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7

猴子kami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公共财政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梁山好汉v

已采纳
建议你去知网这类数据库下载,不会搜的话可以参照我baidu空间里步骤去搜,那里论文相当多
298 评论

唐唐sweet

教育经历1987—1991 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博士生 经济学博士(1991)1982—1984 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硕士生 经济学硕士(1984)1978—1982 厦门大学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77级本科生 经济学学士(1982)工作经历1984-厦门大学财政系(财政金融系)教师 期间:2000—英国莱斯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5—美国康奈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0—英国莱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正式出版著作28本(含专著和教科书,也包括合著),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文章130余篇(含合著)。学术专著[1] 财政学, 教材 第一作者, 科学出版社, 2006[2] 构建公共财政框架问题研究, 专著 第一,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3] 财政公共化改革:理论创新·制度变革·理念更新, 专著 第一, 中国财政经济出出版, 2004[4] 比较财政学教程(第二版), 教材 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5] 财政学, 编著 主编, , 2002[6] 部门预算改革研究——中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剖析, 专著 第一, , 2001[7] 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 专著 第一, , 2000[8] 公共部门经济学, 译著 第一, , 2000[9] 当前几项重大改革与财政关系研究文集, 编著 第一, , 2000[10] 公共财政论, 专著 第二, , 1999[11] 公共财政论纲, 专著 第一, , 1999论文[1] 财政辞典编撰:一项值得大力推荐和开展的事业, 财政研究, 2000年7期[2] 公共财政的概念和内容浅析, 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市场经济下的财政, 2000年1期[3] 论建立公共财政的现实意义, 当代财经, 2000年1期[4] 公共化:20年财政改革的基本趋势, 中国财政, 2000年2期[5] 利息税:规范我国市场关系的一个步骤, 涉外税务, 2000年2期[6] 促进经济增长的公债效应理论, 财政研究, 2000年10期[7]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 厦门日报, 2000-11-21[8] 财政的公共性与阶级性关系析疑, 中国财政要论, 2000年7期[9] 公共财政的概念和内容浅析, 公共财政:经济学界如是说, 2000年5期[10] 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财经问题研究, 2001年11期[11] 财政政策的蓝皮书——评《领导干部财政知识读本》, 中国财经报, 2000-4-25[12] 话说公共财政(5),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10期[13] 公共支出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步骤, 财政研究, 2001年9期[14] “税收价格”:理念更新与现实意义, 税务研究, 2001年6期[15] 关于当前财政形势的看法, 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 2001年1期[16] 我国财政是否存在风险, 中国财经报, 2001-2-23[17] 财政公共化:当前我国改革的关键步骤, 财政研究, 2001年2期[18] 部门预算改革与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构建, 中国财政, 2001年5期[19] 实现政府对市场的根本约束——论中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中国财经报, 2001-5-23[20] “做大蛋糕”应注意的若干特殊问题, 中国财政, 2004/4[21] 公益性、垄断性、收费性、竞争性——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多元化, 厦门大学学报, 2000年1期[22] 双元财政论评述, 中国经济问题, 1999年1期[23] 税收公共化:税收原则体系的转型, 涉外税务, 2004/6[24] “公共经济(学)”析疑, 财贸经济, 2004/4[25] 论财政监督的公共化改革, 财政研究, 2004/12[26] “两岸三地”财政制度比较研究, 亚太经济, 2004/5[27] 公共财政: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支撑点, 改革, 1999年5期[28] 论转轨型宏观经济政策, 财贸经济, 1999年10期[29] 财政的公共性与阶级性关系析疑, 经济学动态, 1999年5期[30] 探讨“国债依存度”的现实意义, 中国财政, 1999年9期[31] 话说公共财政(7),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12期[32] 我国“财政本质”观演变述评, 经济学家, 1999年4期[33] 话说公共财政(6),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11期[34] 应从市场经济的基点看待公共财政问题——答赵志耘、郭庆旺同志, 财政研究, 1999年1期[35]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广东财政, 1999年5期[36] “国家分配论”应如何发展, 东南学术, 1999年1期[37] 关于财政政策的若干问题, 财经论丛, 1999年4期[38] 话说公共财政(1),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6期[39] 话说公共财政(2),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7期[40] 话说公共财政(3),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8期[41] 话说公共财政(4), 江西财税与会计, 1999年9期[42] 没有公共财政就没有市场经济, 中国财经报(财会世界), 2001-11-29[43] 法治化:治理乱收费的治本之策, 涉外税务, 1999年7期[44] 论财政监督, 财政监督, 2003年5期[45] 实事求是,直面历史,敢讲真话,承认他人:财政学界亟须树立的学风, 财政研究, 2003年3期[46] 财政投资评审:公共财政改革的重要环节, 广东财政, 2003年4期[47] 转变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思路, 改革与创新(论文集), 2003/1第1版[48] “收支两条线”改革是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重要步骤, 广东财政, 2003年5期[49] 税收公共化:财政公共化的起源与基点, 涉外税务, 2003年5期[50] 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广东财政, 2003年8期[51] 税收公共化:以“纳税人”为基点, 涉外税务, 2003年6期[52] 税收公共化:为自己纳税, 涉外税务, 2003年7期[53] 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公共财政?, 福建财会, 2001年8期[54] 财政强制性与无偿性问题比较分析, 财政经济评论, 2003总第1辑[55] 计划、归一、公开、法治, 广东财政, 2002年8期[56] 财政公共化:改革难点探析, 浙江财税与会计, 2003年11期[57] 论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经济研究, 2003/10第1期[58] 析“纳税人权利”, 中国经济问题, 2003年1期[59]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不能经营性使用, 中国财政, 2005/11[60] 绩效预算改革探析, 财政研究, 2005/10[61] 税收公共化:费改税成功的基点, 涉外税务, 2005/9[62] 改革的转型与突破口选择, 改革, 2005/5[63] 关于财政学改革的若干问题, 《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 论文集, 2005[64] 税收公共化:政府服务的公共 决定, 涉外税务, 2003年8期[65] 政府服务权, 中国财经报, 2002-7-24[66] 法治化:政府行为﹒财政行为﹒预算行为, 厦门大学学报, 2001年4期[67] 析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 财政研究, 2001年7期[68] 公共财政理论与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构建, 中国财政理论前沿, 2001年[69] 财政属性与范围问题回顾, 财经论丛, 2002年5期[70] 路桥投资不必全由政府承担, 广东财政, 2002/204[71] 双元财政是公共财政的必要过渡阶段, 中国财政, 2002年4期[72] 公共服务应为谁?, 中国财经报, 2002-8-9[73] “赞同纳税权”的缺失, 中国财经报, 2002-8-7[74] 论政府预算的产生特点, 经济问题探索, 2002年11期[75] 政府内部分配关系问题, 中国财经报, 2002-7-26[76] 个人收入差距问题的财政对策, 现代财经, 2002年11期[77] 财政困境问题, 中国财经报, 2002-7-19[78] 选举代表权, 中国财经报, 2002-7-17[79] 赞同纳税权, 中国财经报, 2002-7-10[80] 公共财政的基点问题, 中国财经报, 2002-7-5[81] “纳税人”理念, 中国财经报, 2002-7-3[82] 公共财政与弱势群体问题, 广东财政, 2002年7期[83] 论部门预算改革, 经济学家, 2002年2期[84] 关于集体经济的若干看法, 当代经济科学, 2002年2期[85] 《财政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论文集, 2005[86] 税款节俭权, 中国财经报, 2002-7-31 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奖励10余项。

