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2

珊珊来了
首页 > 论文问答 > 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流浪的好吃狗

已采纳
我之前写了一个关于当代艺术认识的文字,希望可以对你有帮助!  中国当代艺术小“拙”  中国当下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的极度匮乏,促使了中国当代  艺术的跳跃式发展这种跳跃式的发展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当代艺术部落的发  展,出现了当代艺术家的众多云集,艺术上的”开元盛世”这是社会发展的  必然;是艺术本质上走在社会前沿的必然;是文化匮乏下的迫切需要;是  ”天价”绘画市场的催化但朦胧状态下的当代艺术确存在着诸多弊病.关  于当代艺术本人有以下拙见:  一 发展不规范,有恶性发展之趋势,许多艺术家迷失方向  ”天价”当代艺术市场的刺激致使当代艺术家众多云集,其中不乏滥竽  充数之士,当代艺术市场混乱,这种混乱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的恶意炒作,还  表现在许多艺术家意识上的盲从,许多当代艺术作品片面注重所谓的”创意”  所谓的”独树一帜”内容上苍白空洞,浮于表面,甚至肮脏不堪,毫无艺术性  社会性可言成功者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所谓”当代艺术”一是要体现在”当代”上反映当下社会的现状,体现  社会的现实,走在社会的前沿,体现当代艺术哲学之美;反映人类现实生活;  为人类精神生活呐喊―――这是身为当代艺术家的一种历史责任.  所谓”艺术”,作为艺术的本质是美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当代艺术家应  该适应当代,学会发现美创造美.使艺术作品不仅仅追寻唯美而且上升到一  定的当下哲学的高度.  二.艺术的民族化尽失,缺乏生命力.  真正的的艺术是根源于自己的民族;根植于自己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而并非盲从.正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许多”当代艺术家”  并不了解艺术之哲学,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中国必定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  化的文明国度,我们常常会为古人的艺术文化哲学智慧而叹为观之任何一个  细心去认识去了解去感悟她的人,都会被她的艺术魅力所倾倒.身为中国的  艺术家应该了解自己的民族的文化,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阐述描绘自己  的民族.  中国现在已经涌现出了众多在国际上顶级的艺术大师无不根植于自己的  民族.如赵无极(法兰西院士)朱德群(法兰西院士)蔡国强(当代世界艺  术家排名前100位)吴冠中(中国的艺术泰斗)他们都是世界当代艺术领  域公认的艺术大师.他们都有留过洋,有的甚至久居国外.但他们的艺术无  不是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正如吴冠中老先生看到朱德群展览作  品时说道的”乡音未改”对艺术的民族化世界化概括的是如此之精辟.  三当代艺术收藏群体的盲目,缺乏艺术鉴赏力 艺术圈有点象娱乐圈  当代社会经济的繁荣,有势力的艺术收藏群体不断壮大,这对当代艺术的  发展有极大的催化促进作用,但他们大都是金钱有余,鉴赏能力不足,对当代艺  术的鉴赏能力有限大多受一些艺术炒作现象的左右和一些不负责任的”评论  大嘴巴”左右  部分艺术收藏群体收藏艺术品只是为了等待它的升值,以谋求利益,并  非真正关切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当代艺术圈有点象娱乐圈,大量的包装炒作使一些似是而非的艺术作品在  艺术市场飘荡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包装炒作的影响,许多有志士的当代  艺术家被埋没在没有硝烟的娱乐圈之中  中国当代艺术起步晚,发展周期短.发展上的存在弊端这也是必然现象.  随着当代艺术家们的不断规范,理性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之路也必然会在世  界上利于颠峰之地.  后记:金融危机来了,这也许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洗礼……(09年4月 于兆洋)  祝福中国当代艺术之明天
143 评论

