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7

二三子钩
首页 > 论文问答 > 康复学报官网网址是多少号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张伟妮妮

已采纳
10571是广东医科大学院校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学校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广州市属重点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为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东省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试点单位、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学校。学校于1958年6月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原名广州医学院。1970年12月,更名为广州市医科学校。1973年6月,恢复广州医学院名称。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根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番禺、越秀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下设22个学院,7所直属医院和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8个研究机构;拥有省级试点学院3个、省级产业学院1个;有教职工7789人(其中校本部908人);有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12602人,在校留学生285人;拥有1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4个省(部)级重点专科,32个市(厅)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独立二级学科硕士点;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1个。历史沿革广州医学院1951年,广州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医士学校创建。1953年,广州市第一、二、三、四医士学校合并组建广州医士学校。1958年6月,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广州医士学校升格为广州医学院。1970年12月,广州医学院改建广州医科学校。1972年,广州医科学校升格为(复校)广州医学院。1973年10月29日,广州市委决定将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79年6月10日,广州市编制委员会发出通知,同意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医科基础上成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1984年9月21日,教育部批准学校内科学(呼吸)、药理学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9月4日,首批呼吸内科、药理学硕士研究生正式开学。2001年1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内科学(呼吸系病)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03年7月18日,教育部批准广州医学院内科学(呼吸系病)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获准设立临床医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4年,羊城铁路医院并入广州医学院。2005年,广州护士学校、广州卫生学校并入广州医学院。2006年11月21日,经广州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项,广州医学院将在番禺建立新校区。2007年4月2日,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实验室被科技部正式批准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成为广东地方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2月至8月,学校先后获得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资格和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同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1年3月22日,学校临床医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等3个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后又批准学校护理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2年,经教育部和卫生部批准,入选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广州医科大学2013年4月,广州医学院通过教育部验收,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准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5月,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成立。同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对接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高等院校进行的专项检查与评估。2014年1月,学校成为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7月,学校正式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2015年1月,学校加入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联合生命科学学院在广州举行揭牌仪式。5月27日,广东省教育厅审议通过《广州医科大学章程》,核准发布。2018年11月,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院系设置根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下设22个学院,7所直属附属医院和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1个。2022年2月,学校新增基础医学专业。师资力量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国家杰青1名,教育部国家级人才2名,海外高端人才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3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名,广东省珠江学者19名,广东省教学名师4名,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名、省级培养对象2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41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44人。另外还聘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等一批国际知名学者为学校特聘教授。质量工程截至2020年7月,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广东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广东省级名牌专业3个,广东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东省特色专业1个,广东省级重点专业2个,广州市名牌专业4个,广州市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类课程4门、省级精品类课程60门;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广东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广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广州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国家特色建设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西医临床医学、儿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广东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广东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口腔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临床医学广东省名牌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广东省重点专业:临床医学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科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护理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校企协同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放性多样式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州市名牌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广州市特色专业: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11月,广州医科大学拥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6个。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2个市(厅)级重点学科。学科目录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公共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药学重点学科内科学(呼吸系病)、中西医结合临床、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卫生毒理学、重症医学、妇产科学、内科学(心血管病与心血管药理)、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卫生毒理与流行病学、肿瘤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急诊医学科、临床医学(呼吸病学)科研机构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基地、24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神经遗传与离子通道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神经科学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及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过敏反应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蛋白质修饰与降解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呼吸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产科重大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呼吸医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呼吸医学工程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神经科学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分子临床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蛋白质修饰与降解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卫生厅医学重点实验室:环境致癌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神经科学疾病研究实验室、产科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医学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神经科学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儿科血液病研究实验室、广州市生殖与遗传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生物毒素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心血管重疾病重点实验室、广州医学化学致癌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州市过敏反应与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骨科矫形技术及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2010-2016年,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3744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3项、主任项目4项、合作项目11项、联合基金4项、面上项目221项、青年项目295项、应急管理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4项、团队项目1项、重点项目12项。2022年,广州医科大学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临床诊治及机制研究”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名单。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根据2017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由番禺校区总馆和越秀校区分馆组成,馆藏纸质图书101万册,订有专业数据库23个,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3万种,纸质报刊1700余种,中外文资源对学校学科专业的覆盖面达到100%。学术期刊根据2017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广州医科大学学报》、《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血栓与止血学杂志》、《胸部疾病杂志》(英文版)、《转化医学年鉴》(英文版)6种。其中《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血栓与止血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胸部疾病杂志》(英文版)、《转化医学年鉴》(英文版)分别被SCI、PubMed收录。《广州医科大学学报》为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万方数据库等多家国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广州医科大学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以中国标准出版物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首份专注于关节外科学高级学术研究的医学专科期刊。合作交流根据2017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胡弗汉顿大学,韩国延世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义守大学、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部门开展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活动。根据2017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香港大学等科研院所及辉瑞公司等全球知名跨国医药公司开展深度科研合作,承担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多项,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共建"中美肺癌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肺癌的疾病诊断与治疗研究等;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立中加联合共建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妇产科系合作成立染色体芯片分析(CMA)产前诊断联合实验室。
360 评论

