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5

阿滋猫波斯猫
首页 > 论文问答 > 海岸研究杂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仟木源家居

已采纳
美物理学家提出月亮致祸观点  2012年4月15日是“泰坦尼克号”沉船100周年纪念日,美国纽约格恩西拍卖行将在4月一次性拍卖5500多件“泰坦尼克号”遗物,瑞士罗曼·杰罗姆钟表制造公司也将在今年推出用“泰坦尼克号”残骸打造的腕表,而好莱坞经典灾难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也将在今年4月以3D形式重返银幕。  事实上,2012年不仅是“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冰山沉没的100周年纪念日,同时还是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月球最近“近地点”100周年纪念日。1912年1月4日,地球和太阳、月球形成了一条直线,那一天,月球距地球的“近地点”距离是1400年时间间隔中最近的距离。月球千年一遇的罕见“近距离”对海洋潮汐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导致月球对海洋潮汐的引力影响比平时至少增强了74%,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的科学家们相信,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导致海洋潮汐异常升高,正是不断起伏的强大海洋潮汐导致撞上“泰坦尼克号”的那块冰山在1912年1月4日那天脱离它所在的格陵兰岛冰川,最后漂向北大西洋,并最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末日,所以归根结底,也许月亮才是导致“泰坦尼克号”最终撞上冰山而沉没的“罪魁祸首”。  美物理学家提出月亮致祸观点  1912年4月15日凌晨,20世纪初最大、最豪华的远洋客轮“泰坦尼克号”由英国南安普顿驶往美国纽约市的处女航途中,在加拿大纽芬兰岛附近的北大西洋上因为撞上冰山而沉没,导致至少1523人遇难。  100年来,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众说纷纭,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法称是因为轮船航速太快,导致根本没有时间避开冰山;有的说法称“泰坦尼克号”上使用了大量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次品铆钉,导致“泰坦尼克号”船身钢板外壳和冰山相撞后立即发生开裂;还有的说法称“泰坦尼克号”舵手罗伯特·希契斯在慌乱之中听错命令,转错了方向舵,从而导致“泰坦尼克号”不幸撞上冰山而沉没。  然而日前,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物理学专家唐·奥尔森和鲁塞尔·多谢尔在最新一期美国天文学杂志《天空和望远镜》上撰文披露,“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可说是由一系列“巧合”造成的,而导致“泰坦尼克号”沉没悲剧的“罪魁祸首”,其实可能是天上的月亮。  “泰坦尼克号”二副查尔斯·莱特尔获救后面对英国调查团的询问时,曾解释客轮沉没当晚的天气状况说:“当时天上没有月亮。”幸存乘客劳伦斯·比斯利后来也在他的著作《泰坦尼克号沉没记》中称,“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时,当时夜空中并没有月亮,只有群星闪烁。在那宿命的夜晚,如果天空中有明月照耀,那么“泰坦尼克号”上的观望哨就可能会及时发现冰山,从而避免致命的碰撞。  沉没日月球距地球“近地点”距离千年罕见  然而事实上,“泰坦尼克号”沉没当晚天空中月亮“缺席”也许只是导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部分原因而已,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1912年春天,北大西洋航运线路上之所以出现数目异乎寻常的大量冰山,很可能是由一起千年不遇的天文现象引发的!  科学家研究发现,1912年1月4日那天,地球和太阳、月球形成了一条直线,同时那一天,月球距地球的“近地点”距离是1400年时间间隔中最近的距离。  研究发现,1912年1月4日,月球距地球的“近地点”距离只有6375万公里,而平时的“近地点”距离大约为3万公里。  