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5

最爱贺曼熊
首页 > 论文问答 > 台湾清华学报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家的笨笨蛋

已采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两岸清华的渊源,最重要的纽带就是清华“永远的校长”[1]梅贻琦梅校长。梅贻琦校长于1909年第一批考入清华前身“游美学务处”庚款留美,1915年学成归国返回清华服务,1931年起任校长,1948年12月携“庚子退款”清华基金离开北平赴美,1955年到台湾以庚子退款开始建立新竹清华大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即使你未曾听过梅校长,多半也听过这句他于1931年就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时所说的话。梅校长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他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然原为留美预备学校而非大学,1925年设立大学部时仅有9名教授,梅贻琦1926年出任教务长后,将最大精力集中在聘请名师上。在1927年梅贻琦发表的《清华发展计划》中,他强调“行政各部分现发展到相当地步,将来可不再扩充;现在要竭力发展的就是教学部分——多聘好教员”[2]。到1931年,全校教师已达159人,其中教授73人。梅贻琦主持建立了大学部最初的11个学系[3],并积极推动了著名的“国学研究院”的建设、于1926年起兼任院长[4]。各位看过“史上最牛毕业证书”,其时教务长就是梅师。梅师1931年起正式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始终坚持学术自由与聘请名师,带领清华逐步发展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大学。他认为大学教育应具有儒家思想主张的“新民”使命,人才的培养应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发展。同时,为“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他推行了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力学主张。在清华和西南联大的校园内始终荟聚着学术思想上的各家各派。有的校友在回忆他时说:“梅校长主长清华,始终以民主思想、学术自由的开明政策为治校原则,他对左右派的思想兼涵并容,从不干涉。”[5]八年抗战期间,梅校长作为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实际主持校务。联大创立不久,他便按照战前清华的模式,建立了联大教授委员会和校务会议组织,实际保证了西南联大的民主自由和学术独立。西南联大涌现出的诸多英杰,在此不多提。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各自复员。跋涉北上、重整校务、重建校园,诸多辛苦不提。1948年12月,北平解放前夕,梅校长却离开了北平,经南京、上海,辗转广州、香港、巴黎,于1950年春到纽约。随梅校长一起走的,是“庚子退款”、即清华的创校基金。庚子赔款来自清政府赔给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其中对美国的赔款有部分退换于中国,用于建立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学堂。这笔基金一直用于清华的建设,其使用需经清华校长许可。据当时任清华教务长的吴泽霖教授回忆,梅离校的那天,二人曾在校门口相遇,吴问他是不是要走,他说:“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基金。假使我不走,这个基金我们就没有法子保护起来。”[6]梅校长在离开大陆前收到了校内师生及解放区校友的热情挽留,离开大陆后,也不断地受到大陆新政权的婉转的但不乏热情的召唤。在国外期间,却曾有许多回归的机会。据吴泽霖教授回忆,北京解放初期,周恩来总理在协和医院礼堂向北大、清华两校教授们一次讲话时曾说:“梅贻琦先生可以回来嘛,他没有做过对我们不利的事。”[7]梅校长虽人在美国,但心里一直记挂清华。据1950年回到清华经济系任教的萧家魁先生的文章说,“在1950年1月底,我离美返国之前不久,梅先生托人把他写给清华的亲笔信给我,要我代归转交。心中大意说,如果清华需要国外的图书仪器,他可以设法购寄。”。[8]梅校长在美国选择了观望,而最后没有回去。为什么呢?引用《最后的大师》中的一段,各位自己体会一下:事实上梅师决不可能留下,更不能(留下)主长清华。梅师一生尊重学术自由,不干涉教授与同学个人的政治思想,这个原则怎能与……那一套理论共存?中共接收清华之后,即有改造清华之计,联大三校各自复员,(其他两校均得到)大事扩充。……唯我清华被削减为工业专科大学。……清华的菁华——文、理、法、三个学院,完全归并入北大。名教授叶企孙、冯友兰、陈岱孙、周培源等多人皆由清华园迁移到前燕京大学校园。清华大学不但不(再)是个全科综合性大学,清华园内整个的学术气氛完全改观了!-------------------------------------------------下面终于说道重点了-------------------------------------------------195X年,想想中国都发生了些什么,清华又在1950~1952年间被削减为工科专业大学,清华的菁华——文、理、法三个学院被并入北京大学。可以想见梅校长对返回北京已渐渐不抱期望。然而选择在台湾复校,没有证据显示是梅校长一开始就有的打算,更像是对北京彻底失望的无奈之后想到的新出路。梅校长在美国时,一直守护着清华基金。而国民党当局曾多次打清华基金的主意。[7]据叶公超先生(当时叶似为台湾外交部长)忆述,当时,台湾当局曾提出许多理由,如“政府外汇存底缺乏,应以此款来弥补国库”;“清华基金是庚子赔款,最好尽快花光,等于洗雪国耻”等等。幸亏有梅先生一直顶着各种压力,牢牢地掌握着这比基金的参与管理权和签章使用权(按规定,只有中国的教育部长和清华校长一致同意,才能动用基金)。叶还说:“在美国,我每次到纽约去看他,都劝他回台湾来,而且要把清华的钱用在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他一直在想如何拿有限的钱为国家作长期的研究工作。那时候确有些人对梅不太满意,认为他是一个守财奴,只肯把钱用在外国。我最初也是这样想,后来我才知道他并非如此,而是比我想的周到。他是第一个想到现在的长远发展科学,至少胡适之先生是这样告诉我的。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的计划他想了许久,初期他未跟任何人说。”