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1

qianmian1015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之青铜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飞毛腿0615

已采纳
青铜器伪造,可谓五花八门,防不胜防,简要介绍几类 (一)蚌埠货:蚌埠仿古铜器作坊,大大小小有上百家,铜坯多在山西订做的,也 有自家铸造的,主要以电解腐蚀与化肥腐蚀为主,水坑干坑均有,从商周到汉代 造型齐全,特点是胎体厚重,锈色松而鲜艳,没蓝锈,器内做不好,有的带范线, 但不做垫片,绝大多数不过关。各大古玩市场地摊都能看到。 (二)河南刀:市面上杀人最凶的就是河南造假青铜,河南刀全国闻名,远销海外, 河南电解作伪铜器也很多,蓝锈以染色为主,水洗易掉色。河南的老铜改装,多 用树酯漆做锈,很嫩火烧易燃。老铜器机械后刻工比较有名,多是素鼎素瓶,刻 细小回纹,经局部腐蚀,容易蒙人,细心可看出机械刀削轮廓比较锋利,多不过 关,河南的拼装,包皮,移植锈己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各大古玩市场均能看 到有河南人放过来杀人的假货,其中有些后错金,宝剑后磨花,己到了乱真的地 步。 (三)陕西错:陕西老铜后错做的非常好,有的锈色处理,可谓天衣无缝,不挑出 金银丝,几乎看不出是后错,还有一种错银方法更奇了,用铝合金粉末压缩到铜 胎凹槽内,这种工艺不适合老铜。普通铜镜,能雕出头版,能改成战国镜,镜背 水银沁做的也好,还能在老剑上镀出几何形花纹。江浙一带的藏家易上当。 (四)阜阳工:前几年阜阳水坑做的很好,现在基本是老铜贴工,素的老铜器贴上 树酯合成的战国工,非常逼真,阜阳铜器修复也是全国一流,他们能将鎏金残片 拚成鎏金怪兽,接缝处理的非常好,上手感觉比较熟,油性重。 (五)荆州造:生坑假货遍布市场的时候,湖北荆州,枣阳一带却研制出高仿水坑, 有的高仿品范线垫片都有,瓶足内模还在,身上还有丝织品腐烂痕迹,器物工艺 流畅,重量很轻没脆声,铜质也对,有的还做出轻微损坏,足以乱真。这类主要 仿战国大尺寸器物,浅浮雕工艺为主,铜坯成型后,经火烧薰黑,再埋入土中腐 蚀,由于皮壳厚度不够,器物易露铜,口沿油性重,花纹版模深浅不均,见过一 次就会识别了。 对青铜仿制做假的重点区域作了五项归纳,它们分别是蚌埠货、河南刀、陕西 错、阜阳工、荆州造。四年过去了,上述地方的青铜作假又呈现出新态势,因一 些因素限制,我所了解到的只能粗略写一些: 一:蚌埠货。 四年过去, 蚌埠产品己广为人所知, 以前密集的作坊己是门庭冷落, 好多仿铜的改行玉器加工、经营奇石等等,也有仿铜的辗转去了成都等地,仿制 一些巴蜀文化铜马、摇钱树,以及三星堆、滇文化特征的产品,蚌埠现有的仿古 作坊,电解做旧的技术并没什么改进,不怎么生产高仿品,以纯工艺品为主,主 要仿制汉以上纹饰精美,工艺复杂的产品,简单做一下绿皮,因为是精美的纯工 艺品,客商多来北京,广州等地,有的也销往港澳及海外。因为这类产品是纯工 艺品,范线僵硬,胎体厚重不做垫片。令人想不到的是,这类纯工艺品,却时常 有人发到收藏论坛当做国宝叫卖。 二;河南刀。现在河南仿铜日新月异,不断有新产品出来,错金银、鎏金、后工、 后刻铭工、后镶松石,新旧拼装、改造、包皮、移植锈己无所不能。