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02

michelle850322
首页 > 论文问答 > 什么是科学报道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喜欢DHC

已采纳
科技新闻具有以下特点:新闻性,是指科技新闻内容要新,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新闻性是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科技文体的主要特点。科学性,是指科技新闻中报道、传播科学内容,且是真实的,表述准确,有科学根据。同时在报道、传播科学事实时,要注意向广大读者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性是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通俗性,是指科技新闻写作时,应用一定的科普写作技巧,语言要形象生动,巧用比喻和解释,还可以插入一些背景材料,便于广大读者接受和理解 科技新闻的主要作用是及时传播科技消息,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同时,通过科技新闻报道,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宣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还通过科技新闻可以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160 评论

俺是陆军PLA

首先,你要弄清楚,你要报什么形式的自考!是独立本科的段的,还是其他的什么的。你没有说清楚你想报什么形式的自考,我也不好回答。如果你是报非独立本科的自考生,根本就没有什么分数条件,直接去报名就好了。再就是,你要报什么科目,自考学校只设有几种科目。我感觉你对自考好象很不了解啊,我是已经自考毕业的考生了。在这里我也不知道你的疑惑在哪?我反正一直没有听说过还有什么一本自考还是二本自考的。你要查各个学校的专业,登陆各大学校的网站,各网站的继续教育学院就是自考内容,或者你加QQ群:38396040 武汉自考群!(验证时写我这个里面,百度的名字),群里面告诉你!!!!!!

322 评论

少年卡米

什么叫科学?“科学”本该是一个人类可信之真理;设立“科学”目的是能告诉人们宇宙中的一些事实存在、而真实真诚地解剖人们还不知道的许多事。可是达尔文的捧场们改变了“科学”含意的方向,它不是发现了不可知的事实存在去深入地研究、去探索,而是比平民百姓更简单扼要──丢掉。凡看不见的、想不通的、不能放进实验室的不管多么真实,统统搁置起来。或称为宗教信仰、迷信或唯心,一扫帚扫进垃圾箱,打入死胡同,自己不进去也不允许别人进去。“达尔文”的概念成了高于一切的科学代名词,所以人们期望的“科学”延续150多年来直到今天,世上才会有那么多的未解之谜。许多所谓“科学”现今已成了儿戏,完全失去了“科学”的价值。达尔文的“科学”应担负的工作仅仅只做了农民种蕃茹的哪点水平。一个明亮整洁的房间,因为灯泡的污垢使人模糊不清,看不见真相,连累了真正的高科技成果也受委屈。人类若要真正的达到进步,首先要改掉“科学”含意的内在性,或者就干脆用更恰当的词来代替这二个字,让人得着真科学、享受真知识。地球上的生命决不是“进化论”随机演化的结果, 科学地研究地球人真正起源绝不能单纯从生物斗争学角度进行,而应该从多元角度包括无形性、超然性着手研究。否则本届人类将永远得不到科学的实质,而只知道有“科学”这个词罢了。不管是与不是,人类一般都不会去思考、还能听到算是表现身份最伟大的开口词:“我只相信科学”,当然这是好的。一般会讲这话的人都还自认是“有知识”的,殊不知这“科学”只不过是在奥秘的现成宇宙中进行探索,发现一点点蛛丝马迹的一门学科;讲得简单点,“科学”就是孩子用舌舔水果糖;这颗是香蕉糖,哪颗是巧克力,而且还常常是错误的。谁能让人看见真实、引人走进糖果厂呢? 特别是“弱肉强食”的“进化论”作为生物学混入科学队列后,人类已经晕头转向,是非难分。北京猿人生活年代在教科书上教授人类这么多代,现今发现教科书传教人的年代误差20多万年;构成生命的蛋白质分子必须有水分才能保持三维结构的固有观念,现今发现是错的;历史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雄孔雀漂亮的羽毛是为了吸引异性;变色龙变色是为了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隐藏自己、蒙蔽敌人的目的。然而,现今发现这两个观点似乎都不准确……等等。2006年8月15日《都市快报》23版文章说:说起来不相信,天门学家不清楚什么是行星。……太阳系行星可能有8个,也可能有50个,现有教科书都将全部改写……。教科书上的许多有关科学论述根据现今的科学发现,换句话说很多都是假的,但是,又无力改写。许多方面连大文学家也无法圆满解释,也不去解释,因为一解释就会推翻所有已知的知识。还有以人类现有科学水平和手段尚还无法解释和证明的许多难题,但又确实存在。天下也没有一位真正的科学家敢说:宇宙中的一切我都能回答;也没有一本称“科学”的书敢写上“绝对正确”。在这天外来客“智能活体”频频出现的今天,谁会说:我只相信科学,就不相信有“天外来客”呢?在这天外来客“智能活体”频频出现的今天,谁能解释:世界上从古到今,人类所有文字信息中,有哪一本的经典明白解释过宇宙的“天外来客”呢?若是细心地去研究人间的天门学、地理学、中外历史学、生物科学、宗教信仰、历史以来在世上的所有文字符号中,你会惊奇地发现,真的还有一本书与被人类科学所发现的宇宙事实竟然如此地一致;“玛雅人”、“诸世纪”……等等预言的准确性轰动了全球,引起了各界人氏的佩服。但人类真正的预言却就在人们眼皮底下、被人们归类到“宗教信仰”的、而且早就交给人类,从起初到未了的这本书:那就是远超“宗教信仰”和“科学”、也没有任何“科学”可与之相提并论的《圣经》。 顶尖物理学家杜林白在《一个科学家的故事》结论道:“作为一个科学家,我已将《圣经》在生活中做了多次试验。现在我完全相信:它是名符其实的正确无误的神的话语。对任何想了解这本书的人,这本书向他们揭露了宇宙所有奥秘。”大科学家牛顿说:“我们看上帝的《圣经》是最崇高的哲学。我从《圣经》中所找到的真理事实多过任何属世的史书。”

