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1

风火轮妹妹123
首页 > 论文问答 >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投稿方式要求什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亿万资金

已采纳
好像没有外校投稿的专栏
238 评论

爱吃哒小胖纸

记者和编辑的工作是有所不同的:记者的工作模式是:选题-采访-写稿记者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粗略分一下有三项:传播责任、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1.传播责任传播信息是记者要承担的一切责任中最基本的责任。这里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不能漏报新闻,不能不作为,该报的一定要报出去;二是不能报假新闻,不能搞职务犯罪;三是尽量报大新闻,把工作做到最好。(1)关于不报新闻。不报新闻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偷懒、疏忽、失职,二是借权谋私“有偿不闻”。2002年查处的某中央新闻单位及地方两家小报共11名记者收受当事人的金元宝和现金合计46万元,因而不报一个矿的矿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关于虚假新闻。发虚假新闻在作者常常是为了上稿,在媒体是为了引起轰动,扩大发行、争取广告,借商业规律来做新闻。主要的投机手法有二:一是文学性,编故事。二是投政治之机,捕捉政治空气,围绕中心工作编造新闻。(3)关于报大新闻。作为一名记者,不能不报,不能错报,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解决了,就是报什么。很简单,拣最大的事来报。新闻的影响面是以受众的多少为半径。无信息则无新闻,没有事就没有记者,无大事则无大记者。凡大事都是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事。社会上每天发生各种事,大部分只影响一时,一地,一部分人,但当这事不管它是什么内容,经济的、军事的、外交的、卫生的、体育的、文艺的,如果足以影响到一省、一国、全球,关系到最多人的利益时,它就是政治。2003年“非典”流行,本是卫生,变成了政治;2008年的奥运,本是体育,也是政治。2005年台湾国民党代表团访大陆,第三次国共握手是政治;2006年西藏铁路通车,是政治。为什么?这些事影响大,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社会反响最大,记者必抢、必抓的新闻,也是记者成名的最大资本、最佳捷径。要成为名记者,但又排除政治,躲避大事,这不可能。只有站在政治的肩膀上才能成为名记者。2.政治责任政治责任是指我们在采、编、报、播等阶段都要按政治准则、政治纪律办事。政治责任可细分为3种责任。(1)安全责任。新闻是社会的黏合剂、润滑剂,在国家安全、稳定方面负有特殊责任。报与不报、报大报小,这里面都有政治。一个记者在履行国家安全责任方面,做得好是正常的,做不好则必定闯大祸,更谈不上什么成功;在今天电子媒体发达,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制造舆论,控制信息、引导信息更成了一种斗争手段。(2)导向责任。大众传媒,要考虑把大众导向何处,起码有两条标准,一是政治标准,国家、民族利益;二是道德标准,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这两条构成社会的价值体系,同时也决定着记者的价值取向和职责定位,不符合这两条就是误导。靠什么导向?两点:一是靠言论直接指导,旗帜鲜明。二是靠大量的事实、信息引导。特别是注意用头条引导。无论编者还是读者都是先看头条。头版是脸,头条是眼。写好头条,选好头条,考验传媒人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政治导向能力。这里有一个“三点一线”的公式:你首先要知道中央在抓什么,这是大局;第二要了解群众在想什么,这是基础;然后去找,既符合中央精神,又反映群众呼声的那件新闻事实,即中间这个点。做到三点一线了,就是好头条,就引导成功了。你就尽到了导向责任。(3)监督责任。传媒和记者成功的一半是监督。这考验你的立场、判断力、智慧,最终提升你的影响度。记者要把它看成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又是成功的机遇。一般来讲监督批评稿的影响比正面稿影响大,对记者带来的个人成名效应也大。监督在政治责任中是最难把握,最需要小心使用的。但是,监督权不可滥用,更不可公权私用。例如:有记者借发批评稿到地方进行敲诈要钱、要物因而身败名裂。对一个记者来说,履行政治责任,讲政治,这时他所发挥的作用就不是简单地传播了多少信息,而是站在全局的立场上,运用新闻手段、新闻规律来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推动历史前进。当你最大地尽到一个记者政治责任时,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位移而成熟为一个政治家了。从记者而成为政治家,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成功。3.文化责任什么是文化,辞典解释:“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又特指精神财富”。先进文化的构成有4个条件:要有超越前人的积累;要有对错误或落后的批判;要有新的个性的创造;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能推广普及。即:积累性、批判性、创造性和普及性。而编辑的工作模式是:对内容进行审批,排版编辑工作职责(一)根据分工负责有关学科的稿件审读,对文稿质量作出客观公正地评价,写出审读和处理意见;(二)对经审读决定拟采用的稿件写出推荐意见,向编辑部定稿会议推荐;(三)对定用稿件进行加工修改,确保文稿编辑质量符合编辑规范要求,使发排稿件达到“齐、清、定”;(四)做好校对工作,努力消灭差错;(五)积极参加有关专业学术活动,自觉阅读专业论著、期刊,及时了解科研、教学动态,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本专业学科的选题组稿计划,有重点的组稿,努力开发优质稿源;(六)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积极开展科学研 究,撰写专业论文和著作,总结编辑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编辑能力;(八)完成编辑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171 评论

