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5

大睿2010
首页 > 论文问答 > 艺术鉴赏论文800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蜜糖Rose

已采纳
学理论告诉我们,文学的意义有表层的意义和深层得意义,文学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在文学欣赏中,欣赏者初读只能感受表层意义,而表层意义往往是共性的、情感性的。当然这不是欣赏的目的,欣赏的目的在于感悟文学所富有的个性化的深层意义,使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一、“入乎其内”《文艺美学》在解析接受美学的观点时指出,阅读是一场作品和读者的对话,阅读中的对话,不是传统认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而是你与我的平等关系。要理解作品,获得应有的欣赏目标,走进作品是前提条件。1、进入作品,凝视观照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艺美学告诉我们,审美依靠的是形象与情感,在艺术欣赏中,形象的获得与情感的产生,只有读者亲自体验才能获得,“门外汉总是难以知道厅堂的精彩。”因此,在文学作品欣赏中,读者只有亲自接受作品,全身投入进去,将作品中的“此情此景”变成“我情我景”,进入“他我同一”、“无情交融”的艺术境界中,凝视观照,手持虚静,才能缩短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艺术的“陌生化”变为“熟悉化”。这样,欣赏才可能进行,欣赏的目的才得以实现。2、注重形象,体验情感进入作品接触作品内容仅仅是缩短读者与作品间的距离,这是进行欣赏的第一步。《古诗鉴赏理论》指出:“读者鉴赏诗歌,就是对其文本的玩味、想象来领悟其生活底蕴和艺术境界。”文学是语言艺术,其文学形象具有非直观性。“玩味文本”就是要首先掌握语言义,再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才能形成相应的形象,从而感受作品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比如,欣赏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欣赏者首先接触作品,阅读文字,感知作品内容,在想象和联想中跟随鲁迅的脚步,看到睡姿如“大”字的阿长,听那要我“初一起床先说‘恭喜’的话”,听讲“长毛的故事”,看见阿长把《山海经》交给作者等等。一个鲜活的形象展示出来,欣赏者随着作者对主人公阿长的较为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由“不大佩服”到“空前敬意”,再到“特别的敬意”等,感受到“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此时,读者“观文辞而动情”,逐渐被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情感所感动,并达到融合,产生情感的共鸣。二、“出乎其外”“情感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而是主体和对象间某种关系,是主体对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的反映。”因此,欣赏文学艺术,不仅要进得去,还要走出来,在审美情感基础上进行理解、思考,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内涵,从而实现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1、理解艺术,提高能力在中外文学史上由于未能“出乎其外”造成悲剧或险些造成悲剧的不乏其例。例如,在国外,一位军官观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时,当演到奥赛罗听信伊阿古的阴谋,用双手掐死了他美丽善良的妻子苔丝德蒙娜时,军人拔出枪,打死了扮演伊阿古的演员威廉·巴支。军官醒悟后,当场自杀。事后,人们把他们埋在一起,立下一座墓碑,上面刻着“最好的演员与最好的观众”。这一事件说明什么?军官把艺术与现实混淆,没有走出艺术世界。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文学是作家以全部的情感投入,以自己的审美经验为基础,充分调动艺术想象、联想等心理能力,与生活对象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对话的结果。由于作者调动了主观因素和审美理想,其中不乏艺术虚构,这样的文学艺术形象就更为丰富、生命力更强,反映社会生活更深刻,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学艺术的载道、求仁、批判、益智、游戏和审美等价值。如果把文学艺术等同于生活,就失去应有的价值。2、拉开距离,获得美感“艺术欣赏贵在深入。”但“入乎其内”还是处在情感层面。因此,在欣赏中,总不能入而忘返,要必须获得相应的理性认识,必须“进得来”,更要“出得去”,要有距离。我国文学家王蒙说过:“文学既是一个热情投入的方式,又是一个拉开了距离的方式,保持某种客观的心态。”相应的有外国美学中所说的“距离产生美”的思想。“距离”包括时空和心理的距离。因为,有了“距离”,功利消失;有了距离,欣赏者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回到理性思考中。从创作来说,比如,鲁迅得知刘和珍等牺牲的消息,内心十分悲痛,感情浓烈,难以用言语表达。事隔一年,冷静思考,才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这一年”,就是“距离”,这实际上给人一个理性的思考,是由情入理的过程。从欣赏来说,如果沉浸在情感中,难以自拔,被情所困,无法冷静思考,就无法抓住文学艺术中的思想,也就是说,只有“距离”,审美认识才能形成,作品的社会价值才得以实现。如,欣赏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关键点就在于“为什么”上。读者从理性角度引导学生进入深层理解、思考,这不但让读者逐渐认识到在阿长身上所体现出的劳动妇女的为人善良、质朴、乐于助人的品质,认识到一个在封建社会中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妇女所表现出来的落后与愚昧的思想,而且让欣赏者认识到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我爱刑天”的不屈的决心等等。这样,不但读者能真正把握住作品的深层意蕴,感受到作品的情理交融之美,而且实现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总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不但是一个文学欣赏的过程,也是一种欣赏的方法。欣赏者从表层到深层,从情感到理性,逐层深入,理解形象感悟作品的深层意蕴,实现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252 评论

