标,相距甚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个难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一步搞好。总结地质工作改革的主要经验,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方面,“中央和省一级保留一部分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这项改革设计很好。但是,只要求国土资源部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没有明确:保留哪些单位、哪些专业、哪些人员、哪些装备;保留数量多少;如何保留;中央和省级保留力量的关系文件也未明确。特别是没有先保留后属地化,对组建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04年7月经中编办明确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统一管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明确了局机关编制140人,调查队伍要求逐步组建到位。温家宝总理曾多次督促抓紧组建“野战军”,要求面向全国招聘一些专业技术骨干,改善队伍结构和人员专业结构。现在的基本情况是:(1)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过去12年主要承担中央财政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中的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任务,提高了我国中小比例尺地质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和地质环境调查程度,发现一批矿产地并做出资源量评价,为吸引企业开展进一步勘查提供了条件。(2)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单位的队伍规模小、专业不配套、结构不合理,加上最近归口的武警黄金部队,仅1万多人。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的地质工作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单位承担不了,2/3 要委托或发包给其他地质单位去做,实行项目联系,业务指导关系。(3)中央财政支出的其他地质工作专项,如油气地质调查、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以及地质勘查基金等勘查项目,分别由不同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改革的实践证明,没有一支一流的地质调查队伍,就不可能支持一流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未能建强的原因是:(1)国土资发〔2001〕406号地质队伍“野战军”组建总体方案中,“野战军”的构成包括地勘行业重组精干后的地质调查队伍和地方地质调查队伍。实际上,前者既没有正式划出形成建制,也从未列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直属单位。后者是由地方政府保留的,不属于吃中央财政的“野战军”,多数由地矿局的队伍改组。地质院校也组织了地调院。它们都通过项目联系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归口单位以科研单位为主,野外调查队伍少,物化探、水工环、油气和海洋地质调查力量不足。以项目联系进行业务指导的方式参与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单位,实际上是一种雇佣关系,受联系者今年有项目但不知道明年有没有项目,更不知道有什么项目。这种不稳定的松散关系,被联系方不可能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多方找出路以求生存。(2)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的事业单位,应该在中央财政支出上有固定的科目,过去12年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取代,只能算是临时措施。实践中,部分项目从大区地调中心发包到地调院再转包给地质队,项目设计和成果验收等程序多、运行成本高,单项工程定额低,项目作价低,有的反映在项目发包中层层克扣,有中饱“小金库”的现象,使得承担施工单位得到的经费更少,有的施工单位不得不自掏腰包,以保证起码的工作要求。经费紧张,必然导致地质工作质量下降。(3)基础性地质调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需要全国统筹规划,有序进行。地质工作又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和由浅入深、反复认识的特征。因此,把地质调查项目分得很小、很碎,工期很短,市场化承包,频繁更换施工的地质队伍,对积累资料、深化认识、研究创新和人才培养十分不利。第二方面,“其余地质勘查单位逐步改组成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主要从事资源勘查、开发和工程勘查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服务创收”。指出了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方向,但没有明确如何组织起来,如何在人事制度、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等方面逐步脱离事业机制实现企业机制。目前的情况是:(1)各地都把属地化地勘单位保留事业性质,大多数保持原建制,极少数合并了局级机关。地勘单位继续使用中央财政拨款,并视省级财政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充,不同程度地解决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补贴等,但多数还要靠地勘单位自己增收去解决。许多地方的离退休职工反映不能达到“同城待遇”,多有上访鸣不平的事件发生。(2)属地化地勘单位通过向大区地调中心、省级地调院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办公室、地质勘查基金办公室等打破矿种和地域界限承包中央财政项目,同时向地方财政支持的地质勘查基金和社会企业承揽勘查和工程施工任务。在探矿权实行有偿取得以后,地勘单位得到很少,许多地勘局、队只得通过各种渠道去国外找矿勘查求发展。