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96

末日女友CCCccC
首页 > 论文问答 > 孔子研究杂志2020年第一期出版时间及地址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蛋爹是石头

已采纳
孔子研究主管单位: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单位:中国孔子基金会快捷分类:政治哲学出版地区:山东国际刊号:1002-2627国内刊号:37-1037/C创刊时间:1986发行周期:双月刊期刊订价:00见刊时间:6-9个月所在栏目:哲学与人文科学综合影响因子:218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哲学动态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快捷分类:政法哲学出版地区:北京国际刊号:1002-8862国内刊号:11-1141/B创刊时间:1978发行周期:月刊期刊订价:00见刊时间:1-3个月所在栏目:哲学与人文科学综合影响因子:268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周易研究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主办单位:中国周易学会;山东大学快捷分类:文化哲学出版地区:山东国际刊号:1003-3882国内刊号:37-1191/C创刊时间:1988发行周期:双月刊期刊订价:00见刊时间:6-9个月所在栏目:哲学与人文科学综合影响因子:224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管子学刊主管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主办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快捷分类:文化哲学出版地区:山东国际刊号:1002-3828国内刊号:37-1079/C创刊时间:1987发行周期:季刊期刊订价:00见刊时间:6-9个月所在栏目:哲学与人文科学综合影响因子:074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现代哲学主管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单位:广东哲学学会快捷分类:政治哲学出版地区:广东国际刊号:1000-7660国内刊号:44-1071/B创刊时间:1985发行周期:双月刊期刊订价:00见刊时间:1-3个月所在栏目:哲学与人文科学综合影响因子:161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自然辩证法研究主管单位:中国科协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快捷分类:政法哲学出版地区:北京国际刊号:1000-8934国内刊号:11-1649/B创刊时间:1985发行周期:月刊期刊订价:00见刊时间:1-3个月所在栏目:哲学与人文科学综合影响因子:264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中国哲学史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单位:中国哲学史学会快捷分类:政法哲学出版地区:北京国际刊号:1005-0396国内刊号:11-3042/B创刊时间:1992发行周期:季刊期刊订价:00见刊时间:1-3个月所在栏目:哲学与人文科学综合影响因子:188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89 评论

小可憐兒

著作:1、编译“三箴言丛书”:《道家箴言录》、《儒家箴言录》(合作)、《佛家箴言录》(合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初版,2006年再版,香港容斋出版社1999年版。2、专著《先秦儒法源流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3、专著《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4、专著《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5、参撰张岂之总主编《中国学术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部分章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点校:《南华经注疏》,郭象注,成玄英疏,王雱:《南华真经新传》,《中华道臧》第13卷,华夏出版社2004年。7、编撰:《吴宓学案》,张岂之主编,麻天祥执行主编:《民国学案》(第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编著:《儒经贞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9、编著教材:《中国古代思想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编著中国经典语录:《天下大同》,《仁者爱人》(合作,第一作者),《和而不同》(合作,第一作者),西安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11 、专著《孔学述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主编《中和学刊》(一、二辑)、中和丛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10年。13、主编《国学论衡》第五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4、研究生教材:《中国文化通论》,获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材资助,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论文:1、《郭店楚简儒家天道观述略》,《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2、《郭店楚简儒家礼乐文明精义辨析》,《人文杂志》,2000年第5期。3、《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人文杂志》,2001年第2期。4、《儒教是教非教之争的历史起源及启示》,《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6期转5、《清末民初孔教活动及其争论》,《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6、《郭店儒简的儒法融通》,《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7、《中国大陆关于儒教问题的最新争论》,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编《海峡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0月中国台北。8、《忠恕之道与多元文明的和平共处》,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编《孔学论文集》(二),2004年8月吉隆坡。9、《香港孔教学院:现代民间儒教的基地》,张立文主编《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上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0、《孔教——儒家参与多元宗教对话的途径之一》(合作,第一作者),汤恩佳主编:《儒教儒学儒商对人类的贡献——第二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香港:香港孔教学院2006年出版。11、《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的整合》,《东方论坛》2006年第1期;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编《儒林》第二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12、《秦汉政治文化整合中儒家思想的变异》,《孔子研究》2006年第5期。13、《孟子的批判精神及其现代意义》,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编《儒林》第三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14、《黄帝与中国原创文化的人文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15、《夏夷之辨及其进近代转型》,刘泽华、罗宗强主编:《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16、《黄帝祭祀与中华人文精神》,陕西黄帝陵基金会编:《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17、《段正元论儒道与儒教》,垄菲主编《国学论衡》第四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8、《儒家的批判精神与王权政治》,王中江、李存山主编:《中国儒学》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1月。19、《儒经与中国文化》,《中和学刊》第1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0、《秦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合作,第一作者),《秦文化研究论丛》第十五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21、《段正元的孔教思想与实践》,《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25、《辜鸿铭: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中的孔教观》,《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26、《荀子的治道及其当代价值》,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编《儒林》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28、《霸王道杂之:秦汉政治文化模式考论》,《哲学研究》2009年第2期。29、《张载“和”哲学论纲》,《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30、《论秦汉政治文化整合过程中法家思想的变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31、《对于刘泽华<关于倡导国学几个问题的质疑>的质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1日。32、《儒家教统:教化、教育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23日。