吃不胖的妩媚

1、论文《土家织锦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发表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2、论文《从土家织锦纹样看土家人朴素的审美追求》发表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 期。  3、《利川墓碑石刻艺术与土家族的生殖崇拜》发表在《美术观察》2004年第1期。  4、论文《湖北利川墓碑石刻艺术特点的审美研究》发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报《装饰》2004年第8期。  5、论文《剪纸艺术:从传统到当代》发表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五月幻像》发表在《中国艺术》杂志2005年第4期。  7、《幻像中的图像》发表在《中国艺术》杂志2006年第4期。  8、《互动激活式与课堂美术教学》发表在《艺术教育》杂志2007年第8期。  9、《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语境》发表在《艺术百家》杂志2007年第6期。  10、《当代艺术创作中科技因素的影响及综合利用》发表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1、论文《当代艺术创作本土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利用》发表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2、《湖北鹤峰容美土司石磉礅建筑雕刻艺术探究》发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报《装饰》杂志 2008年第3期。  13、论文《湖北利川墓碑石刻建筑艺术中的“戏剧”情结》发表在《美术之友》2009年第4期。  14、论文《土家族的碑刻艺术特征及其原始生殖崇拜意象》发表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5、论文《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地域性与生态艺术教育》发表在《艺术教育》2009年第7期。  16、论文《我对造型原本“空间”的几点认识》发表在《艺术教育》2009年第9期。  17、论文《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审美特点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表在《作家杂志》2010年第4期。  18、论文《从土家族服饰看土家族朴素的审美追求》发表在《作家杂志》2010年第6期。  19、论文《当代艺术创作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激活与演绎》发表在《艺术百家》2010年第8期。