(3)在“戴事业帽子、走企业化路子”的改革思路指引下,绝大多数地勘单位采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做法,成立了地矿局办的或地质队办的矿产开发公司或工程勘察公司。为了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动,地质队伍进行内部重组,职工在公司工作期间,执行企业工资待遇,主管人员有的实行年薪制,从公司退休或离职时,仍按事业机制办理。有的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对进入企业的新职工,签订合同,执行企业用人办法。有的公司实行股份制,地质队可以入股局办的公司,职工可以入股队办的公司。许多地勘单位已经做好了企业化的规划和过渡准备,如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于2010年7月6日在《地勘导报》上提出了10年企业化设想。不少地勘单位以优质探矿权为依托,设想走勘查、开发矿产一体化的企业化道路,规划一局一集团,一队一矿,有的已经初步取得成效。(4)由于地勘单位有财政拨款作后盾,在进入社会市场的初期,为了争取项目,往往压价竞争,向市场提供了扭曲的信息,造成了自我贬低的不良后果。一个地质队一年要做上百个项目,许多项目只是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做,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不免在地质观察、资料编录上过于简单化,更不能在深入研究上下功夫。智力资本的投入没有得到价值体现,就会少投入或不投入,从而对地质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5)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在2003年出台后,仅五、六年时间,全国探矿权已基本上登记完毕。据初步了解,专业地勘单位由于资金实力差,只取得20% 左右,其余80% 左右被社会人和企业占有。地勘单位往往沦为矿老板的“打工仔”,而勘查服务中同样不计智力投入的价值,地勘单位只取得施工经费,不享有勘查成果价值的分成。探矿权招拍挂的后果是,地勘单位没有得到优惠扶持,难以实现探采一体的企业化,首先在登记环节上拼不过社会企业和矿老板,而后在勘查成果的分配权利被剥夺。地勘单位长期在地质找矿工作上占有的垄断地位失去,普遍有被边缘化的失落感受。地勘单位的对策是,一方面在打工项目上少投入,完成合同要求就行,薄利多干。另一方面,积极去国外寻求发展机会。显然,最终是对我国的地质找矿事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6)中央和地方建立的地质勘查基金,资金来自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财政收入,来自矿业开发,反哺上游地勘工作,本来是很好的机制。但基金定位为周转金,对探矿成果的转让收入要求上交财政,从而带有投资性质,获利多的是政府财政。加上申请基金项目必须公开资料,经过招标定夺承担者。因此,许多申请基金的项目没有明确的找矿线索,而有找矿前景的项目,一般不愿意拿出来申请,怕在招标环节被别人抢了去。(7)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在2010年出台,是总结河南“嵩县模式”、“订单找矿”等经验,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现的许多问题进行规范化调控。其中要求统筹协调全国地质工作,是为了克服散和乱;推进实施整装勘查,是为了按地质工作规律有机结合、有序安排;特别是地勘单位可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折股参与风险投资,分享找矿成果收益的意见很好,问题是要通过立法确定,并由国家财税主管部门认可,有相关文件才能落实。

235 评论

开心一刻0312

国土资源通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土地》主办单位为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主办;是国家国土资源部所属媒体,是国土资源领域唯一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土地管理专业刊物;《中国地质》主办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主管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核心期刊地质学术理论期刊;《中国地质教育》主办单位为中国地质学会。

12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有哪些专业

    《国土资源通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土地》主办单位为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主办;是国家国土资源部所属媒体,是国土资源领域唯一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

    薄荷kokoro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有哪些

    期刊名称:   地质与勘探刊名题写:   郭沫若期刊汉语拼音:   di zhi yu kan tan期刊外文名:   geology and prospect

    陳詞濫雕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有哪些类型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4

    请叫我开森果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有哪些级别

    该单位为正厅级单位,该单位以前是国土部直属单位,属于其科研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管理国土资源部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归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该单位在业务

    helloJ80430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期刊有哪些专利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4

    晓晓小同学 1人参与回答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