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6

chihuoshiwo888
首页 > 论文问答 > 《妇女杂志》我之理想配偶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穗宝儿yz

已采纳
该杂志于1915年1月5日在上海创刊,属偏于保守的妇女刊物,月刊。1931年12月停刊,主要因一·二八事变中商务印书馆遭日寇焚毁而休刊,前后共17卷(每卷12期)204期。杂志有论说、学艺、家政、名著、小说、译海、文苑、杂俎等栏目,提倡发展女子教育,向妇女介绍自然科学、生理卫生等方面的新知识,冀妇女自立,“谋妇女解放”,在当时的妇女界有一定的影响。但反对妇女参政,仍要求妇女做贤妻良母,带有一定的封建思想色彩。登载图文计有10480则。其中图片1200则。1928年到1930年间,本杂志也称《妇女》杂志。现藏于北京首都图书馆登处。
337 评论

1987分撒风

《中国妇女》杂志于1939年6月1日在延安窑洞中诞生。她是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本全国性的妇女刊物。毛泽东同志热情关怀和支持《中国妇女》杂志的创刊,并为创刊号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这激越的文字曾鼓舞着千千万万《中国妇女》杂志的读者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由于战争环境险恶、交通不畅和财政困难等原因,《中国妇女》杂志只出了22期,于1941年3月停刊。1949年7月20日,《中国妇女》杂志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因为新中国即将诞生,为了鲜明地区别于旧中国,所以定名为《新中国妇女》。这本以妇女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月刊,从复刊之日起就一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何香凝、宋庆龄、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1956年1月起,《新中国妇女》改为《中国妇女》。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百万群众时,蔡畅大姐请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妇女》题了字。一直沿用至今的《中国妇女》的刊名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手写体。“文革”中《中国妇女》于1967年元月被迫停刊。1978年7月15日,《中国妇女》第二次复刊。《中国妇女》一直关注女人的命运,宣传自立自强的精神,刊登杰出女性的故事,描述妇女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和感情,在妇女中深入人心。80年代到90年代,杂志发起“女人的出路”的大讨论,提出“我们需要重建”,倡导解放思想。大力宣传新《婚姻法》,同时举办妇女知识竞赛、评选中国小英雄等活动,受到读者欢迎,发行量上升到100多万份。90年代后期,杂志经过不断改版,伴随着改革开放中的妇女成长,以新的面貌迎向新世纪。1999年,杂志改为半月刊,并成为彩色印刷的杂志。上半月刊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女性的发展,讲述女人的故事,关心女性的心理和健康,其关键词是“成长、成功、快乐”。力图给读者精神力量和一种贴心的感觉。2003、2005年,杂志荣获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中国妇女》也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杂志,一些妇女运动的前辈,如沈滋久、董边等都曾任这本杂志的总编。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几代人的交替中,杂志社也吸引了许多非凡的女性为之工作。《中国妇女》杂志把妇女解放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中加以考察、探索、研究和实践,并满腔热情地将“向妇女宣传社会,向社会宣传妇女”作为办刊目标。为此,《中国妇女》杂志开展了“当代女性现状探索”,提出了“愿我有一个新的妇女观”、“当代妇女面临四个挑战”、“理想女性、女性理想”以及“女人的出路在哪里”等专题讨论。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论述,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权威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和热烈反响。《中国妇女》杂志始终以推动中国妇女的解放、进步、发展为己任,有较浓厚的理性色彩,探讨每一历史阶段的妇女问题,维护妇女利益,反映妇女呼声,倡导妇女自强,促进妇女进步。它还大量宣传优秀的中国妇女人物,冲击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倡导男女平等,树立崭新的女性价值观念,显示中国妇女的社会责任、能力、才华和贡献。刊物还关心妇女生活,深入女性的婚姻家庭和内心世界,大量提供信息,对妇女就业、社交、婚姻、家庭、教育、健康等方面进行指导,不仅有思想深度,也有可读性,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1984年6月29日,《中国妇女》杂志在1984年第6期上的第38页的“征婚启事”栏中刊登了两条征婚启事。其中一则这样写道“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64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如谁家中只有女儿又有心招婿的话,我愿到女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或见面。”与现在动不动就体健貌端、温柔贤惠等模棱两可的措辞相比,当时征婚者要务实诚恳得多。这也许跟当时登征婚广告还得到单位开证明不无关系。《中国妇女》的征婚广告一登,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般地飞来,未婚的大龄青年为了表示感谢还在信中违规夹寄钱物。紧接着的第7期登了8则征婚广吉,“征婚启事”也变成“鹊桥”并一直沿用至今。第9期《中国妇女》甚至办了“大龄青年婚姻专号”。

