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统筹兼容相得益彰 ——地方志与地方史兼容发展路径探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史志概念分析

地方史 地方史,系地方历史的简称,记载一定区域过去事迹之书称历史。如:通史、断代史等。史,包括史记、史书、史学。人们对一定区域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认识和表述,即地方历史学。史当首推《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撰,有130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撰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至征和二年(前91),作者职居史官。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利用国家收藏的文献,益以实地采访的资料,取材极富。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首尾共3000年左右,尤详于战国、秦、汉。体裁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代各史所沿用。

地方志 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为单位(主要是行政区划),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方面的书籍。编修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悠久优秀文化传统。地方性的方志如吴韦召《三吴郡国志》、宋山谦《丹阳记》、梁萧绎《红州记》、晋常璩《华阳国志》等。中国方志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体例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隋唐宋时期方志有进一步发展,体例亦日臻完善,到了宋朝才逐渐定型。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是中国方志发展的繁盛时期,现存旧志以清朝最多。著名的地方性方志有宋高似孙《剡录》、宋敏求《长安志》《河南志》、程大场《雍录》、施谔《淳祐临安志》等。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根据自己修方志的实践,又总结了前人修方志的经验教训,建立了方志学。《文史通义》的《方志立三书议》《州县请立志科议》和《修志十议》等篇集中表达出他对修方志的见解。方志分门别类,取材丰富,是研究历史及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国方志的类型有主体与支流之分。主体类型主要是按行政区划而定,如通志(省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和里镇志、岛屿志等。支流类型,就自然对象而分则有山志、水志、湖志、塘志、河闸志等;就人文对象而分则有书院志、古迹志、寺观志、游览志、路桥志等等。方志中,以省为单位的常称“通志”,其体例大致有二:一为总志式,分一地为若干目,如《河南通志》;一为“地方史”式,立有纪、传、表、志、略、录等款,如《畿辅通志》。自元以后,著名的乡镇、寺观、山川也多有志,如《乌青镇志》《黎里志》《南浔志》《庐山志》《灵隐寺志》等。地域性是方志的首要特征,无论主体类型或支流类型的志书,都表明着特定的地域范围。由于各地的自然、人文情况千差万别,因此记载这些内容的志书,便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是其他任何书籍无法代替的。时代性是由方志特定的成书过程所决定的。方志大都每隔数十年续修一次,这种前后相续的阶段性,也就是它的时代性。借助方志的时代性,可考察一个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摸索规律,以利各方面事业的发展。综合性也是方志固有的特征。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除各学科本身的发展外,它们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彼此促进,也是必然的趋势。作为地方百科全书的志书,要适应这种形势,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手段。实用性是由方志所蕴藏的极其丰富的资料所决定的。

近6年来国内信息素养主题研究聚焦和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和教育领域非常显著,无论是发文数量,还是期刊载文的情况均体现,可以预想今后的信息素养研究也必将仍在这两个领域进行深度探讨。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拥有信息素养是当今国际社会人才需求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未来学习型社会中一个公民必备的素质,更是任何领域都无法回避的一个素养要求,近6年聚焦在图书情报领域和教育领域值得欣慰,但其他领域相对薄弱亟待今后引起关注。

史志关系 史志是有区别的两种文献体裁,不可等同。其二者关系,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多年来,不少史学家、方志学家都认为志和史是“同源异体”,各有特色。以记述内容而言为“志详史略”,以记述方法而言为“志横史纵”,以记述时间而言是“志近史远”,以利用资料而言是“志繁史简”。其表现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在内容上一般史书不如地方志内容广泛、全面,史书侧重于历史的纵向叙述,志书则在统合古今的基础上侧重于横断面的展开;二是在编纂形式上,一般史书多侧重于论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强调对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分析,是学术性较强的著作,而方志是一种以地命名、以地域为中心的综合性的按门类排比资料的地方文献。

对于这些企业的重组研究,时间也较长,对应的机制相对完善。但因为这些企业面临的盘子较大,涉及对象众多,操作中也面临着一些难题。随着改革的更进一步,之前由财政主导的投融资体系,逐渐变成市场主导。从金融体系角度分析,也有着重要的变化。金融市场、中介、服务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的重组整合是一个很好的业务切入点。

