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安全分析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安全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安全分析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安全问题探讨大数据具有体量巨大、类型繁杂、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四大特点,因此,对于个人来说,难以处理极其庞大的数据,只有国家和大型企业等组织或集团才有可能获取到各种敏感信息;大数据所搜集提取的个人信息可能连本人都不完全知晓,比如个人的行为特征、语言风格、爱好兴趣等。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敏感信息或隐私,必将成为高难度的世界课题。2013年6月,美国前中情局雇员斯诺登曝光了始于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启动的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接入雅虎、谷歌、微软、苹果等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对邮件、图片、视频、电话等10类数据进行监控,以搜集情报,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棱镜”项目缘于2004年美国政府的“星风”监视计划。但是,当时小布什政府由于法律程序等敏感问题而做出让步,美国本土的监听项目有所缩减。为了“星风”计划的继续进行,小布什政府通过司法程序将“星风”监视计划分拆成由国家安全局执行的4个监视计划,包括“棱镜”、“主干道”、“码头”和“核子”,均交由美国家安全局执掌。“棱镜”项目用于监视互联网个人信息。“主干道”和“码头”项目负责存储和分析通信和互联网上数以亿兆计的“元数据”。元数据主要指通话或通信的时间、地点、使用设备、参与者等,不包括电话或邮件等的内容。“核子”项目负责内容信息的获取,截获电话通话者对话内容及关键词,通过拦截通话以及通话者所提及的地点,来实现日常的监控。由此可见,斯诺登不仅揭露了美国的大规模窃听计划,更揭示了大数据时代国家信息安全保护问题。大数据的分析与使用,无论对个人(如跟踪健康状况防范疾病)、对企业(如了解市场偏好以有效安排产品设计生产营销)乃至对国家(如防范疫情或恐怖主义)显然都有巨大的好处,从商业用途来说,谷歌、微软、雅虎等互联网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它们掌握到的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万计的数据,经由“超级计算”,准确推断消费者的爱好及习惯、商品的销售额、疾病疫情的发展趋势。商业如此,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亦存在诸多的用途和潜在利益。像“棱镜”计划里涉及的谷歌、雅虎、苹果、微软等大网站,人们每天由于各种业务需要,会把大量个人信息输入其中,但常常并不被事先告知数据的用途。而这些数据会被企业或政府用来进行一些特殊的计算或分析,如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预测来对人们尚未实施的行为进行惩罚。比如“大数据之父”舍恩伯格曾披露过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一个计划名为“预测式配警”,通过对大数据分析来预测美国某个城市的某条街道的某个时段是犯罪高峰时段,然后在那个位置部署更多的警力。从此该地区居民将长时间被监控,这是一种变相的侵犯或惩罚。他们不是因为做错事,而是因为某个计算机的算法预测他们可能做错事而被惩罚了,显然这是不公平的。美国国安局拥有的正是类似的一套基于“大数据”的新型情报收集系统,这套名为“无界爆料”的系统,以30天为周期,从全球网络系统中接收到970亿条讯息,再通过比对信用卡或者通讯记录等方式,能几近真实地还原个人的实时状况。当然,像谷歌这样的商业组织也有可能掌握同样量级的信息而进行商业预测分析。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规则予以规范和约束对大数据的收集和使用。第一,虽然这些信息储存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但这些数据是用户的资产,拥有权属于用户自己而不是这些公司,这是必须明确的,就像财产所有权一样,个人隐私数据也应该有所有权。第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给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司或企业,需要把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和传输,这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如果企业或政府要使用用户的信息,一定要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泄露用户数据甚至牟利,不仅要被视作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非法行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存储和应用方式是跨地域甚至是跨国界的。作为国家层面要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3月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最高国策,像陆权、海权、空权一样,将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作为重要的国家核心能力。我国也应从国家高度重视大数据,在对其进行安全保护、政策制定需要重视三个方面:一是要正视数据霸权,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在网络控制权、关键技术和高端设备等方面,还受制于西方。二是要明确主权,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是个人拥有还是国家拥有,都要纳入到主权范围里面来考虑。三是要有治权,因为有主权不一定能够管治。比如:数据存到国外,云计算跨越国境,可能不在你的主权范围之内。要区别对待不同的数据,对确需保护的数据,必须有切实可靠的手段进行有效管理。如果做不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大数据就必然面临失控的危险。政策界定安全责任问题。大数据的安全问题涉及政府、相关企业、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者,以及数据产生者、使用者等方方面面,必须对各自的安全责任有明晰的政策界定。信息安全风险存在于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之中,从技术思路、产品开发、用户使用、服务管理,各个环节均要分担相应的安全责任。监管保障基础设施安全问题。大数据的发展离不开电信网络甚至工控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可靠同样依赖于这些基础设施,受供应链全球化、产业私有化的影响,网络与关键基础设施间的安全日趋复杂,一国的大数据可能存放在别国的网络中,一国的基础设施可能同时服务于多个国家,高度的全球相互依赖性,挑战着原有的国家主权观念。所以,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管体系十分重要,我国需要尽快确立对供应链的实质性国家安全审查和对基础网络的常态化安全监管。  网络空间冲突管理问题。大数据的资源价值越来越高,围绕大数据的争夺和冲突就越来越激烈。大数据的生成、处理和利用方式,将极大改变各种冲突的表现方式和破坏烈度。通过立法与国际合作应对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网络犯罪的处置、网络破坏活动特别是网络恐怖主义的打击以及网络战争的威胁。