河南电脑刻 工的产品己不多见,高仿红斑绿锈仿商周的比较多,以觚、爵常见器物为主,很 少有水坑品种,新型拼装采用更先进的铜焊技术,做得好的器物外表肉眼无法看 出接口,器内接缝为树酯做锈,完全过关的不多,伪刻铭文的字口略僵,细心可 看出起刀收刀痕迹,市面常有河南包老铜皮的成套编钟,铜片接缝处理采用铜焊 接, 以前针扎刀刮可鉴别出的方法完全失效, 凡成套编钟弹指敲击象是塑料声音, 都有问题。 以前采用不干胶贴在铜器与兵器上再腐蚀仿做错金花纹的工艺均己淘 汰,纯新铸造的工艺没什么改进,孔雀蓝仍然做不出,仿制孔雀蓝依然靠油彩染 色,少数移植锈是从废铜上整块剥下,再用胶粘上仿制品上,新手看这类锈,最 好用刀刮一下,从北京广州返销河南的东西也多,多是前些年用胶水修复过的, 又重新流到河南精加工,于是河南真货多,假货也多,成了全国青铜集散中心。 三;陕西错。陕西高仿错金,己从各类老铜后错转向新工艺品,多是臆造品,类 似河南的部分产品陕西、山西均有作坊仿制,老铜错铝合金几乎看不到了,河南 有种高仿老剑后错金,工艺力度很逼真,金丝上有结晶锈,剑格、同心圆镶有松 石,据说这类产品出自陕西,很多是专门针对江浙收藏家特制的,我听浙江有位 擅长鉴定铜器的朋友说过,浙江爱好收藏的企业家,人手一把越王勾践剑、或吴 王夫差戈,再过几年,也许会迅速扩大到国内外的收藏家人均一把,有朝一日来 个华山论剑,场面肯定十分壮观。 四;阜阳工。安徽阜阳的树脂贴工,随着藏友对其特征的认识,己经没了市场, 因为这类产品的铜坯子多是用废旧残破铜器胶水粘接的, 几年后胶水失效铜片纷 纷裂开散架,以前贩运这类伪铜器到南方各地的,多不敢来了,还有些砸在手上 的,常发在收藏论坛试图蒙出去,阜阳修复铜器的也从树脂补添工艺改为青铜铸 造。阜阳工的时代基本己经终结。 五;荆州造。荆州的高仿水坑依然在生产,荆州造兵器与铜镜后刻工,己经名扬 天下,高仿品供不应求,其中荆州仿造铜兵器己达到乱真的地步,荆州仿制铜剑 基本都是水坑,做旧后微有毛口,极易迷惑人,这类铜剑,长短宽窄尺寸应有皆 有,老剑新剑后磨花的品种,以菱型几何纹最为逼真,还有些臆造的龙纹凤纹之 类,铜兵器错金也是荆州造一大特色,也有错得好的,但大多是画蛇添足,比如 剑把顶端错一圈铭文,筒型把上很窄的剑格上也错上细如针丝的铭文,也有所谓 烙银的铜矛,其特征均是水坑,皮壳厚度不够易露白铜,铜矛管内常塞有一截烂 木头,铜剑有时还配上黑漆剑鞘,漆壳上描有楚式花纹,并用坑泥和水浸泡,然 后用塑料纸包着出售。荆州铜镜后刻工多采用素镜,或厚胎不值钱的镜子,纯手 工玉雕机雕刻,镜面保持原貌,背面纹饰多是仿汉与战国镜为主,皮壳处理的很 好,但钮部多有破绽,纹饰油性重,象擦过皮鞋油似的,因其产量有限,见过这 类产品人并不多,据说仿家附近宾馆常年有人住着等货。 五;其它。有一种仿品去年上市,我到现在还没弄清产地,造型仿商周中高档器 物为主,呈亮皮壳,有范线没有铭文,器内修胎不规整,厚薄不均,胎体轻巧, 声音不响,材质非常脆,器耳与器足易断裂,器外有红斑绿锈,还有结晶样石灰 锈,从断裂处看,并非青铜铸造,鼎之类很厚的实心耳与足,手电钻打下去呈褐 色粉末状,不见铜屑,从工艺流程上看,象是金属粉末模压的,到各大古玩市场 放货的贩子,多自称是湖南宁乡出土,这类伪品按常规方法鉴别极易走眼,因此 上当的也大有人在。学习青铜器鉴定的意义及鉴定青铜器的方法学习青铜器鉴定的意义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中国 古代青铜器是中国的国粹,中国的艺术品当中只有青铜器是被全世界所公认的。 从夏代起源, 经过商周、 秦汉至宋代金石学诞生, 从单一的收藏, 变为一种学问, 一种研究对象。青铜器的价值被世界公认主要是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 大门被打开,外国人进入中国,发现中国的青铜器造型独特,做工精美。