220 评论

huyingheng

“……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的光源中涌出来,不像石火,用铁和石敲出来,这才是真艺术。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艺术家。——而我,……这算是什么?……”他想到这里,忽然从床上跳起来了。以先他早已想过,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但作品就须有范围,否则,恐怕要不收的。范围就范围,……现在的青年的脑里的大问题是?……大概很不少,或者有许多是恋爱,婚姻,家庭之类罢。……是的,他们确有许多人烦闷着,正在讨论这些事。〔2〕那么,就来做家庭。然而怎么做做呢?……否则,恐怕要不收的,何必说些背时的话,然而……。他跳下卧床之后,四五步就走到书桌面前,坐下去,抽出一张绿格纸,毫不迟疑,但又自暴自弃似的写下一行题目道:《幸福的家庭》。  他的笔立刻停滞了;他仰了头,两眼瞪着房顶,正在安排那安置这“幸福的家庭”的地方。他想:“北京?不行,死气沉沉,连空气也是死的。假如在这家庭的周围筑一道高墙,难道空气也就隔断了么?简直不行!江苏浙江天天防要开仗;福建更无须说。四川,广东?都正在打。〔3〕山东河南之类?——阿阿,要绑票〔4〕的,倘使绑去一个,那就成为不幸的家庭了。上海天津的租界上房租贵;……假如在外国,笑话。云南贵州不知道怎样,但交通也太不便……。”他想来想去,想不出好地方,便要假定为A了,但又想,“现有不少的人是反对用西洋字母来代人地名的〔5〕,说是要减少读者的兴味。我这回的投稿,似乎也不如不用,安全些。那么,在那里好呢?——湖南也打仗;大连仍然房租贵;察哈尔〔6〕,吉林,黑龙江罢,——听说有马贼,也不行!……”他又想来想去,又想不出好地方,于是终于决心,假定这“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地方叫作A。  “总之,这幸福的家庭一定须在A,无可磋商。家庭中自然是两夫妇,就是主人和主妇,自由结婚的。他们订有四十多条条约,非常详细,所以非常平等,十分自由。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优美高尚……。东洋留学生已经不通行,——那么,假定为西洋留学生罢。主人始终穿洋服,硬领始终雪白;主妇是前头的头发始终烫得蓬蓬松松像一个麻雀窠,牙齿是始终雪白的露着,但衣服却是中国装,……”  “不行不行,那不行!二十五斤!”  他听得窗外一个男人的声音,不由的回过头去看,窗幔垂着,日光照着,明得眩目,他的眼睛昏花了;接着是小木片撒在地上的声响。“不相干,”他又回过头来想,“什么‘二十五斤’?——他们是优美高尚,很爱文艺的。但因为都从小生长在幸福里,所以不爱俄国的小说……。俄国小说多描写下等人,实在和这样的家庭也不合。‘二十五斤’?不管他。那么,他们看看什么书呢?——裴伦的诗?吉支〔7〕的?不行,都不稳当。——哦,有了,他们都爱看《理想之良人》〔8〕。我虽然没有见过这部书,但既然连大学教授也那么称赞他,想来他们也一定都爱看,你也看,我也看,——他们一人一本,这家庭里一共有两本,……”他觉得胃里有点空虚了,放下笔,用两只手支着头,教自己的头像地球仪似的在两个柱子间挂着。  “……他们两人正在用午餐,”他想,“桌上铺了雪白的布;厨子送上菜来,——中国菜。什么‘二十五斤’?不管他。为什么倒是中国菜?西洋人说,中国菜最进步,最好吃,最合于卫生〔8〕:所以他们采用中国菜。送来的是第一碗,但这第一碗是什么呢?