比利时天文学家简·米尤斯通过精确计算发现,在历史上要找到一个比1912年1月4日更近的月球“近地点”距离,需要回溯到公元796年,当年一个最近的月球“近地点”距离大约是6366万公里,而未来则要等到2257年,才会出现一个比1912年更近的月球“近地点”距离——6371万公里。这意味着1912年1月4日月球到地球的“近地点”距离,堪称是至少1400年时间间隔中最近的距离。  “巨大月球引力”引发凶猛海潮导致冰山裂开坠海  这一史上罕见的月球“近地点”距离必将在海洋上引发异常凶猛的“近地点潮”。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发现,1912年1月4日当天,月球和太阳分别位于地球的反方向,使得当时的月亮是满月,从而还会导致特别高低起伏的“朔望潮”;同时那一天,地球距太阳的“近日点”距离也正好处于一年之中的最近位置,导致太阳引力对潮汐的影响也正好处于一年之中最强大的时段。这三大天文现象非常“巧合”地在同一天出现,导致那一天的海洋潮汐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影响变得尤其强大,科学家测算发现,这些“巧合”导致那一天月球对海洋潮汐的引力影响比平时至少增强了74%。  美国科学家相信,正是1912年1月4日那一天异常起伏的海洋潮汐所产生的强大冲撞和震撼,导致撞上“泰坦尼克号”的那块冰山在那天脱离了它所在的格陵兰岛冰川,最后漂向北大西洋,并最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那年春天,北大西洋上冰山“出奇多”  美国科学家相信,西格陵兰岛的冰川是北大西洋航线上的那些冰山的主要来源,格陵兰岛海岸的冰川由于受到剧烈起伏的海洋潮汐的冲撞影响,冰川边缘开始分裂,从而形成一块块体积更小的冰山,随后会被海洋潮流带往北大西洋航线。  事实上研究人员早就发现,1912年春季,北大西洋航线上的冰山数目比往年异乎寻常的多,科学家将那年北大西洋航线冰山异常之多的现象归结于北极气候“变暖”原因。  然而直至今天,美国科学家才终于意识到,真正造成1912年春天北大西洋冰山异常增多的原因,极有可能就是那年1月的地球、月亮和太阳形成一条直线以及月球千年罕见“近地点”距离所造成的。  事实上,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已故研究专家福格斯·沃德在1995年的《海岸研究杂志》上就曾提出过这一怀疑,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时沃德称,由于1912年1月4日异常起伏的巨大海洋潮汐,导致“杰科布夏文冰川”上的冰块不断分裂成一块块掉入迪斯科海湾的冰山,沃德当时就曾得出一个推论:“撞上‘泰坦尼克号’的那块冰山,可能就是在1912年1月4日左右从冰川上分裂出来掉入迪斯科海湾的。”这块从格陵兰岛冰川上分裂出来的冰山掉入海洋后,随着海洋潮流以极快的速度驶向“最后的目的地”,直到在1912年4月15日凌晨撞沉了“泰坦尼克号”。  月亮致“泰坦尼克”沉没的设想引发质疑  冰山漂流慢难以撞上船  也有科学家质疑月亮弄沉“泰坦尼克”的说法,冰山在海洋中的漂流速度通常很慢,行经1200到1500海里的距离通常要花4到5个月时间,从格陵兰岛迪斯科湾到北大西洋“泰坦尼克号”船难地点约有1640海里,这意味着按照正常速度,一块冰山从格陵兰岛海湾驶到“泰坦尼克号”出事地点应该得花5个半月,如果撞上“泰坦尼克号”的冰山是当年1月4日因为异常海潮的冲击影响而从格陵兰冰川上脱落的,那么它的“旅行速度”未免过快了一点。  此外,还有海洋学家称,西格陵兰岛的海洋潮流通常会先将冰山带往北部的巴芬湾,然后再以逆时针方向漂流,最终被“拉布拉多潮流”带往北大西洋,这样的话,西格陵兰岛冰川上分裂的冰山抵达“泰坦尼克号”出事地点,可能还要花更长的时间。  然而美国专家仍然坚信,1912年春天北大西洋航线上的冰山出奇之多,显然和当年1月份的罕见天文现象和潮汐异常有关。研究专家称,一些冰山有时候会在加拿大北部海岸搁浅,然后第二年又被强大的海潮带动重新漂浮起来,所以也有专家怀疑,撞上“泰坦尼克号”的冰山也许并不是在1912年、而是在1911年就从冰川上脱落的,它在漂向大西洋的途中被搁浅在了加拿大北部海岸上,然后在1912年1月4日由于受到罕见天文现象和异常潮汐的影响,再次漂浮了起来,从而有足够时间在4月15日驶至和“泰坦尼克号”发生相撞的死亡终点  所以不管怎么说,“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都和1912年1月4日的天文现象有关,千年罕见的月球“近地点”距离对海洋潮汐造成尤其强大的引力影响,海洋潮汐的猛烈起伏和冲撞导致更多的冰山从格陵兰冰川上分裂下来,或使搁浅在加拿大北部海岸的“老冰山”重新漂浮起来,然后一路驶向了和“泰坦尼克号”最终发生相撞的宿命航线
95 评论