在西方 国家里,18 世纪才出现抽象派和印象派的青铜器造型,在中国 3000 年以前就有 了,所以外国人非常喜欢我国的青铜器。如今像牛尊、羊尊、马尊等大部分流散 在国外,中国青铜器的艺术地位在世界上可与西方的油画、雕塑相提并论,在世 界的各大博物馆里都有一个专门的中国青铜器馆。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美术馆,无 不把中国青铜器作为馆藏重器,历代收藏家更是把收藏青铜器作为镇宅之宝,世 代相传。如今盛世兴收藏,青铜器更是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宝贝。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历史的不同时期, 它的风格从庄严的艺术风格转向 了朴实、简洁、明快,同时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从祭祀用的礼器逐渐转变成实用 器具。青铜器的纹饰则由庄重的饕餮纹、夔纹到富有韵律的窃曲纹、环带纹,再 发展为清新的蟠螭纹、宴乐、攻战纹等,其间动物纹饰狰狞的超自然魔力逐渐减 弱,直至丧失。这种纹饰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 引起的,同时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也存在一定的联系。青铜器纹饰 的产生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聪颖、智慧的结晶,是体现人们美好心愿的 依托物,是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共存、达到“天人合一”朴素心愿的具体表现, 他们用高超的铸造技艺,为我们留下象征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 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 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 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 视的原因之一。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文化内涵的变迁。 因此,学习青铜器鉴定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青铜器的鉴定方法 青铜器的鉴定方法青铜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其 质地坚硬,我们平时所说的铜质在鉴定中很重要的一个门类,在早期的青铜中, 其颜色有很多是发深红色的,很多人都把这样的铜红青铜,这种铜质在坚硬程度 上远不如后来冶炼出的青铜坚硬,青铜铜质的演变,是一个由深红到青色到黄铜 的一个过程,其中在唐代出现了白铜大多用于制造铜镜,到了明代有一些红铜的 艺术品,但是其铜制的提纯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如宣德炉,清代大多 是红铜,这些不同的铜质由于配比的关系远不如现在铜质的质地,由于青铜配比 的比例数据并不统一所以造假者制出的铜器质地上还是很容易辨别的, 但是现在 有很多人将老铜器回炉使得制造出的铜质很逼真, 但是这种方法的不足就是破坏 了包浆。