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85

杨杨d妈咪
首页 > 论文问答 >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辣椒与泡菜~

已采纳
在国内,核心期刊已经是高水平的期刊了,但真不敢说是最高水平。像二楼一样分类述说更好一些,期刊分很多专业和种类,没个期刊也只能作为这个领域的高水平啊
159 评论

追梦1区14号

海洋灾害预警报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作我国管辖海域和邻近海区及全球海洋环境、海洋灾害的预报、警报及分析、预测产品,开展海洋灾害的影响评估工作。具体职责包括制作我国沿海的风暴潮预报警报,我国近海和全球大洋海浪预报警报,我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的海啸预报警报,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预报警报分析、预测产品;承担全国海洋灾害的预测、会商及重大海洋灾害的灾情调查、分析评估和预报总结;负责编制《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负责开展风暴潮、海浪和海啸等以及两极外全球其他区域(含我国近海)海冰数值预报研究和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负责开展专项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承担军民兼用的海浪、海冰、海啸和风暴潮预警报与保障任务;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海洋灾害预警报室下设4个组:风暴潮组、海浪组、海冰组和海啸组。 海洋环境预报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我国管辖海域和邻近海区及全球海洋环境分析、预测产品制作和海上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报工作。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开展我国管辖海域、全球大洋的海流、海水温度、海水盐度、化学和生态等海洋环境要素分析、预报和预测服务;开展我国近海的赤潮(绿潮)、水质预报;开展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和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承担海上溢油、海上搜救、海上危险物质泄露等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报;开展专项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承担军民兼用的海温、海流、海洋内波等海洋环境预报与保障任务;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海洋环境预报室下设4个组:温盐流组、赤潮组、生态组和海上突发事故应急组(简称应急组)。 海洋气象预报室的主要职责是开展海洋气象预报服务,牵头完成滨海旅游预报、海水浴场预报等专项海洋环境预报服务工作。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制作我国近海及全球海洋的短期海洋气象预报;制作我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中长期气象预报和展望;为局专项海洋调查、海洋维权、极地考察及其他大洋船只航行提供航线气象预报保障;负责各类天气图表的填绘;开展专项海洋气象预报服务;开展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释用;承担军民兼用的海上气象预报与保障任务;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海洋气象预报室下设3个组:短期组、中长期组和航线保障组。 极地环境研究预报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极地海洋环境的研究和预报工作,参加局组织的各项极地科学考察任务。具体职责包括负责极地海洋、水文、气象和海冰的观测和预报;开展极地气候及极地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参加极地及临近洋区水文气象调查和极地站的越冬保障任务;开展极地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发工作;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极地环境研究预报室下设3个组:极地海冰组、极地气象组和极地海洋组。 海洋气候预测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海气相互作用、海水CO2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观测、预测与研究工作。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开展海气相互作用、海水CO2和大气边界层观测和研究;负责厄尔尼诺监测预测及模式的研制开发;负责区域和全球海洋与气候变化的预测和研究;负责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评估;负责开展气候模式的同化技术研究和应用;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海洋气候预测研究室下设4个组:海洋碳研究组、厄尔尼诺组、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预测组和资料同化组。 数值预报研究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大气和海洋数值预报模式的引进、研发和提供数值预报产品,开展数值预报技术研究。数值预报研究部具体职责包括负责我国近海及全球海洋的短期气象数值预报和研究工作;负责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全球和区域大气、海洋数值模式;开展模式的改进、自主研发和业务化研究工作;开展关键大气、海洋数值模式技术研究;开展海洋环境及预报技术研究;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原数值部数值预报(风场)组仍保留在该部并进入大气模式组。数值预报研究部下设2个组:大气模式组和海洋模式组。 网络与计算机部主要职责是为预报业务和科研提供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持与维护服务。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全球海洋水文气象资料、海洋站、船舶、浮标、雷达站和传真资料等的实时收集及全国海洋预报系统实时资料的分发工作;负责VSAT系统的运行管理;承担全国海洋环境预报业务系统和网络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应用平台开发及用户技术支持;中心局域网络和电子邮件系统的运行、管理和开发;负责中心网站、内部办公网的制作、管理和维护;承担各类预报用图的接收、填绘、预警报产品的分发及该系统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网络与计算机管理部下设4个组:高性能计算机组(简称计算机组)、网络组、数据通讯组(简称通讯组)和预报发送组。 信息系统室主要职责是为业务预报和科研提供辅助技术支撑和科技文献服务,负责观测布局设计与规划。具体职责包括负责海洋和气象预报技术平台的研发和维护,为业务化预报提供辅助技术支持;负责海洋观测布局设计与规划;负责卫星海洋遥感反演技术研究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海洋预警报中的应用等研究;负责跟踪、收集国内外有关海洋和气象预报产品及技术研究发展动态;负责海洋预报标准和规范及政策研究;建设、管理和维护预报产品共享平台,提供科技文献和科技信息服务;负责实时和延时数据库建设、管理及维护,提供数据资料支持服务;负责建立海洋灾害和预报基础资料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负责管理历史数据资料和档案,各类海洋和气象历史图集、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承担《海洋预报》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各类期刊、报纸、杂志的订阅和服务;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信息系统室下设4个组:技术平台开发组(简称平台组)、科技信息组(简称信息组)、编辑组和数据库组。 即海洋影视中心公共产品服务部(海洋影视中心),主要职责是承担电视海洋预报节目的制作,以及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赋予的各种声像产品拍摄、采集和制作任务;通过各种媒体开展海洋预警报产品和海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公共服务;统筹中心各类海洋预报公共服务产品发布与管理等。具体职责包括:承担电视海洋环境预报节目的制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管理、国防建设、海洋防灾减灾和媒体等提供海洋预报产品公共服务;承担预报产品包装设计,并通过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向公众发布、宣传和推广;制定海洋公共预报产品和海洋影视业务发展规划、计划、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承担系统内部及外埠声像技术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承揽国家海洋局机关、预报中心和外埠单位的重要活动拍摄工作及其后期制作和资料归档工作;承揽电视、网络、广告及其它信息产品的联系与制作;负责影视资料信息库的建设及其日常管理工作;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公共产品服务部下设3个组:声像产品制作组(简称制作组)、播音组和公共服务组。