家D玫瑰

(一)科研项目(1)主持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传统安全背景下的海外中国公民保护》(5万元);(2)主持2007年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陕西省地理标志申报使用中的法律问题》(1万元);(3)主持2007年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法社会学视野下的西安市民间组织》(5万元);(4)主持2011年中国法学会项目:《跨界含水层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自选项目);(5)主持西北政法大学2007年校级教改项目《教学团队合作机制研究》(1万元)(6)主持2004年西北政法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体制法律问题研究——兼及联合国反腐败国际公约的执行机制》(1万元);(7)参与2011年国家发改委专项任务项目《国外应对气候变化法所涉重点问题识别和研究》(主持人为中国政法大学林灿铃教授)(编号:RCIEL-KT0010)(12万美元)。(二).科研成果 1)《国际法学》2008年8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副主编,编写第一章(部分)、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五章(5万字);2)《国际法》2008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编写第八章、第十五章(8万字)。 1)论国际宪政主义与国际法之宪法化2012年5月即出(年会前)《中国国际法年刊2012》(新入CSSCI)。2)侵略罪定义及侵略罪管辖的先决条件问题2012年5月即出《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3)领土争端中有效控制原则的适用及其限制2012年6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4)国际宪政思潮演进及国际法宪法化趋势2011年1月《法律科学》2011年第2期(CSSCI)5)国际法院对安理会的司法审查权刍议——以国际组织宪政为视角》2011年3月《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CSSCI拓展版)6)试析吉布提诉法国“刑事事项互助的若干问题案”2010年12月《中国国际法年刊(2009)7)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之法律救济分析2011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8)领事通知问题论要2009年11月《法科科学》2009年第6期(CSSCI)(注: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9)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海外中国公民保护的性质演进及进路选择2010年7月《现代法学》2010年第4期(CSSCI)10)白礁岛、中岩礁和南礁案的国际法解读2009年2月《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1期(CSSCI)11)《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36条的解释与适用2009年12月《法学杂志》2009年第12期(CSSCI)12)从“共进国际法”看国际法的发展趋势2010年7月《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CSSCI)(注:本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22期“报刊篇目辑览”栏目收录。13)论国家官员的外国刑事管辖豁免2010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4期(CSSCI)14)跨界含水层法编纂与发展述评2009年10月《资源科学》2009年第10期(CSSCI)(注:本文被《跨界水资源国际法律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收录,该书于2012年3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15)国际法院“关于或起诉或引渡的义务问题案”及其意义200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CSSCI)试析反腐败国际引渡机制2009年11月《理论导刊》2009年第11期(北大核心)陕西省地理标志战略及其完善探讨2008年1月《理论导刊》2008年第1期(北大核心)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and Human Rights in China 2009年6月《欧洲法律与经济评论》(法国出版)2009年第1期Private Rights absorbed in Qusai-public Goods2008年1月China Stdandardization2008年第1期有关武装冲突中的人员失踪问题2010年10月《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试析联合国理事会与涉朝人权问题2010年8月《政法论丛》2010年第4期传染病国际防控合作机制及其演进2010年3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CISSCI拓展版)建立和完善中国腐败财产没收制度2010年3月《长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从美俄卫星相撞透析空间碎片的国际法规制2009年10月《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9年第5期《蒙特勒文件》对私营军事安保服务公司的规制评析2009年10月《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非传统安全背景下的海外中国公民保护问题初探2009年9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私营军事公司及其国际法规制问题初探2009年7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28.雇佣兵、私营军事公司与非洲2009年8月《理论观察》2009年第4期从《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看空间技术与国际减灾合作2009年6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注:该文被《中国空间法年刊》2008年卷收录)黎巴嫩特别法庭初探2008年11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冲突与限制——论普遍管辖与豁免2008年8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法学教学团队建设之路径分析2010年6月《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6期合作文化视角下的法科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2月《法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2卷西部民间组织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以法社会学为视角2007年11月《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CSSCI)论国际法之“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2007年8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国际技术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法律经济分析2007年6月《管理现代化》2007年第3期(CSSCI)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私法化析论2007年6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3期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价值多元化2007年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WTO框架下的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问题2007年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1期准公共产品中纳入私权——论标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2006年12月《WTO经济导刊》2006年第12期国际法体系化机制及其进路2007年4月《政法论丛》2007年2期试论国际法之不成体系问题——兼及国际法规则的冲突与协调2006年2月《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法之“跨国立法”2006年8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注: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法社会学的视角2006年8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5.论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2006年6月《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论非传统安全与国际合作原则2007年7月《理论导刊》2005年第7期公司社会责任运动与中国劳工权益保护2005年2月《长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公司社会责任运动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影响2004年6月《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49.从国际法角度看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2002年8月《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基因污染、生物安全与国际环境保护2002年3月《长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加入WTO后中国西部地区对外投资研究2001年6月《国际经济合作》2001年第6期(CSSCI)(注: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加强我国汽车工业对外投资的研究1998年8月《汽车研究与开发》1998年第4期

215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