小小小小野

机关服务中心机关信息中心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海峡两岸交流中心九洲文化传播中心全国对台干部培训中心两岸关系杂志社台湾工作通讯杂志社

243 评论

en20120705

徐雪球 张登明 范迪富 吴曙亮 刘志平(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210018)摘要:苏中东部海岸带第四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海陆演变过程,广阔的滨海平原是由数千年来海岸线东进、长江口东移、沙洲并陆后形成,至今仍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海岸变迁对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及港口生产建设带来直接影响。作者应用第四纪海侵、人类活动遗迹、历史记载资料、遥感图像解译等方法对苏中东部第四纪以来海岸带变迁与演化进行分析。关键词:苏中东部;第四纪;海岸带;变迁苏中东部包括盐城市所辖的东台、泰州市所辖的泰兴、靖江、姜堰和南通市所辖的海安、如东、启东等市(县)。第四纪特别是全新世中期以来,该地区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海陆演变过程。苏中东部滨海平原是由数千年来海岸线东进、长江口东移、沙洲并陆后形成的。随着海平面变化和新构造升降以及泥沙的淤积,苏中东部海岸线仍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港口的生产建设带来直接影响,研究海岸带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第四纪海侵、古沙堤、人类活动遗迹、历史记载资料、遥感图像解译等方面重点对苏中东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与岸线淤蚀动态进行初步探讨。1 地质历史时期的海侵与海岸线第四纪以来,由于频繁的地壳升降运动,古气候冷暖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使沿海地区发生多次海侵和海退。通过对百余个钻孔第四纪沉积相、微体古生物和古地磁等分析研究,苏中东部沿海地区第四纪地层中发育5个海侵层[1],反映第四纪期间,本区至少经历过5次较大规模的海侵,从早到晚分别为如皋海侵、上海海侵、太湖海侵、滆湖海侵和镇江海侵[2],其间可能存在多次小的波动。根据海侵层的分布范围,大致可以推断此时期的海岸线位置。1 早更新世中期为本区第四纪以来发生的第一次海侵,海侵层仅分布于如皋以东,见于如皋、如东北坎、启东南阳等地,含丰富的有孔虫,据沉积相分析,形成于河口环境。从其侵入的范围看,它是第四纪波及本区最小的一次海侵,推断海岸线大致在今小洋港—如皋—如东南—启东一线,向南折向上海方向[2]。根据古地磁资料,海侵层位于贾拉米洛极性亚时与奥都威极性亚时之间,距今约180万~100万年。2 中更新世早期为第二次海侵,其范围略大于前期海侵,除如皋一带发现河口相有孔虫外,在靖江一带发现海绿石,表明已有海水波及。推断海岸线大约在小洋港—如皋稍西的位置折向东至海门一线。据古地磁资料,海侵层位于布容正极性世时与松山反极性时界线之上,距今约78万年。3 晚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早期发生第三次海侵,西侵的范围已达到镇江和扬州的东部,苏中东部均被海水淹没,海岸线大约在高邮东—泰州西—常州—金坛一线。该海侵层位于布来克极性亚时附近,距今约10万年。4 晚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晚期发生的第四次海侵,是江苏第四纪时期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海侵,其西侵位置已达西部丘陵地带,推断海岸线大致在高邮—镇江—金坛西至宜兴一带。据测年资料,时代约为距今5万~5万年。5 全新世发生了第五次大规模的海侵,大约距今8500年前后,海水波及本省东部,距今7000年前后海侵达到最大,苏中东部地区均处于海域中,此时的江苏海岸线大致从北部赣榆、沭阳一线,经泗阳、蒋坝附近沿着丘陵岗地的东缘抵达扬州附近,再折向仪征。高海面使长江口后退至镇江、扬州附近,海浪和潮汐的影响直抵扬州的蜀冈及镇江的北固山、象山一带[3]。此后海面波动下降,岸线开始后退[4],在其后的数千年中,由于长江流域泥沙量的增加和海平面的下降,使长江口岸线逐渐东移的同时,长江河口开始发育河口沙坝,长江三角洲从此进入发育期,对本区海陆变迁产生深刻影响。2 新石器时期海岸变迁(距今约6000年前后)苏中地区东部有据可考的最早海岸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距今约6000年前后,海安—姜堰一线以北已经成陆,成陆不久就有动物群在此活动,随后先民也在这里生息。据海安双楼、青墩、隆政等地出土的动物化石和新石器文化遗址14C测年资料[5,6]和文化层对比,形成年代在5000~6500年,与盐城大岗西岗贝壳堤形成年代相当[7]。苏中东部其他地区尚未成陆。