290 评论

happyzhang123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  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  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  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  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  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  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  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  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  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  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  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  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  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  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  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  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  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  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  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  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  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  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  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  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  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  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  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  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  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  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  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  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  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神要素(包括先秦哲人的“天人合一”的  道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中国  古代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表现形式  要素(语言、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  形、标志)等,共同作用并影响着环境艺  术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要素是环境艺术  设计风格发展的基础。每个时期的社会经  济、生产技术条件制约着环境艺术设计建  造的规模、建造技术、新材料开发使用等。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皇家园林建筑充分利  用和发挥封建社会时代的物质条件和手工  业技术,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  木建筑结构形式和古典园林风格。环境艺  术设计风格中高技派、光亮派、白色派、新  洛可可派、超现实派、解构主义派以及装  饰艺术派等流派的发展,在继承或反传统  基础上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崇尚“机  械美”,在环境中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  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并  在建筑形体和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炫耀,  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社会经济和生产  技术的发展总是在以往基础上积淀、批  判、创新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自然  受此发展过程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表现  形式反映这一过程浓缩的民族文化精神。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总是沉积文化的成  分,并反映时代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古  典园林堪称世界园林之巅,展现了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隐逸精神”和文人审美思  想。例如拙政园的园主是明嘉靖年间的御  史王献臣。由于朝中权贵倾轧,官场失意,  王献臣回乡后用原来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  建造了一座园林。晋代潘岳的《闲居赋》中  有一段话:“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  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  园浇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  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  者之为政也。”王献臣取其意,自我解嘲地  把园名称之为“拙政园”。显然拙政园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隐逸文化之载体。又如  同里的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园主是安  徽兵备道任兰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  任兰生遭人弹劾,罢职还乡,花了10万两  银子建造宅园,取《左传》“进则尽忠,退  思补故”之意,命名为退思园,由造园名  家袁龙设计。为了不露富,建筑格局突破  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到东,西为宅,  中为庭,东为园。任兰生只住了两年,后  又复官上任。园内建筑或题咏都表现出园  主人归隐与入世相杂的复杂心理,它也是  封建士大夫比较典型的一种心态。因此,  中国古典园林更为重要的是,包含对人  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情感归宿的  执著追求。根植东方文化土壤的我国园林  进一步阐释文化及文化精神是艺术设计风  格形成的根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完成  人的功能需求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精神  需求和生成需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  一”演绎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生态  文化、绿色文化、自然观等设计理念,说  明了现代环境艺术风格发展和文化一样具  有很强的继承性,现代环境艺术风格发展  离不开传统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民族特色,  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  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  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求。艺术设计  的民族风格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从中西的建筑、文学、戏剧、音乐、绘画  等各类的比较中,可以得出不同艺术风格  源自不同的文化基础。总之,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就是要体现出本民族的精神、性格  和气质,体现出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  体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  不少现代设计师自觉地在自己的设计  中融入了传统的因素。英国设计师吉尔设  计的新英文字体就是基于传统字体的造  型。丹麦的雅科布森和芬兰的阿尔托在其  建筑设计和家具、灯具、餐具设计中,努  力做到在工业化中反映手工业,在现代化中反映民族传统和地域传统。  二、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环  境艺术设计风格  吸取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精髓融现代  观念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理  想。  我国是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集儒、道、佛  之大成,并对周围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  影响极大。我国的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  系,崇尚“仁义” 和“礼乐”,注重家庭  伦理,提倡调和持中,即在人身上体现出  的和谐,注重人和环境的关系,崇尚“天  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  “天人合一”是人本哲学和美学的完  美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  张人与自然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共存关  系,讲究审美主体与客体的默契和形式内  容的和谐,重人情、重感受、重表现、重  意境,以美为最高准则,怡情于志,强调  美、善的结合,注重审美的认识和教化的  作用;求“气韵生动”即“象外之象、味  外之味、韵外之致”,深深地渗透到中国艺  术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具有独特中国文化  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在我国的传统  审美系统中,禅宗意识有其极重要的地  位。我国的禅宗,渗入了浓烈的审美成分,  具有深厚的审美追求的内涵,成为审美追  求的创构,培养了设计师独特的审美观,  因而,形成了“禅意”风格的当代众多设  计艺术流派。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除了考虑设  计师个人审美理想外,还必须要考虑到人  们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  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的思  维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浓郁民族精  神的、意境深邃的设计作品,才能形成独  特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  培植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和谐  共生的文化土壤,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  设计风格形成的文化氛围。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处在文化国际  化时代,文化的国际性催生了新的审美理  想、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等,改变了现代  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环境,同时传统文化  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中自  然运用到传统的因素,这就需要培植现代  文化和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土壤,才  能促进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环境  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现代文化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征,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  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  系,就能让二者融为一体,共同促进我国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  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丰富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源泉。  传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是发展  的。包豪斯格罗庇乌斯说过:“真正的传统  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吴彪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讲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  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艺  术设计方向研究  龙厚强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油画艺术  方向研究  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  进。”日本设计理论家佐口七朗认为:“继  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  中,而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  者的理念,即创造。”设计师创造的设计文  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设计  文化不断接受、不断选择和不断优化的过  程。设计师个人的创造力在设计审美文化  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现代设计的发展,  同时也传播传统文化,使我国现代艺术设  计源泉长流不断。  传统文化永远是艺术设计不竭的源  泉,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等在设计  上的体现形成艺术设计风格,环境设计艺  术从功能内容到审美形式、从技术设计到  艺术设计都体现艺术设计的民族风格。我  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既要有民族风格又  要有时代风格,有助于传统环境艺术意境  运用于现代设计中,以达到古为今用、继  承与创新的目的,才能使中国创造在世界  立于不败之林。