335 评论

泡菜汤Ojz

冒昧的问下,你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与骨髓,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旧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从80年代“文化热”到90年代开始的“国学热”,中国文化复苏的波澜不断涌起。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愿望日益强烈,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国学越发显出它独特的价值。国家把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予以支持和推动。国学本身也存在着扬弃和继承再创新,赋予时代新内容的问题。对孩子们学习国学的要求应以“朗朗上口,不求甚解”。通过和古代圣贤对话,在经典里遨游,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触摸着文言的精华。 一个人野性未驯、恣意妄为、举止言动不合礼仪,就不会被视为优雅;一个人为生计所促迫,把工作当作获得报酬和维持生计的手段,而不是把它当成自己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他的生活也不可能优雅。同样,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自觉地把生命和知识的根须扎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对自己的母语运用不到位,他也与博雅相去甚远。 知识和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 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它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 国学确实很好,不要为了考试而应付考试。有时间看下“国学教育网”这个是国学界的门户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预祝你有一个好成绩。

126 评论

米帅峰峰

《道哲学概要》,60千字,收入《开新——当代儒学理论创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中华价值 世界意义》 ,6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6日。《回应道哲学》,12千字,《哲学动态》2012年第1期。《当代儒学十家撮要》,19千字,《当代儒学》(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儒学创新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径》,9千字,载《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道哲学——重建中国哲学的新尝试》 ,7千字,《人民政协报》2011年8月22日,《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转载。《作为儒家终极价值的“道”及其形成》,9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18辑,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国学精华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出版。《世界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 ,《人民论坛》2011年1月(中)。《道与人生》,9千字,载《聆听智者的声音——香山讲坛演讲录》,中华书局2010年11月版。《当代儒学范式》,载《文津演讲录》之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儒学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和现代价值》,3千字,《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儒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访谈),5千字,《人民政协报》2010年8月30日。《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5月17日。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and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载《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孔子>:银幕应该如何表现和传播孔子》,8千字,《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道与道统——儒家对人间秩序的探求》,21千字,载《人类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下),25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5期。《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上),27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Knowledge, Value andLife-World - R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of Dao ,“Deutsches JahrbuchPhilosophie” (German Almanac of Philosophy),《思孟心性论及相关问题》,25千字,载《儒家思孟学派论集》,齐鲁书社2008年12月出版。《人性与善恶——兼评孟荀的人性善恶论》,12千字,载《儒林》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当代儒学范式》,26千字,载《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九州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华教与儒道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千字,《人民政协报》2008年5月5日。《儒学返本开新新运动即将展开》,4千字,《社会科学报》2008年3月12日。《“天生德于予”别解》,2千字,载《东方道德研究》第九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Looking at Globalism fromthe Ancient Chinese Organicizing World,International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Spring 2008, published by Global ScholarlyPublication, New Y《出土文献背景下的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28千字,载《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三联书店2007年6月出版。《性自命出》对子思人性论的扬弃,简帛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意识形态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17千字,《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德”“欲”之际――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33千字,载《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五经七典――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10千字,《人民政协报》2006年12月18日、2007年1月15日连载。《第三个儒学范式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见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编《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社会》,2007年版。《以“五经七典”代“四书五经”》,20千字,《中国儒学年鉴》(2006),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2006年版。《新道论提要》,《国际儒学研究》第14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从古代中国的天下一体化看当代全球化趋势》,11千字,《哲学动态》2006年第9期。《德欲之争――早期儒家人性论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脉络》,18千字《孔子研究》2005年第5期。