由此可以确定,海岸线在海安西侧,向北折向东台、盐城大岗,与苏北古海堤相连(图1)。向西大致沿通扬运河与扬(州)泰(州)古沙岗[8]。相接。扬泰古沙岗所代表的岸线,也就是当时长江口的北岸。长江口南部岸线大致在扬中夹江附近南延于茅山东麓与长荡湖之间[2],泰兴黄桥一带长江河口沙坝开始形成。苏中东部的东台、海安以东、如东、南通、启东等地尚为水域。3 历史时期海岸变迁1 夏商时期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夏商时期,海面开始逐渐下降,岸线东移,然后又趋于稳定,在沿岸又发育一道新的滨海沙堤(东冈),苏中东部海岸线大致位于东台—海安西场,向北与东冈相接,向东移动距离不大。南部岸线即长江口北岸变化较大,大致从海安西场折向西,沿海安仁桥、姜堰顾高庄一线延伸,较前期岸线向南向东移动了10~20km。随着长江三角洲不断前展,黄桥地区的长江河口沙坝逐渐露出水面形成沙洲,沙州两侧为汊道河床。史料《后汉书,郡国志》中就曾记载有扶海洲;《江南通志》记载:“扶海洲通州地,汉时为扶海洲。”扶海洲应是当时长江口中的沙洲[9]。根据地理位置判断,在今如皋西南一带,即黄桥沙坝所在地,其东北据钻孔资料分析[5],属古汊道沉积。南侧地势较低,分布有湖荡沼泽,为黄桥沙洲南面汊道所在。南通、海安一带处于滨-浅海环境。2 秦汉时期(约距今2000年前后)史料记载,盐城汉时为一片沙洲[10],据盐城南三洋墩出土汉墓[4],推测当时苏北中部海岸位于阜宁、盐城、东台一线,向南与如皋东南古长江口北岸线相连,岸线位置较夏尚时期只东移了数千米。但苏中东部岸线因长江三角洲的东移而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长江口北岸岸线南移较快,已移至泰兴—季市—双甸一线,向南推移约30km,向北基本维持在丁所—富安—安丰东台一线。成于战国的《禹贡》称:“淮海唯扬州”,楚怀王十年(前391年)称扬州为广陵,长江北岸仅置广陵县,西汉时因其东陆地增长,再置海陵县(今泰州),东晋时海陵以东再置如皋县,可见陆地是逐渐东移的。到西汉,黄桥沙州已经并岸[9],在黄桥沙州与北岸连接成陆的同时,今南通平潮、金沙一带又出现新的的沙州即胡逗洲,亦称壶豆洲[11],胡逗洲与如皋间为横江古道。泰兴、靖江一带为长江河道,如东、海门一线以东处于三角洲前缘。图1 苏中东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图3 隋唐时期(距今约1200年前后)海堤是沿海平原区用于抵御潮患、防止海水入侵而修建的一种人工标志,据考证[12],唐大历年间(756~761)修筑的长丰堰,北端在阜宁沟墩,南端在大丰刘庄以南,北宋时期又修建至东台、富安一带,海堤基本代表了当时的海岸线位置,可见,海安以北岸线位置变化不大。1973年在如皋白蒲镇西十余里发现一唐代沉船[13],证明秦汉时期的横江古道在唐初时期仍然存在。至唐末,海安以南海岸线向海域推进十分明显,横江淤塞,胡逗洲与北岸如皋相连[14]。此时,如东西部海域已全部成陆,海岸线东移至富安—如东—骑岸—东社一线,与长江口北岸岸线相接,南部海门一带又形成了大片沙洲。该时期海岸线反映自汉以后,长江三角洲生长迅速,岸线东移20~50km,并南偏约20多km。与长江流域的山地开垦有着密切的关系[15]。4 北宋时期(距今约900年前后)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1023~1027年)修筑的捍海堤即范公堤,北段位置趋向与长丰堰相当[16],大致与通榆公路平行。海堤南段折向李堡,向东经如东—骑岸—吕四港,大致代表了此时期苏中东部的海岸线位置。海安以北岸线向东移动不大,海安—如东段向东推进约5~10km。如东、吕四一带的三余海湾由此形成。此时期是南通东部海域被淤积成陆时期,以南通-启东北部淤进最快,海门沙州并岸,长江口北部岸线已推进到现在的启东附近。5 明清时期(1368~1911)南宋初期(1128年),黄河南下夺淮入海,到1855年北归,历时700余年。由其携带大量泥沙倾注人海,使江苏北部海岸迅速向外推进。明弘治七年(1494年),黄河全流夺淮入海,至1582年,河口开始反映出突进的趋势,苏中东部北段海岸线向海推进明显,淤进约10km,海岸线大致在大丰—沈灶—李堡一线,南部长江三角洲区岸线,在此期间则以较慢的速度向海推进,江苏“Z”字型海岸线轮廓在此阶段形成[17]。清光绪年间(1820年),苏中东部东台段海岸线已推进至三仓—李堡以东,推进约20km。李堡—如东段海岸推进微弱,三余湾海岸线向东推进约10km。4 近代海岸变迁黄河北归后至今的150年间,江苏海岸线进入调整时期。1855~1890年,黄河口段岸线停止向海推进,海洋动力作用开始对废黄河口产生侵蚀,岸线皆呈全线后退趋势。而苏中东部岸段继续保持着淤进状态,以区内如东南部岸线淤进速度最快,35年间平均淤进达5km,其他岸段一般不超过10km[17]。1890~1921年30余年中,本区岸线仍呈现淤进态势,长江口段1890年前形成的启东沙洲已扩展成陆,启东咀形成。从1855~1921年,经过60余年的调整,基本完成了海岸的塑造及巨量泥沙重新分配搬运,苏中东部海岸一直沿袭着历史海岸的淤进状态,东凌港口—新开河口及长江口段岸线,向海淤进12km左右,川水港岸段达到17km。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海洋水动力作用影响下,海岸线逐渐变得顺直流畅,但进退变化特点基本沿袭着历史海岸线的演变踪迹。