98 评论

xuemei1987

ll,,,,,,,,,,,,,,,,,,,,,,,,,,,

320 评论

麻辣de火锅

一、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  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必须确定政府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政府退出经济管理范围,交给市场去管理。政府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政府职能转变是提高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基本前提。而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着力点,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同时积极推进政资分开,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把政府经济职能真正转变到以宏观调控为重心上来。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得到加强,政府利用经济手段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社会需求的公共产品。由财政来满足的社会公共需要重要包括:行政管理、国防、外交、治安、立法等国家安全事项和政权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水利、交通、能源等公益性基础建设等等。只有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才能建设我国公共财政,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职能之一的市场监管,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并依法对包括一般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与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中的一切行为进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甚至是在被认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的职能在本国经济的发展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但实践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失灵的时候,政府的职能就应该是通过规范与监管市场,去解决市场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依靠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来支撑本国经济向前发展国家要繁荣昌盛,必须有自己的民族产业。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必须加强规范和监管本国市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要以市场为中心,凡是市场能提供的产品,能满足需求,尽量由市场来提供,政府要逐步退出市场,在市场中起监督管理作用。  三、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由参与市场竞争转变为管理市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政府在市场经济进行社会管理,制定和执行有利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和法规,调节全社会的收入分配,调节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的悬殊与矛盾,调节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缓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解决就业压力,促进市场健康协调发展。只有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才能建设我国公共财政。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市场才能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经济体制的这种转轨,本身就要求建立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必须保证国家安全、政权建设、公共事业、公益性基础建设,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那些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资金需要,加快市场经济发展。  四、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所谓公共服务是指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需求,能使公民收益或享受。公共服务是不同于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这些政府行为的共同的是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种具体需求得到满足。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就要不断扩大就业,加强对就业的指导和扶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尤其是要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等。这种政府职能转变就要我国建设公共财政,满足公民直接需求,使公民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得到收益和享受。同时,政府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缺陷,市场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能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的,是由政府来提供的。公共财政是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需要,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灾难性突发事件,只有公共财政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民直接需求。公共财政在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建设公共财政。

283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公共财政的论文

    一、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  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必须确定政府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政府退出经济管理范围,交给市场去管理。政府是宏观

    爆米花也是花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关于公共财政的论文题目

    1997年下半年,始发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明显减慢,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在当时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

    风吹萧萧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7
  • 关于公共财政的论文摘要

    多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普遍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地方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需求。为缓解这种矛盾,各级立法部门、行政部门及理论部门就如何增加地方财力的

    馒头的馒头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关于公共财政的论文选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论

    速度染发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6
  • 有关公共财政的论文

    近年来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由于中国转型期财政支付改革成本不断增加,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因而伴随积极财政政策而来的公共风险也在

    VIP111rena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