大数据与大规模网络安全感知技术初探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多层面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也不断出现。对于一个大型网络,在网络安全层面,除了访问控制、入侵检测、身份识别等基础技术手段,需要安全运维和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感知网络中的异常事件与整体安全态势。对于安全运维人员来说,如何从成千上万的安全事件和日志中找到最有价值、最需要处理和解决的安全问题,从而保障网络的安全状态,是他们最关心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安全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而言,如何描述当前网络安全的整体状况,如何预测和判断风险发展的趋势,如何指导下一步安全建设与规划,则是一道持久的难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应用与推广,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大数据技术特有的海量存储、并行计算、高效查询等特点,为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关键技术创造了突破的机遇。本文将对大规模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态势感知、大数据技术在安全感知方面的促进做一些探讨。对于一个大规模的网络而言,面临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可分为广度风险和深度风险。从广度上讲,以中国移动的CMNET网络为例,所辖IP地址超过3000万个,提供对外服务的网站数千个,规模大、节点类型丰富多样,伴随其中的安全问题随网络节点数量的增加呈指数级上升。从深度上讲,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安全威胁主要表现在传统攻击依然存在且手段多样、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逐渐增多且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大。而攻击者的工具和手段呈现平台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的特点,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更长的攻击与潜伏时间、更加明确和特定的攻击目标。以上造成了下一代安全威胁具有更强的杀伤能力与逃避能力。结合广度风险与深度风险来看,大规模网络所引发的安全保障的复杂度激增,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安全数据量巨大;安全事件被割裂,从而难以感知;安全的整体状况无法描述。网络安全感知能力具体可分为资产感知、脆弱性感知、安全事件感知和异常行为感知4个方面。资产感知是指自动化快速发现和收集大规模网络资产的分布情况、更新情况、属性等信息;脆弱性感知则包括3个层面的脆弱性感知能力:不可见、可见、可利用;安全事件感知是指能够确定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异常行为感知是指通过异常行为判定风险,以弥补对不可见脆弱性、未知安全事件发现的不足,主要面向的是感知未知的攻击。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安全感知的能力模型与架构设计如下图所示:随着Hadoop、NoSQL等技术的兴起,BigData大数据的应用逐渐增多和成熟,而大数据自身拥有Velocity快速处理、Volume大数据量存储、Variety支持多类数据格式三大特性。大数据的这些天生特性,恰巧可以用于大规模网络的安全感知。首先,多类数据格式可以使网络安全感知获取更多类型的日志数据,包括网络与安全设备的日志、网络运行情况信息、业务与应用的日志记录等;其次,大数据量存储与快速处理为高速网络流量的深度安全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为高智能模型算法提供计算资源;最后,在异常行为的识别过程中,核心是对正常业务行为与异常攻击行为之间的未识别行为进行离群度分析,大数据使得在分析过程中采用更小的匹配颗粒与更长的匹配时间成为可能。中国移动自2010年起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就开始了积极探索。中国移动的“大云”系统目前已实现了分布式海量数据仓库、分布式计算框架、云存储系统、弹性计算系统、并行数据挖掘工具等关键功能。在“大云”系统的基础上,中国移动的网络安全感知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进行了大规模网络安全感知和防御体系的技术研究,在利用云平台进行脆弱性发现方面的智能型任务调度算法、主机和网络异常行为发现模式等关键技术上均有突破,在安全运维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大数据的出现,扩展了计算和存储资源,提供了基础平台和大数据量处理的技术支撑,为安全态势的分析、预测创造了无限可能。

