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0

我是乾宝宝
首页 > 论文问答 > 财政学核心概念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rsenalzoe

已采纳
财政学主要研究国家如何从社会生产中分得一定份额,并用以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及通过对其内容包括财政资金的取得,使用、管理及由此反映的经济关系的研究,最终实现收支平衡。一、中国财政学发展陷入困境财政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然而,时至今日中国财政学发展遇到了瓶颈。就连在高校的课堂上,财政学教材体系都已经被固化为“收支平管”这四个体系。大多数学者做研究也基本是在这个框架内,鲜有学者思考中国财政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财政学发展历程。中国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建国以前中国财政学的发展。建国以前,中国财政学主要是引入西方公共财政学,与西方财政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首先从制度层面上来分析,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西方公共财政学作为新生事物引入中国,发展迅速。人们无法排斥西方公共财政学,可以说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二)建国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1949年建国以后,由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中国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财政学。此时国家财政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此时,中国开始向前苏联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前苏联引进了货币关系论。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国财政学进一步分化,许廷星的《关于财政学的对象问题》中首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财政的本质,引领了“国家分配论”的产生。随后出现了“价值分配论”、“国家资金运动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等观点。中国财政学慢慢开始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与西方财政学和前苏联财政学区别开来。此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国家分配论,其综合性相对比较高,占据了时期财政理论的制高点。19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计划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换,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共同需求论”的产生。社会共同需求论强调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求,这对之前国家分配提出了挑战。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看待国家和财政的关系,怎样理解财政产生的原因、财政分配的对象、财政范畴的历史和方式。国家分配论者认为财政虽然与再生产、价值、社会产品、剩余产品等范畴有着密切联系,但只有同国家的联系才是最深层次的本质联系。但是,这次分化并没有动摇国家分配论的主体地位,并且完善了国家分配论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由财政本质论到财政要素论,再到财政职能论,再到财政运行论,直至财政规律论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层次体系。二、中国财政学的发展瓶颈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财政学所面临的挑战是现实的,中国财政学面临着选择的十字路口。而且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理论的发展相对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变化,出现了以下问题:(一)主体性缺失。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向前苏联引入货币关系论还是后来引入西方财政学,都没有明确中国财政学自己的主体性。后起的中国财政学研究,当然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成功就是一般真理,我们只能遵循其他国家的方法。(二)客体不明确。关于财政学的客体,即研究对象问题,迄今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和争论。财政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以及其他一切社会科学一样,在阶级社会里,它的研究对象的定义总是涉及到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财政本质,往往故意从财政的表面现象出发,把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财政工作的组织、技术和财政收支的方法、方式等。或者把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仅归结为财政资金的本身。这样,当然就使人们看不到财政的阶级内容和实质了。从作为社会科学来说,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不可能局限于物的方面。长期以来,形成了下面几种关于财政学研究对象的说法:国家分配论,把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作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从分析国家的职能入手。