资料性特征 地方志与地方史均是集浩瀚典籍精华,以社会主义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进行编修,是系统、全面的资料性文献。《中国共产党通江历史》(1921—2009)对川陕苏维埃时期通江地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红军石刻标语等均有非常详实的数据记载,这些为研究早期中国共产党在川北的局部执政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数据资料。《通江县志》(1998版)对通江地域历年的行政区划、气象信息、水文、土壤、动植物资源、自然灾害、农林牧业、工业交通等均有翔实的数据记录。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为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教育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原始数据。基于此,地方史志的资料性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显珍贵。

共同属性分析

史志地位 地方史志的地位作用,指史志文献本身应发挥的作用。古人称“治天下以史为鉴,治地方以志为鉴。”为了政治需要,历代官方都重视编史修志。此外,关于史志地位作用还有多种说法,如章学诚认为:“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也。”李奉翰在《永平府志·序》中道:“吾闻一代纲纪之所立,德泽之所被,以及人物之兴替,守令之贤否,使览者观感兴起,得以因地制宜,因民善俗,则皆于是志赖焉。是志者,固辅治之书也。”地方史志在当时的地位作用,主要有五点:明察古今政治兴亡,借以确立建国方略、施政大纲,制定政策法令;备载方物,以筹国计民生;登列丁亩,以定一方赋税;博采风情,以利因地制宜;彰善瘅恶,以裨社会风教。近人黎锦熙将方志功用又概括为科学资源、地方年鉴、教学材料、旅行指南四点。现在一般认为,编史修志之功用,简单地讲,乃“资政、教化、育人”。

教化性特征 地方志、地方史中记载收录的人物都是一地影响十分深远的人物。有的是英雄人物,有的是革命功臣,有的是建设标兵,有的是贡献特别突出的模范人物。通江地方史志典籍注重记载收录县籍古代廉吏典范向翀、李蕃等事迹材料,通江籍开国十大少将传记……这些人物的事迹,让人产生崇敬之情、效仿之举。特别是在当今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廉吏典范、开国少将等事迹对干部群众、青少年的教育,对净化政治生态等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地方志、地方史教化性特征足以窥见一斑。

现实服务性特征 地方志与地方史均是一方之全史或一地之百科全书,为后人研究发展战略、提升治理能力、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史记·五帝本纪》《注疏》《尚书·牧誓》等详尽记载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川西北地区的治理模式及成效,归结起来有以下四点:一是中央政府对川西北地区的高度重视,从蜀郡设立后便建县于岷江源头。二是不断调整治理的方式方法,从西汉初期的改县为道,到后期的改郡为北部都尉,不断使治理模式更加科学。三是适时调整行政建置及区划,县的数目根据当时的情况有增无减,由少渐多,县级行政区划因历史情况不断分合调整,以利统治。四是坚持有效治理,不放弃不抛弃。这些做法及形成的珍贵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维护藏区、彝区安定团结、长治久安,极具参考借鉴意义。地方志与地方史的现实服务性特征异常明显。

先进文化的传承 地方史志作为一种原生态的真实历史记录,为人类保留了从文字产生之初的远古时代一直到今天的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漫长记忆,而且还将继续延伸下去。地方史志传播的是人类文明史上精彩瞬间的回顾,也是对人类知识宝库的萃取和升华,它对先进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地方史志的传播是史志功能实现的主要方式之一。正是因为有了史志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历史得以重现,传统得以延续,知识得以继承,人类才可以踏着前人的足迹,不断发展、进步,使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得以洪纤巨细、绵亘不断地保存下来。罗贯中正是利用陈寿《三国志》的大量史料,才孕育出名垂千古的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有效传播了华夏儿女智慧、忠诚、忠勇、担当、勤勉的本性,传播了《前出师表》等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表,进一步充实了灿若星河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数千年来,像罗贯中一样利用史志著书立说传播先进文化者,古今中外数不胜数。