妮妮乖乖58

回答 上海老年大学招生实行网络报名。可在手机上打开微信进入上海老年大学微信公众号,在指定时间段登录网上报名系统报名,亦可在电脑上登陆上海老年大学官网“网上报名-我要报名”进行网上报名。 已在本校就读并登记为港澳台同胞或外籍人士的学员,凭学号即可登录报名。未登记的港澳台同胞或外籍人士可携带本人相关证件(护照、台胞证等)来校注册学号方可报名。 提问 报名地点 回答 微信公众号的报名。 提问 限年龄段吗? 回答 年龄大概限制在50岁以上,80岁以下的健康老人。 提问 一般上课地址在哪里? 什么时候开始报名 回答 1、上海闵行老年大学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水清路769号(近报春路) 2、上海老年大学(南塘浜路)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南塘浜路121-3号-临 3、复旦老年大学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权路579号弄底银发教科楼 4上海老年大学浦东分校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南泉路1190号 5、上海市老年大学交大分校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铁生馆 6、静安区老年大学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泰兴路233号 新生集中报名时间:2016年12月4日,上午8:00--11:00 阶段报名: 第一阶段 12月5日--23日; 第二阶段 2017年2月23日-3月24日 报名地点: 南塘浜路117号 招生对象: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 提问 学费多少 2021年秋季班什么时候招生? 回答 一、每周上一次课,每次课为两小时的班级,学费标准为100元/学期;每次课为三小时 的班级,学费标准为110元/学期。 二、每周上两次课,每次课为两小时的班级,学费标准为130元/学期。 三、在文史系文学、历史班级内,每周听两门课、每门每周听一次课、每次课为两小时 的学生学费标准为130元/学期。 四、电脑班的收费标准(含上机费)为150元/学期。 五、学费中单位报销标准仍为50元,其余部分个人负担。 具体要不要招生,开学,需要等学校的通知,现在一切都是未知的。如果学校有开学的需要,会提前通知的你的通知就可以了。 你可以登录微信号里去查看通知。 更多37条 