258 评论

好人旦旭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从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到,写实性的风格是占了绝对的优势的: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著名雕塑大师罗丹就多次表示:艺术家应该抄录自然。抄录自然,简而言之就是写实,是对自然的再现。艺术要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就是说,艺术品中所表达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对于一般的写实作品来说,再现的真实是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但写实有来自于各方面的限制性。 在写实上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来自于风格的限制。风格又分为时代的风格、个人的风格。 同一时代的作品总是有一个相关联的风格。古埃及公式化的绘图方式是时代性的风格,波斯细密画在一定阶段有意识地忽视透视法则的绘画方式,也是时代的风格化的体现。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不同时代各有不同的时代性风格。这就在写实的道路上给艺术家们划定了一个范围。 “心理定向”的存在,使艺术家们具有了各自不同的关注焦点。在艺术创作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不是在表现他所看到的东西,而是在看他所能表达的东西。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要点,正是他们的风格之所在。 与此同时,技法也限制了写实。毕加索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时就能画得像拉菲尔一样好,但我却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但事实上儿童画为何不能被称为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呢?儿童受限于艺术语言的学习。他们无论有再敏感的内心,但还是没有没有过硬的表达技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作品不能,也不可能被看作是优秀的写实作品。 写实之路充满了主观方面的种种阻碍。在当代艺术的语境里,写实好像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这样的时代风格是不是也是作为写实的限制性的一种新的应对方式。 事实上,我所理解的再现的真实并非是表现出视网上的所见,而是如罗丹所说:“通过表达外在形像,体现内在真实。”也就这才是对应写实的限制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案。(1)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艺术与哲学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它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性。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可以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如读李白诗,观庐山画。李白诗,庐山画都是艺术,而这些艺术是通过形象去反映认识庐山的。有些理论文章,理论著作也有形象的成分,有丰富的形象语言,如《欧也妮。葛朗台》是通过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家庭关系的。来看看葛朗台临死时的表现:“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了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至死都在想着占有别人的财富。总之,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失掉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的作品,也不能称作文艺作品。(2)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奴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等等,都是以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深刻的理性内容。� (3),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罗中立运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创作的《父亲》,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完全客观的再现,非常注重细节的逼真。但观众站在这幅画前被强烈地感染和震撼了,他们体会到,在这一客观地再现的艺术形象里面,恰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和主观态度,以及他对现实的认识和理想。   (4),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5),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造艺术美。比起现实美来,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比如郑板桥的《竹》,其作品的美虽根源于现实中竹子的美,却不是现实的机械反映,而是他对现实审美认识的表现。他在一篇“题画”中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在这里提出了四种竹子:园中之竹,这是现实中的竹子;“眼中之竹”,是画家所直接看到、观察到的竹子,虽经过眼球的改造,但改造不大,基本上是现实的忠实反映;“胸中之竹”则是经过画家头脑改造而形成的审美意象,这意象由于主体审美认识时的精神作用而使现实美得到强化、集中化、概括化或典型化,同时也渗透进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手中之竹”即是完成了的作品。画家在用笔墨纸张传达表现其审美意象即“胸中之竹”时,舍去了一切与美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枝节,使意象中的美又一次得到强化和改造。于是“手中之竹”的美比起园中之竹的美,更为鲜明和完满,因此是更高一个等级的美。启发:情感是人类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人对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情感是在一切艺术中普遍存在的。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奴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等等,都是以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深刻的理性内容。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罗中立运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创作的《父亲》,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完全客观的再现,非常注重细节的逼真。但观众站在这幅画前被强烈地感染和震撼了,他们体会到,在这一客观地再现的艺术形象里面,恰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和主观态度,以及他对现实的认识和理想。所以在美术创作中我们应该用自己富有情感的头脑去构思,用富有情感的手来表达,用情感的眼睛去观察,创作有情感的作品。

176 评论

相关问答

  • 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论文

    百度一下就有了

    注册不太麻烦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当代艺术论文

    当粘贴到这个位置作为答案时,回答也就变成了百度能找出来的,你留下个邮箱,我看时间你写个吧,百度hi我就好 在用户名上右键留言就可以

    2007sunart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现当代艺术论文

    上个世纪初,在西欧流行一部卷幅浩瀚的长篇小说《芳托马斯》。32卷由两个作家合作完成,每月创作一卷。合作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路易•菲伊雷德把

    雪梨的天空shelly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当代艺术论文300

    三、背景分离因为大多数初学者在学习用光时,注意力都集中在光影的塑造,想着怎么打光才会比较好看,却忘了光影还能塑造主体,去突出画面的表达,而分离背景就是最关键的一

    潇湘涵雪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当代艺术概论论文

    哎呀,终于找到题目是啥了,多谢楼主啊,晚上就写好交上去咯,呵呵

    wuyan841106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