大数据下的网络安全研究论文

大数据与大规模网络安全感知技术初探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多层面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也不断出现。对于一个大型网络,在网络安全层面,除了访问控制、入侵检测、身份识别等基础技术手段,需要安全运维和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感知网络中的异常事件与整体安全态势。对于安全运维人员来说,如何从成千上万的安全事件和日志中找到最有价值、最需要处理和解决的安全问题,从而保障网络的安全状态,是他们最关心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安全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而言,如何描述当前网络安全的整体状况,如何预测和判断风险发展的趋势,如何指导下一步安全建设与规划,则是一道持久的难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应用与推广,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大数据技术特有的海量存储、并行计算、高效查询等特点,为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关键技术创造了突破的机遇。本文将对大规模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态势感知、大数据技术在安全感知方面的促进做一些探讨。对于一个大规模的网络而言,面临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可分为广度风险和深度风险。从广度上讲,以中国移动的CMNET网络为例,所辖IP地址超过3000万个,提供对外服务的网站数千个,规模大、节点类型丰富多样,伴随其中的安全问题随网络节点数量的增加呈指数级上升。从深度上讲,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安全威胁主要表现在传统攻击依然存在且手段多样、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逐渐增多且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大。而攻击者的工具和手段呈现平台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的特点,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更长的攻击与潜伏时间、更加明确和特定的攻击目标。以上造成了下一代安全威胁具有更强的杀伤能力与逃避能力。结合广度风险与深度风险来看,大规模网络所引发的安全保障的复杂度激增,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安全数据量巨大;安全事件被割裂,从而难以感知;安全的整体状况无法描述。网络安全感知能力具体可分为资产感知、脆弱性感知、安全事件感知和异常行为感知4个方面。资产感知是指自动化快速发现和收集大规模网络资产的分布情况、更新情况、属性等信息;脆弱性感知则包括3个层面的脆弱性感知能力:不可见、可见、可利用;安全事件感知是指能够确定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异常行为感知是指通过异常行为判定风险,以弥补对不可见脆弱性、未知安全事件发现的不足,主要面向的是感知未知的攻击。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安全感知的能力模型与架构设计如下图所示:随着Hadoop、NoSQL等技术的兴起,BigData大数据的应用逐渐增多和成熟,而大数据自身拥有Velocity快速处理、Volume大数据量存储、Variety支持多类数据格式三大特性。大数据的这些天生特性,恰巧可以用于大规模网络的安全感知。首先,多类数据格式可以使网络安全感知获取更多类型的日志数据,包括网络与安全设备的日志、网络运行情况信息、业务与应用的日志记录等;其次,大数据量存储与快速处理为高速网络流量的深度安全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为高智能模型算法提供计算资源;最后,在异常行为的识别过程中,核心是对正常业务行为与异常攻击行为之间的未识别行为进行离群度分析,大数据使得在分析过程中采用更小的匹配颗粒与更长的匹配时间成为可能。中国移动自2010年起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就开始了积极探索。中国移动的“大云”系统目前已实现了分布式海量数据仓库、分布式计算框架、云存储系统、弹性计算系统、并行数据挖掘工具等关键功能。在“大云”系统的基础上,中国移动的网络安全感知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进行了大规模网络安全感知和防御体系的技术研究,在利用云平台进行脆弱性发现方面的智能型任务调度算法、主机和网络异常行为发现模式等关键技术上均有突破,在安全运维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大数据的出现,扩展了计算和存储资源,提供了基础平台和大数据量处理的技术支撑,为安全态势的分析、预测创造了无限可能。