……”  “劈柴,……”  他吃惊的回过头去看,靠左肩,便立着他自己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  “什么?”他以为她来搅扰了他的创作,颇有些愤怒了。  “劈架,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  “好好,就是两吊五。”  “称得太吃亏了。他一定只肯算二十四斤半;我想就算他二十三斤半,好不好?”  “好好,就算他二十三斤半。”  “那么,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  “唔唔,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他也说不下去了,停了一会,忽而奋然的抓起笔来,就在写着一行“幸福的家庭”的绿格纸上起算草,起了好久,这才仰起头来说道:  “五吊八!”  “那是,我这里不够了,还差八九个……。”  他抽开书桌的抽屉,一把抓起所有的铜元,不下二三十,放在她摊开的手掌上,看她出了房,才又回过头来向书桌。他觉得头里面很胀满,似乎桠桠叉叉的全被木柴填满了,五五二十五,脑皮质上还印着许多散乱的亚剌伯数目字。他很深的吸一口气,又用力的呼出,仿佛要借此赶出脑里的劈柴,五五二十五和亚刺伯数字来。果然,吁气之后,心地也就轻松不少了,于是仍复恍恍忽忽的想——“什么菜?菜倒不妨奇特点。滑溜里脊,虾子海参,实在太凡庸。我偏要说他们吃的是‘龙虎斗’。但‘龙虎斗’又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蛇和猫,是广东的贵重菜,非大宴会不吃的。但我在江苏饭馆的菜单上就见过这名目,江苏人似乎不吃蛇和猫,恐怕就如谁所说,是蛙和鳝鱼了。现在假定这主人和主妇为那里人呢?——不管他。总而言之,无论那里人吃一碗蛇和猫或者蛙和鳝鱼,于幸福的家庭是决不会有损伤的。总之这第一碗一定是‘龙虎斗’,无可磋商。  “于是一碗‘龙虎斗’摆在桌子中央了,他们两人同时捏起筷子,指着碗沿,笑迷迷的你看我,我看你……。  “‘Mydear,’  “‘Pleaseyoueatfirst,’  “‘Ohno,pleaseyor!’〔10〕  “于是他们同时伸下筷子去,同时夹出一块蛇肉来,——不不,蛇肉究竟太奇怪,还不如说是鳝鱼罢。那么,这碗‘龙虎斗’是蛙和鳝鱼所做的了。他们同时夹出一块鳝鱼来,一样大小,五五二十五,三五……不管他,同时放进嘴里去,……”他不能自制的只想回过头去看,因为他觉得背后很热闹,有人来来往往的走了两三回。但他还熬着,乱嘈嘈的接着想,“这似乎有点肉麻,那有这样的家庭?唉唉,我的思路怎么会这样乱,这好题目怕是做不完篇的了。——或者不必定用留学生,就在国内受了高等教育的也可以。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的,高尚优美,高尚……。男的是文学家;女的也是文学家,或者文学崇拜家。或者女的是诗人;男的是诗人崇拜者,女性尊重者。或者……”他终于忍耐不住,回过头去了。  就在他背后的书架的旁边,已经出现了一座白菜堆,下层三株,中层两株,顶上一株,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  “唉唉!”他吃惊的叹息,同时觉得脸上骤然发热了,脊梁上还有许多针轻轻的刺着。“吁……。”他很长的嘘一口气,先斥退了脊梁上的针,仍然想,“幸福的家庭的房子要宽绰。有一间堆积房,白菜之类都到那边去。主人的书房另一间,靠壁满排着书架,那旁边自然决没有什么白菜堆;架上满是中国书,外国书,《理想之良人》自然也在内,——一共有两部。卧室又一间;黄铜床,或者质朴点,第一监狱工场做的榆木床也就够,床底下很干净,……”他当即一瞥自己的床下,劈柴已经用完了,只有一条稻草绳,却还死蛇似的懒懒的躺着。  “二十三斤半,……”他觉得劈柴就要向床下“川流不息”的进来,头里面又有些桠桠叉叉了,便急忙起立,走向门口去想关门。但两手刚触着门,却又觉得未免太暴躁了,就歇了手,只放下那积着许多灰尘的门幕。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11〕的。  “……所以主人的书房门永远是关起来的。”他走回来,坐下,想,“有事要商量先敲门,得了许可才能进来,这办法实在对。现在假如主人坐在自己的书房里,主妇来谈文艺了,也就先敲门。——这可以放心,她必不至于捧着白菜的。  “‘Comein,please,’〔12〕  “然而主人没有工夫谈文艺的时候怎么办呢?那么,不理她,听她站在外面老是剥剥的敲?这大约不行罢。或者《理想之良人》里面都写着,——那恐怕确是一部好小说,我如果有了稿费,也得去买他一部来看看……。”  拍!  他腰骨笔直了,因为他根据经验,知道这一声“拍”是主妇的手掌打在他们的三岁的女儿的头上的声音。  “幸福的家庭,……”他听到孩子的呜咽了,但还是腰骨笔直的想,“孩子是生得迟的,生得迟。或者不如没有,两个人干干净净。——或者不如住在客店里,什么都包给他们,一个人干干……”他听得呜咽声高了起来,也就站了起来,钻过门幕,想着,“马克思在儿女的啼哭声中还会做《资本论》,所以他是伟人,……”走出外间,开了风门,闻得一阵煤油气。孩子就躺倒在门的右边,脸向着地,一见他,便“哇”的哭出来了。  “阿阿,好好,莫哭莫哭,我的好孩子。”他弯下腰去抱她。  他抱了她回转身,看见门左边还站着主妇,也是腰骨笔直,然而两手插腰,怒气冲冲的似乎豫备开始练体操。  “连你也来欺侮我!不会帮忙,只会捣乱,——连油灯也要翻了他。晚上点什么?……”  “阿阿,好好,莫哭莫哭,”他把那些发抖的声音放在脑后,抱她进房,摩着她的头,说,“我的好孩子。”于是放下她,拖开椅子,坐下去,使她站在两膝的中间,擎起手来道,“莫哭了呵,好孩子。爹爹做‘猫洗脸’给你看。”他同时伸长颈子,伸出舌头,远远的对着手掌舔了两舔,就用这手掌向了自己的脸上画圆圈。  “呵呵呵,花儿。”她就笑起来了。  “是的是的,花儿。”他又连画上几个圆圈,这才歇了手,只见她还是笑迷迷的挂着眼泪对他看。他忽而觉得,她那可爱的天真的脸,正像五年前的她的母亲,通红的嘴唇尤其像,不过缩小了轮廓。那时也是晴朗的冬天,她听得他说决计反抗一切阻碍,为她牺牲的时候,也就这样笑迷迷的挂着眼泪对他看。他惘然的坐着,仿佛有些醉了。  “阿阿,可爱的嘴唇……”他想。  门幕忽然挂起。劈柴运进来了。  他也忽然惊醒,一定睛,只见孩子还是挂着眼泪,而且张开了通红的嘴唇对他看。“嘴唇……”他向旁边一瞥,劈柴正在进来,“……恐怕将来也就是五五二十五,九九八十一!……而且两只眼睛阴凄凄的……。”他想着,随即粗暴的抓起那写着一行题目和一堆算草的绿格纸来,揉了几揉,又展开来给她拭去了眼泪和鼻涕。“好孩子,自己玩去罢。”他一面推开她,说;一面就将纸团用力的掷在纸篓里。  但他又立刻觉得对于孩子有些抱歉了,重复回头,目送着她独自茕茕的出去;耳朵里听得木片声。他想要定一定神,便又回转头,闭了眼睛,息了杂念,平心静气的坐着。他看见眼前浮出一朵扁圆的乌花,橙黄心,从左眼的左角漂到右,消失了;接着一朵明绿花,墨绿色的心;接着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的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  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八日。