下雨天2017

《石友》创办于1995年,是由甘肃省黄河石协会与兰州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创办的。2006改由甘肃省黄河石协会主办。至目前,《石友》共出七十余期,发表文章2000余篇,800多万字,刊登各种石照5000余张,目前在全国及加拿大都有《石友》的读者。《石友》在这十余年间,为创新赏石理论,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奇石爱好者的艺术修养,构造和谐社会,发挥了很大作用,受到赏石界的广泛赞誉。中文名称石友主办单位甘肃省黄河石协会与兰州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创刊时间1995年快速导航石友特点办刊过程石友网站信息联系石友石友简介《石友》创办于1995年,是由甘肃省黄河石协会与兰州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创办的。2006改由甘肃省黄河石协会主办。至目前,《石友》共出七十余期,发表文章2000余篇,800多万字,刊登各种石照5000余张,目前在全国及加拿大都有《石友》的读者。《石友》在这十余年间,为创新赏石理论,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奇石爱好者的艺术修养,构造和谐社会,发挥了很大作用,受到赏石界的广泛赞誉。 《石友》当初只是作为协会的一项工作,预定每年只出一期,把会员中的赏石论石文章汇集成册,名字叫《黄河奇石文集》,但出版后,受到了国内广大石友的热烈反响,应广大石友要求,从当初的每年一期黑白版变为每年两期、三期、四期、六期。到2007年,为满足更广大石友的愿望,改为全年十二期全彩,铜版印刷,名称也从最初《黄河奇石文集》改为《黄河石友》、《石友》。石友特点在十年的创办过程中,《石友》形成了这样几个特点:把握政治方向 具有明确的思想性《石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为指导,以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引导广大奇石爱好者,用高雅文化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宗旨,引导大家创新思维,以心会石,以石养人,使奇石走向市场,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注重理论创新 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对在新形势下我国的观赏石文化如何继往开来,使之持久健康地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发挥了积极的启迪作用和导向作用。先后提出了“心石”学说、《奇石鉴赏的四要素》、《赏石当重奇与美》等赏石理论。赏石界公认:奇石市场在柳州,赏石理论在兰州。突出雅俗共赏 具有广泛的可读性文章篇幅有长有短.论理有深有浅,丰富翔实,作者面和读者面都比较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读者阅后都受教益,各得其所。许多石友说:《石友》是自己