梅校长最初决定设立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为了选择合适的院址,梅校长跑遍了台湾全岛,反复勘察比较。他认为台中、台南地区太远,交通不便;高雄学术机构太少,基隆亦觉得局促,都不是理想的建院之地。后来选择新竹,因距台北近80公里,交通便利,且地势开阔,农田住户较少,便于日后开发。为慎重起见,梅校长先后7次约同有关人士前往勘察,最终选址新竹。[9]1955年12月,“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梅校长安排好了新竹建筑事宜。建筑工程费用由台湾政府承担,购买图书、仪器及延聘师资等费用从清华基金拨付。安排好新竹的建筑事宜之后,梅校长即赴美接洽清华基金拨划,订购图书、设备,延聘教师等。他四处奔走,殚精竭虑。[10]下面这张是我在新竹清华校史馆拍的梅校长于1956年3月20日写给前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顾毓秀的亲笔信,邀请李润章、袁家骝、吴健雄、李政道、杨振宁、朱汝瑾等商讨在台湾筹建清华研究所的问题,并希望邀请此七位及陈省身、任之恭、邓昌黎、李卓皓等为顾问。注意信的地址是"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Office in USA"、会面的地点是美国纽约的“大上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慨。梅校长复校,仍本其“大师论”的思想,一面抓设备,一面以更多精力礼聘师资。购买图书、订购设备其实尚属容易,但聘请教师则极为困难。已成名学者多有固定职位,而台湾岛内教授待遇较低。赵赓飏写到“以先生之资望,平生接触海内外硕儒之广泛,清华、联大有成师生之众多,半年间直接访问与间接介绍者不下20位,竟未聘得专任教授一人。尤以清华第六级(1934年)毕业生周长宁先生属其望回台任教清华,奈研究专题未完,不能即返;……差强人意者,先后聘得袁家骝、吴大猷、邓昌黎3位世界知名大师来台短期讲学……”[10]清华于1955年3月恢复学报,1956年1月起在台湾新竹清理基地、兴建第一批校舍;1956年初招收第一班原子科学研究生,暂借台湾大学上课。1957年,新竹首批校舍完工,秋季开始上课,聘陈可忠(清华1920级校友)为教务长。梅校长不辞辛苦致力于“再建”清华,却因劳成疾。1962年,梅校长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73岁。梅校长自1909年第一批考入清华前身“游美学务处”,1915年学成归国开始服务清华,到1962年病逝,他一生都与清华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清华的发展建设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清华的情怀恰如他所说,“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校长病逝后,新竹清华继任校长为陈可忠博士。新竹清华的前5任校长,皆是北京清华校友,足见与北京清华的血脉传承。除梅校长外,他们分别是:陈可忠(1962-1969),清华学校1920级毕业,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阎振兴(1969-1970),国立清华大学1934级土木系毕业,1940年获荷华州立大学水利工程博士学位。徐贤修(1970-1975),国立清华大学1935级算学系毕业,1948年获美国布朗大学数学博士。张明哲(1975-1981),国立清华大学1935级化学工程系毕业,193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士。【之前错写为4位,忽略了张明哲校长(1975-1981),2014/4/5更正】------------------------------------------------其他------------------------------------------------清华建校的“庚子退款”至今仍在拨付给新竹清华大学,每年7、8月时新竹清华会收到支票。这笔基金的使用办法参考《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基金保管运用办法》[11]。新竹清华校内有一个微缩版的二校门,系清华同学会1981年在清华建校70周年校庆时捐建的[12];二校门边的杜鹃花树是1923级校友、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手植的[13]。考虑到北京清华的二校门毁于1966,在1991年才重建,所以似乎新竹清华的这个二校门模型反而历史更久些。新竹清华的宿舍,继承自老清华皆以“斋”命名。包括:明斋、新斋、善斋、静斋、平斋等。来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还有一样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徽,校色,校歌,就不多提了。----------------------------以下是2014/4/5更新-----------------------------两岸有很多学校都有历史渊源,不过两岸清华的交流当是最紧密的。虽然两岸有很多隔阂(尤其在政治上),但两岸清华的情谊却异常深厚。引用两段话:2012年北京清华校长陈吉宁履新,访问的第一所大学是新竹清华,陈校长曾说“北京清华校长的身份去访问的第一所大学必须是北京清华的「兄弟校」”[14],所以他首先来到新竹清华。2012年新竹清华冯达旋副校长在两岸清华法学论坛的演讲结束词[14]:我希望    北京清华能「解放」新竹清华,    新竹清华能「反攻」北京清华。我更希望能够在未來的将來可达到    贻琦主义,统一清华。    一校兩制,统一清华。    一个清华,各自表述。2001年校庆日,新竹清华前校长沈君山访问北京清华参加90周年校庆,是两岸清华首次共庆校庆。沈君山先生当时为两校合作题词:水木同源[12]。2011年,两岸清华共庆100周年校庆,双方校长(顾秉林、陈力俊)互访、并互派了多个代表团互访,签订了双联学位的合作协议——两岸清华开始共同培养研究生,另制订了许多共同合作的研究方案。两岸清华还有许多学术交流,一般是双方轮流举办,我所知道和Google到的有:两岸清华大学学术研讨会,这个我老板参加过,似乎历史悠久,每年都举办一次,好像只有教授参加,但我搜不到太多新闻;两岸清华法学论坛,2009年首届在北京举办,2012年第二届在新竹举办(在下参加过);两岸清华化学系学术研讨会,2006年首届在北京举办,2011年新竹举办了第四届;两岸清华研究生学术论坛,2011年首届在北京举办,2013年在新竹举办了第四届;两岸清华博士生学术论坛,2011年首届在北京举办;两岸清华博士生创新与创业学术研讨会,自2009年开始举办,2013年已举办5届;愿意Google的话还有不少,但很多都是各系所自发举办的,未必有很多新闻报道,我不一一列举了……哦当然,还有两岸清华的交换学生——目测这个最深入最稳定的交流,每学期双方有10个名额吧,本科生研究生都有。
95 评论

