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1

叶子晓桐
首页 > 论文问答 > 诗经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无痕之音

已采纳
首先,你要明确你要写什么,即你要立下一个很明确的观点,然后从你的观点上结合作者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诗歌的意象以及要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上出发,运用多种论证手段,论证你的观点即可。注意:尽量只围绕一个观点去写,切勿多观点,多主题;但是,可以有多个分论点。
344 评论

浮生若梦圈

胡适和古史辨派对《诗经》的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论清代《诗经》研究的继承和革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试论郭沫若对《诗经》研究的贡献(《文学评论》1982年06期)《诗经》的“言志”与美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闻一多对《诗经》研究的贡献(《齐鲁学刊》1983年03期)《毛诗大序》论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燕赵——《诗经》流传和研究的故乡(《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评中国古代第一次文艺论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文赋》札记三题(《河北学刊》1984年02期)燕赵和元曲的源流(《河北学刊》1984年05期)《曹操集注》序(《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6年01期)论曹丕政德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曹丕集注》序(《河北学刊》1986年06期)从六经到十三经的发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浅论经学和经学研究(《河北学刊》1989年06期)初论刘章(《河北学刊》1992年02期)《商颂研究》序(《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诗经》研究的三个问题(《学术研究》1995年03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课题(《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中国文学与日本中古前期文学(《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2期)略述国外《诗经》研究的发展(《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现代诗经学的发展与展望(《文学遗产》1997年03期)诗经学四大公案的现代进展(《河北学刊》1998年01期)《诗经名著评介》序(《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元代经学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程朱之学的发展(《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04期)《诗经》难题与公案研究的新进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21世纪诗经学展望(《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国外《诗经》研究新方法论的得失(《文学遗产》2000年06期)中国诗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在日本宫城学院女子大学本课题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关于新诗和旧诗的创作问题(《河北学刊》2002年01期)《诗经》新注释本的创造性实践——评刘毓庆教授编著《诗经图注》两卷本(《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关于《诗经》再评价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2期)沙中淘金 别开生面——评《诗经百家别解考》(《中华读书报》2002年10月23日)我的治学之路(《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02期)从传统诗经学到现代诗经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新中国前十七年《诗经》研究的得与失(《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现代诗经学开端的十年(《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论燕赵诗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诗经》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诗经发祥地初步考察报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台港的《诗经》研究——《20世纪诗经学》之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11 评论