246 评论

菜菜~小

可以去汉斯的官网上下载吧~他们有(设计)这本oa期刊

302 评论

MrcuriosityZ

上个世纪初,在西欧流行一部卷幅浩瀚的长篇小说《芳托马斯》。32卷由两个作家合作完成,每月创作一卷。合作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路易•菲伊雷德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放映后在欧洲引起轰动。    《芳托马斯》的主角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叫芳托马斯。他入室盗窃,诱奸妇女,抢劫银行,无恶不作。警察全力追捕,街上贴满缉拿文告。但是芳托马斯狡诈异常。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有高超的易容术,从不露出真容;他身手敏捷,能飞檐走壁;他精通缩骨术,能从极小的缝隙中飞身而过。他经常与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化装成绅士出入于酒店、旅馆与赌场,时而与政要侃侃而谈,时而与贵妇逢场作戏。总之,这是一个半魔幻半真实的风流大盗。他有智取法律的力量,敢于向愚蠢的官僚机构挑战,具有超现实的魔力。    《受威胁的凶手》就是芳托马斯的崇拜者之一,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关于马格利特的介绍网上可查,不在此赘述。接着返回原画上,整张画面,二名手持简单工具的侦探,一具赤裸女尸,一名穿着讲究不明身份的人,三名围观者。最初看到这幅画时,脑中便充满各种诡异的问号:谁杀了那名女子?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到底是谁?那两名侦探为何手持如此简单的抓捕工具?三名围观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上面的背景,心中稍微宽松,若马格利特真的是在画芳托马斯的话,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就应该是那位风流大盗了。刚刚做完案的他正在准备易容逃跑,地上的旅行箱,凳子上的大衣和帽子是他的作案工具。门口的两名侦探正在等待时机,或许是在等候支援的同伴,面对名声大作的芳托马斯不敢轻举妄动,面部表情极其凝重。三名围观者目睹一切后,惊愕、忧郁尽显脸上,一切一触即发。而画家更是将看画人的视角至于这一切发生的最近处,整个场面令人紧张不已。    可是画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已经发明了留声机的年代,两名侦探还手持木棒、绳网,意图逮捕芳托马斯如此这般的江洋大盗,画家拿我们顽固。愚蠢的官僚机构开了一把涮。    老师也讲到过,整幅画人物的面孔全是马格利特,听到时很是迷惑。为何要将自己画成所有人?是技术,用以构成魔幻感么?以哲学绘画著名的画家应该不止有这点想法吧?我这样猜度着。受害者是我,施暴者是我,围观者是我,执法者也是我。画家这么画到底是为什么?    画家画这幅画的时候,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已经在欧洲普遍流行,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的绘画对象,表现手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观念经受着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画家本人也从一只烟斗开始,去探索相似和近似的概念,,把观念和形象分离开来,挑战了大众的常识,发人深省。用绘画把“是”与“不是”这个哲学问题表达出来。而以上各种主义发展到达达主义反传统,反艺术之后,不论是艺术,还是道德都需要一种颠覆,杜尚用他的作画颠覆了艺术形式,那马格利特这幅画就是对道德的一种颠覆。画家崇拜芳托马斯,崇拜他能玩弄政府机构于股掌,完全自由;在作画职业上,画家却扮演着那两名侦探式的人物,理性,专业;在现实生活中,画家扮演着别人生活的围观者,或许自己也是受害者。一个人身上有多种身份,不同以往,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施暴者是必须谴责的,围观者是完全无辜的。道德不如以前一样代表着绝对的善恶,而是随着人性的胶合越来越暧昧不清。我们的自私,冷漠不再是无事者的无关紧要。因为一切都与自己有关。这也正是体现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对观念的改变和诠释。改变和诠释建立在艺术家大量的思考上。马格利特受不了巴黎的艺术氛围回到了比利时,自己一个人思考,用画笔去诠释,虽然在美术史上不如其他一些大家那般早年得志,却也画出了自己的一副天地。他的画总以哲思出名,比例的夸大,主题的诡异,思想的深奥,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脚步,被印在钞票上的《天降》,我倒觉得远不如他《窗》系列那组画来的动人,画布遮挡住窗户,画上户外的景象,真实是什么?画家用这组画来拷问我们。与其说马格利特是魔幻现实主义画家,我到是偏向于把他归为现实派的思想,魔幻的表达手法。他和达利不同,达利执迷于如何表达潜意识,但是马格利特却表达着现实,用魔幻拷问着现实。对于常规,大多数人选择默认,而马格利特却用自己的画笔拷问着这些大家默认的东西。以哲人的身份画画,这就是我想说的马格利特。【参考书目】: 《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 刘云卿 广西大学出版社 《现代主义绘画解读》 孙家祥 上海教育出版社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罗斯玛丽•兰伯特(英) 译林出版社 《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 张延风 百花文艺出版社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 张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视觉艺术》 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英)

189 评论

龙舌兰日出shine

(法)弗朗索瓦米勒 油画,5×111厘米,1857年, 巴黎 卢浮宫藏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 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 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 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 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 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拾穗》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219 评论

相关问答

  • 艺术鉴赏800字论文

    你妹、自己百度不会、我都自己百度交的

    冬眠的羽毛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艺术鉴赏论文800字

    (法)弗朗索瓦米勒 油画,5×111厘米,1857年, 巴黎 卢浮宫藏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 丰富联想的农

    yyh心随我动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艺术画鉴赏论文800字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 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

    看i哦飞机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800字

    艺术鉴赏论文以论文中心为基础,展开论述,主要阐明它的艺术价值重要性

    奔向八年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艺术鉴赏论文800字作品

    可以去汉斯的官网上下载吧~他们有(设计)这本oa期刊

    西安指纹锁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