94 评论

fengzhong031

吴 兑, 二级教授, 男,满族,1951年11月出生,北京市西城区人。任职于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2009)。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大学学历。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1997年破格晋升正研。2009年晋升中国气象局首批二级研究员。原为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原首席研究员。2003年以来被陆续评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澳门理工学院课程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原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总工程师。兼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二、三级研究员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正研级、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气象局中南大区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局高、中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专家、国家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常聘专家、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广西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广东省、江西省科技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环境科学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和荣誉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学会理事暨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气象学报》编委。《热带气象学报》编委会常务委员。《环境科学与技术》特邀编委。《气象科技》编委。《广东气象》副主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被广东省总工会于2004年授予“科技创新示范岗”光荣称号。

288 评论

永琳欧雅

1:1997-1998年度主持完成青岛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研究”2:2002-2004: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青年基金“海上能见度的遥感反演技术研究”(2002AA639500),20万3:2002-2004:主持中科院南海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ED)开放课题“南海季风-海洋耦合系统与西太平洋-东印度洋暖池系统的关系”,2万4:2004-2006: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南海季风型海气耦合系统与跨赤道行星季风相互作用研究”(40305009),25万5:2004-2006: 主持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亚-澳季风系统的影响”,2万6:2004-2006: 主持热带海洋气象科学研究基金《南海冬季地域性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研究》,2万元。1) 黄菲,郑维忠,余志豪,1997:梅雨锋暴雨中β尺度系统的结构,气象科学,V17, N4, 307-315。2) 郑维忠,余志豪,黄菲,1997:梅雨锋双雨带结构的湿位涡的诊断分析,暴雨·灾害,V1,N1,27-35。3) 郑维忠,余志豪,黄菲,1999:梅雨锋暴雨个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I)----中-α尺度双雨带,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V35,N3,346-353。4) 郑维忠,余志豪,黄菲,1999:梅雨锋暴雨个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II)----中-β尺度对流系统,气象科学,V19,N2,111-121。5) 曲维政,何晖,黄菲,1999:太平洋海温场的变化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关系,海洋预报, V16,N2,18-25。6) Zhou Faxiu, Zhang Yi and Huang Fei, 1999: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air-sea interaction near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winter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V17, N2, 132-7) Huang Fei, Zhang Yi and Zhou Faxiu, 2000:The regional air-sea coupled oscillation near the South China S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V18, N1,25-8) 曲维政,金华,黄菲,王燕宾,2000:南半球对流层中部大气环流的若干特点,热带气象学报,V16,N2,155-163。9) 曲维政,黄菲,冯伟等,2000: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若干特点,海洋通报,V19, N6, 17-23。10) Luo Dehai and Huang Fei, 2001: A study on the baroclinic structure of the abyssal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V19, N1, 10-11) Luo Dehai, Huang Fei and Diao Yina, 2001: Interaction between antecedent planetary-scale envelope soliton blocking anticyclone and synoptic-scale eddies: Observations and J G R 106( D23): 31795~ (SCI)12) 黄菲, 姜治娜, 2002: 欧亚大陆阻塞的统计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2):186~192。13) Huang Fei, Zhou Faxiu and Pamela J Olson, 2002: Variations of the Atlantic and Pacific Blocking Anticyclones and their correlation in the Northern H J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English Edition), 1(1): 38-4414) Luo Dehai, Li Jiangping and Huang Fei, 2002: Life cycles of blocking flows associated with synoptic-scale eddies: observed results and numerical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 V19, N4, 594- (SCI)15) Huang Fei, Zhou Faxiu and Qian Xiaodan, 2002: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bility of North Pacific block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ST, teleconnection and storm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 V19, N5, 807- (SCI)16) Liu Feng, Huang Fei, 2002, On Parameterization