注释:〔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三月一日上海《妇女杂志》月刊第十卷第三号。  本文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如下:“我于去年在《晨报副刊》上看见许钦文君的《理想的伴侣》的时候,就忽而想到这一篇的大意,且以为倘用了他的笔法来写,倒是很合式的;然而也不过单是这样想。到昨天,又忽而想起来,又适值没有别的事,于是就这样的写下来了。只是到末后,又似乎渐渐的出了轨,因为过于沉闷些。我觉得他的作品的收束,大抵是不至于如此沉闷的。但就大体而言,也仍然不能说不是“拟”。  二月十八日灯下,在北京记。”  许钦文,浙江绍兴人,当时的青年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故乡》等。他的《理想的伴侣》是因一九二三年八月《妇女杂志》第九卷第八号刊出的“我之理想的配偶”征文启事而写的一篇讽刺小说,载于同年九月九日北京《晨报副刊》。  〔2〕指当时一些报刊关于恋爱、婚姻、家庭问题的讨论。如一九二三年五、六月间《晨报副刊》进行的“爱情定则”的讨论;《妇女杂志》关于理想配偶的征文以及出版“配偶选择号”(第九卷第十一号)等。  〔3〕关于江浙等地的战争,当指江苏军阀齐燮元与浙江军阀卢永祥的对峙;直系军阀孙传芳与福建军阀王永泉等人的战争;四川军阀杨森对熊克武的战争;广东军阀陈炯明与桂系、滇系军阀的战争;湖南军阀赵恒惕对谭延笥的战争。  〔4〕绑票旧时盗匪把人劫走,强迫被劫持者的亲属出钱赎买,称为绑票。当时山东、河南是土匪头子孙美瑶、“老洋人”等活动的地区,经常发生这类事件。  〔5〕关于罗马字母代替小说中人名地名问题,一九二三年六月至九月间《晨报副刊》上曾有过争论。八月二十六日该刊所载郑兆松的《罗马字母问题的小小结束》认为:“小说里羼用些罗马字母,不认识罗马文字的大多数民众看来,就会产生出一种厌恶的情感,至少,也足以减少它们的普遍性。”  〔6〕察哈尔指当时的察哈尔特别区。一九二八年改设省。一九五二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山西两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7〕裴伦(GGByron,1788—1824)通译拜伦,英国诗人。著有长诗《唐·璜》、诗剧《曼佛雷特》等。吉支(JKeats,1795—1821),通译济慈,英国诗人。著有《为和平而写的十四行诗》、长诗《伊莎贝拉》等。  〔8〕《理想之良人》即四幕剧《AnIdealHusband》,英国王尔德(OWilde,1856—1900)著。该剧在“五四”前被译成中文,曾连载于《新青年》第一卷第二、三、四、六号和第二卷第二号。  〔9〕关于西洋人称赞中国菜,作者曾在《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中这样说过:“近年尝听到本国人和外国人颂扬中国菜,说是怎样可口,怎样卫生,世界上第一,宇宙间第n。但我实在不知道怎样的是中国菜。我们有几处是嚼葱蒜和杂和面饼,有几处是用醋,辣椒,腌菜下饭;还有许多人是只能舐黑盐,还有许多人是连黑盐也没得舐。中外人士以为可口,卫生,第一而第n的,当然不是这些;应该是阔人,上等人所吃的肴馔。”  〔10〕这三行英文的意思是:“我亲爱的,请。”“你请先吃,我亲爱的。”“不,你请!”  〔11〕“中庸之道”儒家学说。据宋代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12〕这一行英文的意思是:“请进来,我亲爱的。”