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那里有,需要在校园网下载

大数据下网络信息安全的论文

大数据时代给信息安全带来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商业生态环境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无处不在的智能终端、随时在线的网络传输、互动频繁的社交网络,让以往只是网页浏览者的网民的面孔从模糊变得清晰,企业也有机会进行大规模的精准化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大数据蓝海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大数据在成为竞争新焦点的同时,不仅带来了更多安全风险,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一、大数据成为网络攻击的显著目标。在网络空间,大数据是更容易被“发现”的大目标。一方面,大数据意味着海量的数据,也意味着更复杂、更敏感的数据,这些数据会吸引更多的潜在攻击者。另一方面,数据的大量汇集,使得黑客成功攻击一次就能获得更多数据,无形中降低了黑客的进攻成本,增加了“收益率”。二、大数据加大隐私泄露风险。大量数据的汇集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一方面,数据集中存储增加了泄露风险,而这些数据不被滥用,也成为人身安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一些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没有明确界定,很多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都未考虑到其中涉及的个体隐私问题。三、大数据威胁现有的存储和安防措施。大数据存储带来新的安全问题。数据大集中的后果是复杂多样的数据存储在一起,很可能会出现将某些生产数据放在经营数据存储位置的情况,致使企业安全管理不合规。大数据的大小也影响到安全控制措施能否正确运行。安全防护手段的更新升级速度无法跟上数据量非线性增长的步伐,就会暴露大数据安全防护的漏洞。四、大数据技术成为黑客的攻击手段。在企业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大数据技术获取商业价值的同时,黑客也在利用这些大数据技术向企业发起攻击。黑客会最大限度地收集更多有用信息,比如社交网络、邮件、微博、电子商务、电话和家庭住址等信息,大数据分析使黑客的攻击更加精准。此外,大数据也为黑客发起攻击提供了更多机会。黑客利用大数据发起僵尸网络攻击,可能会同时控制上百万台傀儡机并发起攻击。五、大数据成为高级可持续攻击的载体。传统的检测是基于单个时间点进行的基于威胁特征的实时匹配检测,而高级可持续攻击(APT)是一个实施过程,无法被实时检测。此外,由于大数据的价值低密度特性,使得安全分析工具很难聚焦在价值点上,黑客可以将攻击隐藏在大数据中,给安全服务提供商的分析制造很大困难。黑客设置的任何一个会误导安全厂商目标信息提取和检索的攻击,都会导致安全监测偏离应有方向。六、大数据技术为信息安全提供新支撑。当然,大数据也为信息安全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大数据正在为安全分析提供新的可能性,对于海量数据的分析有助于信息安全服务提供商更好地刻画网络异常行为,从而找出数据中的风险点。对实时安全和商务数据结合在一起的数据进行预防性分析,可识别钓鱼攻击,防止和阻止黑客入侵。网络攻击行为总会留下蛛丝马迹,这些痕迹都以数据的形式隐藏在大数据中,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计算和处理资源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应对信息安全威胁,有助于找到攻击的源头。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安全问题探讨大数据具有体量巨大、类型繁杂、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四大特点,因此,对于个人来说,难以处理极其庞大的数据,只有国家和大型企业等组织或集团才有可能获取到各种敏感信息;大数据所搜集提取的个人信息可能连本人都不完全知晓,比如个人的行为特征、语言风格、爱好兴趣等。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敏感信息或隐私,必将成为高难度的世界课题。2013年6月,美国前中情局雇员斯诺登曝光了始于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启动的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接入雅虎、谷歌、微软、苹果等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对邮件、图片、视频、电话等10类数据进行监控,以搜集情报,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棱镜”项目缘于2004年美国政府的“星风”监视计划。但是,当时小布什政府由于法律程序等敏感问题而做出让步,美国本土的监听项目有所缩减。为了“星风”计划的继续进行,小布什政府通过司法程序将“星风”监视计划分拆成由国家安全局执行的4个监视计划,包括“棱镜”、“主干道”、“码头”和“核子”,均交由美国家安全局执掌。“棱镜”项目用于监视互联网个人信息。“主干道”和“码头”项目负责存储和分析通信和互联网上数以亿兆计的“元数据”。元数据主要指通话或通信的时间、地点、使用设备、参与者等,不包括电话或邮件等的内容。“核子”项目负责内容信息的获取,截获电话通话者对话内容及关键词,通过拦截通话以及通话者所提及的地点,来实现日常的监控。由此可见,斯诺登不仅揭露了美国的大规模窃听计划,更揭示了大数据时代国家信息安全保护问题。大数据的分析与使用,无论对个人(如跟踪健康状况防范疾病)、对企业(如了解市场偏好以有效安排产品设计生产营销)乃至对国家(如防范疫情或恐怖主义)显然都有巨大的好处,从商业用途来说,谷歌、微软、雅虎等互联网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它们掌握到的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万计的数据,经由“超级计算”,准确推断消费者的爱好及习惯、商品的销售额、疾病疫情的发展趋势。商业如此,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亦存在诸多的用途和潜在利益。像“棱镜”计划里涉及的谷歌、雅虎、苹果、微软等大网站,人们每天由于各种业务需要,会把大量个人信息输入其中,但常常并不被事先告知数据的用途。而这些数据会被企业或政府用来进行一些特殊的计算或分析,如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预测来对人们尚未实施的行为进行惩罚。比如“大数据之父”舍恩伯格曾披露过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一个计划名为“预测式配警”,通过对大数据分析来预测美国某个城市的某条街道的某个时段是犯罪高峰时段,然后在那个位置部署更多的警力。从此该地区居民将长时间被监控,这是一种变相的侵犯或惩罚。他们不是因为做错事,而是因为某个计算机的算法预测他们可能做错事而被惩罚了,显然这是不公平的。美国国安局拥有的正是类似的一套基于“大数据”的新型情报收集系统,这套名为“无界爆料”的系统,以30天为周期,从全球网络系统中接收到970亿条讯息,再通过比对信用卡或者通讯记录等方式,能几近真实地还原个人的实时状况。当然,像谷歌这样的商业组织也有可能掌握同样量级的信息而进行商业预测分析。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规则予以规范和约束对大数据的收集和使用。第一,虽然这些信息储存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但这些数据是用户的资产,拥有权属于用户自己而不是这些公司,这是必须明确的,就像财产所有权一样,个人隐私数据也应该有所有权。第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给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司或企业,需要把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和传输,这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如果企业或政府要使用用户的信息,一定要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泄露用户数据甚至牟利,不仅要被视作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非法行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存储和应用方式是跨地域甚至是跨国界的。作为国家层面要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3月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最高国策,像陆权、海权、空权一样,将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作为重要的国家核心能力。我国也应从国家高度重视大数据,在对其进行安全保护、政策制定需要重视三个方面:一是要正视数据霸权,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在网络控制权、关键技术和高端设备等方面,还受制于西方。二是要明确主权,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是个人拥有还是国家拥有,都要纳入到主权范围里面来考虑。三是要有治权,因为有主权不一定能够管治。比如:数据存到国外,云计算跨越国境,可能不在你的主权范围之内。要区别对待不同的数据,对确需保护的数据,必须有切实可靠的手段进行有效管理。如果做不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大数据就必然面临失控的危险。政策界定安全责任问题。大数据的安全问题涉及政府、相关企业、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者,以及数据产生者、使用者等方方面面,必须对各自的安全责任有明晰的政策界定。信息安全风险存在于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之中,从技术思路、产品开发、用户使用、服务管理,各个环节均要分担相应的安全责任。监管保障基础设施安全问题。大数据的发展离不开电信网络甚至工控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可靠同样依赖于这些基础设施,受供应链全球化、产业私有化的影响,网络与关键基础设施间的安全日趋复杂,一国的大数据可能存放在别国的网络中,一国的基础设施可能同时服务于多个国家,高度的全球相互依赖性,挑战着原有的国家主权观念。所以,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管体系十分重要,我国需要尽快确立对供应链的实质性国家安全审查和对基础网络的常态化安全监管。  网络空间冲突管理问题。大数据的资源价值越来越高,围绕大数据的争夺和冲突就越来越激烈。大数据的生成、处理和利用方式,将极大改变各种冲突的表现方式和破坏烈度。通过立法与国际合作应对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网络犯罪的处置、网络破坏活动特别是网络恐怖主义的打击以及网络战争的威胁。