《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7千字,分期刊于《人民政协报》2005年4月4日、4月18日、5月16日;《新华文摘》2005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新儒学、新新儒学与四界哲学论》,10千字,《本体与诠释》第5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2千字,《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转载。《略说儒学的现代开展》,14千字,《东方论坛》2005年第1期。《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帛书〈要〉篇考释》,32千字,《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儒学复兴》,载《儒学与全球化》,齐鲁书社2004年版。《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文史哲》2003年第6期。《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10千字,《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17千字,《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1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7·5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31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五行〉考释》,40千字,《论衡丛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2年8月版。《〈五行〉考略》,6·5千字,载《古墓新知》,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本体诠释――早期道家宇宙论的演进》,23千字,《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人文主义宗教与宗教人文主义――从中国早期宗教和人文主义传统看儒学的性质》,2·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13千字,《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5千字,《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11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2年第1期。《自由的本体诠释――兼论老庄哲学的本体架构及其内蕴》,20千字,《本体与诠释》,三联书店2000年1月出版。《郭店竹简与中国哲学》,12千字,《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代信仰危机》,4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0年第2期。《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原题《“中体西用”新释》,32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7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需要重写》(记者访谈),2千字,《北京日报》1999年6月9日。《老聃不是太史儋》,3千字,《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从郭店竹简看先秦哲学发展脉络》,6千字,《光明日报》1999年4月23日。《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23千字,《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自由何须逃避--回应弗洛姆》,10千字,《原道》第5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试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9千字,《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郭店楚简〈天降大常〉(〈成之闻之〉)篇疏证》,9千字,《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13千字,《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下),15千字,《原道》第4辑,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13千字,《齐鲁学刊》1998年第3期。《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重新检讨〈易传〉成书问题》,23千字,《国际易学研究》第3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出版。《孔子学易考论》,15千字,《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从道论到心性之学--老子哲学之建构》,20千字,《哲学与文化》(台湾)1997年第4期。《儒学与现代精神文明》,7千字,《21世纪》1997年第1期。《庄子形上学新论》,20千字,《学术界》增刊《中华道学》1996年第1期。《再论原始〈论语〉及其在西汉以前的流传》,15千字,《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上),20千字,《原道》第3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心本性的丧失与复归--老子对孟子思想的影响》,12千字,《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原道》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大学〉新论--兼评新儒家的有关论述》,23千字,《新儒家评论》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庸〉成书辨证》,13千字,《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以“自然”的本义观照老子哲学之底蕴》,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3、4期。《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孔、庄哲学贯通处》,13千字,《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谈由生、命、才、德诸范畴构成的庄子人性论》,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3期。《老子的宇宙论与规律论新说》,12千字,《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考辨》,9千字,《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出版。《试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的发展道路》,9千字,《探索与争鸣》1991年第5期。《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11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儒学的发展与孔子形象的演变》,12千字,《孔孟荀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论语〉源流再考察》,《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重新考察思维、认识、意识诸问题》,16千字,《青岛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打倒孔家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4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孔子言行资料辑录源流》,11千字,《中国哲学史》1989年第3期。《嬗变不居的孔子形象--一个文化之迷》,13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从文化生成机制看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13千字,《哲学研究》1989年第4期。《文字·思维·文化--一个中西比较的尝试》,9千字,《东岳论丛》1988年第3期。《孔子的情感理论与情感教育思想》,9千字,《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孔子的思维结构及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9千字,《齐鲁学刊》1986年第3期。