87 评论

你的秋天

我的母亲》赏析 王学东 本文作者胡适是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首倡“新文化运动”,他是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尝试集》)的诗人。他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传奇般的获得过35个博士学位。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安徽绩溪县中屯人。她16岁嫁给当时已48岁的胡适的父亲胡传做填房,三年后胡适出世。六年后,也就是在胡适母亲23岁时,胡适的父亲不幸去世。年纪轻轻就丧了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的最大的不幸!而当时胡传前妻曹氏所养的儿女都比胡适的母亲大,她守寡23年,“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诚如她的儿子所说,“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所以胡适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家庭特殊时期的特别的母亲,要抚养自己的儿子,又要支撑整个家庭,需要承受怎样的苦痛和压力,需要具备怎样的智慧和品德?在阅读本文时,我们必须要注意这个要素来把握文章。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从幼年到少年九年中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做铺垫。 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这样几件事: (1)交代自己文绉绉性格的主要成因:一是“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野蛮孩子一块儿玩;二是“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三是因有“先生”之名自己不能不装出点“先生”的样子。 (2)写自己爱学习的习惯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组织戏剧班做戏。 (3)写失去学习音乐和绘画的机会。 在作了以上三点交代后,作者自然引出了自己的母亲,“恩师”和“慈母”是作者对母亲的最高评价,“做人”则是母亲训练“我”的主要课题。 有人也许要问,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要从这篇文章的原作谈起,这篇课文节选自胡适先生四十岁时所写的自传体散文《四十自述》,传主实际是作者本人,作者写母亲是把母亲作为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就写了较多的自己童年的经历。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写自己在母亲影响下的进步相呼应。 第二部分:重点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关心以及对家庭成员的态度。 这一部分先写母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天刚亮就把“我”喊醒,不允许“我”养成睡懒觉的习惯;醒来后看“我”清醒了,就帮“我”反省昨天言行有误的地方。胡适的母亲不识字却很识事,她也许不懂“君子一日三省吾身”的道理,但她却懂得及时帮助孩子总结得失的重要。母亲把教育孩子的时间选择在早晨是很见用心的,如果昨天犯了错,当时就批评,孩子可能一下子不能接受。待睡了一晚上了,事也过了,气也消了,这时候,心平气和地说几句,孩子一般都能听得进去。再说早晨刚起床就接受了妈妈的教诲,这一整天孩子说话做事就会特别小心。我们可以想见,在这每天的教育提醒中肯定贯穿着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那就是如何做人。当然母亲更多的是督促“我”用功读书,成为像“我”父亲一样的人。父亲的早亡使母亲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处境是很尴尬的,要想在这样一个家庭能够生存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有出息,将来才能够有所依靠。尽管胡适的母亲和丈夫只生活了6年多,她对丈夫的思想事业也不真正了解,但她虔诚地崇拜丈夫,尊敬丈夫,爱她的丈夫,可以说是一个丈夫至上主义者。儿子的将来应该是怎样的呢?她不具体知道,只是希望儿子学他的老子,能走他老子的道路。她常对儿子述说他父亲的种种好处,叮咛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在母亲督促下,小时侯的胡适是同龄人中最用功的,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是小胡适第一个去开学堂的门。 母亲管教胡适很严,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胡适一句或打胡适一下,保护了小孩子的自尊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母亲对胡适的批评教育,方式也是多样的。有时是事发当时用严厉的眼睛望一下,有时是第二天醒来后“教训”,有时则是等到夜深人静时“行罚”。总之是绝不放过孩子的任何一点错误。 这一部分作者还详细回忆了一件因自己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遭母亲责罚的事。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我”的姨母怕“我”受凉,“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可“我”不肯穿,还借用姨母话中的“凉”字的谐音引到“娘”字上,再引到“老子”上,说了句“老子都不老子”的话。