虽然它也强调“经济―财政―经济”关系的存在,但并没有改变它将国家职能的实现作为其隐含的研究起点。而以国家职能为起点,就意味着先讲国家,再言其他,易导致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误会。这一主张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相悖。同时,如若把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就使得财政学的本质与对象合二为一了。一方面我们通过科学研究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果对象与本质合二为一,那么这种科学本身是否多余呢?另一方面中国财政学研究本身不是为了财政关系本身,而是为了研究财政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之所以确立中国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为了强调财政学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同时规定财政学研究的综合范围以及特殊矛盾展开的序列。财政学研究要避开以本质来论本质的偏向,但又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应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如对财政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收支平管”的层面上,而是要抓住财政分配的主线,考虑与其相互依存的各种财政矛盾以及其展开的序列。货币关系论者,认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分配关系,将财政的实物形式排除在财政关系之外,从财政发展史上来说是不符合逻辑的。同时,如果把财政学研究对象归结为货币关系,就会把财政学研究对象引向揭示生产关系的形式方面,不可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使财政学研究处于事物外部捉摸不定的状态。(三)重体系、轻方法。长期以来,中国财政学发展过程中致力于财政体系的建设,但是对于财政学的方法研究却不够重视。在财政学发展过程中,没有规定出核心概念以及主干概念。而财政学的核心概念决定着财政学的概念体系以及专题研究的内容。三、中国财政学展望(一)确立主体性。虽然财政学的发展需要有国际视野,在比较和借鉴中为本国财政制度建设服务,但探究中国财政学发展思路必须考虑其主体性。从中国这一特定国情出发,建立中国自己的财政学。中国财政学的发展必须立足和反映我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双重转轨,既要实现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从不发达经济到发达经济转轨,又要实现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二)明确客体。我国财政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财政分配活动、财政分配关系、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等是全部还是部分纳入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二是在财政概念的界定方面,虽然财政概念的具体表达形式有较大差异,但主要还是解释为国家的收支活动和其活动中所形成的关系。(三)重视方法首先,要重新界定财政学的核心概念。财政学的核心概念直接决定着财政学的概念体系和各种专题研究体系的内容,是构建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决定因素。长期以来,围绕财政学核心概念的界定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着意见分歧。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国家职能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的争论。之所以产生上述争论,关键在于以往思维的狭隘性和片面性。如对国家职能的界定,往往仅限于它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是一个阶级为了保护本阶级利益不受侵犯而建立的保护机关。事实上,在现代民主法制条件下,国家同时也是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上层建筑。所谓国家职能需要,不仅包括维护特定阶级利益的需要,也包括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需要。将社会公共需要融入国家职能需要中,并作为国家职能需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丰富和发展国家职能理论的需要,也是丰富、发展和重新界定财政学核心的概念的需要。其次,运用内省外化的系统抽象法。而抽象思维的特点,就是形成并运动概念,以概念运动为核心,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分析、综合、论证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展望中国财政学的发展思路,就是分久必合。中国财政学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制度的综合,建立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国财政学。一方面产生于我国的共同需要论,能够适应我国国情;另一方面产生于西方的公共财政论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在共同需要论的基础上发展公共财政论是中国财政学的发展趋势。共同需要论对人类社会中的所有财政现象进行了考察,认为财政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共同需要,这与公共财政论有相通之处。公共财政论认为市场失效决定公共财政的产生。其实,市场失效就意味着个人处理社会共同事务力量的不足,因此有了弥补“市场失效”的社会共同需要。
173 评论