跟以前写的题目一样的不难写的

网络安全毕业论文选题背景

还是得你自己发挥写报告,,

我上个学期公选课是网络安全。写了篇文章,但是与你的要求不大贴切,虽然也是关于网络安全的。如果你要的话站内联系。不过看你提问像是网络安全专业,那就不大行了。

你好,网络安全的背景:1、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无控制机构的网络,黑客(Hacker)经常会侵入网络中的计算机系统,或窃取机密数据和盗用特权,或破坏重要数据,或使系统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直至瘫痪。2、Internet的数据传输是基于TCP/IP通信协议进行的,这些协议缺乏使传输过程中的信息不被窃取的安全措施。3、Internet上的通信业务多数使用Unix操作系统来支持,Unix操作系统中明显存在的安全脆弱性问题会直接影响安全服务。4、在计算机上存储、传输和处理的电子信息,还没有像传统的邮件通信那样进行信封保护和签字盖章。信息的来源和去向是否真实,内容是否被改动,以及是否泄露等,在应用层支持的服务协议中是凭着君子协定来维系的。5、电子邮件存在着被拆看、误投和伪造的可能性。使用电子邮件来传输重要机密信息会存在着很大的危险。6、计算机病毒通过Internet的传播给上网用户带来极大的危害,病毒可以使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数据和文件丢失。在网络上传播病毒可以通过公共匿名FTP文件传送、也可以通过邮件和邮件的附加文件传播。