249 评论

吴山脚下2012

医学类有《吉林医学》《中国中医药资讯》《求医问药》《中外健康文摘》等 审稿通过了联系你

105 评论

康康是逗逼

14008是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代码。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代号编排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由原万州卫生学校、原万县中医药学校合并升格组建。学校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单位,是教育部、卫生部确定的“全国护理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是教育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19年起,学校与重庆三峡学院联合开办“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项目”本科专业。2020年7月,学校获批与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分别联合培养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专业两年制“专升本”本科学生。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本部占地面积2071亩,校舍面积64万平方米(含在建25万平米);有全日制在校生22000余人、首批联合培养本科学生共150人。历史沿革1951年,四川省万县卫生学校成立。1967年,四川省万县中医药学校成立。1974年,四川省万县中医药学校成立。2003年,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筹建。2006年,重庆市万州卫生学校和重庆市万县中医药学校合并组建升格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8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9年起,学校与重庆三峡学院联合开办“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项目”本科专业。2019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10月,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第二批试点单位验收。2019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四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C档)。2020年7月,学校与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分别联合培养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专业两年制“专升本”本科学生。2022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高职专科国控专业点。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本部现有职工17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300余人。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重庆市教学团队3个,重庆市教学名师2人、国家及重庆市级名老中医3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3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2人、重庆市三八红旗手1名、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3人。院系设置截至2020年4月,学校设有临床医学院、中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中药研究所)、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基础医学部、公共基础部(体育工作部)等9个教学院部,设置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等31个专科专业。教学建设截至2020年4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有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实验(训)中心5个,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市级重点专业5个。教学成果2007-2011年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荣获省级高等教育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各1项。202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名单。科研平台截至2020年4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有高等教育研究所、三峡中医药研究所、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科研成果2011年11月,学校“三峡中药信息源开发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和“长江三峡中草药图谱”、“川东獐牙菜对肝癌细胞作用效果的观察研究”、“速效消黄饮治疗早期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子午流注网上取穴信息系统”5项科研成果被鉴定为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奖。2011年学校“卫生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课题成果被评为“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基金2008~2009年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成果三等奖”。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和市级教学成果奖、市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建有重庆市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应用技术推广中心3个;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其他国家级项目14项;主持市级教改、社科、自科项目200余项,重大教改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CSCD及CSSCI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20余篇;主编全国医药卫生创新教材200余部;获国家专利200余项、德国专利4项。成功发现一种新的万寿竹属植物——南川万寿竹,在国际著名植物学期刊PhytoKeys正式发表。学术资源截至2019年6月,图书馆馆藏文献量达26万册。包括印刷型图书18余万册,期刊合订本4余万册,馆藏文献中医药卫生类书籍89100余册,突显了学校专业特点。每年订有期刊530余种,报纸36种。期刊中医学类300余种(含外文4种),文艺类200余种。电子图书(光盘)4余万册,购买的资源有超星电子图书10万册、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万方学术视频80000分钟。学术期刊《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以弘扬医药文化,传播医药科学知识,繁荣医药学术,展示医药科研成果,为学校教学、医疗、科研服务,为重庆及三峡库区社会、经济、文化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服务为宗旨的综合性学术期刊。附属医院截至2020年12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合作交流学校坚持“输出”与“引进”并举的合作原则,截至2020年4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知名院校和重庆医科大学、山东医专、天津医专、上海医专、泉州医专、浙江医药高专、遵义医专、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中医药高专、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等医药院校及重庆医药卫生学校、长寿卫生学校等中职学校开展深度校校合作,与武隆、巫溪等区县人民政府合作探索基层卫生人才订单定向培养新模式。学校是中泰职业教育联盟与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合作联盟(江苏-柏林)参与单位,是新加坡护理医科奖学金项目全国仅有的9所参与院校之一。学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TAFE职业技术学院为姐妹院校,与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已选派100余人赴海外交流、研修,与加拿大博瓦立学院开展护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积极推动与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形象标识:校徽1、校徽图案由内外圆两层构架组成,外层内容为学校中英文规范名称,内核为校徽基本形。2、采用圆形风格为视觉效果。象征地球,寓意圆满、博爱天下,体现为人类健康发挥的保障作用和美好追求。3、背景为三峡夔门峰峦。图案中心以三峡夔门峰峦为背景,寓意学校位于三峡库区和“立足三峡、辐射西部、统筹城乡、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4、蛇杖。蛇杖凸显医学元素,寓意现代医药高校的性质。5、蛇杖下方的图形既是一双手,又是破土而出的新芽,是奉献、希望、圣洁的象征,寓意培养白衣天使的摇篮和全校师生团结拼搏的进取精神。6、三条水波,象征书的形状,寓意医学生精勤不倦,博极医源。7、基本色为绿色。绿色的校徽简洁、靓丽、坚定饱满,使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地域和使命意义深远。它寓意着环保、健康,象征着年轻的生命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标志着充满活力的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美好光明的发展未来。特色专业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建设专业群:中医学、护理、中药学、中药制药技术、中医生产与加工国家级骨干专业: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中药学市级重点专业:中医骨伤、中医养生保健、老年保健与管理、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技术学校坐落在万川毕汇的三峡库区腹心—重庆市万州区,历经70余年栉风沐雨,秉持“学则恒心,医则仁心”的校训,坚守“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改革创新、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恪守“立足三峡、辐射西部、统筹城乡、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逐步形成了“学惟真、行惟实、医惟仁”的校风、“引导向学之心,升华向善之志”的教风、“勤学、力行、诚信、担当”的学风,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一流医药高等职业院校。展望未来,全校师生员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的育人目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发挥带动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作用,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