5ichocolate

申请台湾研究生的条件:1、持台湾认可名册所列大陆地区高等学校或机构之学士学位毕业证(明)书及学位证(明)书。2、具符合台湾采认规定之香港或澳门大学校院学士学位者。3、具台湾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学校院学士学位或具报考硕士班同等学力资格者。4、具符合台湾采认规定之外国大学校院学士学位或具报考硕士班同等学力资格者。台湾名校排名:1、台湾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简称交大,位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是台湾顶尖研究型重点大学之一。               2、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简称师大、台师大或台湾师大,是一所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的师范大学。3、台湾大学台湾大学,简称台大(NTU),成立于1928年,是坐落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的一所研究型公立综合性大学,素有“台湾第一学府”之称。4、台湾成功大学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为台湾顶尖大学之一,现为全台规模第二的全科性综合大学。5、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简称“清大”,或清华大学(台湾),为中国顶尖级研究型大学之一。6、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即“国立政治大学”,简称政治大学、政大,坐落在中国台湾省台北市文山区,是台湾地区在文法商及管理学科中的顶尖院校 ,是台湾“台成清交政”五大名校之一。

101 评论

堕落的胖子

肯定是核心期刊,一级A类

319 评论

相关问答

  • 台湾清华学报

    肯定是核心期刊,一级A类

    沈阳硅藻泥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台湾大学学报

    effsddfasfxfdsfdfdssdfsdfdsfdfddfsfefwefewd自己写!

    侯总大大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7
  • 设计学报台湾

    ISSN: 1000-0844数据库收录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CSCD,中国科技核心不是哦

    南宫爱默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7
  • 体育学报台湾

    学会在判断什么样的期刊是正规的,国家级的教育类期刊。比如《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校外教育》《新课程》《中国职工教育》等等,或者很多好的师范学院的学报。一般周期

    零摄氏度的空气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7
  • 体育学报台湾版

    中国体育学报存在嘛事是存在的,从古至今体育学报一直都存在的,而且非常的神圣。

    暗香微漾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