本来胡适也就是开玩笑地说自己并不怕凉,但这段话前后连起来理解,实际上表达的意思就是,老子都不在了,还要娘干什么呢?这句话既伤害了母亲,也伤害了父亲。难怪母亲听了这话之后“气得坐着发抖”,“我”自然被“重重的责罚了一顿”。 母亲虽然兼任“严父”,但她毕竟还是“慈母”。当“我”因用手擦眼泪擦进了细菌而害了一年多眼翳病之后,母亲“心里又悔又急”,“悔”的是不该对孩子管教那样严厉,“急”的是孩子的眼病不知何时能好。听说用舌头舔可以将眼翳舔去,母亲就“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里的一个“真”字表现了“我”的出乎意外和感激,一个“舔”字把一个慈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层作者用“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作了总结,“严师”、“慈母”是胡适对母亲的最为准确的评价。 这一部分的第二层次主要是写母亲与家人的相处,母亲是16岁嫁到胡家来的,胡适父亲胡传的前妻曹氏所生的子女大都比胡适的母亲大几岁,父亲在世时有父亲撑着,胡适的哥哥嫂嫂们还不敢造次。现在父亲不幸逝世了,母亲在家的地位就很尴尬。按辈分,她是后母,是长辈;按年龄,她还没有叫她母亲的儿女们(除胡适)大;按职责,她要负担起管家的重任。如果大家都明理,都懂事,都理解做后母的难处,那胡适母亲的日子还好过些,偏偏这一家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大哥从小便是败家子,吸鸦片烟,赌博”,“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面对这么一些人,这个当家的后母的日子还能好过吗?难怪胡适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母亲解决家庭问题有三大法宝: 一是“请”,就是家里遇到靠权威才能解决的问题,母亲就请本家长辈来助阵。大哥乱花钱,母亲就“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除夕夜讨债的来了,母亲“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五叔冤枉了母亲,母亲就“请了几位本家来”质问他。 二是“忍”,除夕夜,母亲打发了讨债的之后,大哥回来了,母亲“从不骂他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大嫂二嫂闹矛盾时,母亲“只装做听不见”,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到左邻右舍去“闲谈”,“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宽容隐忍在胡适母亲这儿被发挥到了极致。 三是“哭”,一个人的忍耐总是有限度的,母亲也有“实在不能再忍的一天”,先是轻声哭,渐渐才哭出声来。母亲的哭完全是一种内心的发泄,“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母亲的哭也是有神奇效果的,她能哭来闹气的嫂嫂送茶劝哭,她还能哭来家中“一两个月的太平清净日子”。透过母亲的哭,我们分明感受到母亲内心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委屈。 母亲不仅有宽容隐忍的一面,也有刚性的一面。关于有碍人格尊严的事,母亲是绝不宽容的。五叔的一句诬言气得母亲大哭,母亲请了几位本家来当面质问五叔,一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才肯罢休。这表明母亲做人是有原则的,这使得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丰满。 这一层次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严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第三部分: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正如作者自白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作者写此文时,年已四十,而且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而且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还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这些都体现了胡适先生的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胡适先生的文风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天下写母亲的文字何其多也,但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什么常常被不同选本的编者所看中呢?它有着怎样的独具的魅力呢? 首先,作者将人物放置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刻画。 胡适的母亲23岁便成了寡妇,母亲一方面要把胡适抚养成人,同时,作为后母后婆,她还要照管丈夫前妻留下的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又不甚懂事的儿子儿媳,这就使得“母亲”的处境十分艰难和尴尬。母亲却能用她的智慧,用她的温柔,用她的宽容,用她的坚毅平息了家中的一次次风波,赢得了家人的尊重。 其次,作者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对人物作了饱含深情的描写。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者“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钟姐 你不会找啊 只会提问