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 地方史志是集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时代性、地方性于一体的资料性著述;是党委或政府主持编写的权威“官书”。它涉及面宽,政策性强,质量要求高。因此,没有一支政治合格、思想坚定、熟悉业务,又有一定文字功底的高素质编写队伍,是难以编写出精品佳作的。史志作品质量的优劣,从一定侧面反映出编写队伍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编写队伍的建设,注重能力培养,更显得特别重要。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打好基础。首先,要按条件选配编写人员,不可滥竽充数。特别要配好主编、副主编,他们是编写班子的核心,有了核心,班子就能带好。其次,要注意编写队伍的人员结构。一般情况下,编写队伍结构有三种情况:以聘请离退休老同志或地方史志骨干为主;以现职干部为主;现职干部和回聘离退休老同志相结合。总结历年经验,以现职干部和回聘离退休老同志结合为最好。现职干部年轻,文化水平高,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对当前的形势和情况熟悉,但要相对稳定比较困难;离退休老同志基础好,水平高,但年龄偏大,精力有限。将两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是优化编写队伍结构的最佳方案。由于史志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特点,在选调现职干部时,要考虑年龄因素。再次,要在编写队伍中建立奖罚制度,形成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积极因素。要关心现职干部在编写工作中的成长和业绩,对表现好的要重用或给予适当表彰奖励。二是以学习为重点,提高编写队伍业务素质。在现实条件下,除能安排少数人参加短期培训外,去先进地方同行单位取经、邀请地方史志专家传授经验也很有必要。但主要的还是靠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要在短期内熟悉史志业务,适应工作需要,编写人员必须具备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态度,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的精神,实事求是、服从真理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吃透精神,融会贯通,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论高度,成为史志编写工作的行家里手。三是把思想、作风建设贯彻始终,使编写队伍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新编史志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并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对搜集的史料去伪存真,再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认识、综合归纳、精心编写成书的文献著述。因此,编写人员要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适应形势发展,跟上时代步伐。要发扬实事求是、艰苦细致、精益求精的作风和甘于清苦、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抓思想、作风建设,经常开展谈心活动;提倡自学,形成读书看报风气,重大问题组织学习讨论;严格要求,注重习惯平时养成;主编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发展路径探析

三是探索建立博士后成果产业园区。参照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区、创业园区模式,创办博士后实验园区,建立实验基地,将价值大、成熟度高的科研成果移植到园区,进行规模开发。盘活已建立起来的北京和青岛两个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依托科研项目,依托改制企业,一个项目加一个单位,即为一个实验基地,发挥更大辐射作用。

基坑开挖至隧道顶部标高时,可以看出隧道结构已经受到了明显的偏压作用。随着基坑深度的增加,支护结构左上部受到的地层偏压力增大,受拉区的范围扩大。从拉应力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在左拱的内侧以及右拱的外侧,底板内侧受拉现象也很严重,基坑开挖结束后最大拉应力超过3 MPa。表2是基坑施工过程中不同工况下隧道结构最大拉应力出现的位置及拉力值汇总。

严把质量,打造精品力作 质量是史志成果的生命。史志成果要能够服务当代、留传后世,关键是质量要高。质量体现在成果的观点、史料、文风、校对、装帧等各个方面,是对编写工作全面的、高标准的要求。“一字有误,全篇皆疑”,即使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可能对史志成果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框架结构不完备,史料不翔实,文字不规范。如何抓好史志成果的质量,需把好四个关键环节:一是把好资料搜集关。从搜集资料抓起,为质量奠定坚实基础。确定好资料员队伍,形成上下结合、广集资料、众手成书的良好局面。二是把好初稿审查修改关。规范工作程序,分段实施,确保各阶段工作质量。初稿完成后,要将初稿送给领导、编委会成员、相关专业人士、历史事件亲历者等参与审查,参加审查人员范围越广越好。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办法,广泛征求意见。从篇目结构、政策界限、史实内容和文字表述等方面加以认真推敲。审查后,要对提出的修改意见,涉及史实、表述、校对方面的问题,逐一核实,为初稿修改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把好评审定稿关。要使史志成果经得起读者、专家和历史的检验,就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思想,克服应付、交差观念,反对粗枝大叶的马虎作风。要有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做到实事求是、观点正确,资料翔实、内容全面,结构科学、体例完备,时代鲜明、特色突出,文风朴实、行文规范,图文并茂、装帧精良。完成送审稿后,为了集思广益,保证质量,还应扩大审查范围,增加审查层次,延长审查时间,从指导思想、服务方向、框架结构、资料依据、文字表述、保密规定等方面把关。在此基础上,召开专家评审会,为史志成果把好重要一关。会后用不少于半年的时间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四是把好出版关。出版印制是史志成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多年辛勤努力工作的结果。装帧是否考究、印制是否精美,是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关注出版印制过程,要对成果的封面、版面、插图和装帧设计进行全面审定,进而保证出版质量。