145 评论

35号小祁

李远国教授自学成才,理论基础扎实,具备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其视野开阔,研究的领域涉及中国哲学、道教、巴蜀文化及宗教、文化、科技、艺术诸学科,尤其是在道教研究领域,是目前道教学界的一流学者,在国际上拥有相当的影响力。曾与日本东京大学蜂屋邦夫教授、日本京都大学麦谷邦夫教授、法国远东学院付飞岚教授、华澜教授,德国洪堡大学常志静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保罗教授合作,参与多项国际合作人文项目,其成果深受国际汉学界的好评。曾二十余次出访日本、法国、欧洲及香港、台湾地区,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学术讲座。自1985年当选四川省政协委员以来,历任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为协助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较有影响的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主研2、道教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独立完成3、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主研4、巴蜀文化近史宗教文化卷(省政府重点项目)5、道学、道教生态文化研究(省社科重点项目)主要外出讲学、交流情况1985年应法国远东研究院邀,访法并发表“四川道教的历史与现状”论文。1994年参加台湾中正大学海峡两岸首届道教研讨会,发表“符图气场与天人合一观”论文。1996年任香港道教学院客座教授,举办多次学术讲座。1997年参加日本天河文化财团 “中日韩环境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表“天人合一的体验”报告。1998年参加巴黎“中国宗教遗迹崇拜国际研讨会”。2000年应邀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宗教遗迹崇拜与圣者崇拜国际研讨会”,发表“丰都宗教文化与圣迹的调查报告”。2001年应日本天河文化财团邀请,举行“李远国道教研究二十周年纪念日本巡游报告”,并出版演讲集。2001年应台湾东吴大学邀请,参观、考察台湾,进行文化交流。2004年应邀参加京都大学“中国宗教文献国际研讨会”,发表“天书云篆:道教符图文献及其分析”论文。2005年参加由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举办的“目的、方法与信仰:以道教为中心国际研讨会”,发表“论道教雷法的发展及其思想背景”论文2005年应台湾大学、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会的邀请,前往台湾,参加“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道德直觉的体验:论严君平的思想”。2006年应美国哈佛大学邀请访问美国,参加“现代道教与社会国际研讨会”,并在研讨会上发表了“祭祖度幽的民俗性蘸仪活动:成都青羊宫中元会考察记”。2006应台湾中山大学、高雄道德院的邀请,参加在中山大学举行的“第一届道教仙道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论道教的太一救苦天尊信仰”。代表性论文及调研报告《试论陈抟的宇宙生成论》,《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2期。《陈抟无极图思想探索》,《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2期。《四川大足道教石刻概述》,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1990年1期。《论陈抟的哲学思想》(英文),美国《道教源流》1990年版。《阴符经中三才相盗的思想》(英文),美国哈佛大学2001年版《道教与生态》论文集。《墨家与道教》,《孔子研究》1991年4期。《道与意境:兼及天与心的体验》,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利公司1999年5月版《天心与人心》。《论道教的大乘思想》,台湾《宗教哲学》1999年3期。《陈抟易学思想探微》,《道家文化研究》第11辑。《人文精神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灵魂》,《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西部大开发与四川发展战略专集》。《三清玉皇信仰略考:兼及道教的神学思想》,台湾中华道统出版社2000年10月版《道教神仙信仰研究》。《白玉蟾生平事迹考略》,《道韵》(七)2000年8月版。《道家天人和合观探微》,《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8期。《道家贵生戒杀观的现代意义》,台湾《宗教哲学》2000年12月第六卷第四期。《丰都宗教文化与圣迹的调查报告》,台湾允晨公司2000年1月版《遗迹崇拜与圣者崇拜》。《道教雷法沿革考》,《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3期。《乌木、“建木”与巴蜀文化:兼论乌木的多元价值》,《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1期。《论崔希范入药镜的内丹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版《人文与社会》。《神霄九帝与北极四圣考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6月版《道教与神仙信仰》论文集。《至美无象:论道家的美学思想》,《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4期。《天书云篆:道教符图的文献及其分析》,日本京都大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忠孝神仙论:论净明道的忠孝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中华道学与道教》。《论张果的内炼思想》,台湾《宗教哲学》2005年2期。《〈正易心法〉考辨》,《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6期。《试论陈抟的宇宙生成论》,《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2期页。《陈抟〈无极图〉思想探索》,《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2期。《论陈抟的哲学思想》(英文),美国《道教源流》1990年版。《墨家与道教》,《孔子研究》杂志1991年第4期。《符图·气场与天人合一观》,台湾中正大学编1994年12月版《海峡两岸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心法与空观:兼及陈抟与佛学的关系》,台湾《宗教哲学》l996年l期。《钟离权生平事迹略考》,台湾《道韵》(一)l997年8月版。《论道教符箓的分类:兼及符箓与中国文字的关系》,《宗教学研究》l997年2期。《关于北极驱邪院的两个问题》,《成都文物》l997年2期。