古代青铜器是贵族的奢侈品或者是兵器或者是车马器,它有很严格的使 用机制,也有严格的制造机制,除了一些简单的民用器之外,漂亮的文饰复杂的 礼器 、酒器、祭器都是古代上层社会文化的缩影。青铜器大件的东西要不没有, 一旦出现,就绝对不是粗制滥造的东西。掌握好每个时期的文饰是很重要的,因 为在和伪造者之间是一个比拼知识的过程, 只有拥有了足够多的知识之后才会找 到一些细微的漏洞,从美学的角度上讲,古代青铜器文饰都很流畅,生动,而且 就我们今人来看有很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伪造的文饰呆板没有力度,有的地方还 会出现一些很锋利的铜渣,铭文是一个比较难的鉴定,有阳铸和阴铸之分,除了 要知道一些简单的字的写法之外,也要讲究美观和力度,阴刻的文字要去观察它 底子和锈色的统一。 前面提到包浆。包浆是青铜器经历了时间洗礼之后,铜质地发生了一系列的 化学反应之后所产生的依附于青铜器的“外壳”,它包括地子和铜锈两部分,地子 是离“铜骨”最近的一层锈,在地子之外的就是我们见到的普通意义上的铜锈了, 由于坑口的不同,它所呈现出的样貌也就各有不同,在出土地点好的地方会出现 干坑的硬锈,还有沙坑的贴骨锈,枣红皮等等一眼开门的锈,它们的特点是锈色 贴骨坚硬,已经与铜融于一体,很难清除,还有南方的水坑,出土地过于潮湿的 脏坑,一些传世的物件或者经过人们不断的把玩之后,表面显的油亮,或者是绿 漆古或者是黑漆古,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方一些干坑口中,有一种‘泛金’的 皮壳,让人感觉它的质地是黄铜或者有溜金的感觉,这种皮壳并没有溜金器那样 的亮丽,显的暗淡了许多,这种皮壳虽然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贴骨锈,但是却也 是比较开门的皮壳,它并不易仿造,以上罗列的古铜锈只是铜锈的一个大的方向 上的分类,即使同一种坑口的铜器所显示出的铜锈也并不是相同的!正因为铜锈 的种类如此繁多,而很多初入收藏的人由于所见铜锈有限,所以它也就成了仿造 者重点去仿制的要点之一了,仿制者仿制铜锈大概有这么几种方法: (一)化学方法仿制铜锈,用化学药品仿制出的铜锈,大多锈色很浮,没有 贴骨的感觉,它直接把药品施于铜器之上也就没有地子可言了,它只有绿锈而绿 锈也多是呈现粉末状的,如果用坚硬的工具去检查的话,可以发现。而古铜的绿 锈很难见到那么多的粉末。就目前来说,红斑和宝石蓝是很难仿造的,假铜器上 的红斑,大多是铁锈,仔细去观察的话还是很容易辨别的,一是颜色 二是结构。 这种方法制出的包浆太过刻意, 给人很夸张的感觉, 也就是大家感觉过了的原因。 即使经过长时间的把玩也不会改变那种松软的质地。 (二)将真铜锈粘贴上器物之上,这种方法造出的皮壳很具杀伤力,但是如 果仔细观察的话,这种锈下面是没有地子的,而且由于胶水的粘和大多是成块状 的而且很难具有真铜器包浆那种自然统一的感觉。 (三) 直接将铜器埋藏于地下若干年,这种方法造出的铜锈很容易识别, 锈色很浮,很容易清除。 在现代青铜器的伪仿品越来越多,仿制的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鉴定一件青 铜器的真伪主要的方法就是针对千穷百态的仿制手段逐一击破。 李行杰 200900301026 电控系自动化 091 班
359 评论