~~简单的幸福~~

财政学主要研究国家如何从社会生产中分得一定份额,并用以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及通过对其内容包括财政资金的取得,使用、管理及由此反映的经济关系的研究,最终实现收支平衡。一、中国财政学发展陷入困境财政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然而,时至今日中国财政学发展遇到了瓶颈。就连在高校的课堂上,财政学教材体系都已经被固化为“收支平管”这四个体系。大多数学者做研究也基本是在这个框架内,鲜有学者思考中国财政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财政学发展历程。中国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建国以前中国财政学的发展。建国以前,中国财政学主要是引入西方公共财政学,与西方财政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首先从制度层面上来分析,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西方公共财政学作为新生事物引入中国,发展迅速。人们无法排斥西方公共财政学,可以说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二)建国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1949年建国以后,由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中国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财政学。此时国家财政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此时,中国开始向前苏联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前苏联引进了货币关系论。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国财政学进一步分化,许廷星的《关于财政学的对象问题》中首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财政的本质,引领了“国家分配论”的产生。随后出现了“价值分配论”、“国家资金运动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等观点。中国财政学慢慢开始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与西方财政学和前苏联财政学区别开来。此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国家分配论,其综合性相对比较高,占据了时期财政理论的制高点。19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计划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换,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共同需求论”的产生。社会共同需求论强调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求,这对之前国家分配提出了挑战。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看待国家和财政的关系,怎样理解财政产生的原因、财政分配的对象、财政范畴的历史和方式。国家分配论者认为财政虽然与再生产、价值、社会产品、剩余产品等范畴有着密切联系,但只有同国家的联系才是最深层次的本质联系。但是,这次分化并没有动摇国家分配论的主体地位,并且完善了国家分配论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由财政本质论到财政要素论,再到财政职能论,再到财政运行论,直至财政规律论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层次体系。二、中国财政学的发展瓶颈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财政学所面临的挑战是现实的,中国财政学面临着选择的十字路口。而且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理论的发展相对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变化,出现了以下问题:(一)主体性缺失。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向前苏联引入货币关系论还是后来引入西方财政学,都没有明确中国财政学自己的主体性。后起的中国财政学研究,当然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成功就是一般真理,我们只能遵循其他国家的方法。(二)客体不明确。关于财政学的客体,即研究对象问题,迄今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和争论。财政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以及其他一切社会科学一样,在阶级社会里,它的研究对象的定义总是涉及到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财政本质,往往故意从财政的表面现象出发,把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财政工作的组织、技术和财政收支的方法、方式等。或者把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仅归结为财政资金的本身。这样,当然就使人们看不到财政的阶级内容和实质了。从作为社会科学来说,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不可能局限于物的方面。长期以来,形成了下面几种关于财政学研究对象的说法:国家分配论,把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作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从分析国家的职能入手。虽然它也强调“经济―财政―经济”关系的存在,但并没有改变它将国家职能的实现作为其隐含的研究起点。而以国家职能为起点,就意味着先讲国家,再言其他,易导致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误会。这一主张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相悖。同时,如若把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就使得财政学的本质与对象合二为一了。一方面我们通过科学研究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果对象与本质合二为一,那么这种科学本身是否多余呢?另一方面中国财政学研究本身不是为了财政关系本身,而是为了研究财政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之所以确立中国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为了强调财政学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同时规定财政学研究的综合范围以及特殊矛盾展开的序列。财政学研究要避开以本质来论本质的偏向,但又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应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如对财政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收支平管”的层面上,而是要抓住财政分配的主线,考虑与其相互依存的各种财政矛盾以及其展开的序列。货币关系论者,认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分配关系,将财政的实物形式排除在财政关系之外,从财政发展史上来说是不符合逻辑的。同时,如果把财政学研究对象归结为货币关系,就会把财政学研究对象引向揭示生产关系的形式方面,不可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使财政学研究处于事物外部捉摸不定的状态。(三)重体系、轻方法。长期以来,中国财政学发展过程中致力于财政体系的建设,但是对于财政学的方法研究却不够重视。在财政学发展过程中,没有规定出核心概念以及主干概念。而财政学的核心概念决定着财政学的概念体系以及专题研究的内容。三、中国财政学展望(一)确立主体性。虽然财政学的发展需要有国际视野,在比较和借鉴中为本国财政制度建设服务,但探究中国财政学发展思路必须考虑其主体性。从中国这一特定国情出发,建立中国自己的财政学。中国财政学的发展必须立足和反映我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双重转轨,既要实现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从不发达经济到发达经济转轨,又要实现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二)明确客体。我国财政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财政分配活动、财政分配关系、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等是全部还是部分纳入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二是在财政概念的界定方面,虽然财政概念的具体表达形式有较大差异,但主要还是解释为国家的收支活动和其活动中所形成的关系。(三)重视方法首先,要重新界定财政学的核心概念。财政学的核心概念直接决定着财政学的概念体系和各种专题研究体系的内容,是构建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决定因素。长期以来,围绕财政学核心概念的界定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着意见分歧。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国家职能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的争论。之所以产生上述争论,关键在于以往思维的狭隘性和片面性。如对国家职能的界定,往往仅限于它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是一个阶级为了保护本阶级利益不受侵犯而建立的保护机关。事实上,在现代民主法制条件下,国家同时也是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上层建筑。所谓国家职能需要,不仅包括维护特定阶级利益的需要,也包括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需要。将社会公共需要融入国家职能需要中,并作为国家职能需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丰富和发展国家职能理论的需要,也是丰富、发展和重新界定财政学核心的概念的需要。其次,运用内省外化的系统抽象法。而抽象思维的特点,就是形成并运动概念,以概念运动为核心,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分析、综合、论证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展望中国财政学的发展思路,就是分久必合。中国财政学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制度的综合,建立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国财政学。一方面产生于我国的共同需要论,能够适应我国国情;另一方面产生于西方的公共财政论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在共同需要论的基础上发展公共财政论是中国财政学的发展趋势。共同需要论对人类社会中的所有财政现象进行了考察,认为财政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共同需要,这与公共财政论有相通之处。公共财政论认为市场失效决定公共财政的产生。其实,市场失效就意味着个人处理社会共同事务力量的不足,因此有了弥补“市场失效”的社会共同需要。