大数据与网络安全论文

大数据与大规模网络安全感知技术初探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多层面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也不断出现。对于一个大型网络,在网络安全层面,除了访问控制、入侵检测、身份识别等基础技术手段,需要安全运维和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感知网络中的异常事件与整体安全态势。对于安全运维人员来说,如何从成千上万的安全事件和日志中找到最有价值、最需要处理和解决的安全问题,从而保障网络的安全状态,是他们最关心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安全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而言,如何描述当前网络安全的整体状况,如何预测和判断风险发展的趋势,如何指导下一步安全建设与规划,则是一道持久的难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应用与推广,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大数据技术特有的海量存储、并行计算、高效查询等特点,为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关键技术创造了突破的机遇。本文将对大规模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态势感知、大数据技术在安全感知方面的促进做一些探讨。对于一个大规模的网络而言,面临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可分为广度风险和深度风险。从广度上讲,以中国移动的CMNET网络为例,所辖IP地址超过3000万个,提供对外服务的网站数千个,规模大、节点类型丰富多样,伴随其中的安全问题随网络节点数量的增加呈指数级上升。从深度上讲,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安全威胁主要表现在传统攻击依然存在且手段多样、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逐渐增多且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大。而攻击者的工具和手段呈现平台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的特点,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更长的攻击与潜伏时间、更加明确和特定的攻击目标。以上造成了下一代安全威胁具有更强的杀伤能力与逃避能力。结合广度风险与深度风险来看,大规模网络所引发的安全保障的复杂度激增,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安全数据量巨大;安全事件被割裂,从而难以感知;安全的整体状况无法描述。网络安全感知能力具体可分为资产感知、脆弱性感知、安全事件感知和异常行为感知4个方面。资产感知是指自动化快速发现和收集大规模网络资产的分布情况、更新情况、属性等信息;脆弱性感知则包括3个层面的脆弱性感知能力:不可见、可见、可利用;安全事件感知是指能够确定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异常行为感知是指通过异常行为判定风险,以弥补对不可见脆弱性、未知安全事件发现的不足,主要面向的是感知未知的攻击。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安全感知的能力模型与架构设计如下图所示:随着Hadoop、NoSQL等技术的兴起,BigData大数据的应用逐渐增多和成熟,而大数据自身拥有Velocity快速处理、Volume大数据量存储、Variety支持多类数据格式三大特性。大数据的这些天生特性,恰巧可以用于大规模网络的安全感知。首先,多类数据格式可以使网络安全感知获取更多类型的日志数据,包括网络与安全设备的日志、网络运行情况信息、业务与应用的日志记录等;其次,大数据量存储与快速处理为高速网络流量的深度安全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为高智能模型算法提供计算资源;最后,在异常行为的识别过程中,核心是对正常业务行为与异常攻击行为之间的未识别行为进行离群度分析,大数据使得在分析过程中采用更小的匹配颗粒与更长的匹配时间成为可能。中国移动自2010年起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就开始了积极探索。中国移动的“大云”系统目前已实现了分布式海量数据仓库、分布式计算框架、云存储系统、弹性计算系统、并行数据挖掘工具等关键功能。在“大云”系统的基础上,中国移动的网络安全感知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进行了大规模网络安全感知和防御体系的技术研究,在利用云平台进行脆弱性发现方面的智能型任务调度算法、主机和网络异常行为发现模式等关键技术上均有突破,在安全运维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大数据的出现,扩展了计算和存储资源,提供了基础平台和大数据量处理的技术支撑,为安全态势的分析、预测创造了无限可能。

你去知网、万方、维普找找参考论文,

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那里有,需要在校园网下载

  • 索引序列
  •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安全分析论文
  • 大数据下的网络安全研究论文
  • 大数据下网络信息安全的论文
  • 网络安全毕业论文选题背景
  • 大数据与网络安全论文
  • 返回顶部