5 现代海岸稳定性及演变趋势苏中东部主体属于淤积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四期卫星遥感图像资料分析,本区海岸线除东灶港-蒿枝港岸段处于弱蚀退外,大部分岸段处于淤进状态。1 川水港—东灶港岸段包括东台、海安、如东、通州和海门沿岸,为淤积型海岸,沉积物为粉砂淤泥,海滩宽度不一,其中川水港一小洋港段宽1000~5000m,东凌港—东灶港段500~2500m不等,其他岸段皆较窄。该岸段长期以来处于淤涨,但淤涨速度缓慢且不均匀。小洋港以北岸段、东凌港—东灶港岸段属于强淤积型海岸,年平均淤积量分别达360m和435m;小洋港—东凌港岸段淤积较小,年均淤积量约92m,属弱淤积型海岸。1977~1984年淤进120~4400m,年均17~733m;而1984~1997年淤进0~3800m,年均0~292m,淤进速度明显减缓。从所处的海岸位置看,川水港—东灶港段岸线位于废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交汇区域,由于北部海岸的侵蚀后退,大量泥沙沿岸南移,加上长江入海泥沙的向北扩散,每年仍有大量泥沙在该段落淤,因此近期该岸线仍在不断向外淤积扩展,今后仍将保持淤进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小洋港—川水港岸段,水动力条件复杂,滩面潮沟发育,潮汐水道的迁移,对滩面产生强烈侵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低潮滩由淤进转为蚀退,20年来蚀退距离达到500~2000m。2 东灶港—蒿枝港岸段为侵蚀型海岸,长24km,位于海门、启东沿岸。堤外海滩很窄,沉积物较北部海岸变粗,滩面潮沟发育,由于受南黄海涌浪影响和风浪作用,又因堤外沙脊群的存在,波浪折射效应明显,使东灶港东南的吕四附近海面为波浪辐聚区,波浪增大,加之海岸与东北向风浪垂直,使海浪对岸线侵蚀、对滩面的刷深明显。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岸线平均每年后退25m。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海堤的修筑,有效地防止了风暴潮的侵袭和破坏,对长期处于侵蚀后退过程中的岸线也起到了永久性保护。今后该岸段的强侵蚀作用由于受小庙洪深槽的影响也将继续下去,刷深仍在进行,该段的高潮滩几乎被侵蚀殆尽,但有海堤保护岸线不会后退。3 蒿枝港—连兴港岸段为稳定型海岸,长约45km。堤外海滩宽5~5km。沉积物为粉沙淤泥,20世纪70年代出现微淤,近期由于物质来源有限,冲淤基本平衡,岸滩变化不大。该岸段的连兴港河口因水下无沙洲等掩护,来自东海的季节性风浪对海岸冲刷较强,近期因种植大米草,起到了较好的促淤护岸作用,同时该岸段因处于长江入海口,有长江泥沙的补充,使近期岸线滩面基本稳定。6 结束语苏中东部地区第四纪以来海岸带经历了5次较大规模的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受海面升降、地壳运动和河流输沙等综合因素影响。黄河夺淮南下和北归、长江河道南摆和沙洲并岸是历史时期引起苏中东部地区海岸变迁的两大主要因素。宋以前,东台岸段海岸较为稳定,变迁缓慢,而南部海岸因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海岸线东进明显。南宋初期黄河夺淮入海,使东台岸段海岸线迅速东迁,而南部海岸线向海推进较慢。黄河北归后,海岸变迁进入调整期,但仍呈现出向东迁移的淤进状态,淤进速度明显变缓。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多时相遥感图像显示,苏中东部海岸线近期还在不断的演变之中,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总体上继续历史时期的演变规律。除东灶港—蒿枝港岸段处于弱蚀退外,大部分岸段处于淤进状态,今后仍将保持淤进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小洋港—川水港岸段,水动力条件复杂,潮汐水道的迁移,对滩面产生强烈侵蚀,低潮滩由淤进转为蚀退。参考文献[1]赵泉鸿江苏省第四纪介形虫生态分析及海相地层地层学杂志,1986,10(2)[2]吴标云李从先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3]孙仲明赵苇航镇(江)扬(州)地区古代长江的变迁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1(1)[4]李从先我国东部沿岸一些海岸三角洲地区的海进海退层序海洋学报,1983[5]曾昭璇曾宪珊历史地貌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6]黄赐璇粱玉莲江苏青墩古人生活时期的地理环境地理学报,1984,39(1)[7]虞志英关于苏北中部平原海岸古砂堤年代的认识海洋科学,1982(4)[8]凌申全新世以来苏北平原古地理环境演变黄渤海海洋,1990,8(4)[9]凌申沙洲并陆与长江口北部岸线的演变台湾海峡,2001,20(4)[10]郭瑞