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6

clover冬儿129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全国防灾减灾日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隐形冠军

已采纳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334 评论

猫猫猫啊哩

2015年10月13日是第26个国际减灾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确定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Knowledge for Life”,中文译为“掌握防灾减灾知识,保护生命安全”。今年国际减灾日主题,一是强调在灾害风险管理过程中,注重运用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升使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意识;二是强调在落实《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过程中,鼓励当地社区和居民积极参与,采取适合当地社区和居民的防灾减灾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我国受自然灾害的威胁越来越广泛和深远,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规律和特点。当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几率明显增加,局部强降雨引起的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增大,中高强度地震较为活跃,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出现较多的异常性和难以预见性。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确定的今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区域和行业特点,高度重视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注意总结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注意发现和整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防灾减灾小常识和小技能,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大力推广和普及适合当地灾害风险特点的科普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创新防灾减灾活动形式和宣传载体,逐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同时,在贯彻落实《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意识,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结合社区灾害风险特点,从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工程防御、防灾准备、应急救援救助、灾后恢复重建等多方面入手,注意调动社区和居民积极参与,采取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切实提升基层城乡社区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关于国际减灾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由联合国大会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联合国于l987年12月11日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所谓“减轻自然灾害”,一般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

273 评论

馨阳北京

你千万别从网上抄,我们的老师都说了,只要写出自己年龄的水平就行了,从网上抄的一下就看出来了,不可能让你得奖的!(你是参加地球小博士的把?)