突出特色,彰显鲜明价值 在固定而明确的空间范围内,着力体现地方特色,是地方史志编写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其独特价值之所在。一是准确定位地方特色。从狭义上讲,“人无我有”固然是地方特色,而从广义上看,“人有我有”中“我有”与“人有”之间的差异也应属地方特色。在史志编写中注意揭示事物的特殊本质,反映本地事物与外地事物差异的内在原因,就能从共有事物中找出自己独有的特色。从地方史志所担负的任务看,既要突出本地独有事物的特色,也要反映与外地共有事物中自己的特色。地方史志必须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本地域内的各种表现形态,包括本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交通、通信等属地方特色的范畴。二是掌控地方特色基本因素。首先,关于地域性。地方特色有明确而固定的空间范围,也受这种空间条件的严格限制,其兴衰都发生在自己的地域之内,地域是它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离开这个条件,就谈不上地方特色。因此,严守地域界限是地方史志突出地方特色必须遵循的原则。对外域的记述应从严掌握,尽量简略。其次,关于时代性。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永远不变的地方特色是不存在的。特色变化的节奏,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交替,形成地方特色的诸多因素的变化,原有的地方特色也必然随之改变或消失,新的地方特色也随之应运而生。地方史志,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抓住主线,准确地反映地方特色。再次,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地方特色是一个整体概念,既表现在自然环境中,也反映在人类社会诸方面;既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编写中,要下功夫分析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历史阶段中,本地域内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次要特点的影响。围绕主要特点展现次要特点,反映特色的整体性。同时地方史志涉及不同行业、部门的记述,各行业、部门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必然有其自身的特性,但又是地方的一部分,受地方特点的制约。三是表现地方特色的基本方法。首先,突出重点,定好篇目。地方史志如何谋篇立目,是从整体上突出地方特色的重要一环。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对有特色的内容允许采用“升格”的办法,适当提高其在篇、章、节、目中的档次。但“升格”要慎重,更不能多多益善,以免自乱章法。篇目要力求达到:分类科学,谋篇合理,特色突出,排列有序,归属得当,形成最佳结构。妥善处理“升格”与“降格”,从总体设计上体现地方特色,为记述时突出地方特色奠定良好基础。其次,精雕细刻,把有特色的内容记深记细。在谋篇布局上突出特色之后,要注意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对本地独有的内容,要深究其异,详细记述;对全国全省共有的事物要详异略同,把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突出个性,充分反映本地区的特点。有点没有面缺乏广度,有面没有点缺乏深度;只有将点和面结合起来,将综合性的记述与典型事例结合起来,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特色事物的全貌。最后,全方位、多侧面反映地方特色。地方史志正文是反映地方特色的主体,除正文之外的其他组成部分更易突出地方特色。把构成地方史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充分调动起来,就能多侧面、全方位、生动形象地突出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是体现地方史志价值的根本要求,也是评价地方史志质量优劣的一项重要因素。

创新蹊径,展示史志功用 开展史志工作的目的在于发挥其资政、教化、育人的功用。如若编写完成就束之高阁,不仅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对地方史志事业的发展也将带来不利影响。实践证明:一部好的史志成果的地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被人们认识并发挥其作用,仍然需要做好宣传组织工作。开展地方史志“读、研、用”活动,是发挥史志成果服务当代功能的有效措施。一是主动推介,让成果走出书斋。史志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携带史志成果积极参加各类成果的发行宣传推介、展览、评奖等系列活动,开展宣传、交流,扩大史志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史志成果面世可举办首发仪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未间断的全国、省区市社会哲学科学评奖活动等就是推介史志成果的好机会。二是积极思谋,让领导带头研读史志成果。每次换届,地方几套班子都会新增许多新成员。这是史志工作部门展示部门作为的好时机。换届结束,史志工作部门要主动将本地的史志成果呈送到地方四大班子领导的案头,既让领导对本地本区域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的了解,亦为新班子制定新的发展思路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三是充分发挥史志的教育功能。地方史志成果往往都是一些大部头文献资料性著述,动辄上百万或几百万字,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不便于传读。在史志成果完成之后,史志工作部门及时组织编写简明读本、小册子就显得很重要。可以史志成果为依托,组织编写一些图文并茂的中小学乡土教材、机关干部案头小册子,制作本地本区域的宣传片、掌上App等,进一步发挥史志成果的教育功能。四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地方史志成果信息量大、明成败得失的优势,特别是将史志成果中记载的历年地质土壤、气象资料、水文资料、特色产业经济数据、人口变化数据等提炼出来,服务对口部门,让史志成果走进机关、校园、厂矿、建设工地,主动为地方的脱贫攻坚、招商引资、产业发展、行政区划调整、深化改革、依法治理、交通运输、工业结构调整等提供地情信息资料参考,充分发挥地方史志成果的功用。同时,发挥史志工作者通古博今的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充分展示史志工作者的积极作为。

熊洁
《巴蜀史志》 2018年第2期
《巴蜀史志》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