祥历史时期江苏海岸演变及现代地貌特征江苏海涂考察报告1979[11]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市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凌申苏北古海堤考证海岸工程,1990,9(2)[13]张忍顺历史时期的江苏岸外沙洲及其演变历史地理,1990(8)[14]金其铭江苏城市历史地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5]陈吉余两千年来长江河口发育的模式海洋学报,1979(1)[16]凌申范公堤考略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17]蔡则健等江苏海岸线演变趋势的遥感分析国土资源遥感,2002,53(3)Seacoast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in the Central to East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since QuaternaryXu Xueqiu, Zhang Dengming, Fan Difu, Wu Shuliang, Liu Zhiping(Jiangsu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Nanjing 210018)Abstract: Complicated seacoast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have taken place since Quaternary in central to east part of Jiangsu PCapacious seashore plain was formed by the eastward moving of the shoreline and the estuary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lluvion encroaching the The seashore variation at present time is taking into affect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using of the resources in tidal flat belts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seacoast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since Quaternary based on the Quaternary transgression, relics of human activities,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emote sensing Key words: Central to east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Quaternary; Seacoast belt; Variation

99 评论

相关问答

  • 海岸研究杂志

    徐雪球 张登明 范迪富 吴曙亮 刘志平(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210018)摘要:苏中东部海岸带第四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海陆演变过程,广阔的滨海平原是由数千年

    一坨Lemon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海岸研究杂志2018是Sci吗

    SCI 期刊一般来讲就是 国际核心期刊的一种而我们常说的核心期刊就是指 中国过内的 核心期刊(北核,南核,科技核,CSCD)

    小小亦儿 6人参与回答 2024-05-10
  • 海岸风杂志

    a

    让子弹飞888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8
  • 海峡两岸杂志

    《海峡摄影时报》由共青团福建省委主管,福建青年摄影协会主办,属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周刊。报刊特色极具个性的定位 做新时代发展进程的忠实记录者。栏目丰富,全面涵盖生

    草泥马叔叔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0
  • 海峡西岸杂志

    他之前有个笔名叫江熙,此人是个典型的社会混子,写过一些很文章,自费出书,常常打着文化人到处充学者诗人,干着影评乐评这种网络黑暗键盘侠盗的肮脏活,人品极差,文化素

    0密星猛龙0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