146 评论

KING纠结

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经济学中分立出来,可见,财政学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财政作为一国财力的体现,关乎于经济发展的好坏。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一般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产业的发展能带动税收的增长,反作用于财政。以下是我对财政学的认识:所谓的财政学,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是财政运行的主线,而财政收支实际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因而财政活动属于社会在生产总体中的一个分配问题。政府就是通过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构成“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切实执行政府的职能,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从政治角度考察,财政包括财政收支治理的含义,属于国家治理范畴。由此看来,财政是经济与政治的交汇点,财政学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集合体,在财政学中有关财政规律的理论与有关财政治理的财税体制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结合中国当前实际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应该作为当今财政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应当把邓小平理论当作依据之一。在充分灵活运用我国学术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虚心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成果。但是,对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态度,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谨慎地加以甄别,去伪存真,吸收其中合理的对我国有用

114 评论

无敌小猪猪侠

财政的定义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在中国,对财政这一范畴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是由国家分配价值所产生的分配关系,这种价值分配,在国家产生前属于生产领域的财务分配,在国家产生后属于国家财政分配;第二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分配关系,它不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而产生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概念当然有所延伸和发展。如果简略地概括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应当指出,简略的定义,并非科学的研究方法,难免有以篇概全之弊。还应指出,说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收支活动,是就财政一般而言。但任何社会和国家的财政活动,都体现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以及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这种利益关系在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国家则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不同社会和不同国家的财政的特殊性。完整的财政概念,应是财政一般和财政特殊的统一。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随着文明时代的向前进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就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195页。“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2页。被恩格斯誉为创建了财政学的亚当·斯密所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其中专门论述财政问题的第五篇冠之以“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的标题,另一本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约翰·穆勒所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其中专门论述财政问题的第五篇的标题是“政府的影响”。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加强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财政是政府经济行为和财政是国家经济行为两种说法的含义是一致的,说财政是政府经济行为,并不意味着忽视财政法制化和立法监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企业、居民共同构成市场的经济实体,在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时,说财政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对表达财政的含义则更为明确。

180 评论

lilyspirit00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国家税收、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政府预算。[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专门的财税专业知识、较好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财政、税务、公共管理、公共投资、国有资产管理、企业管理、非营利组织等相关领域或者工作岗位上从事研究、应用、管理、咨询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或者创新型人才。[2]实践教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培养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政税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财税及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知识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财政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具有处理财政税收业务的基本能力; 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学科组成按财政分配的主体可分为:专门以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专门以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财政学;对各个国家财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财政制度学。按财政分配的内容可分为:国家预算学、国家税收学、公债学、国营企业财务学、固定资产投资学等。按财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分为:中国财政史、外国财政史、税制史、公债史,以及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理财思想的财政思想史。相近专业:金融学、经济学、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统计学、国际文化贸易、国际税务等等。

233 评论

相关问答

  • 财政学核心概念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国家税收、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政府预算。[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专门的财税

    易买易得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财政学核心概念是

    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经济学中分立出来,可见,财政学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财政作为一国财力的体现,

    JIE杰高升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财政学核心概念体系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国家税收、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政府预算。[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专门的财税

    文哥哥哥哥哥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财政学核心概念界定

    是单独专业,不包括会计学。财政学(英文名称:Public Finance Program):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是财政学专业

    木木停留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公共财政的核心概念

    公共财政学: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的一门学科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

    日光浴的懒猫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