垚垚姐姐。

摘要:我国古代早就存在“技艺相通”的观点。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对技术和艺术的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所涵盖的内容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本文从原始石器、陶器与瓷器、金属器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试图论证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中技术与艺术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关键词:设计艺术;技术;艺术;日本竹内敏雄说:“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同人类历史一道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古代的手工业也好,现代的工程技术也好,都包括在内”①。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设计包含在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中,设计活动作为人工制品的创意和构思,往往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人类的设计活动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即现代设计)。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主要包括三大门类:一是以建筑布局为主的陈设设计;二是以器物谱系为主的立体设计;三是以纹样发展谱系为主的平面设计。设计艺术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设计观念的进化,推动设计文化的发展。《周礼·冬官·考工记》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②。我国古代早就存在“技艺相通”的观点。《庄子·养生主》中讲述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通过对技术钻研和磨练,达到“合于桑林之舞”、“莫不中音”的地步。庄子在《天地篇》中说:“能有所艺者,技也。”技艺一词,不仅指工匠的技能,也指艺术活动的技巧。古代的技术通常主要表现为手工的技术及个人的技术,是人的手艺、技巧、技艺和技能的总称。《说文》中称:“技,巧也,从手支声”③。技术和艺术的概念是一种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所涵盖的内容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中国古代传统中是道器并举,“道”的理论,始于老庄,经《易·系》发挥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哲学的概念而相互依存。先秦时期,道器倾斜,诸子百家多持重道轻器的立场。儒家认为“技”须与“六艺”结合,有利于“仁”才加以提倡。道家则明确提出“技进乎道”,器是基础,是手段,道则是终极目的。朱熹解释为“道是道理”、“器是形迹”。道器关系就是本原和衍生的关系。法家和墨家虽然技道并重,但仍有一个前提,即必须建立在“义”、“利”的基础上,因此,“技”仍不是独立的。中国古代技道关系的发展,使“技”始终在一定的限制下,稍一逾矩,即被视为“奇技淫巧”而加以约束。直至明时开蒙读物《幼学琼林》的“技艺”篇里,还有“然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有济于用”的思想④。先秦以降,手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各行业有了较为细致的分工,《考工记》载:“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转埴之工二” ⑤ 。分工的细致又推动了技术的提高。在手工艺劳动中,人类的生产技能和艺术创造是融合在一起的。以后设计与技术均得到了发展,它们的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设计艺术是伴随着工业发展而慢慢地成长起来的,边发展边提高,逐渐形成现代的设计观念和工业基础的关系。技术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是与社会生产实践同时产生的。它是人对自然界有目的性的变革,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技术的作用是把天成的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这种变革首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同时,它又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从事的,总是受到社会的控制和调节,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一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或是从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均可看出,设计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就好比植物的生长与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才使技术与艺术的分野日益突出。现代人本主义思想重新兴起,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又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一 原始石器时强调实用、讲究功能的致人利用思想人类最初只会用天然的石头或棍棒作为工具,后来,出于实用需要,人类在劳动中掌握了打制及磨制石器的技术,提高了石器的使用价值,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技术把实用和美观结合起来,赋于物品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功能,是人类设计活动的起点。多样的实用要求使技术多样化。“古人”阶段的“丁村人”能够打制出三棱状的尖锥器,圆度充分而大小不等的石球以及分布均等的多边形器。