小不点儿淘气

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诗经》美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美学界轻视或忽视《诗经》美学的研究,是有原因的。长期以来,美学界所注重的是取得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其研究方法,也主要是一种哲学思想与美学、艺术理论相渗透、相结合的方法。以这样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出发,《诗经》自然被排斥在理论视野之外。我们不能否认上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合理性,因为美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思维而非形象思维。理论思维就离不开哲学方法的引导,就应该关注那些取得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和范畴命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美学毕竟是一种有着独立品格和价值的学科,它除了哲学的、形而上的思维品格外,还具有很强的艺术实践性。美学的研究,离不开艺术具体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美学史来说,这种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尤其重要。《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为我国艺术审美经验最早、最形象、最生动的总结,《诗经》美学的研究,无疑会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同时,由于《诗经》时间跨度很长,涵盖的方面广,所包含的审美形态和现象也十分丰富,这对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忽视《诗经》美学的研究,无疑会为中国美学史研究留下巨大空白与缺陷。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具体谈谈《诗经》的美学内容及其意义。一、“和”的审美意蕴“和”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已谈论得甚多。但学术界言“和”,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疏忽,那就是没有注意到《诗经》中“和”的意蕴的重要性。实际上,《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12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言“和”的几种主要涵义。具体讲来,大致包含三层意思:1、指口味之“和”,如《小雅•宾之初筵》:“酒既和旨,饮酒孔偕”;《商颂•烈祖》:“亦有和羹,既戎既平”。2、指音声之和,如《小雅•宾之初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商颂•那》:“嘒嚖管声,既和且平”;3、表示人际关系和伦理的和谐,《小雅•常棣》中的“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小雅•伐木》中的“神之听之,终和且平”等等,即是在这层意思上言“和”。不过,《诗经》中“和”的意义不能仅仅从语词方面来把握,而是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的,它对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和”的意义,主要不是表现在作为一个抽象的理论范畴提出和界定上,而是表现在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和美学意蕴上,表现在其所确立的基本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①]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我以为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诗经》开篇为《周南•关雎》,以水鸟和鸣起兴、吟咏男女之间的恋情,即给人一种温暖和谐,人与自然无限亲近的感受。《诗经》中诗有多种类型,如田园农事,爱情婚姻、征战宴饮等等,但无论哪一类型的诗,人与自然的融怡亲和,都是其基本倾向所在。《小雅•采薇》写出征战士久役归来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虽充满悲怨,但那由自然界的春风秋雨,朝花夕实的景象来体认人与自然生命之节律,感受宇宙自然之和谐的心态却是显见的。又如,《小雅•无羊》写牧羊:“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角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其人情物态描绘莫不毕肖自然,这若非对人与自然关系抱一份极亲切的认同,决不能道出。《诗经》中宗庙祭祀诗,也没有了殷商人那种虔敬、恐惧的心理,祭祀神,是为了人,希望神赐福于人,山川神灵亦开始成为人心中的自然,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我们读《周颂•般》:“于皇时周,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真美啊,我周邦,封禅四岳把山上,小山大岭也都祭、九河合一依次往”),所体察的正是这样一种面对自然神灵的亲近从容的心境。《诗经》还多鸟兽草木之名。关于这一点,孔子也曾谈到,认为这是读《诗经》的一大益处。司马迁说:“《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以达意”;(《太史公序》)郑樵云:“夫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兴之本”,(《通志•昆虫草木略序》)均很重视鸟兽草木之名之象对《诗经》的意义。我认为,这种意义就在于借鸟兽草木一类自然事象,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息息相通的亲密关系。在《诗经》中,我们常见以蔓生野草喻女子出嫁、缘木而生喻女子依从男子共同生活;女子歌唱多以采薇采厥起兴,而男子歌唱多以刈楚刈萎起兴,这种起兴又多喻男女私心爱慕之情;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见春日载阳,黄莺鸣啭,则惹无限春情(《七月》)……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应该说,《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曾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况为:“水沓山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其实,刘勰这里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赵沛霖先生说,《诗经》中许多诗歌,如《邶风•燕燕》、《邶风•凯风》、《唐风•鸨羽》、《小雅•伐木》、《小雅•鸿雁》等,“都是以鸟类的‘他物’来引起有关怀念祖先和父母的所咏之词”。[②]不管是不是直接追念祖先和宗族,《诗经》中鸟的起兴,确常常象征着种种人伦亲情关系,其形象也如有的论者所说,是“关关嗈嗈、和谐鸣飞”,“含有和乐绸缪的意味”。[③]《诗经》基本是周人的作品,周人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小雅•鹿鸣》、《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小雅•甫田》写“古王者爱民重农之意,”“如许亲切”;(方玉润:《诗经原始》)而《王风•葛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亲,欲认他人做母亲,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显然,这些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诗经》写人伦亲情,最为动人出色的则是夫妻之情。《郑风•女曰鸡鸣》、《周南•卷耳》、《卫风•伯兮》、《豳风•东山》、《郑风•风雨》等,均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它们都写出了人生人情的至真至诚,“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方玉润:《诗经原始》)遂为千古夫妻情爱诗之祖。《诗经》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在《诗经》时代,史伯、晏婴、医和、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他们或言自然事物之和,或言审美心理之和,或进入社会伦理层面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中人伦亲情表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还很可能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和原则。

297 评论

相关问答

  • 诗经论文范文

    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诗经》美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美学界轻视或忽视《诗经》美学的研究,是有原因的。长期以来,美学界所注重的是取得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其研究方

    百度地图运营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9
  • 诗经研究论文范文

    急求古典诗词鉴赏论文(范文仅作为参考):范文(一):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

    肥嘟嘟的哲妈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9
  • 诗经相关论文范文

    古典诗词的艺术 ——仅谈苏轼苏轼,一代才子,却生不逢时,仕途不顺。或许,正是因为他的仕途不顺、历经坎坷

    夏初哥哥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9
  • 诗经分类研究论文范文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

    天吃星星蒂小娜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8
  • 文学评论文章经典范文诗歌

    徐志摩的

    无敌幸运星1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