of Turbulence Diffusion in Stratified Atmosphere, 15th Symposium on Boundary Layers and Turbulence, 15-19 July 2002, Wageningen, The N pp303-17) 郑春怡,黄菲,普贵明,2003:云南省雨季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上层海洋热含量分布的关系,热带气象学报,19 (3): 299-18) Zheng Chunyi, Huang Fei, Pu Guiming, 2003: The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for Yunnan province in rainy seas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ropical upper layer heat content,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9 (2): 164-19) 曲维政,王丽楠,黄菲,刘应辰,2003:北半球平流层气候异常变化探索,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3(3):329-336。20) Huang Fei, Qian Jun-ping, Cui Zu-qiang et , 2003: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ow meteorological visibility over Hongkong and statistical retrieval from satellite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Asian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 200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 (ACRS 2003 ISRS) , 3-7 November 2003, Busan, KOREA, p1159-21) Huang Fei, Zhou Faxiu and M H England, 2004: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Anomalous Variations in North Pacific Wintertime Blocking, M W R, 132(5), 1049- (SCI)22) Huang Fei and S-Y Lou, 2004: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f Rossby waves in atmospheric dynamics, P L A, 320, 428-437 (SCI)23) 周发琇,张亚妮,黄菲,2004:南海上层水温的准双周(10-20d)变化,热带海洋学报, 23(4): 1-1024) 曲维政, 徐晓华, 黄菲, 张鑫, 张涛, 2004: 热带太平洋温度异常变化对高空大气温度的影响,海洋科学进展, 22(2): 34-25) 曲维政, 邓声贵, 黄菲, 陈璐, 赵雪, 2004: 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异常变化对南北半球中纬度气候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47 (3): 398-404 (SCI)26) 曲维政,邓声贵,黄菲,张鑫,张微,2004:深海温度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第四纪研究,24(3):285-29227) 曲维政,赵进平,赵雪,黄菲,陈璐,2004:火山活动对南半球平流层气候异常变化的影响,地学前缘,11(2):579-58728) 曲维政,刘应辰,刘玉国,黄菲,白燕,2004:青藏高原对大气温度的影响,地学前缘, V11,N4, 599-60029) Huang Fei, 2004: Similarity reductions of the barotropic and quasi-geostrophic potential vorticity C T P, 42 (6): 903- (SCI)30) 黄菲,李岩,钱峻屏,2004:1999~2002年福州机场白天气象能见度的气候特征分析,台湾海峡,23(3):369~37531) 钱峻屏,黄菲,崔祖强,郑志宏,吴志军,2004:基于MODIS的海上能见度遥感光谱分析与统计反演,海洋科学进展,22, (增刊),58-64。32) M H England and Huang Fei, 2005: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and its linkage with ENSO JC, 18 (9): 1435- (SCI)33) Zhang Yani,Zhou Faxiu,Huang Fei,2005:Vertical 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by biweekly and synoptic variability of upper sea temperature in the South China Sea,Acta Oceanologica S,24(3):37-45 (SCI)34) 王鑫,黄菲,周发琇,李岩,2005:厦门能见度的准周期性变化,热带气象学报,21(4):214-222

222 评论

moncherisii

这个问题太笼统了,如果是泛指的,应该是被国际著名的检索系统如Web of Science、EI等收录的期刊吧。各类很多的

349 评论

墨小客s

权威期刊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的机构、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权威期刊一般只是期刊的一种称谓,具体权威与否,以及到底有多权威都没有定量的估计分析,级别主要看影响因子比较。

351 评论

相关问答

  •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权威期刊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的机构、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权威期刊一般只是期刊的一种称谓,具体权威与否,以及到底有多权威都没有定量的估计分析,级别主要看影响因

    呲呲呲呲呲呲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9
  •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科学技术史,环境科学与工程,这几个专业都是非常好就业的专业;在报考气象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否对这方面的

    CSYMiracle 5人参与回答 2024-06-21
  •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女,汉族,1946年3月出生。1968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198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并获硕士学位。1992年聘为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第12次学位委员会

    jiangyue514悦兔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9
  •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

    查了一下字典里找不到,只有网络释义里有: Acta学报,连续出版的文献载体它一般有同样的名称按一定时间编定卷号每一卷又分若干期其类型SINICA 好像是

    双子座K先生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9
  • 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吴英成,男,汉族,甘肃省高台县人, 生于1952年8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副教授。 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气象 学院,1970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兰州

    进击的银酱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