从距今30万年的“丁村人”到三四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之间的近25万年左右的时间里,也就是“古人”向“新人”阶段进化的时间段中,原始人的手工制作技巧在不断丰富和进步,他们全凭手工能够制造出直径不等、而圆度极好的石球,能在硬度相当高的石珠上用对穿的方式打孔,互相贯通,不差毫厘,这些制作的“工艺”极为巧妙,就其水平而言,在今天也无可挑剔。对石器形态、种类和制作技术的把握,表明旧石器时代人类对器物造型规律认识的过程,通过制作工具,产生了对均衡、对称等基本造型美的规律的朦胧认识⑥。随着制石工艺的发展,除了大量的石器工具,还有非实用的标识性石器,由特殊身份的人在特殊场合使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东部玉器发展较快,尤其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代表了这一时代的玉器成就。就制法而言,大体有玉片、带浅浮雕的厚玉片、立体玉雕、大型筒状马蹄形玉器四大类,玉器的制作是制石工艺的最高水平,红山文化中两根精美的玉制发簪标志着中国专业手工艺者的出现。在武进寺墩、青浦福泉山、浙江余姚等地的大墓中都随葬了几十件玉璧和玉琮,玉器已成为炫耀墓主人超凡的能力,表示墓主人权威的身份的象征。出土的还有大量的玉兽、玉鸟、玉鱼等,从刮削器、砍砸器、三棱尖状器等实用的劳动工具转变为“黄琮祭地、苍璧祭天”的祀神器、礼仪器和装饰品,说明了原始社会里由于技术的发展使得装饰成为可能,并迅速发展。二 陶器与瓷器中的“技以载道” DOLCN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发现了制陶的方法,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反应用人工方法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当时的设计水平与生产技术之间的结合是紧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早期用手捏制的陶器形态随意性大,只是为了实用,后来有了泥条盘筑法,再后来出现了轮制技术,使器物造型初步标准化,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规范了造型与装饰的模式。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瓷器,瓷器的产生是在制陶过程中,通过对原料的选择和烧制工艺的探索而实现的。到战国时,随着龙窑构造的不断完善,已经具备了烧制现代意义的瓷器的条件。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而瓷器用瓷土;二、窑温不同,陶器较低,约为800OC,而瓷器较高,约1200OC;三、物理性能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我国的瓷器的发展经历了由青瓷、白瓷、红瓷至彩瓷的不同阶段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我国的瓷器艺术达到了举世称赞的高度。唐代越窑盛产青瓷,如玉似冰;长沙窑不作具体的图案描绘,用釉色变化来表现抽象美。宋代是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就瓷器呈色原理上说,只有在釉中使铁的含量大大减少,掌握好高温技术,而且使瓷胎中的氧化钙的含量又较多时,才能产生白瓷。从青瓷到白瓷是一次工艺技术上的飞跃,正是在技术基础上才能取得艺术的表现力。白瓷的出现,为后来青花瓷、彩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钧窑那种五光十色的彩瓷的出现,是造瓷工艺上的又一次突破,这是工艺上对火焰的不同特性恰如其分地控制的结果⑧。宋代瓷器多为素面无饰,主要以造型自身的形式感与晶莹的釉质作为美化的主要手段,完全是一派洗练、单纯、规整、精巧的仪态,以釉色来表现抽象美已成为普遍的现象。除素面瓷器外,乳浊釉、半乳浊釉者有刻花、弦线、形体自身变化等三种表现形式;透明釉者则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的装饰手法。宋代陶瓷有一种模仿和借鉴金属容器的造型装饰纹样、甚至某些工艺品的现象,如模仿商周及汉代铜器、唐宋金银器等。这些是由当时流行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决定的,宋人的嗜古与摹古,使陈设瓷器承袭了古拙凝重的造型,借用了朴质无华的装饰,与精美丰富的釉色相结合,开辟了新的艺术天地。并对以后的瓷器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 金属器具中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铸铜的方法是人类继制陶后发现的另一种化学反应造物的方法。铸铜制范技术和失蜡技术的相继发明,开拓了模具造型的历史,使人类深刻认识到必须了解技术才能更好地进行设计创造,技术是手段,是为艺术审美的表现服务的。冶铸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青铜艺术的发展。齐家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期间,铜器还是以单范铸成为主。有小件装饰品、武器和少量生产工具,大部分是红铜,只有铜镜和少量的刀是青铜,小件铜环是用铜片卷造或锤击而成,小型铜刀用锤击或锻造法。大件的铜器则运用了比较复杂的合范铸造。由冶炼红铜到冶炼青铜,由锤击、单范到合范,历时七、八百年,在晚期则跨入青铜时期。商代至周初,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青铜是金属中最早的合金,通常是纯铜与锡的合金,称为锡青铜,与铅的合金,就是铅青铜。加锡或加铅,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熔点,更重要的是对合金的硬度有不同要求。加铅于铜,可以使铜液在灌铸时流畅性能好,锡青铜中含有少量铅是商周青铜冶铸的一个特点⑨。《考工记》中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斤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⑩ 。这就是说,钟鼎一类器物,需要有辉煌的色泽效果;斧斤一类工具需要坚韧,鉴燧一类用品需要光洁,因此其中铜锡的比例均不同。这标志了青铜时代采矿和冶炼金属的广泛应用,反映了青铜铸造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也从一方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准。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青铜器的造型发生了改变,这是技术促使艺术表现多样化的结果。