121 评论

天才少女JESSICA

下面两位真牛不是原创防灾减灾 从我做起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发展如影随形,灾害风险总是伴随在每个人的身边。印度洋海啸、卡特里娜飓风、汶川强烈地震、日本东海地震海啸……一次次触目惊心的灾害,给无数家庭带来灾难,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创。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全国有70%以上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各种灾害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从2009年开始,我国政府将每年5月12日设立为国家“防灾减灾日”,目的就是要唤起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在第三个国家“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我们倡议: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一、努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我们生活、出行和日常工作中,灾害风险和事故隐患无处不在。我们诚挚地提醒您:请了解身边存在的灾害风险,时刻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保障您和家人的安全。 二、积极学习防灾减灾知识。了解灾害、了解风险、了解逃生技巧是您远离灾难并减轻伤害的有效途径。请您从现在做起,抽些时间学习防灾减灾、避险自救知识技能,让知识成为保护您和家人安全的力量。 三、主动参与防灾减灾活动。防灾减灾从自身做起,我们热切期盼您能积极参与到政府、单位、社区组织的各项防灾减灾活动中,主动参加避灾、逃生演练。欢迎您为防灾减灾献计献策,共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防灾减灾,树立风险意识,掌握逃生技巧,为自己、家人和朋友构筑起一道抵御灾害的坚实防线!另一: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0级强烈地震,引发约10米高海啸,并波及到美洲太平洋沿岸。 去海边的时候,要注意附近地震的报告,通过收音机或电视掌握相关信息,做好防范。 感觉强烈地震或长时间的震动时,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在没有解除海啸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 潮汐有反常涨落,例如海平面明显下降或者巨浪袭来,有大量水泡冒出,一定要尽快离开。 当周围的动物出现反常的焦躁,就必须警觉了,动物是比人要敏感的! 在海啸中不幸落水,要设法抓住树枝、木板之类保持浮在水面的状态,不要举手,不要挣扎,不要无谓地消耗体力。不要喝海水。高温:高温指当时的气温等于或大于35摄氏度。如果气温达到或超过35度,会发布高温预警信号,预测到0~9度高温黄色预警信号,预测到0~9度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测到达到或超过0度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而某日最高气温超过35度称为高温日。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这也是夏季大城市高温的城市热岛效应。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作业。在高温期间,为作业人员备足饮用水或绿豆水、防中暑药品、器材。 多呆在阴凉的地方或通风的室内,减少外出,如在高温天气出行,要注意防晒防暑。 注意饮食卫生。要多饮水,以温淡盐开水或茶水为主,兼食瓜果和新鲜蔬菜。饮食以清淡为主。 保持公共卫生,预防因气温高、细菌繁殖加剧而造成的感染。注意蚊虫叮咬。 如发生中暑,应尽快将病人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让病人仰卧,解开或松开衣服。龙卷风: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100m/s~200m/s,最大300m/s,比台风(产生于海上)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龙卷风的破坏性极强,其经过的地方,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甚至把人吸走。2011年5月初,美国南部地区遭遇龙卷风袭击,大量市镇被毁,数百人丧生。 注意媒体报道,及时收听预报信息,做好防灾准备。 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   4.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或朝风向垂直方向躲避,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   5.当乘汽车时遭遇龙卷,应立即停车并下车到低洼地躲避,防止汽车被卷走,引起爆炸等。要注意的是,汽车和活动房屋对龙卷风来说都是没有任务防御作用的。雷电:所谓雷电,就是天空中的某一块云层与另一块云层或者与大地之间,由于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反而产生瞬间剧烈放电的现象。在这放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强烈耀眼的闪光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巨响。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雷暴活动十分频繁,全国有21个省会城市的年最多雷暴日均在50天以上,最多的达到了134天。从近30年的雷电资料看,我国雷暴日天数变化不大,但是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日益严重,具有发生频次多、范围广、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大的特点。 高层建筑物都要装备防雷设施,并定期维护。 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等高空孤立物品,如有条件,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船只,但帆布的篷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雨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远离。 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雷电天气不要室外游泳。人在遭受雷击前,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刻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自身位势、缩小暴露面。 如果触电者因雷击昏倒而“假死”的状态时,应马上把他安置成卧式,使他保持温暖、舒适,并施行触电急救,人工呼吸是十分必要的。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0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损失。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 学习地震和防震知识,可使你在地震时不害怕、不惊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持镇定在地震中十分重要。 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是应急避险的好办法。地震中,注意防火灾,关好电源,关闭煤气。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灾后疫病。干旱: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等。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节省用水。洪水:洪水是暴雨、急剧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或者水位迅猛上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灾害。不得不承认,我国迅猛的人口增长,扩大耕地,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不断地改变着地表状态,改变了汇流条件,加剧了洪灾程度。所以我们要加强水土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江湖治理,兴修水利。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2.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3.如果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洪水中必须注意的是,不了解水情一定要在安全地带等待救援,千万不要游泳逃生。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5.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沙尘暴:所谓沙尘暴天气是指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使空气浑浊大气能见度显著降低的一种天气现象。根据其强度由高到低可依次分为沙尘暴、扬沙和浮尘三个等级。 注意各种媒体关于沙尘暴最新消息和防风通知的报道。 及时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胶条对门窗进行密封。幼儿园、学校应采取暂避措施,建议停课。 外出时要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应特别注意交通安全。车辆应减速慢行,密切注意路况,谨慎驾驶。 发生强沙尘暴天气时不宜出门,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户外作业人员应暂作业。 平时要做好防风防沙的各项准备,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干燥,减少室内生存的尘螨、真菌、细菌等的数量。并注意呼吸道生理卫生。在沙尘天气中,人们应该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 尘土迷眼时千万不要揉。立即把眼睛闭起来,稍低头,再眨动眼皮,让沙尘随泪水冲到眼角而流出来;或请人帮忙,用清水冲洗;严重者送往医院救治。冰雹:冰雹在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能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雹灾是我国严重灾害之一。1.得知有关冰雹的天气预报,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2.冰雹来时尽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门时,应注意保护头、面部,避免砸伤。户外作业人员暂停作业,到安全地方暂避。3.若冰雹来时你正在室外,应马上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坚固的建筑物。4.若你正在驾驶汽车,或在车内,应立即将车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贸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5.有时,冰雹会伴有狂风暴雨,需特别注意预防及躲避。

232 评论

相关问答

  • 全国防灾减灾日论文

    下面两位真牛不是原创防灾减灾 从我做起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发展如影随形,灾害风险总是伴随在每个人的身边。印度洋海啸、卡特里娜飓风、汶川强烈地震、日本东海地震海啸…

    苏夏夏110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防灾减灾小论文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沙沙小小囡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防灾减灾议论文

    最重要是结合你身边的实际来写,这样的文章就算你笔差点也没关系。

    ellegirlme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防灾减灾的论文

    12防灾减灾专题教育

    冰河水心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灾害与防灾减灾论文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自由的红枫叶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