103 评论

黄先生Simon

不管是正面 还是负面,科学报道要拿数据说话。一个经常存在的问题是:数据找不到。企业不提供,官方不提供,甚至有的专家也不给。其实做过科研的人可能有体会,数据未必问人,看论文就好了,尤其是英文的。好的文章源头(各种数据库如美国科学促进会)相当于把良莠不齐的文章删选了一遍。

299 评论

wangbaoxin888

science report 科学报告; 科学报道 I abstracted the main ideas of his science \x09 我对科学报告的主要观点作了摘要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

330 评论

飞火+流萤

抽象的价值    ——数学与当代生命科学    吴家睿         20世纪中期,随着蛋白质空间结构的解析和DNA双螺旋的发现,形成了以遗传信息载体核酸和生命功能执行者蛋白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子生物学时代。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使传统的生物学研究转变为现代实验科学。但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科学与其它实验科学如实验物理学相比,更多地是注重经验,而非抽象的理论或概念。此外,这些生物学家们大多关注定性的研究,以发现新基因或新蛋白质为主要目标,对于定量的研究,如分子动力学过程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如此,现代生命科学在20世纪的下半叶还是取得了丰盛的成果。正如美国科学院院长分子生物学家阿尔伯特(B Albert)所说,“在一个基因克隆占主要地位的时代,当今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在不具备任何定量研究的能力下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物学研究者的定量研究能力和知识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         大势所趋    英国生物学家保罗•纳斯(Paul Nurse) 因细胞周期方面的卓越研究成为了200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他曾在一篇回顾20世纪细胞周期研究的综述文章中以这样的文字结束:“我们需要进入一个更为抽象的陌生世界,一个不同于我们日常所想象的细胞活动的、能根据数学有效地进行分析的世界。”     也许基于同样的考虑,2000年10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主任科勒威尔(R Colwell)在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称数学是当前所有新兴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基础,要求下一年度对数学的资助要增加3倍以上,达到21亿元美金。在这些增加的预算中,有很大的一部分被用来支持数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尤其是数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项目。    尽管数学一直在现代生命科学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如数量遗传学、生物数学等。但真正体会到数学重要性的还是20世纪90年代生物学家。基因组学是这种趋势的主要催化剂。随着DNA序列测定技术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每年测定的DNA碱基序列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增长。以美国的基因数据库(GenBank)为例,1997年拥有的碱基序列为1x109,次年就翻了一番,为2x109;到2000年GenBank已拥有近8x109个碱基序列。同样,在蛋白质组研究和转录组研究等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各种数据也在迅猛的增加。据估计,现在生物数据量可以达到每年1015字节。如何管理这些“海量”数据,以及如何从它们中提取有用的知识成为了对当前生物学家、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等的巨大挑战。由此引出了一门新兴学科: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此外,对细胞和神经等复杂系统和网络的研究导致了数学生物学(Mathematical Biology)的诞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此专门启动了一项“定量的环境与整合生物学”的项目,以鼓励生物学家把数学应用到生物学研究中去。几乎在同一个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设立了一项“计算生物学”的重大项目。         理解生命的新工具:模型    上面的论述也许会造成这样一种印象,数学在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在“海量”数据的处理方面。可以这样说,今天的确是有许多生物学家是从“计算”的角度来看待数学对生命科学的作用。然而,对于理解生命现象来说,计算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把通过基因芯片获得的成千上万的实验数据喂进一台计算机,让计算机根据一定的运行程序吐出一堆堆的结论时,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我们已经理解了所要研究的生物学问题?不仅如此,我们也许还需要警惕,不要让计算机代替我们的思考。    对于今天的生命科学工作者,数学的价值应该体现在“模型化”(Modelling)方面。通过模型的构建,那些看上去杂乱无章的实验数据将被整理成有序可循的数学问题;通过模型的构建,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将被清晰地抽象出来;通过模型的构建,研究者们的实验不再是一种随意的探索,而是通过“假设驱动”(Hypothesis-driven approach)的理性实验,就如同物理学家们的工作一样。    上个世纪的实验生物学家把生命视为一个线性的系统,力图以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解释生命活动。