西周的青铜器以鼎和编钟等礼器、乐器为代表,在制作技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可以由母范翻出不同子范,并采用焊接法,在器具的把手、钮、扉、棱等附件部分,造型手法比商代大有发展,形成了主体凝重、辅件灵动的风格。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已运用了浑铸、分铸、浑分合铸、铆接、焊接等技术,并充分运用失蜡法熔炉浇铸工艺。在铸钟之前还预先用“三分损益法”进行过钟模的调律。这些技术发展经过了长期的知识积累已不仅仅是一个铸造技术问题,而涉及到了复杂的声学、律学知识⑾。青铜时代的早期,范铸技术能满足礼器的基本功能,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等级、财富意义仍被强化,而仪式、宗教功能却在减弱。礼器的意义发生异化,人们会因过分追求青铜器本身的华丽而形成装饰崇拜。对装饰技术的过度追求是促进失蜡法技术产生的原因之一⑿。失蜡铸造的技术,已能成功地铸造出泥范无法铸出的最精密复杂的器件,它的技术目标首先可能就是审美需要和技术本身的炫耀。1977年在河北平山出土的战国晚期镶嵌金银四鹿四凤四龙青铜方案,有着极高的工艺水平和巧妙的工艺构思⒀。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中,还出现了复合金属熔铸、复合金属嵌铸和铜铁合铸件⒁。 汉代设计艺术中相当注重实用功能和巧思的结合,较为典型的铜器工艺已向日用器皿方向发展,在制作特点上没有象过去那样多饰花纹,而流行素器,或是仅有简炼的弦文或仅饰以铺首。比较华贵的,则施以鎏金或饰以金银。可见技艺制作与国家政策、思想潮流相吻合。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强调功能与仿生形态的结合,是汉代灯具的代表作。这种仿生型的灯具在汉代十分流行,灯内还有虹吸管,将灯烟吸收送入有水的等座,使之融于水中,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空气污染⒂。就此一斑可窥见汉代技艺的实用审美观在生活中的深度和广度。它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功能与装饰的统一,也即儒家所提出的“文质彬彬”的思想。同时,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使设计领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铁器,铁器的坚硬和锋利远远胜过铜器,它可以在铜器上刻划花纹,并嵌入红铜丝或银丝,这就产生了错金错银工艺。汉代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工具的硬度提高,才有可能雕琢出大批的画像石和石制雕塑,使中国的石雕艺术有了很大发展。铁器在社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明代的永乐大钟和武当山金顶则是中国金属工艺史上的两大工程。永乐大钟重约46吨,是用多个熔炉同时熔炼铜合金再一起浇铸。武当山金顶是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物,分段、分块铸造再组合而成,其完整的造型,恢宏气度能与当今的后现代主义高技术派建筑及智能化的暴露金属结构的建筑媲美。除了以上的三个方面,技术和艺术互为依存的例子还存在于各个领域。汉代发明了纸,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以后,宣纸逐渐成为中国书画的主要材料。明式家具那简炼的艺术造型与坚固合理的结构功能之间的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顶峰,成为家具史上的最亮丽点。此外,历代帝王的宫殿和陵墓,江南的私家园林,都是技术与艺术结合后的产物。苏嘉湖一带的丝织业、纺织业,以及各地发掘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如果没有技术为基础,怎么会给后人留下那么多精美的艺术瑰宝?技术和艺术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孤立的技术是没有价值的,和艺术相结合的技术则具备了艺术的价值。艺术因技术而发光,技术因艺术而永驻。一个时代,大凡技术问题为政治所关注,成为事关国家前途、国计民生之大事时,技术便早已越过技巧或科学本身,而成为其它。20世纪中叶的社会主义手工业改造,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经济发展考虑,解决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存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重新引进包豪斯思想,强调产品设计注重功能,一切从人出发,在这个前提下,认为现代设计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已鲜明具有人道主义色彩⒃。在新世纪之初,回顾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更好地将技术与艺术加以结合。

312 评论

二x小b姐

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103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之青铜论文

    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

    天晴小猪猪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之陶瓷论文

    源于生活 服务生活

    你跑这么慢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论文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

    一只自由鱼儿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青铜器艺术论文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

    我的飞飞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现代艺术设计史论文中国

    东西方设计绘画美学异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绘画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在于“再现”中国绘画最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管情感,成

    shishan786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