128 评论

知足知不足m

2012年,FDA发布的经颅微电流刺激器械治疗抑郁、焦虑和慢性疼痛的评估报告认为“目前几乎没有有关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高度可靠的高质量的研究”。比如,只有8% (39例中的5例)的研究用DSM标准确诊抑郁、焦虑和失眠。因此,FDA一致决定经颅微电流刺激器械继续归于III类医疗器械,因为“数据不支持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有合理的保证,并且有很高的致病和造成伤害的风险。” 1970年代双盲对照试验表明,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抑郁方面,疗效不确定或无效。其中一项研究中,6位病人中有4位病人因为抑郁症状加重中途退出,2位病人重新有自杀倾向。 1995年,《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报》一篇论文应用元分析方法对焦虑症做了文献回顾,这篇论文认为,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比安慰剂疗法显著有效,P值<05,但是,该论文引用的研究中,86%的研究没有做到充分双盲", 所引用的绝大多数支持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有效的研究的数据都不充分。 1999年学术期刊《认知康复学报》发表的一项对23位受试者研究发现,86%的受试者抑郁症症状有改善,86%的受试者状态型焦虑症状有改善,90%的受试者气质型焦虑症状有改善。对其中18位受试者做了18个月的跟踪研究,总体而言,他们比最初的研究中的情况持平或有改善。 2006年,一项对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元分析引用了67例研究,分析了2910名病人。研究给出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对精神疾病改善状况如下:失眠改善62%,抑郁改善47%,焦虑改善58%,戒毒症状改善60%,认知功能障碍改善44%。各试验设计中平均改善状况接近。 学术期刊《神经学家》(The Neuroscientist)2010年的一篇论文研究发现,经颅微电流刺激能促进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内啡肽的分泌, 这可以解释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有效的病例。 解剖模型计算机模拟分析预测,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会在大脑皮层结构或丘脑、岛叶和下丘脑等皮层下结构和脑干结构中产生显著的电流。 2002年出版的专著The science behind 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引用了126例科学研究,包括人身试验和29例动物试验。约有145例人身试验已经完成,超过8800人接受过经颅微电流刺激。 一项前导性研究表明,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可以减轻广泛性焦虑症症状负荷,在6周的研究过程中,病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RS)指标下降。但是,这项研究病人样本较少,并且没有控制组。 但是对34例对照试验(涉及767名应用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病人和867名控制组病人)系统审视发现,77%(34例研究中的26例)的研究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显著改善焦虑症状。 还有研究将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应用于止疼和减轻牙科病人的焦虑。 一项历时3周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可以显著改善纤维肌痛症病人的睡眠模式。一项纵向失眠研究发现,受试者在历时两年的跟踪研究中改善了症状,P值<0008。 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医学学术期刊里的多项研究发现,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抑郁和焦虑方面统计上有明显效果,

321 评论

相关问答

  • 康复学报官网网址是多少号

    2012年,FDA发布的经颅微电流刺激器械治疗抑郁、焦虑和慢性疼痛的评估报告认为“目前几乎没有有关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高度可靠的高质量的研究”。比如,只有8%

    沙发里的土豆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康复学报官网网址是多少

    简单列举如下:1、《康复学报》2、中国康复3、《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4、《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培养在具有必备的康复治疗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

    吃货迷思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康复学报官网网址是多少啊

    简单列举如下:1、《康复学报》2、中国康复3、《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4、《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培养在具有必备的康复治疗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

    我想我是海啊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康复学报官网网址是多少钱

    2012年,FDA发布的经颅微电流刺激器械治疗抑郁、焦虑和慢性疼痛的评估报告认为“目前几乎没有有关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高度可靠的高质量的研究”。比如,只有8%

    苦瓜老太婆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官网网址是多少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主办。1997年创刊,周刊出版,每年出版53期

    RRRenee火锅控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