通常在那些寻找新基因的研究者的内心深处,大多拥有一个“基因决定论”的愿望:一旦找到了某一种基因,就能解答一个生物学问题。癌症有“癌基因”,长寿有“长寿基因”,聪明有“聪明基因”,甚至犯罪都是由一种“犯罪基因”所造成。但是,几十年的研究轨迹,划出的却是一幅幅越来越复杂的图案。以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肿瘤抑制基因p53来说,自1979年发现至今,已有近2万5千篇文章涉及到它;直接与p53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多达数十种,新的还在发现之中。现在人们看到的p53已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调控网络。显然,没有数学模型的帮助,要理解和分析p53的功能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久前,发现p53的生物学家之一莱文尔(A J Levine)和数学家一起,建立了一个解释p53调控线路的数学模型[1]。    数学不仅能帮助我们从已有的生物学实验和数据中抽象出模型和进行解释,它还可以用于设计和建造生物学模型,也许这些生物学模型在自然的状态下是不存在的。在这种意义上说,基于数学模型和假设进行的生物学实验将更接近我们所熟知的物理学和化学实验,更多的依赖于抽象和理性,不再是一门经验科学。    新世纪伊始,数学指导实验已成为了现实。不久前,美国的科学家在《自然》(Nature)杂志上报道了他们人工设计的生物模型。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家设计了一个自然界不存在的控制基因表达的网络。这个网络可以周期性的调控大肠杆菌内一个外源基因的表达[2]。在同一期杂志上,波士顿大学的生物学家也报告了他们相类似的工作[3]。这两个工作的共同特点是,首先应用某种微分方程(两个实验室采用了不同的微分方程)进行推导和设计,然后再根据其设计去进行生物科学实验,如构造基因表达质粒,进行检测基因表达情况等。这些科学家认为:“这种‘网络的理性设计’可以导致新型的细胞工程和促进人们对自然界存在的调控网络的理解。”[2]         “万物皆数也”    数学常常被人视为工具。它的确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但是,只要是作为工具,就具有可替换性。“条条道路通罗马”。工具就是道路,可以选择途径A,也可以选择途径B,只要能达到目的地就行。当然,有的可能是捷径,有的可能是弯路。但它们毕竟都不是唯一的。就如同过去的生命科学研究,没有数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数学的应用显然会对现在和今后的生物学研究有帮助,但生物学家不用数学行不行呢?    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世间万物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认识和探寻这种本质。前一类问题是属于本体论,后一类问题则属于认识论。如果采用这样假设:生命的本质最终是体现在数学规律的构成上。那么,没有数学显然我们就不能真正和彻底地揭示出生命的本质。    DNA和蛋白质是两类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们通常都是由众多的基本元件(碱基、氨基酸)相互联结而成的长链分子。但是,它们的空间形状并非是一条平直的线条,而是一个规则的“螺旋管”。尽管在20世纪中叶人们就发现了DNA双螺旋和蛋白质α螺旋结构,但至今为止,人们还是难以解释,为什么大自然要选择“螺旋形”作为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基础。    不久前,美国和意大利的一组科学家,利用离散几何的方法研究了致密线条的“最大包装”(Optimal Packing)问题,得到的答案是,在一个体积一定的容器里,能够容纳的最长的线条的形状是螺旋形 [4]。研究者们意识到,“天然形成的蛋白质正是这样的几何形状”[4]。显然由此我们能够窥见生命选择了螺旋作为其空间结构基础的数学原因:在最小空间内容纳最长的分子。凡是熟悉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人都知道,生物大分子的包装是生命的一个必要过程。作为遗传物质载体的DNA,其线性长度远远大于容纳它的细胞核的直径。例如构成一条人染色体的DNA的长度是其细胞核的数千倍。因此通常都要对DNA链进行多次的折叠和包扎,使长约5厘米的DNA双螺旋链变成大约5微米的致密的染色体。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生命遵循“最大包装”的数学原理来构造自己的生物大分子。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组成单元和功能单元。而细胞分裂(又称为细胞增殖)是细胞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活动。完成一次细胞分裂的活动称为细胞周期。不同物种的细胞周期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有着严格的调控。那么,是什么构成了细胞周期的“时钟”?最近的研究表明,对于酵母细胞而言,一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磷酸化程度有可能被用作细胞周期运行的“时钟”。这种被称为Sicl的蛋白质上有9个位置可以被蛋白激酶CDK进行磷酸化。当它被加上第1个磷酸基因至第5个磷酸基团的时候,其分子的行为没有出现变化。但是,一旦被加上第6个磷酸基团时,它就可以和一种称为Cdc4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然后被蛋白酶降解,从而导致细胞进入DNA合成期(S期),最后完成细胞分裂。研究者详尽而深入的工作揭示出,Sicl蛋白的每一次磷酸化都有助于与Cdc4的相互作用,但只有到第6次或6次以上,其结合力才达到与Cdc4稳固的结合。此外,如果给Sicl蛋白人为装上一段外源氨基酸肽段,一次磷酸化就能使Sicl与Cdc4结合并导致其降解,这时Sicl控制细胞周期时间的功能就会丧失[5]。这个研究成果很典型地揭示了细胞是如何通过数量的控制来实现其生命活动。    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曾给后人留下过这样一个观点:“万物皆数也”。如果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作为大自然的杰作——生命,一定也是按照数学方式设计而成的。因此,数学不仅仅能够提升生命科学研究,使生命科学成为抽象的和定量的科学,而且是揭示生命奥秘的必由之路