《天蓬元帅考辨》,《四川文物》1997年3期。《论道教法术的渊源》,台湾《道教学探索》1997年第10号。《符箓咒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台湾《道教学探索》1997年第10号页。《钟离权丹法思想初探》,台湾《宗教哲学》1997年4期。《论道符的结构与笔法》,《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2期。《陈抟易学思想探微》,《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一辑。《道教咒术初探》,《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三教合一的典型神真:文昌帝君》,台湾《道教文化》1999年5期。《道与意境:兼及天与心的体验》,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利公司1999年5月版《天心与人心》论文集。《论道教的大乘思想:以灵宝派为中心》,台湾《宗教哲学》1999年3期。《身神说——道教独特的人体观》,台湾《性与命》第4、5期。《气道与现代文明》,台湾《性与命》第6期。《南宗内丹学与雷法》,台湾《道韵》(五)1999年8月版。《玄宗直指万法同归略论》,台湾《道教文化》第59期。《道教符箓的起源与演变》,香港道教学院2000年2月版《道教仪礼》。《符箓的种类与结构》,香港道教学院2000年2月版《道教仪礼》。《符箓的功用与原理》,香港道教学院2000年2月版《道教仪礼》。《符箓的影响与地位》,香港道教学院2000年2月版《道教仪礼》。《道法自然的现代启示》,台湾《性与命》第7期。《论自主命运的仙道思想》,台湾《性与命》第9、10期。《三清玉皇信仰略考—兼及道教的神学思想》,台湾中华道统出版社2000年10月版《道教神仙信仰研究》论文集。《白玉蟾生平事迹考略》,台湾中华大道出版社2000年8月版《道韵》(七)。《陈楠与神霄派》,《中国道教》2000年3期。《道家贵生戒杀观的现代意义》,台湾《宗教哲学》2000年四期。《论净明道法的沿革与特征》,台湾《道韵》(九)。《三清上圣略述》,台湾《三清文化》2000年第6期。《半个世纪以来的陈抟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学术前沿”增刊。《九十年代的道家、道教研究》,台湾《道韵》(七)。《丰都宗教文化与圣迹的调查报告:兼及道教与丰都地方文化的关系》,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版《遗迹崇拜与圣者崇拜》。《莫月鼎与元代神霄派》,《中国道教》2001年第3期。《紫微大帝小考》,香港《弘道》第11期。《道教神霄派渊源略考》,《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1期。《论道家、道教的生态思想:兼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年9月版《和平教育—面对冲突·建立和谐》论文集。《论道家衣养万物的生态理念》,台湾光启社2001年11月版《环保与人文智能》论文集。《甚爱多藏:老子对我们的警告》,台湾《性与命》11期。《道教女子内丹学概论》,台湾《道韵》(十一)2002年8月。《论蒙文通先生在道家研究领域中的贡献》,《文史杂志》2002年3、4期。《道教的孝道思想》,《文史杂志》2002年5期。《论宋代重玄学的三大特征》,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陈抟佚文汇编》,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道教雷法沿革考》,《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3期。《试论灵幡与宝幢的文化内涵》,《宗教学研究》2002年1期。《浅谈道教的社会哲学与人生的合理定位》,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版《道教与人生》。《论道教对物种保护的贡献》,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版《道教与人生》。《论明清时代的神霄派》,《中国道教》2002年2期。《论道教灯仪的形成与文化功用》,《中国道教》20003年2期。《试论道教教义思想中的三大特性》,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论文集。《论崔希范入药镜的内丹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版《人文与社会》论文集。《天书云篆:道教符箓的文化阐释》,《中国宗教》2004年7期。《至美无象——论道家的美学思想》,《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4期。《老子与仙人仙道》,《中国道教》2004年1期。《道教在四川》,《四川画报》2004年6期。 2004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参加中国宗教文献国际学术研究会 2004年10月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2006在美国访问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期间2006年11月在台湾访问期间

258 评论

相关问答

  • 孔子研究杂志2020年第一期出版时间及地址

    李远国教授自学成才,理论基础扎实,具备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其视野开阔,研究的领域涉及中国哲学、道教、巴蜀文化及宗教、文化、科技、艺术诸学科,尤其是在道教研究领域,

    江小赖007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孔子研究杂志2020年第一期出版时间

    《道哲学概要》,60千字,收入《开新——当代儒学理论创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中华价值 世界意义》 ,6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6

    ShangHaiWendy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孔子研究杂志2020年第一期出版时间是

    在现代王立群对史记最有研究,他应该是两汉最有研究的。

    方吉咕咕咕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孔子研究杂志2020年第一期出版时间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城)人,汉族。英文:Co

    孫冭冭1229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孔子研究杂志2020年第一期出版

    中文核心又叫北大核心北核各几年都在变动的,所以需要发表什么方向的刊物,该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可以实时的进行查询 查询网址如 知网、万方、维普、之类的。但是只要是

    熊猫盖盖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