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9

蝉翼之円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外旅游文化巡礼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八宝爱上粥

已采纳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 ,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实际上,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态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逻辑,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主宰着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无论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文化的交换价值蜂拥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复制。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貌似展示了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实质却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游的个性化、地方化的谎言。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威胁着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试图以奢华浮靡的宏大排场来展示、汇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场景,这种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只不过就是对世界的仿真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并不探求一个可靠的、仿真之前的实在,而只需要投入当下的情感去体验现实的游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实际上是一个消费、娱乐、休闲的场所,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它是社会性与工具性的产物,主题公园遵循的是消费主义的市场逻辑,它是大众欲望、权力政治与大众媒介等等诸多社会关系的产物,消费主义的逻辑渗透到主题公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313 评论

下雨不流泪

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1、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欠缺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随着旅游业突飞猛进式的发展, 尽管中国旅游业没有放弃全面整顿旅游秩序的努力, 但频频发生的旅游乱象,使得社会对旅游业、对导游的印象不容乐观,2、文化素养和人文知识欠缺旅游业是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行业,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 又是一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事业。 因此, 旅游从业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更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与良好的艺术修养, 为游客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内容。3、功利性强, 缺乏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新一代的高职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取向上也更趋向于多元化。目前高职学生多为“90 后” , 绝大多数是家中独生子女, 性格上自信又脆弱, 敏感又自私, 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而较少考虑他人、 集体的需要, 有强烈的反叛意识。4、礼仪礼貌修养的缺失礼仪礼貌主要表现在仪容仪表、 仪态和礼貌等方面。 旅游服务要求服务者具有干净整洁清爽的外表和容貌, 在日常工作中的举止、 姿态得体大方, 礼貌待人, 和气恭谦。 微笑和敬语是旅游从业人员与宾客之间心灵沟通的金钥匙, 在服务中, 客人可以原谅服务员的操作失误, 但绝不能容忍服务人员的无礼、冷漠。二、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措施1、强化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是与特定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行为规范总和。 任何个人在职业道德活动中都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 这是职业道德准则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 遵纪守法, 文明经营; 礼貌待客, 热情服务; 诚信无欺, 真实公道; 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热爱本职工作,是一切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是旅游服务工作,服务业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强化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服务意识,践行“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企业核心价值观。2、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传统文化知识博大精深。 让学生了解各种传统的起源、 发展、 传播的过程, 了解种类和特点、 掌握如何将插花、 茶席布置、 文案、挂画、 服装、 音乐、 表演神态等融入到表演中, 带观众进入审美的意念, 让学生在过程中弥补他们的最为缺少的史学、 文学、 艺术知识。3、同台技艺表演,培养高职学生团队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安排 2-3人一组一台学习技艺,教学做合一。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操作,互相讨论和交流,从一项知识技能、 动作要领到流程, 从不会到会, 从不熟练到熟练。4、不断修正和强化传统礼仪, 培养恭谦、 自信、 从容、 典雅气质礼仪有服饰礼仪, 对人的仪表起修饰作用; 形体容貌, 要求大方、 恬静、 素雅; 装饰与化妆,侧重自然与纯粹美。仪态礼仪是日常教学的一个重点,从站姿、坐姿、行姿到表情、 眼神、 手势、 手法, 一个个动作反复操练, 不断修正和强化, 培养学生恭谦、 自信、 从容、典雅的气质。 以清、 静、 雅、 和的文化精神陶冶学生,对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能起到一般德育无法比拟的作用。

285 评论

兔兔我要幸福

论维西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维西,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傈僳族自治县,是迪庆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素以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饮食文化独特而著称,有“横断山中绿宝石”、“天然杜鹃花园”、“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称。 [大秘书网文章- 找范文,到大秘书网] 金沙江、澜沧江流经维西境内,怒江离维西县境仅十几公里之遥,与金沙江、澜沧江并肩而流,形成了三江夹两山,两河入两江的地势。县境内从最高海拔4880米的查布朵嘎雪山到海拔1480米的碧玉河,海拔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立体气候植被带,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貌奇观。境内大江滔滔,峡谷重重,林海莽莽,高原湖泊晶莹透明,构成了奇特的三江自然景观。 全县三大景区中,澜沧江景区以峡谷、雪山、高原湖泊、傈僳族“阿尺目刮”为代表;塔城景区以滇金丝猴、热巴、藏传佛教、生态为代表;保和镇以古乐、兰花、杜鹃、傈僳族对脚舞、饮食为代表,三个景区集中展示了维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叶枝阿尺木刮、塔城热巴、永春地脚舞、维西古乐,可谓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的奇葩,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维西通往兰坪、中甸、丽江、德钦的公路有5条,有一个旅游开发公司,一家三江并流旅行社,六家酒店,5家涉外定点接待单位。有1600余个接待床位,100余个标间,三条旅游黄金线路和一批通过严格培训的导游队伍和服务人员。 历史上,居住在境内的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依存、互为影响,因而在宗教、民俗、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既有融合又各具特色的特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教育现象。傈僳族特色文化,是维西各族人民长期融洽相处的结晶。 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战略目标之后,为了使维西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本篇文章来源于范文大全网 原文链接:

344 评论

椰子の童話

浅淡武当山  摘要:世界自然遗产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完好的森林植被享誉海内外。然而,由于在早期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与严格管理,致使产生了局区域的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水环境污染、森林植被破坏、违法乱占乱建等几个方面。因此,必须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旅游资源,以保证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管理与保护 武当山 可持续发展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属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著名的道教圣地。以其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饮誉海内外的武当武术、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1982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被建设部授予“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4A级旅游区”,2001年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武当山古建筑雄伟玄妙。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永乐年间进行了历时12年的大规模营建,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形成了9宫、8观、36庵堂、72岩庙的古建筑群体系。现存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古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筑风格古朴凝重,结构严谨,装饰精致,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全山现已公布文物保护单位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玄岳门、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玉虚宫)。  武当山自然景观绚丽多姿。武当山貌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特色。全山分布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等自然景观。  武当山道教文化底蕴丰厚。武当山被誉为“道教仙山”,皇天真武大帝的发祥地,曾是中国最大的皇家道场,千百年来香火鼎盛,伴随法事礼仪活动的道教音乐,融宫廷、民间、宗教音乐于一体,具有古雅闲适、神秘飘逸的独特风格。  武当武术玄妙奇绝,源远流长,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谓,是中华武术的一大名宗。相传由著名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创造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派。“亘古无双胜境地,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春秋旅社,如今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宽博的胸怀,笑迎四海客,诚招五湖商。  一、风景名胜区环境问题  1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2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3执法不严,监察不力  各级政府为保护好武当山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禁止在各风景名胜区内兴建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工程、设施。但由于各种人情、面子、关系的影响,造成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管理不顺。许多旅游设施建设毫无章法,批少建多,批小建大,批此建彼。  4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武当山山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对策  1积极宣传引导,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认识和态度,它既反映在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态度上,又体现在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上。可以说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是武陵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为此,一是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在各个旅游景点的醒目处都要设立标语或广告牌,以增强游客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杜绝游客乱摘乱扔、乱涂乱画、随地大小便的不文明行为;二是要加强对从事各种旅游经营活动主体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环境污染及其破坏的严重后果,产生忧患意识,产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真正认识到“你如要虎口拔牙,就要冒老虎醒后被咬伤的危险” ;三是要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和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改变人们自恃生态环境优良、淡漠环境保护的习惯,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尚  2大执法力度,严格以法办事  武当山环境保护要真正落实到实处,最终还是要走上法制的轨道上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是要严格以法办事,在环境保护执行过程中用足、用准法律法规,对乱占滥建、乱泼滥倒、乱捕滥杀、乱挖滥采等环保违法行为,要予以及时、狠、准的严厉打击,毫不留情,毫不手软。  3景区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的解决必须把文化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形象是给旅客的第一印象,素质的高低反映本区域知识层次。随着知识更新、游客水平大幅度提高,导游文化层次应该高于大众,要想达到良性循环,旅游部门应经常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开设普通话、演讲与口才、景区及沿途解说、社会知识及民间传说等方面专业,使旅游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培训,让游客跟随一次导游能够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游客的年龄结构、处世哲学、审美观点参差不齐,游览景点、娱乐场所很难达到人人称心如意,当个别同志提出一些想法或呈现一些古怪面孔时,应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明或解释,争取和谐相处,达到互相尊重,共同拓宽视野的效果。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143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外旅游文化巡礼论文

    浅淡武当山  摘要:世界自然遗产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完好的森林植被享誉海内外。然而,由于在早期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与严格管理,

    李小姐梦游记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中外旅游文化论文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

    猎户座HS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中外旅游文化差异论文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对同一景观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旅游业的发展亦成为各个家庭生活活动的组

    冰峰之晶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中外旅游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论维西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维西,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傈僳族自

    吥唥靜尐姐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旅游与旅游文化论文

    +_+在这里是问不到的。。。

    sunjia0521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