312 评论

麻辣宝宝彩

科 学新闻中总要采访专家。记者对专家要甄别,看他有没有专业背景,有没有利益相关。比如PX事件中,要查哪个专家写过PX方面的文章,并要确保他没有利益关 联。有些专家说厂址一定离城市100公里,这种观点非常影响大众,可仔细查过才知道并没找到任何依据(这专家不是唯恐天下不乱么……)。其实现在很多危机都是信任危机。没人好好说一说,大家也没法静下心听不同的意见。有时候院士说了个结论,回头一查其实根本不靠谱。听到院士说这个结论,有没有追问他根据在哪里。记者一定要自己做判断,看院士的说法能不能让自己信服,毕竟专家不等于证据。

161 评论

相关问答

  • 什么是科学报道

    科 学新闻中总要采访专家。记者对专家要甄别,看他有没有专业背景,有没有利益相关。比如PX事件中,要查哪个专家写过PX方面的文章,并要确保他没有利益关 联。有些专

    sashimi女神 6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科学报道是什么期刊

    Cell,Nature,Science,PNAS

    臭美的小女人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科学报道是什么杂志

    首当其冲的就 科学 自然。

    梦回红楼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科学报道是什么意思

    科技新闻具有以下特点:新闻性,是指科技新闻内容要新,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新闻性是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科技文体的主要特点。科学性,是指科技新闻中报道、传播科学内容,

    queenwendy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科学报道是什么刊物

    Scientific Reports 科学报告,科学报道,科学报导

    情感白羊座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