141 评论

大熊简单明了

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细致地讲述了沈复这样一位清中期下层文士大半生的生活。小说通过对沈复和他人交往的描述,勾勒出一幅下层文士生活的图景,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下层文士的生活有很大帮助。因此本文拟以沈复的《浮生六记》为出发点,去了解清中期与沈复同一阶层的下层文士的生活。 本文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既注意汲取以往的研究成果,又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法,而是针对《浮生六记》自身的特色进行有目的性的研究。在查阅了大量的方志、笔记、小说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理解历史,了解社会。通过文学、史学、哲学和社会学的相互引证,来研究清中期下层文士这一阶层的生活。沈复是清中期下层文士的典型,通过对他的生活的细致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其在家庭、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通过比较分析,透视出当时社会下层文士这一阶层的生活状况,包括他们的小家庭生活、大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职业状况;并试图发掘下层文士精神境界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多样的爱好与兴趣、美好的愿望与追求、出色的聪明才智和诗情画意的生活趣味等。 文章除引言及结语外共分三章,第一章为《浮生六记》与清中期下层文士的家庭生活,包括了清中期下层文士小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唱和现象及其衣食住行  内容提要 4-5  Abstract 5-6  引言 10-17  第一章《浮生六记》与清中期下层文士的家庭生活 17-55  第一节 艺术化的小家庭生活 17-36  一 夫妻唱和 19-28  (一) 中国传统社会与夫妻唱和现象 19  (二) 沈复与陈芸的唱和 19-22  (三) 清中期的夫妻唱和风习 22-26  (四) 夫妻唱和的实质及其影响 26-28  二 衣食住行 28-36  (一) 生活中的艺术 28-29  (二) 服饰与生活 29-31  (三) 饮食与生活 31-33  (四) 住宅与生活 33-34  (五) 出游与生活 34-36  第二节 矛盾的传统大家庭生活 36-55  一 清中期家庭情况 36-49  (一) 清中期家庭的结构、规模及其小型化趋势 36-40  (二) 大家庭观念的根深蒂固与社会现实的冲击 40-45  (三) 互相倾轧的家庭关系与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45-49  二 大家庭对下层文士生活的影响 49-55  (一) 安身与存世——传统家庭对下层文士经济的援助 49-52  (二) 禁锢与牢笼——传统家庭对下层文士思想的束缚 52-53  (三) 传统与现实——才子式的自赏与金钱思潮的抗争 53-55  第二章《浮生六记》与清中期下层文士的社会生活 55-123  第一节 清中期社会概况 55-63  一歌舞升平与府库空虚并存 55-57  二发达的文风与沉闷的思想 57-59  三颓迷的士风与儒林的俗化 59-63  第二节 清中期下层文士与科举 63-78  一 下层文士与科举之联系 63-68  (一) 重士崇官的传统观念 63-64  (二) 热衷功名的士风 64-68  二 清中期科举现状 68-73  (一) 拥挤不堪的科举之路 68-69  (二) 貌似公平的取才之道 69-71  (三) 遥遥无期的等待——落榜、冗官 71-73  三 科举对下层文士的影响 73-78  (一) 谋生能力蜕化 73-75  (二) 社会地位下降 75-76  (三) 下层文士心态失衡 76-78  第三节 清中期下层文士的出路 78-113  一 作幕 80-93  (一) 清中期的幕僚 80-85  (二) 幕僚的收入 85-87  (三) 幕府、幕僚与创作 87-93  二 经商 93-99  (一) 清中期的重商思潮 93-96  (二) 经商的困难 96-98  (三) 文士与商人的交往 98-99  三 教馆 99-104  (一) 下层文士教馆的基本情况 99-102  (二) 下层文士处馆的困难 102  (三) 士风的转变对馆师地位的影响 102-104  四 行医 104-106  (一) 文士与医的天然联系 104-105  (二) 清中期下层文士为医的状况 105-106  五 卖文 106-111  (一) 清中期下层文士卖文的状况 106-108  (二) 士风的俗化对下层文士卖文的影响 108-111  六 其它 111-113  (一) 清客 111  (二) 选家 111-113  第四节 清中期下层文士整体社会生活状况 113-123  一 下层文士的社会地位 113-115  二 下层文士的物质生活水平 115-118  三 下层文士的心态 118-123  第三章 《浮生六记》与清中期下层文士的艺术生活 123-150  第一节 三重失落的下层文士 123-126  一 儒学本质的失落 123-124  二 社会性的失落 124-125  三 权力的失落 125-126  第二节《浮生六记》与清中期下层文士艺术论 126-137  一 盆玩插花——艺术生活化 126-132  二《浮生六记》与清中期诗画文论 132-137  (一) 文论 132-133  (二) 诗论 133-136  (三) 画论 136-137  第三节 《浮生六记》与清中期园林艺术 137-150  一 沈复与清中期园林艺术 138-142  二 园林与清中期下层文士生活 142-148  三 园林与下层文士心态 148-150  结语 150-152  参考文献 152-159  后记

342 评论

相关问答

  • 《妇女杂志》我之理想配偶

    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细致地讲述了沈复这样一位清中期下层文士大半生的生活。小说通过对沈复和他人交往的描述,勾勒出一幅下层文士生活的图景,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下

    猫猫猫啊哩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妇女之友杂志

    黄瓜啦,或者玉米,不解释

    吃货迷思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妇女之友杂志报刊号

    《妇女之友》是由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主办,期刊荣誉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妇女之友》始终坚持“向社会宣传妇女,向妇女宣传社会”的办刊宗旨,积极引

    寒江之月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妇女之友杂志社地址

    有妇女之友,章回小说位置记不清了,坐车的时候看到的

    默默一个人旅行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妇女杂志》

    中国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姨太太们显然不是这个制度的遵守者,所以她们就不是合法的存在。

    jason大魔王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